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青学刊(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潮剧艺术

台湾皮影戏“潮调”唱腔与潮剧、白字戏、正字戏的关系

郑守治[1]

摘要:台湾皮影戏“潮调”和潮剧、白字戏唱腔在重六、活五、轻六、反线的分类及其特性上是完全一致的。与潮剧、白字戏一样,潮调部分唱腔形态和正字戏正音曲相同或相近,其源头应该是正字戏。唱潮调的台湾皮影、唱白字戏的陆丰皮影和唱潮剧的饶平皮影,在唱腔上都属“潮调系统”。

关键词:台湾皮影戏 潮调 潮剧 白字戏 正字戏

台湾皮影戏,也叫纸影戏、皮猴戏,流行于台湾南部的高雄、台南、屏东一带,声腔为“潮调”(“潮州调”)。一般认为台湾皮影属潮州影系,在清代自粤东潮州一带传入[2]。而关于皮影如何由潮州传入台湾,既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所流传下来的几种说法也不知所自。其次,迄今多数学者的相关论著中,大多是对台湾皮影历史、现状和艺术形态的一般描述。关于潮调的剧本、唱腔和发源地粤东的剧种、声腔的渊源关系,还未见有效的考证。近年来笔者在粤东的田野调查中,搜集了不少粤东正字戏、潮剧、白字戏的剧本、音像资料。又通过师友馈赠、网络搜索,浏览了不少台湾皮影的剧本、音像资料和论著,对潮调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比较、分析了潮调与粤东潮剧、白字戏、正字戏的唱腔(旋律)。在此基础上,确认潮调的声腔渊源,对台湾皮影归属于“潮州影系”给予确证。

台湾皮影潮调和潮剧、白字戏、正字戏(正音曲)的唱腔,依曲调(旋律)特点大体都可分为重三六调(重六调)、活三五调(活五调)、轻三六调(轻六调)、反线调(含轻三重六调)四类。潮调和潮剧、白字戏同名曲牌的旋律特点和分类一般也相同,如[四朝元]、[下山虎]属重六调,[红纳袄]、[哭相思]属轻六调,“十三腔”属反线调,[锁南枝]则是轻三重六调。本文通过摘录潮调和白字戏、潮剧、正字戏(正音曲)曲牌中重要、常见的腔型(曲谱),分重六、活五、轻六、反线四种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一 重六调

资料来源:复兴阁皮影戏团录像《高良德》,台湾传统艺术中心,1996。见台湾“国家文化资料库”网站http://nrch.cca.gov.tw/ccahome/。

资料来源:卓孝智、许凤歧唱,白字戏《扫窗会》唱片(中国唱片厂出品,1959年)。

资料来源:汕头戏曲学校编《潮剧传统曲牌集成》,内部刊印,2008,第29页。

以上腔型板拍、旋律无大差异。唱法基本都是由高韵转至低韵。第一逗起首为重拍的“5”,结束落在弱拍的“5”,潮剧只是多了过渡的“3”。第二逗起首和结束都是“2”。这种腔型是潮调、潮剧、白字戏[四朝元]、[下山虎]曲牌的特征腔型。潮剧腔型插入了轻六音“3”,产生了色彩的变化;采用头板以达到加花放慢的效果,风格比较委婉流利。潮调、白字戏采用二板形式,行腔相对较快而显得质朴、刚健。这个腔型也是正字戏常用的,如:

资料来源:黄汉琼、陈舜卿唱,正字戏《槐荫别》唱片,中国唱片厂出品,1959。

潮调、白字戏腔型与此更为相近,应该都较直接地袭自正字戏。

二 活五调

资料来源:《割股》曲谱均依永兴乐皮影戏团演出录像《割股》记录。录像《割股》见台湾“国家文化资料库”网站http://nrch.cca.gov.tw/ccahome/。

