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青学刊(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方言 歌谣 灯谜

从翁辉东《潮汕方言》看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变化

杜奋 林伦伦[1]

摘要:本文以翁辉东先生1943年在上海出版的《潮汕方言》中的1000多条词语为调查比较蓝本,对现在的老派和新派潮州话进行了调查,并与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潮州话的词汇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举例简要地分析了词语变化发展的现象,并对产生变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做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翁辉东 《潮汕方言》 词汇 变化发展 比较研究

一 翁辉东及其《潮汕方言》

翁辉东(1885~1965),字子光,又字梓关,别号止观居士,潮安金石人。翁先生出身贫寒,青年时向往新学,为同文师范毕业生。1907年执教于广东潮安东凤育材学堂。1908年秘密参加同盟会。1909年执教于龙溪肇敏学堂。曾与黄人雄合编潮州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经清政府核准发行,各学堂通用,为州人自编教科书之肇端。1910年,赴广州高等农业学校深造。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出任粤东革命军司令部参议,积极参与潮汕光复活动。稍后任潮州农林试验场场长兼蚕桑所所长。1913年,执教于惠潮梅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前身),曾任学监,1915年8月任代理校长。当时处于革命军政时期,政局不稳,战事频仍,政府无暇顾及教育。他与教职员工一道,为学校渡过难关而尽责尽力。1922年执教于省立第四中学,旋又出任汕头汉英中学校长、潮州红十字会医院附设医专教员。1924年初,以其系同盟会员被粤军总指挥部委派为大埔县县长,任职仅三数月,因不屑屈服于当地邪恶势力而断然辞职。1927年赴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任职盐务;1929年任上海医学院生物学教授。此后在上海潜心著述及整理出版旧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为汪伪分子的利诱所动,一心协助叶恭绰编纂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录》、《屈翁山文集》,保持了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饶宗颐于汕头总纂《潮州志》,函邀他回潮参与编纂工作。1947年,任潮州文献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广东文史馆馆员,在垂暮之年仍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著述除潮州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外,尚有《海阳县乡土志》《得闲居士年谱》《翁氏家谱》《燕鲁纪游》《潮州风俗志》《潮州文物图志》及校编辑录的《唐明二翁诗集》等。另有《潮州文概》,莞集遴选潮汕先哲遗著之概要,加以新标点,首开用新方法整理本地古籍之先河。而《潮州茶经·功夫茶》系专述潮州功夫茶之力作,突出了潮州功夫茶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程式,内容详尽,使潮州功夫茶程序之体系得以体现,是潮州功夫茶艺最早的总结性著作。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潮汕方言》一书。[2]

翁辉东先生的《潮汕方言》,是最早研究潮汕方言词语的著作之一。该书刊行于1943年,为上海涵晖楼丛书之一。翁氏有感于“语言变迁,罔一可穷诘。虽假壤遐陬,田夫野老,宥于乡音而语不失方,转与雅、记故事相合……而潮之寡识者,不推识始原,反自怪其语言为无字”,“执管操觚,不知所谓”。因而“不恤饥寒,穷年握管”,“偕蟫鱼并隐,与落叶同堆,置饿寒,冒溽暑,撄疾病,忘岁时,侷处海壖,漫翻丛帙”,“尽将潮人风俗语言,根据古籍,解释音义。”[3] 《潮汕方言》效法章太炎(炳麟)《新方言》体例,全书分成释词、释言·单字、释言·两字、释言·多字、释言·叠字、释身、释亲、释宫、释食、释服、释器、释天、释地、释鸟兽、释虫鱼、释草木等16卷,约有词条过千,凡11万多字。

《潮汕方言》作为一本潮州方言词语研究的早期著作,其语言研究价值当然值得重视,但该书还有它的社会、文化价值。语言既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表现者。而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它反映社会文化最直接、最全面,也最客观。了解一种方言的词汇系统,往往有助于我们了解同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而《潮汕方言》所记录、考释的过千词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潮州方言的常用词语。研究这些词语,将其与现在的词语做对比,可以追踪近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发展变化,从而也可以研究潮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希望能在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研究上有所贡献,至少是弥补潮汕文献与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翁著《潮汕方言》一书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潮州方言的词汇概貌,对于该书的研究较少,可从文化和语言两个角度来看:

