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五行纲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五行应用于社会

第一节 对象——复杂系统

一 系统与社会

系统一词随着20世纪系统论的产生而流行。系统指由要素组成的复合体,比如钟表是由一些零件为要素组成的机械系统。系统通常是由人确定一个边界,将边界内的事物称为一个系统。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种分类是依据系统要素的多少,分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另一种分类是依据系统如何形成,分构成系统与生成系统;此外还有人机系统、生态系统等不同的分类方法。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指在特定区域(系统边界)内的由人群、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以及人群所创造的事物等为要素所组成的复合体。社会系统有不同划分方法: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按社会进化程度可分为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按政治类型可分为民主社会、集权或威权社会;等等。

不同的社会学派对社会有不同的定义。本书中社会是指有相对确定的地理边界或领域,有相对稳定的人群,有能独立、合法、垄断使用武力维持秩序的政权,以及在这个领域上所创造的一切,通常指成熟的国家系统。本书中的国家主要指民族国家,以中国(秦汉之后到现代)和近代英国(16~19世纪)为典型代表。

原始社会、野蛮社会、部落社会等不在本书阐述的社会范围内。

以国家为代表的社会系统与以钟表为代表的机械系统有两个显著不同。

首先,社会系统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有两大特点:要素非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非常复杂。人、工具、资源等都是要素,其品种与数量都多到难以数清。社会越发展、越进化,关系越复杂。钟表等机械系统是简单系统,要素数量少、种类少;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简单。

其次,社会系统是生成系统。生物是生成系统的典型;钟表是构成系统的典型。生物系统不能分解为相互孤立的要素;若分解为要素,则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消失,生物则变成死物,不能由死物还原为生物。钟表可以分解为零件要素,可以由零件再组装还原成钟表。生成系统有一个诞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生成系统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整体具有要素所不具备的特性。社会也有一个诞生、发展的过程。社会不是事先设计、组装、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同时也是包括人、动植物、自然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

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至今仍是个谜;现代科学还无法用非生命物质制造生命。社会如何产生与发展,人们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20世纪系统科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复杂系统有许多不同于简单系统的特性,如非线性、自组织、不确定性等。系统科学关于复杂性的研究对认识与理解社会系统有所启迪。

二 社会系统与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指两个要素之间的简单因果作用关系,通常可以用二维平面中的曲线来描述。对于钟表之类的构成系统,虽然系统有多个要素,但可以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分为相互独立的要素,每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力学作用。力学作用一般是一因一果,有一个外力(因)的推动,结果就有受力者的相应运动,运动状况(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化学爆炸物的数量和爆炸力量之间的关系,蒸汽机的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关系,电磁场变化与电流产生的关系等,皆是线性关系。传统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多是构成系统,构成系统都可以分解为组成要素,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都是线性关系。在系统科学产生之前,教科书所阐述的多是线性关系。但实际上,在生成系统和许多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关系。

生成系统一般不能分解为简单要素,三个要素以上、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用平面中的曲线表示,就不是线性关系。容器中的水、化学反应等,不是生成系统,存在大量的分子要素,是复杂系统,很难对分子与分子进行分离而单独研究两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内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非线性关系,不仅与系统内有众多不可分割的要素有关,而且与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有关。控制论表明,系统内可能有反馈作用,反馈通常涉及三个以上的要素,可能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信息论表明,信息可以引起系统变化,信息与系统变化之间关系通常也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生态系统内普遍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某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其基因、空气、水、温度、阳光、土壤、病虫害、气候灾害、人工管理等都有关系,不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

人是高级生物,由无数细胞以及细胞形成的组织或器官所组成,细胞之间、细胞与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与整体之间,都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中医学为了解释和描述人体内的复杂关系,建立了中医五行论。中医的肾、肝、心、脾、肺五行之间是复杂的环行因果关系,每一行都受其他四行影响,每一行又都影响其他四行,行与行之间既有生(促进)的关系,也有克(抑制)的关系。

社会与人体类似,社会由大量的人以及人所形成的家庭、企业、机构、团体等所组成,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机构或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或团体与社会制度之间都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有些社会科学理论受自然科学影响,将复杂社会简化为简单的构成系统,将非线性关系简化为线性因果关系,从而产生和流行简单因果“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或“制度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等;“决定论”脱离或歪曲了复杂社会系统的真实状况。