资料来源:陆丰市南塘镇环林皮影戏剧团,《张四姐下凡》录像,广州电视台,2005。下同。

资料来源:汕头戏曲学校编《潮剧传统曲牌集成》,内部刊印,2008,第112页。

潮调、白字戏、潮剧的[驻云飞](整支曲牌)都属于活五调,旋律总体相近,在句数、每句字数、重句和每句落音上彼此都基本相同。以上腔型都是末尾重句,第一句重拍起唱,末尾一字落于重拍,重复一句在弱拍起唱,都是宫调式(落音“1”)。潮剧第一句字位和潮调完全相同,用高韵唱法(落音“5”)。如采用低韵,落音也是“1”:

正字戏与此相近的腔型也很常见,如:

资料来源:据正字戏艺人庄子福先生唱腔录音记谱。

此和潮调、潮剧一样都以重句收尾。潮调等两句都是宫调式,而正字戏的前后两句的徵、宫调式之间形成对比。但末尾落音都是“1”,后句都以“171”为框架生成旋律。正字戏的不同还在于两句都是正板(重拍)起唱。其实在正字戏的轻六调正音曲中,也常以重句收尾,且一般都是前句重拍起唱、结束于重拍,后句弱拍起唱。如正字戏的一个收尾重句腔型:

资料来源:刘彩口传、陈茂孝记录,《遇友》曲谱之前言,油印本,1991。

以上每句七字,字位可表示为:△ △|△ △|△ △|△,△△|△△|△—|△—|△—|— —||。(“△”表示曲文每字起唱位置)这种字位,和白字戏“欲到”两句完全一致。潮剧除起首“顷刻之间”四字节奏压缩一倍外,其余字位也与正字戏的吻合。潮调除“我主(个)江”外,其余也都与正字戏、潮剧的较一致。“江”字应该是唱走板了。总之,潮调、白字戏、潮剧重句收尾的腔型都应该是由正字戏变化、发展而成的。

三 轻六调

资料来源:广东省戏曲研究会汕头专区分会编《潮剧音乐》,花城出版社,1983,第198页。

以上潮调、白字戏腔型都出现于[红纳袄]曲牌中间部分,都是上下句体;板拍、旋律极为相近,其中第一句、第二句的旋律都基本一样。白字戏中间拍子的“65”为过渡音。潮剧[红纳袄]腔型末尾的“07 65 61 | 5”和白字戏末尾拉腔的“65 6116 | 5”极相近。潮剧和白字戏的腔型框架相对更一致,第二句末尾接三韵,落音分别是“2”“6”“5”,发展更进一步,总体上属徵调式。潮调只以“6”结音,属羽调式,显得稍简朴。以上轻六腔型,在正字戏正音曲中暂未发现相近者。

四 反线调

资料来源:复兴阁皮影戏团录像《司马都》。见台湾“国家文化资料库”网站http://nrch.cca.gov.tw/ccahome/。

资料来源:香港惠州剧团,白字戏《双玉鱼》录音带(文志唱片公司出品,1980年)。

资料来源:汕头戏曲学校编《潮剧传统曲牌集成》(内部刊印,2008年),第123~124页。

以上三个腔型都为曲牌收尾的重句,板拍、旋律都很一致,结音都是“4”(实际为宫调式)。都是第一逗唱低韵,重拍起唱,末字落重拍;第二逗先唱低韵后接高韵,弱拍起唱,末字落重拍。三个腔型的字位与上文三个活五调腔型也都基本一致。

潮调、白字戏和潮剧都有“十三腔”套曲,都属反线调。潮调的“十三腔”曲牌有[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等。潮剧反线曲的“十三腔”则包括[新水令]、[步步娇]等。白字戏“十三腔”曲牌只存一支[十三腔]。正字戏的正音曲和昆腔也都有“十三腔”套曲(“新水令套”)[3]。正字戏《金貂记·遇友》、《古城记·过三关》、《草庐记·张飞归家》都用正音曲“十三腔”(除起首的[新水令]外,其余牌名全失)。《遇友》“十三腔”常见的一个腔型是:

如果按照“反线”的记谱法,就是:

这种腔型,实际和上揭潮调、白字戏、潮剧的“十三腔”腔型(特别是旋律韵尾)是基本相同的,只是个别乐音有调整。又如上揭《遇友》的B5腔型(“声声”)依反线可记为:

