四 “中等收入陷阱”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逻辑关系
在国际产业体系中,中等收入国家依托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分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等中、低端环节。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快速转换,部分国家还没建立自身的产业体系和内生性产业生态,最终导致“中等收入陷阱”。而日本、韩国等在积极承接新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主动实施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创造式创新”保持新型产业结构,应对环境变化,培育新产业与新市场。
(一)中等收入阶段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微笑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
图2 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价值链示意(以服装产业为例)
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在某一产业中,下中等收入国家更多地集中于加工贸易领域的加工和装配环节,如越南、印度等,而在“微笑曲线”两端的市场、原材料、产品研发与设计等都由发达国家控制。上中等收入国家凭借以往的发展基础,积极向产业两端延伸,发展到零配件生产、物流、展览展示等领域,这类国家如中国、墨西哥等。发达国家一直控制着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设计、核心关键零部件、品牌和营销、金融服务等,掠取产业大部分价值。中等收入国家要跨越这一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增加研发和设计投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摆脱发达国家对产业链条的控制,抢占、挤占发达国家的赢利空间,实现收入的增长。若不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必将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环节,致使出现经济停滞,在低收入国家追赶下,滑落到“中等收入陷阱”中。
(二)产业生命周期转换与产业转移对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冲击分析
随着国际产业的更替,发达国家一直引领国际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特别是“二战”后,科技和产业的加速发展,产业生命周期的转换加速,带来了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同产业转移过程造就了不同的中等收入国家群体。
表5 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及世界体系论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往往是处于衰退期的行业。产业最初的萌芽和成长阶段往往处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在产业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展开新产业的创新,原有产业开始转向半边缘区,在该产业的衰退阶段则由半边缘区转向落后的边缘区。世界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开始,经历了70年代装备产业、技术产业和90年代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不同时期的产业转移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日本的崛起,第二次产业转移造就了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在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中国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
过往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发展初期很容易实现很高的增长速度,但缺乏良好的可持续性,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更替中,没有跟随国际产业的动态变化及自身的产业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逐渐被产业转移潮流所抛弃,产业陷入低层次循环,收入难以得到增长。如拉丁美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国家八九十年代等经历了经济飞速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停滞,由半边缘区被重新抛入边缘区。由此,因产业生命周期的转换,引致国际产业转移,部分国家长期深陷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因此,认清产业发展的更替与产业链分工,密切跟随国际主导产业,积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拓展,摆脱产业低度化的陷阱,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图3 国际产业空间转移
我国长期依靠低成本优势战略,在技术上依赖跨国公司,缺少自主研发能力,使产业无法振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与教训看出,若要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寻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即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