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疆界:留学生与新华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面对全球化时代:以文化载体理念扩大留学交流

前面提到,留学交流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据201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全球教育要览2010》(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0)统计,2008年全世界的留学生人口已由1975年的80万增加到297万,其中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62.4万(占21%)、英国34.2万(11.5%)、法国24.3万(8.2%)、澳大利亚23万(7.7%)、德国18.9万(6.4%)、日本12.7万(4.3%)。据预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2020年全世界留学生人数将达700万。[21]以此为背景,在东亚共同体的议论之中,东亚各国都已意识到将优秀的留学生吸引过来、确保高级人才,不仅对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东亚共同体的形成都是有益的。为此,各国都制订了规模宏大的接受留学生计划,如新加坡提出了接纳20万留学生的计划,韩国确立了5万人目标,日本于2008年发表了将接受30万留学生的新政策。[22]中国本身虽是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每年有10万人以上出国留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特色的凸显,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实力的留学生接受大国(2008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为22万人)。[23]

在制订接受留学生计划时,东亚各国都面对过一个难题的困扰,即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以什么理念、用怎样的文化魅力来吸引东亚区域以外的外国留学生?这个问题虽还在摸索之中,但作者认为至少应该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在东亚区域内,高度发扬文化载体理念,大量派出本区域内留学生和大量接受外国留学生;二是在东亚区域外,充分展示东亚文明的特殊性。

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母语为汉语、日语或其他语种的留学生一起用英语讨论国际问题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以不同语言和文化为背景的留学交流仍是最能体现各国文化传统、进行不同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留学交流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性的交流,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各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信赖,减少宗教或文化冲突,为区域内和世界不同文化的和平共处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一谈到全球化问题,就必然论及东亚共同体这一话题。虽然这是以经济为主体的共同体,但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共同体,首先确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确立应基于东亚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赖关系。

与欧美各国相比,东亚各国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理解的教育相对落后,只有大规模的留学交流,才能实现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这里所说的留学交流应该以文化载体理念为主,以学习先进、留学支援以及产业化理念为辅而展开。针对亚洲学生的留学取向依然偏重欧美国家的现象(世界五大留学生输出国为中国、印度、韩国、德国和日本),东亚各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留学体系,不应只为学生们提供“去美国还是去日本”这样一个单一的选择,而应该提供多种选择,如“既去欧美国家又去亚洲其他国家”,留学时间也以一年这样的短期为好。这样,留学就不会仅局限于一个国家,频繁的留学交流才有可能日趋活跃。另外,在东亚区域内构建各国之间相互交换留学的体系和各大学之间开展双学位留学计划(即本科生在本国读两年,到对方国家留学两年以上即可取得双方学位)也许会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留学交流并不仅仅意味着在东亚区域内的交流,更主要的还有在全球范围的留学交流。欧美国家的大学对自身的文明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认为国家的(national)同时也就是国际的(international)或全球的(global)。如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大学用英语讲课是既是国家的,也是国际的,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即使在欧美文明极力显示其强大力量的现代,东亚文明特别是汉字文化圈的文明,对于其他世界各国来说,仍极具魅力。共同享有古典文明的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两国应增强互相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并以扩大相互间的留学规模为契机,共同推进汉字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文明,并实现与其他文明的和平共生。


[1] 《三班に分かれ、明日から来日、中国派遣の学部留学生》,《朝日新聞》1980年3月27日。

[2] 本文作者之一李恩民于1992年10月赴一桥大学就读,1996年1月在南开大学取得中日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学位。

[3] 国家公派留学生的专业偏重自然科学的倾向从改革开放前三年公派留学人员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得比较明显。如1979年,中国向32个国家派出各类留学人员(包括进修人员、访问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750名,其中自然科学类1445人,占82.6%;语言类282人,占16.1%;社科类23人,占1.3%。1980年中国向外派出2124名各类留学人员,其中自然科学类1895人,占89.2%;语言类165人,占7.8%;社科类64人,占3%。1981年中国向外派出3416名各类留学人员,其中自然科学类3076人,占90.0%;语言类154人,占4.6%;社科类186人,占5.4%。苗丹国、王雪萍编《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大事记(1978~2009)》,载廖赤阳主编《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232~267页。