从文化的角度看,翁著《潮汕方言》记录和保留20世纪中叶的潮汕文化风俗。詹伯慧(1994)在《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中对翁辉东先生的著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此书“是一部有相当分量的专著,对潮汕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4]。王伟深、林伦伦(1990)在《翁著〈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中指出,《潮汕方言》所记录、考释的近千词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潮汕方言的常用词语。研究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对研究潮汕方言与文化的发展很有价值。[5]

从语言学角度看,翁著《潮汕方言》记录和考释一部分潮汕方言词语,在潮汕地区方言词汇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胡华(1988)在《〈潮汕方言〉指瑕录》中指出,《潮汕方言》是一本方言词汇考释的开山之作,既无前人之作可供参考,翁氏本身也非专业语言学家;但纵观全书,析音释义考源可靠者条目近半,难能可贵。[6]

当然,翁著《潮汕方言》也存在其不足之处。李新魁(1964)在《潮州方言词考源》中指出:“由于作者没有运用严格论证的原则,……因此,他考求出来的本词就很多不准确”[7]。詹伯慧(1994)在《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一文中指出了翁辉东先生著作的不足,《潮汕方言》“考古稽今,属于传统‘小学’研究的范畴,尚未能将潮汕方言进行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描写和剖析”[8]

无论如何,《潮汕方言》一书不仅包含着当时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体现出它独特的语言资料价值。本文即以其为70年前的潮州话的“标本”,与现在的潮州话词语进行历时的比较,以期考察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变化和发展。

二 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统计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翁著《潮汕方言》中词条为对比依据,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潮州府城人中新派(出生于1982~1992,20~30岁)和老派(出生于1952~1962,50~60岁)两个年龄层的词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利用EXCEL表格统计整理出翁著《潮汕方言》中各卷近70来的词语演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社会原因。

(一)完全不变,至今仍然保留的词语

潮汕方言在词汇上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对研究古汉语词义、词汇史和语法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9] 许多词语的说法从《潮汕方言》成书至今还保留原有说法,下面列举几例,以为说明:

1.【阿】發語詞也,氣之舒也。嬰孩學語,衝口曰阿。今呼人者,皆冠以阿。如阿公、阿母、阿伯、阿弟等。(卷一·釋詞)

2.【終歸】終歸,結果也。……俗常曰:某某終歸失敗。或曰:我等終歸是一家人。(卷一·釋詞)

3.【硬否】俗謂一定不然之詞稱曰:硬否。(的碻否定也)或曰:……硬否。謂絕對否定也。久之,詞意有變,今義祗爲絕對,而非絕對否定。爰有應用於絕對可及絕對不可之兩方面,所以有[硬否是]與[硬否不是]之兩名詞。(卷一·釋詞)

4.【目莿毛】俗稱睫毛曰:目莿毛。其狀如植物之針莿。案《五燈會元》:僧問蔣山佛慧曰:如何是急切。慧答曰:火燒目毛。亦即燃眉之意。(卷六·釋身)

5.【鼎】俗呼煮飯之器為鼎,蓋即釜也。或以潮人呼釜為鼎,疑為不當,詎知是乃沿用古語,正是雅尚。……其言蓋甚古也。(卷十一·釋器)

《潮汕方言》一书所记词条有过半词语属于完全不变的,但在完全不变的词语当中,根据其使用情况又有着新老两派不同的区分,经过初步统计整理之后,表1。

表1 保留词语的新老派比例比较表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新老两派中完全不变的词语变化率在60.44%,此变化率取新老两派在每卷中现存词条数较少的一方,相累加后再除以总词条数得出。由表1可以看出,新老两派中完全不变的词语集中于释词、释言·单字和释虫鱼3卷。除此之外,新老两派词语存在比例相差了24.89%,新派中词语完全不变比例在60%以上的是释身(63.41%)、释宫(65.52%)、释食(66.67%)、释天(70.59%)和释地(69.49%);而老派中词语完全不变比例低于80%的只有释言·两字(75.24%)、释亲(73.85%)、释服(72.22%)和释天(79.41%)这4卷,其他各卷均高于80%,释言·单字(96.19%)、释言·叠字(91.11%)、释身(91.06%)、释食(92.59%)和释地(93.22%)5卷比例更高达90%以上。这就说明,《潮汕方言》出版后的近70年来,前30年潮州话词语发生的变化还是比较少的,只有15%左右;而后30多年,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潮州话词语发生的变化比较大,接近40%。

