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服远人:清帝国治理广西的教化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作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中的一个课题,徐毅先生的《绥服远人——清帝国治理广西的教化策略》已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结项。在即将付梓之际,作者嘱我作序,作为曾经是作者博士后的“合作导师”,我是无法推辞的。

应该说,徐毅先生的这个选题是很有创意的。早在申报这一课题时,他就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当时是非常支持的。其后专家委员会顺利通过,也充分表明了对这一选题的肯定。我一直以为,清代在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过程中,其推行的文教政策及其效果是非常突出的,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清代在西南边疆地区推行的文教政策,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表现在如同内地一样地普及教育,广设学校,兴义学、办书院,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更为突出的是,在推行文教政策的过程中,对广西、云南、贵州这三个所谓的文化“小省”采取了政策倾斜,如学额、乡试中额的确定,取中进士人数的规定,庶吉士人选的分配,都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清政府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对京师首善之地,“培养宜优”;对广西等三个小省要求“鼓舞宜亟”;而对其他大中省则是“利益宜均”。毫无疑问,“鼓舞宜亟”成为了清前期对广西等省推行文教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目的当然是要获取当地人民的“倾心向化”。这一指导思想取得了成效,对广西而言,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在本书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在关注广西的科举问题时,有两个现象曾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清政府规定,土司不许参加乡试,但在贵州和广西都有土司自愿放弃土司职位而申请参加科举考试,而且都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这是耐人寻味的;二是在广西这样一个文化小省,它的临桂县居然在有清一代出了四个状元,着实令人赞叹。这是除了苏州府的长州、吴县、常熟三县之外,全国其他任何州县都没有超过临桂县的(浙江的仁和县也仅与临桂比肩,同为四个状元)。这也是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清代在广西推行文教政策的重要原因。

以往对广西教育、科举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果,与这些成果相比,徐毅先生的研究更有创新之处。他是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入手,着重分析清政府文教政策的利弊得失,特别是注重对深层次的思想挖掘。他不是对制度做简单的静态描述,而是把文教政策放在清政府实施教化的全过程去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有清一代在广西推行文教政策的发展轨迹。从写作特点看,作者抓住了几个重要时期的几个典型事例,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分析论述,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这也是本书的成功之处。可以说,徐毅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另外,出于行文的考虑,作者并未把清代广西的教育、科举的基本情况一一在各章中列出,而是以附表的方式集中列在了书后。其附表共有十三个之多,这也是作者对清代广西文教事业基本状况的一个梳理,也是很有价值的,读者不仅可以集中了解相关方面的情况,更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作为“西南边疆项目”的一个课题,时间紧,任务重,徐毅先生能够在规定的两年之中完成,还是相当不易的。据我所知,他不仅查阅了大量史料,还多次深入到广西各县去做调研,收集地方资料。如本书所引用的恭城县《重建文庙碑记》,就是他到当地学宫旧址抄录的,他的这种治学态度还是值得提倡的。

本书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即将出版的第一批专著之一,为此,我还是要感谢徐毅先生为这一项目做出的贡献,并且希望他能够把这个课题继续深入下去,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是为序。

李世愉

2012年3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