以上和反线腔型D1、D2、D3相比,在板拍、句逗、旋律线、落音、调式等都一致或相近,乐感酷似,且都是完整的重句、收尾腔句。据此推断,潮调等的反线调“十三腔”源头应是正音曲“十三腔”。此外,潮调、正音曲部分腔型与正字戏昆腔的“十三腔”相近。如与上文D4-1“说破”腔型相近的是:

资料来源:黄汉琼、陈舜卿、王秀卿唱,正字戏《掷钗》唱片,中国唱片社出品,1959。

正字戏昆腔“十三腔”属“南北曲合套”,牌子是[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尾声]。其中部分牌名与潮调、潮剧“十三腔”曲牌同名。故可推断,潮调、潮剧、正音曲“十三腔”应该最终都是从正字戏昆腔“十三腔”发展、变化过来的。

此外,潮调和潮剧、白字戏传统曲谱都使用古老的“二四谱”。潮调的主奏乐器叫“椰胡”或“潮州弦”,音色近似潮剧、白字戏过去使用的“竹弦”。“椰胡”和潮剧、白字戏主奏乐器二弦都是四度定弦“5-1”。另外,潮调后场乐器较简单,乐器一般只有“椰胡”、鼓、板、锣、钹等几种。乐员一般为三人,一人拉“椰胡”,一人打鼓、板,一人打锣、钹。这与1949年前白字戏的乐队体制类似。现在海陆丰福建道师公做法事时,仍沿用类似乐队体制,音响效果与潮调相近。潮调演唱拉腔时众人齐声帮腔,配以锣鼓;过门、过场只用较简短弦乐。这也和传统白字戏一致。潮调和白字戏一样行腔多用 “来”“个”“啊”“是”“了”做衬字。潮调旋律末尾的拉腔多用“啊”“咦”“耶”“呵”等,比较随意。白字戏拉腔较固定地用“嗳咦嗳”()。两种拉腔方法根本上是相通的。另外,潮调常见假声高八度的帮腔,保留了早期正字戏高腔流入粤东时的原始特点,这点未见于潮剧、白字戏,正字戏也已少见。

台湾学者李婉淳认为,台湾皮影潮调的音乐样貌多与潮剧大不相同,其相同性只见于曲牌的使用,其曲调内容也大不相同[4]。以往学者也未发现潮调唱腔旋律有重六、活五、轻六、反线的性质和分类。通过实际谱例的比较,可以发现潮调和潮剧、白字戏唱腔的常用曲牌基本腔型大体相同;在重六、活五、轻六、反线的分类及其特性上也是一致的。与潮剧、白字戏一样,潮调部分唱腔形态和正字戏正音曲相同或相近,其源头应该是正字戏。相对而言,皮影潮调、白字戏吸收、保留了更多早期正字戏高腔的成分和特色,变化相对缓慢,形态也都比较原始、质朴。而潮剧的唱腔形态后期则变化较大,不断地向高雅化发展,面貌也新鲜、典丽。总之,和白字戏、潮剧一样,潮调的部分唱腔吸收自正字戏。“潮调系统”的潮调、潮剧和白字戏,在唱腔上的本质特征是统一的。因此,唱潮调的台湾皮影、唱白字戏的陆丰皮影和唱潮剧的饶平皮影,在唱腔上都属于“潮调系统”。这是台湾皮影、饶平皮影和陆丰皮影都归属于“潮州影系”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杨姝


[1] 郑守治,1980年生,广东陆丰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摘录自郑守治著《正字戏潮剧剧本唱腔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12月)中的《台湾皮影戏“潮调”剧目、唱腔渊源初探》一节,有删改。

[2] 邱一峰整理总结的皮影入台路线说法有五种,见邱一峰《闽台偶戏研究·台湾的皮影戏》,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241~242页。

[3] 陈茂孝根据先辈艺人刘彩的说法,认为《遇友》唱的是正音曲的“十三腔”。见《遇友》曲谱之前言。

[4] 李婉淳:《台湾皮影戏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4,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