三 社会系统与自组织

非生命复杂系统自组织的典型的例子是本纳德水花。该系统由两块平板形成的容器及容器中的水组成,水由大量分子要素组成,是复杂系统。当从下面平板对系统均匀加热到一定程度(临界温差)时,平板内的水则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水花运动,见图2-1。这种水花是一种有规则的空间花样,是系统原来所没有的,是系统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过程中产生的,称为自组织突现。

图2-1 本纳德水花示意图

对流(本纳德)水花的两幅图。注意相邻两水花的旋转方向相反。

本纳德水花有几个特点。

其一,水花大小在1毫米左右,而水分子的大小在1埃左右,即一个水花大约包含1021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水花是有规则的运动。

其二,相邻两个水花,一个是左旋,而另一个是右旋;哪一个是左旋,哪一个是右旋,完全是随机的,是偶然性决定的;当加热温差达到临界温差时出现有规则的水花运动是必然的,必然和偶然有奇妙的协同。

其三,观察水花的旋转方向,可以获得明显的空间方位概念,空间与水花的运动相联系,可曰空间有序性。

其四,本纳德水花的大小及运动方向,与加热温差、平板尺寸、水层厚度等没有线性关系,把系统按比例放大,水花大小不会按比例放大。

其五,系统的行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当加热温差小于临界温差时,不会出现本纳德水花;当大于临界温差时,产生本纳德水花;当温差再加大到一个新的临界值时,有规则的本纳德水花消失,会产生不规则的湍流现象。

生命系统自组织的一个例子是黏菌的运动。

阿米巴黏菌作为单细胞的有机体生长和繁殖。当这些黏菌生活和繁殖的环境变得缺乏营养时,它们停止生长,并进入一个持续约8小时的中间阶段。在这时期的末尾,这些黏菌开始在作为聚集中心的一些细胞周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由数万细胞组成的团块。这个聚集体形成后开始迁移,形成果实体,然后细胞团块分化,形成一个由芽孢团块盖顶的茎状物。黏菌聚集过程见图2-2。

图2-2 黏菌聚集过程示意图

黏菌聚集的发生是由于响应中心所发出的趋化信号,其本质是一种核苷酸信号的涨落,细胞对此作出响应,向中心移动,且把信号转发到聚集区的周边。趋化信号转发机制的存在(细胞间的通信),使得每个中心能控制大约10万个黏菌的聚集。黏菌聚集形成的芽孢团块盖顶的茎状物,是结构和功能的雏形,像一条腿,可以移动。一个生物系统若有结构及与结构相连的功能,就不是单细胞生物了。黏菌聚集显示了单细胞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自我调节而形成自组织的过程。

比黏菌聚集更复杂的自组织是胚胎的发育。曾是完全一样的胚胎细胞,为什么会发育成形状、结构和功能都不同的器官呢?有的胚胎学家曾引入形态发生场的概念,提出细胞分化与它在场中位置有关的假说。但细胞是如何识别它在场中的位置呢?有人认为,识别位置是靠辨认某种物质的化学浓度梯度,不同的化学环境会引导细胞去合成不同的蛋白质。有人认为,识别位置是靠接收不同的信息,信息可以有多种,不限于化学浓度这一种信息,还可以有引力场、电磁场等多种物理信息。

自组织产生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开放系统,系统需要与外界有能量、信息等交换。我们现在对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机理只有初步认识。自组织突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遇指能偶然发现并设法重复一些自组织现象,如本纳德水花;不可求指若事先设计一种水花图案,按现在的科技水平仍无法实现它。

人脑细胞远比水分子复杂,思想意识等远比本纳德水花复杂。从自组织角度看,意识不是单纯的现实反映,而是主(大脑)客(外界信息)交融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大脑是由脑细胞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网络;高层次的自组织既受低层次(物理、化学作用)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或影响低层次的自组织,如同“游戏本身包含改变游戏规则”;欲望、感情、潜意识、思维或意识是不同层次的自组织,意识是高层次自组织突现;意识既受低层次自组织影响(如感情),也受高层次自组织影响(如信仰),意识不是简单因果关系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演绎法、归纳法代表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自组织突现,有相对确定的因果关系;顿悟、灵感等悟性思维是一种特殊自组织突现,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人远比黏菌复杂得多,人体生命系统存在多层次、多种类的自组织、自调节:比如细胞自组织形成不同的器官;器官的功能并不是器官组成要素的属性,而是组成器官细胞的自组织突现;人在运动过程中,心跳会自动加速以增加血液循环;人生病感冒发烧,一般不用吃药,几天之后会退烧病愈;小外伤可能自愈;等等。中医五行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也是一种自组织、自调节。