(二)词语依旧使用,但有新说法的词语

在《潮汕方言》一书中有一类词语,今天依旧使用,但是同时也有了跟旧词同义的新说法,也即产生了代表同一概念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主要是青年人在使用。因而,这些同义的不同词语就成了区分新派老派的特征。下面列举几例说明之(“—”前面为老派词语,后面为新派词语):

6.【飯枓—飯匙】飯枓,俗呼添飯器為飯貯,應作枓。音似鬥,貯鬥一聲之轉。《說文》:枓,勺也。而勺字下雲:挹取也。象形字。謂其中有實也。俗改易其形,不為勺狀之器,而為扁平狀之葫蘆,用以添飯。名曰飯枓。(卷十一·釋器)

7.【狗咬風—旋風】俗呼旋風為狗咬風。……謂被瘋犬咬者必中風。口必過斜。又謂被旋風吹著者。口亦過斜。遂視旋風如瘋犬。視中風者等於狗咬。爰謂之狗咬風。(旋風起時,人必走避,兒童群呼曰狗咬,是視旋風如瘋犬之證。)(卷十二·釋天)

8.【東司(東池)—廁所】東池,俗呼廁所為東司,應作東池。案:《詩·陳風》:東門之池。……然池多於東西寨門外僻處鑿之,避人蹤跡也。遙知古亦設池於東門,潮俗蓋古俗也。(卷十三·释地)

9.【老鷹婆—老鷹】老鹰婆,鹰,俗呼老鹰婆。案:物之大者,俗每冠以“老”或“婆”字。如老虎、老虫、老石斧是。……俗凡张大呼婆者,不一而足。如:蝠婆、蛤婆、大耳婆、双手婆婆。(卷十四·釋鳥獸)

10.【陵鯉—穿山甲】俗呼蠟鯉,應作陵鯉。陵蠟音轉。因形似鯉,而居山陵。故名。案:《吳都賦》:陵鯉若獸。劉逵注:陵鯉四足,鱗甲似鯉,居土穴中,性好食蟻。是物遇敵則縮其頭足,以甲裹之。狀如拳,從山巔輥於山麓。(卷十五·釋虫魚)

(三)依旧使用,但词义产生变化的词语

近70年来潮州话词语的某一个具体词义内部的演变,主要集中体现在词义的扩大(丰富和深化)、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外延不变的情况下,在内涵方面发生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到正确,词义所指范围有所扩大的变化和发展。例如:

11.【浣纓】人當最得意時,形於容貌,人呼之曰“浣纓”。(卷三·釋言·兩字)“浣缨”现在除了用来形容“人当最得意时”外,还有小孩撒娇、调皮不听话之意。

12.【有身份】俗以懷孕為有身份。……案:章太炎《岭外三州語》:《大雅》云:大妊有身。傳曰:身重也。三州謂懷妊為有身。……《大雅》詩箋云:重者謂懷孕也。(卷六·釋身)“有身份”现在除了指怀孕之外,还指出身和社会地位好的人。

13.【花娘】俗呼娼妓為花娘。案:梅聖喻詩:花娘十四能歌舞。古韓江上游多設花艇居其中,稱疍家姨,亦曰花娘。(見張潮《韓江風月記》)因此凡女人招搖過市者,人呼“花娘花艇”。(卷七·釋亲)由“花娘”一词的本质特征进而扩展到对时下打扮潮流、风骚的女性的带贬义的形容,不再特指娼妓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可能是词汇发展的规律就是词义扩大的词语多,也可能是《潮汕方言》中记录词义时义项比较单一,因而词义缩小的例子不多,仅举几例。如:

14.【搦】俗呼大權在握曰搦。同掿。若曰掿得住。案掿。海篇。[昵角切。音搦。手掿也。]而搦爲昵格切音蹃。(亦如納)說文。[按也。]廣韻。[捉搦也。]錢俶小詞云。[金鳳欲飛遭掣搦。]西廂記。[柳腰兒。恰一搦。]掿者。捉住之意。又與把。握。□。扼。搹。搤。義同。音異。(卷二·釋言·單字)现在“搦”只指用手握,并无特指大权在握之意。

15.【翹楚】俗稱特達之人為翹楚。案詩廣漢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注。[翹。秀起貌。楚木名。](卷三·釋言·兩字)“翘楚”原来被用以指出类拔萃者;在潮州话的口语中,现在多被用来指儿童的调皮捣蛋者。

16.【崽】俗稱有二音:一音宰,流氓呼爛崽(音宰);一呼栽(平聲),如豬崽、魚崽、花崽。是皆羸弱之義,原無分別。……今人呼侍役為侍崽。《正字通》:崽囝音義通。(卷七·釋親)现在“崽”一般只表示猪崽、鱼崽的“崽”,表示人用“囝”。

第三,词义的转移。近70年来,潮汕方言的有些词语,词义发生了转移,不再指示原义,而是改指其他意义了。这种词语变化现象与潮汕地区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交流、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相关,下面列举几例:

17.【少禮】俗以饋贈不豐,而自呼曰少禮。(音同小李)引申之。儀禮不莊,容貌不揚,亦曰少禮。案:是語本於禮[不加少而為多]之句。原為謙抑之詞。凡饋遺不豐者,不加多意也。(卷三·釋言·兩字)“少礼”,潮州音[siao2 li2],现在一般指害羞、内向,跟礼物多寡无关。也许本来就跟礼物无关,只是翁辉东对词源的猜测。

18.【熒熒星】俗以眼光招展、视觉奕奕为“影影(下上声)星”,应作“熒熒星”。此譬喻语也。(卷六·釋身)“荧荧星”,潮州音[iã111],现在指的是说话做事慌张、失去方寸之意。

19.【頭家】俗呼賭館首事人曰頭家。案:《吹景集》:博戲,立一人司勝負為頭家。(卷七·釋亲)现在“头家”指的是做生意的老板。

20.【膠襞】疊黏舊布,用制鞋底,俗謂膠襞。……案:襞,《韻會》:音璧,俗音柏。柏璧雙聲。徐鉉曰:衣襞責如瓣也,又疊衣也。故舊布黏膠成襞曰膠襞。(卷十·釋服)现在的“膠襞”指的是硬纸皮、纸板,也叫“膠襞板”。

(四)消亡了的词语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一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词语也会跟着被淘汰。当然,词语的消亡不等于语言的死亡。词语的更替和消亡只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历时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近70年来,《潮汕方言》中现在已经消亡的词语,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旧词消亡。即旧词已经不用,也基本没有产生替换它们的词语。例如:

21.【囟鬌】俗呼小兒額囟余毛為囟桃。桃應作鬌。案:《正韻》:音朵。俗同桃。《玉篇》:小兒發剪為鬌。……《禮·內則》:剪髮為鬌。注:所遺發也。疏:三月剪髮,所留不剪者為鬌。俗留在後者稱鱉尾,留在左右者稱鍋嘴。(音垂、上平。)因形而名,是亦同毻。(卷六·釋身)现在的小孩没有这种理发习俗,自然此词就不用了。

22.【搯腳】纏腳之制,仿自六朝。三十餘年前婦女放足,設天足會。(應作搯足會)案:搯,他刀切,音叨,上聲如討。《說文》:抒也,抒,取出也。凡物結束,取出曰搯。(卷六·釋身)“搯脚”,潮州音[thau22 ka1],字亦做“敨脚”,即“放足”。缠脚之俗今已成历史,此词也就跟着进了历史博物馆了。

