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海洋渔业是中国传统产业之一。追溯历史,海洋渔业先于农业而成为沿海居民生产的主要方式,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伴随海洋世纪的来临,人类开发海洋的活动日益频繁,“走向海洋”“充分利用和开发海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最有效的强国之路之一。人口趋海迁移的趋势日渐加速,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以及世界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种群枯竭以及渔获量下降的背景下,中日钓鱼岛争端、中韩渔业纠纷以及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凸显了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性。全面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那么,何谓海洋渔业转型?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哪些因素制约海洋渔业转型?海洋渔业转型需要哪些制度安排和社会保障措施?海洋渔业转型中海洋渔民如何转型?处在边缘化地位的海洋渔民怎样走出困境?他们怎样才能顺利实现从传统渔民向现代渔民的转型?这些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现有的研究多偏重官方话语,不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海洋渔业产业的转型及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对于海洋渔业转型的影响因素、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机制、海洋渔业转型与海洋渔民转型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对海洋渔民转型等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本著作尝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寻求我国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之路。在历史层面,通过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海洋渔业与海洋渔业政策发展的历史与经验,阐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必然性。在现实层面,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域污染与近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海洋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海洋渔民逐渐边缘化等,阐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迫切性。同时,本著作力求系统表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见解。

首先,海洋渔业是公认的高风险的弱质产业,海洋渔业政策应体现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即国家性、公共性、价值性和权威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发展观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政策的设计未能体现国家对海洋渔业的控制和对渔民权益合理、公平、有效的设置,未能体现渔业的特殊性,且在增进渔民福祉、维护渔民权益以及养护渔业资源等方面存在政策漏洞,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渔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形成“让一切有利于创造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氛围。现有的政策要么没有完全重视后果,要么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从而导致海洋环境持续恶化,鱼类大量减少。加之渔业管理主要是采取投入控制的方法,捕捞努力量远远超出资源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管理制度存在致命的弱点,即难以保证渔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在海洋渔业政策的现实与未来选择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当代人的需求、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只顾眼前“吃”的需求、不顾长远资源的养护,未能真正贯彻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导致更多地“关注政策的眼前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其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多地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效率的实现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以至于堂而皇之地、“道德地”忽略或侵害了海洋渔业与渔民的长远利益。因此,海洋渔业转型的关键是海洋渔业政策的转型,即应该对海洋渔业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定位,将扶持弱势产业、弱势群体作为海洋渔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将海洋渔业政策由公共政策转向社会政策。

其次,海洋渔民作为一个不同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特殊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社会政策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其在社会系统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越来越趋于边缘化。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分化阶层化。近年来海洋渔民的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化非常迅速,且这种分化与转变不是局部的,而是涉及职业地位、身份角色及职业认同等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传统海洋渔民的数量不断减少;海洋渔民的职业地位不断下降,“低职化”“无职化”现象日趋明显;海洋渔民及其后代的职业认同不断降低。二是经济地位弱势化。与城镇居民相比,渔民经济地位较低,二者之间差距明显,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与农村居民相比,渔民的经济地位缺乏稳定性,且由于渔民内部的贫富分化差距拉大,加之收入结构的不合理,渔民经济地位降低的风险增大。总之,无论是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是与农村居民相比,渔民经济地位均有弱势化趋势。三是社会地位边缘化。在我国,渔民的身份比较特殊,虽然他们被置于农民的框架之下,却不能像农民那样拥有土地、自给自足。同时,渔民也不属于城镇居民范畴,不能像城镇居民那样有稳定的工作。所以,无论是与农民相比,还是与城镇居民相比,渔民所处的社会地位、获得的职业声望、享有的公民权利、参与的公共事务、拥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均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他们难以参与其中,也很难从这一进程中受益,是一个被遗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其社会地位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与此同时,他们不但已经被排除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而且也已经被排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外,不能或只能在最低限度内获得由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根本是海洋渔民的转型,应该加大对海洋渔业和渔民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福利性、保障性救济金和抚恤金的补贴力度,增加海洋渔民的福利性收入,提高海洋渔民的人力资本素质。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依赖海洋渔民的转型,依赖传统渔业劳动力向现代渔业劳动力的转型。现阶段,我国海洋渔业正面临由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与效益、由规模扩张向提高产业素质、由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海洋渔业转型是指海洋渔业由完全依赖于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转向多元化产业,使海洋渔业的发展摆脱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规避产业的衰败和资源的衰竭,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和内涵,海洋渔民转型的概念至少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传统渔民向现代渔民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渔民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职业不变,但发展理念、知识结构、生产方式与作业方式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海洋渔业转型的需要。二是渔民的转产转业,即由原来的产业或行业向其他产业或行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渔民的职业或身份发生了变化,可能从渔业第一产业转向渔业第三产业,也可能脱离海洋渔业而转向其他行业。渔民为适应这种转移,必须转变固有的“困守渔场”的发展理念、知识结构、生产方式等,才能取得转产转业的成功,因此转产转业是以内在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为前提的,是渔民内在转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之,海洋渔业转型是国家和民众基于海洋资源环境压力而做出的一项理性选择。渔业转型的关键是实现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海洋渔业转型需要若干支撑条件和社会保障措施,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理念、良好的引导渔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等,尤其是较高素质的海洋渔业人力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要实现海洋渔业的转型必须提高渔民的人力资本价值,激发其潜在的求富欲望和创新能力。

本著作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内容包括海洋渔业及其发展现状、海洋渔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海洋渔业转型的必然性、海洋渔业转型的实现目标、海洋渔业转型的影响因素、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机制,下篇内容包括海洋渔民群体生存状况、海洋渔民职业分化与转型、海洋渔民经济地位转型、海洋渔民社会地位转型、渔文化与海洋渔民价值观念转型。

总之,我国海洋渔业由于资源和环境问题而面临发展困境,以科技为主导和支撑的海洋渔业现代化是我国海洋渔业摆脱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以科技为先导,以多样化和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在既不破坏资源又防止捕捞过度的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渔业转型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依赖于渔民的转型,依赖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之前的渔业政策重新进行思考、审视和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更多地、更突出地彰显出海洋渔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以引导海洋渔业公共政策朝着一个良性的运行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的目标。

我们坚信,我国海洋渔业及渔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同春芬

2013年8月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