[4] 如时任文部省留学生课课长的光田明正回忆说,日本方面在为接受中国留学生而编制1979年度预算时,主管财务的大藏省有关负责人的态度是一改历来要求“削减”的这一做法,表示“只要需要就尽管提出来”。国会也是这样,议员们超越党派的利益,对于日中留学生交流事业共同予以支持和推进。光田明正:《日中留学交流的启动阶段:回顾与展望》,载廖赤阳主编《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18~129页。

[5] 《文部省告示第百五十三号》,《官報》第16407号,1981年10月3日。

[6] 李若柏、郑国爱:《赴日留学生的摇篮: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廖赤阳主编《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64~78页。

[7] 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访华时确定了日本政府对华开发援助(对华ODA),其中包括三个部分:1.日元贷款,占80%;2.技术援助,占10%;3.无偿援助,占10%。

[8] 文部科学省生涯学習政策局調査企画課:《平成19年度学校基本調査報告書(高等教育機関)》表26,文部科学省,2007。

[9] 文部科学省生涯学習政策局調査企画課:《平成20年度学校基本調査報告書(高等教育機関)》表26,文部科学省,2008。

[10] 最短为1年,最长为9年。有的中国留学生从大学本科(4年)经硕士研究生(2年)直到博士研究生毕业(3年),全程享受了日本政府奖学金,亲身体验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11] 就学生,是过去的入国管理法所规定的外国人在留资格的一种。在2010年入管法修改法实施之前,在日语学校和专修学校(以实施职业和技术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在籍的学生为就学生,与拥有大学和大专院校学籍的留学生有区别。

[12] 留学产业化的理念也使中国的各个大学开始积极地大量地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随着中国的崛起,来华外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如1978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只有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00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参见《教育部称来华留学生30年增加近180倍》,《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2日。

[13] 本科和本科以上人员服务期限为5年,两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服务期分别为2年和3年。培养费标准为专科生每学年1500元;本科生每学年2500元;硕士研究生每学年4000元;博士研究生每学年6000元。该规定除1993年有过小的调整外,一直沿用到2003年停收培养费为止。李昱:《1978年以来的自费留学政策及其影响》,廖赤阳主编《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49~63页。

[14] 《留学生、10万人超える、受け入れ目標を達成、文科省》,《朝日新聞》2003年11月12日。

[15] 文部科学省生涯学習政策局調査企画課:《平成15年度学校基本調査報告書(高等教育機関)》表26,文部科学省,2004。

[16] 渥美国际交流奖学财团于2011年4月1日实行改组,更名为公益财团法人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17] 笔者根据渥美国际交流奖学财团1996~2009年出版的各个年度的《渥美国際交流奖学財团年報》(每年一册)提供的信息统计得出。

[18] 今西淳子:《日本における外国人留学生の支援とネットワークの構築》,佐藤東洋士、李恩民编《東アジア共同体の可能性》,御茶の水書房,2006,第491页。

[19] 笔者根据渥美国际交流奖学财团1996~2011年出版的各个年度的《渥美国際交流奖学財团年報》(每年一册)提供的信息统计得出。

[20] 关口全球研究会中文版网页,http://www.aisf.or.jp/sgrachina/,访问日期:2010年3月19日。

[21]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9,pp.172-174,http://www.uis.unesco.org/Library/Documents/GED_2010_EN.pdf.

[22] 文部科学省:《留学生30万人計画骨子の策定について》,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0/07/08080109.htm/,访问日期:2010年4月26日。

[23] 《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在华学习留学生增加近180倍》,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4/content-1275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