23.【梅香】俗呼婢为梅香。案:《西厢傳奇》:偌大個宅堂,怕没个兒郎,要梅香説勾當。……本是私名,後以名此者多,遂成婢女類名。又如丫頭,亦是私名,今亦成類名矣。今潮安呼婢爲走鬼(竃紀),城内人呼爲赤脚仔,潮陽呼花仔,又曰囝仔(音如港领)。(卷七·釋亲)“婢女”“梅香”等之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不复使用,成为了历史词,只在古装潮剧中能听到。

24.【小帽】俗呼瓜皮帽為小帽。案:《日知錄·豫章漫抄》: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詹如筒。閻閎言為太祖所制,若曰六合統一者。又以便於折疊,謂之折帽。惟潮所制,不似瓜皮,呼為橄欖帽。(卷十·釋服)“小帽”作为清朝子民的象征,随着宣统皇帝的被推翻,也就只能退出历史的舞台,只在古装戏中出现了。平常生活中都不见,也就不说了。

25.【荖葉】俗每用荖葉、茶米、檳榔以祀神。因有仔細過賣荖葉之諺。案:《西溪叢語》:閩廣人食檳榔,每切作片蘸蠣灰。以荖葉裹嚼之。商務《辭源》“蒟”字下雲:蔓草名,產嶺南。其嫩者,謂之蔞葉。土人食檳榔者,以此葉及蚌灰同嚼,謂可以避瘴鬁。實名蒟子,可以調食。亦作蒟醬。輝東案:潮陽四郊,多種荖葉。(卷十六·釋草木)嚼食槟榔之俗,今潮汕已不见,槟榔和荖叶这两种植物也在潮汕绝迹。

第二类,是事物仍然存在,指代它的旧词语被淘汰了,替之以新词语。可以认为是词语自身的吐旧纳新。词语的替换既属于旧词的消亡,又属于新词的产生。以下举例旧新词之间用斜线隔开:“/”前为旧词,后为取代它的新词。例如:

26.【跕鞋拖鞋】跕鞋,俗呼踏倒争鞋爲拖鞋(音如獭獺鞋),应作跕鞋。案:跕音貼,少如塌。《史記·貨殖傳》:爲娼优女士,則鳴瑟跕鞋。注:蹑跟爲跕也。(卷十·釋服)现在只叫“拖鞋”,或者倒序叫“鞋拖”,不叫“跕鞋”。

27.【手記手信】手記,俗呼送與情人之飾物曰手記,或曰古記。案:《詩箋》:後妃群妾,以禮進禦。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禦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禦者,著於右手。謂之手記,亦曰指環。今世婚事,男女交換戒指。濫觴於是。然其旨則相遠。(卷十一·釋器)

表2 70年来词语消失新派老派比较表

从表1、表2看,《潮汕方言》现存词语条目数新派的为680条,而老派的为960条;从词语的替换、新旧词并用和新词的产生看,潮汕方言受到共同语的影响很大,其中已经不用的词语新派有417个,消失比例为37.07%;老派有150个,消失比例仅为13.33%,因为老派受普通话的影响比较小。

三 70年来潮州话词语变化的社会原因

根据初步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近70年来潮汕方言词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派的词汇使用情况,变化率在39.56%。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左右的词语发生了变化。如果把《潮汕方言》中不存在而今天经常说的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新词语算进去,词语的变化发展就更多,远远超过了一半。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任何社会变动,如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乃至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不同地域人们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会促进语言的发展。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词汇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复杂,会向词汇提出新的要求。语言就会不断产生新词,丰富词汇。同样,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一些表现旧事物、旧意识、旧习惯、旧文化的词语,随着这些旧事物的消亡而逐渐失去立足之地,逐步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的。[10]

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每个时代的语言内容,语言的内容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丰富多彩的词汇中。《潮汕方言》中潮汕方言词语的变化反映了近70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潮汕人民物质生活的变化以及观念的变化。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制约着词语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是促使词语演变的重要因素。[11]如果把这种重要因素详细地做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发展的原因

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宗教迷信活动较为频繁,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汕人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等方面发生新变化,有些迷信活动渐渐地被人所淡化,以至不再有人提起,此所谓“移风易俗”。风俗变化了,词语也就肯定跟着发生变化。如:

28.【解紙】又呼還願為解紙。民俗於二月朔日,用金紙一束,中夾願語,紮於神座,求平安。至冬則以牲禮報之,如闔族舉辦者,則大演戲劇,謂之謝平安,將所紮之紙解除,是為解紙。此春祈秋報之意。(卷三·釋言·兩字)此俗今已不见,此词也就自然消亡了。

29.【靖油火】進宅之前晚,必請師公,以鍋盛油,煮沸噴灑,遍及各室,迨及最後,鳴鑼執磬,並擎餘油,狂趭歧路,傾盆潑去,名靖油火,亦曰出火。(卷四·釋言·多字)今人“入宅”也有一定的仪式,但简单得多,“靖油火”之俗已经很少见,青年人都不懂此词。

30.【聽暗卦】俗于除夕,潛步出門,竊聽人語以辨吉凶,曰聽暗卦。案:《潮州府志·歲時篇》:“饒平辭歲,更闌人靜,抱鏡出門,潛聽市人語。以卜來年休咎,謂之響卜。”潮安曰:聽暗卦。(卷四·釋言·多字)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使得潮汕人民对于一些民间习俗逐渐有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提倡科学的文明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12]而对于过去的一些近于愚昧的民俗活动,也就自然不再进行了,反映这种民俗活动的词语也就不再使用了。

31.【開噡】故事,嬰孩產後十日舉行開葷。開葷先期必須開噡,法取曆書上八卦圖一頁,生蔥二樅、吉貝二條、龍眼亁二枚,烏糖、鹹菜各少許,盛于柳盤。延高夀婦人以中指裹菜葉搵糖納小兒口拭之,說吉祥語,名曰開噡。(卷六·釋身)

32.【憩臘】嬰兒始生,七日之內,戒勿震動,俗謂憩臘。“憩”讀如“腔”下去聲。過期而獲安全,謂之過臘。案:田藝衡《春雨逸響》云:“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死以七日為忌。一臘而一魄成,一忌而一魄散。”又嬰兒于臘內死亡者,謂之著鎻。(卷十二·釋天)

由于潮汕地区行业结构的变化,一些旧时职业现已名存实亡;有小部分还是有所保留,但行业规模逐渐变小,或被其他行业词语替代,旧称谓消失或转移了。

(二)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因

与北方的重农轻商不同,潮人的传统意识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商业。但旧式的农业经济模式和商业经济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反映它们的词语也有相当程度的变化和发展。下面仅以制衣行业的三个术语为例:

33.【摻衫】製衣術語。除紩衫外,且有摻衫一語。案:摻,同織。《詩》:“摻摻女子,可以縫裳。”傳:猶纎纎也。疏:好手。古詩:“纎纎出素手。”摻衫者,使表裏合一也。(卷十·釋服)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制衣的方法,此词自然也就消失了。

34.【鉸衫】俗呼製衣工人為裁縫。案:裁,剪也。裁用剪刀,兩刃相交,因名交刀,亦即鉸刀。故呼剪衣為鉸衫。李賀詩:“細束龍須鉸刀剪。”(卷十·釋服)旧谓布料商店买衣料或者裁缝师傅剪裁衣服都叫“铰衫”,但现在已经很少(几乎没有)自己缝制衣服了,所以此词新派也很少人再提起了。

35.【勾雲】俗呼女衣襟角之捲曲飾物為勾雲,狀如雲頭之相勾連也。案:邑人楊洪簡《詠翁襄敏公》詩:“眉末兩勾雲。”(卷十·釋服)

(三)生活习惯变化的原因

潮人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70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这方面的词语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民间建筑方面,一部分词语保留得比较好,因为旧式民居至今还在使用,如火巷、外庭、天井等;但也有一些词语,由于新式民居很少出现这样的建筑模式,那些词语便被逐渐淡忘,年轻人已经不懂得这些词语了。如:

36.【春手】屋旁南北廳,俗呼春手,或作伸手。春伸疊韻。案:春字本義,為動為出。動者伸也,出亦伸也。春手,或為出手。伸與春與出,固相同也。《周禮·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則春以功。”注:“春讀為蠢。蠢,作也,出也。”《說文》。“蠢,動也。”動亦伸也。俗呼春手,猶言可以伸動也。(卷八·釋宮)旧式潮汕民居所谓“春手”,即北方民居的所谓“厢房”,要在“四点金”、“四马拖车”的大宅子里才能有。现在这种旧式建筑多已经破落不堪而不住人了,所以年轻人不懂,尤其是住在商品房里的年轻人更不懂。

37.【吉貝】俗呼棉花為膠播,應作吉貝。紡成條狀者,呼吉貝尾,今呼棉花,上海僅稱曰花。案:《輟耕錄》:“閩廣多種植木棉,紡織為布名曰吉貝。”商務《辭源》云:《唐書》吉貝草也,緝其花為布,粗曰貝,精曰氈。亦作古貝。《南史》云:林邑國出古貝。古貝者。樹名也。其華成時如鵝毳,抽其緒紡之作布,與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按即今之棉花。《南史》以為木本。《唐書》以為草木耳。(卷十·釋服)民间今已无纺织棉花之俗,“吉贝”之称老派仍记得,新派已无人知晓。

38.【水櫛】救火水筒,呼曰水櫛,仇下入聲,狀似樸枳銃。……其制。外管內桿,密切如櫛。(卷十一·釋器)现在消防队救火,有新式装备,自然不用此物,故此词也自然消亡。

四 小结

从词汇使用上看,《潮汕方言》中的词语近7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派变化率约在39.56%。但老派的变化不大,只有14.67%,映射出近30年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潮汕方言词语的快速变化。

从词汇变化的途径来看,潮汕方言词语变化主要是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其中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最多,以新派为例,不用的词语是417个,占37.07%,词义缩小的情况也较为少见。

词汇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从词语义类分布上看,《潮汕方言》中新派现存词语比例变化最大的卷数依次是释服(33.33%)、释器(40.28%)、释言·多字(43.10%)、释亲(44.62%)、释言·两字(50.95%)、释言·叠字(53.33%)等,而释身(63.41%)、释草木(65.33%)、释宫(65.52%)、释食(66.67%)、释鸟兽(66.67%)、释地(69.49%)、释天(70.59%)、释言·单字(76.19%)、释虫鱼(78.48%)、释词(92.86%)等卷数则表现比较稳定。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还表现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变化不同,老派的变化小且慢,新派的变化大且快;同年龄的新派如果与老派同住,其变化也小一些,不同住的变化相对更快。

潮州方言词语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明显向共同语靠拢。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透过潮州方言词语近70年来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潮州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语言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反过来说,正是这些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了潮州方言词语近70年来的兴替变化。

当然,本文只就《潮汕方言》的1000余条词语来做比较,充其量也就是个案分析而已。而潮州话词语的全面发展变化,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产生了大量的新词。如果取样调查的词表是5000条,把这方面的词语都包括进去的话,发展变化的比例更大,新派的词语与70年前的潮州话相比,变化率可能会达到70%左右。

责任编辑:陈景熙


[1] 杜奋,1984年生,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职员,法学硕士;林伦伦,1957年生,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本文原载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 陈贤武:《历代校长风采系列之三——惠潮梅师范学校代理校长翁辉东》,《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翁辉东:《潮汕方言》,上海:涵晖楼,1943。

[4] 詹伯慧:《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第106~108页。

[5] 林伦伦、王伟深:《翁著〈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韩山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第55~59页。

[6] 胡华:《翁著〈潮汕方言〉指瑕录》,《韩山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第98~106页。

[7] 李新魁:《潮州方言词考源》,《学术研究》1964年第3期,第91~102页。

[8] 詹伯慧:《小议潮汕方言的宏观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第106~108页。

[9] 为了保持引用资料的原貌,引文采用繁体字。为了节省篇幅,每个方面举例不多于5例。

[10] 李泓萍:《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77~81页。

[11] 王苹:《词语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59~63页。

[12] 陈友义:《试析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社会文化意义》,《汕头日报》2006年3月20日,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