社会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也是复杂系统,也存在许多结构层次,以及相应的自组织、自调节:比如人相当于社会的细胞,人自组织形成各种团体或机构;团体或机构自组织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分系统及相应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百姓与环境五个分系统可与中医五行相对应,它们之间也存在自组织、自调节;工业化经济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非人或神的设计,而是社会自组织、自调节的表现。

人对自然界的自组织的认识、对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还十分肤浅。自组织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还原性,是复杂非线性因果关系。我们无法从非生命世界中去创造生命。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一点也不逊于人体生命系统。根据某种社会理论发现的所谓规律去创造什么新世界的努力,都是无视社会的自组织、自调控,“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等在历史上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四 社会系统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一个确定系统的发展变化具有多种可能性,不可控制、不可预知的干扰或偶然因素会改变系统的运动状况。

西方民谣生动地描述了不确定性。

钉子缺,蹄铁卸。

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统帅绝。

统帅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亡。

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亦称混沌系统,它有如下特征。

首先,它是确定系统的行为,系统演化只与初始条件和演化规则有关,对初始条件依赖极为敏感,初始条件失之毫厘,其演化结果可能谬以千里,演化行为完全是内因的。

其次,因为系统内有涨落等偶然因素,所以系统行为具有随机性或不确定性,“战马蹶”,可以说是系统内的偶然因素。

再次,混沌系统中一定有非线性作用。“战马蹶”而摔死“统帅”,导致国家亡,是非线性因果。非线性因果不可预测:“战马蹶”,不一定“统帅绝”;“统帅绝”,不一定“国家亡”。

最后,混沌行为并不等于完全混乱无序。混沌系统中可能存在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有序与无序,规则与不规则,难解难分。混沌系统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如水龙头没有关紧而往下滴水时,水滴大小(质量)、滴落间隔与时间的变化可能是非周期、非线性关系,成为混沌系统;再如“蝴蝶效应”,在特定情况下,依据洛伦兹方程计算,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北美引起一场大风暴。

社会系统的产生、演化、发展比系统科学中的混沌系统更为复杂。中国、英国、印度、埃及等社会系统在现代所以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初始条件不同。混沌系统演化是纯内因的;而社会系统演化却不是纯内因的。社会系统有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之分,多数社会系统是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纯粹的封闭社会系统,与外界没有发生过战争的社会系统,几乎不存在。

社会系统内的偶然因素极多、极为复杂。伟人或圣人,如耶稣、佛陀、孔子、秦始皇等,他们的产生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是不确定性的典型。自然灾害也是偶然因素,秦朝末年的一场大雨延误了陈胜、吴广的行期,从而导致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秦帝国的垮台。这是西方“钉子缺”民谣的中国版。结婚与离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英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却诱发了英国近代宗教改革运动。俄国彼得大帝与日本明治天皇通过改革的道路学习西方获得成功,而中国光绪皇帝支持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失败原因就与袁世凯这个偶然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社会发展都与战争有关,而可能影响战争胜负的偶然因素多得不计其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上先进文明是个人或少数人创造的;文明发展的模式是“挑战与应战”的模式。英雄或伟人创造历史也好,“挑战与应战”模式也好,都说明复杂社会系统演化具有的不确定性。有些学者与汤因比观点相反,他们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依据儒家“中庸之道”,综合两种对立观点,可以认为:一方面,复杂社会系统发展或演化类似于混沌系统行为,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不能忽视伟人等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社会系统演化不是确定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又不能认为社会系统演化是完全混乱无序的,社会演化可能有规律可循,但这种规律不是简单线性因果关系的必然规律,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类似某些混沌系统虽然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但方程有多个解,解不确定;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系统科学关于复杂性研究的成果,可以给认识与理解社会系统一些启迪,但人体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太复杂了,其要素之多、层次之多、结构之复杂、相互作用之复杂,远远超出现代系统科学对复杂性研究的能力与水平。笔者认为,将人体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称为超复杂系统,可能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