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框架
本书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现状,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各种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安全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找出减少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风险和促进性安全的方法,为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行公共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
第一,探索和构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研究分析框架。
第二,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现状。
第三,发现影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风险性行为的因素,为对风险性行为进行公共管理、减少风险性行为的发生指明可行方向。
第四,找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为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安全性行为进行公共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图1-1 研究框架
第一,对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和评述。本书主要基于婚姻视角对农村大龄男性的性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介绍性领域主要理论研究,然后根据国内外对性的实证研究结果,归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再指出目前对中国低生育水平和婚龄人口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研究现状,指出本书的研究空间。
第二,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提出性别失衡背景下,反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特征的性的分析框架。性是人整体中的一部分,包括三个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从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性,性的生理维度主要表现在其性行为上,心理维度主要表现在对各种与性相关的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社会文化维度主要表现为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影响。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性不仅受个体对性的态度的影响,也受个体的各种主体活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三,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性现状的描述。根据性的分析框架,本书在描述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后,多层次多维度揭示了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现状。首先,从婚姻、单身、失婚原因、对结婚的期望、买婚和对单身生活中性的态度等多方面揭示大龄未婚男性的性心理。其次,从性实践现状、性行为特征等方面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实践。最后,从自我评价、压力感知、情感福利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揭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感受到的性影响。
第四,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性风险的研究。通过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性风险和各类主要的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到对他们进行公共管理以减少性风险的方向。根据大龄未婚男性的特点,本书重点研究四类风险性行为:多性伴侣行为、性交易行为、同性性行为和无保护性行为。在KAP(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基础上,纳入主体建构因素(抽烟、喝酒、看黄和上网)和社会因素(教育、收入和时代年龄),采用与已婚男性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各种风险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五,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性安全的研究。通过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过去性安全行为和未来的安全性行为倾向的研究,找到对他们进行公共管理以促进安全性行为的途径和方法。采用健康行为改变和安全套使用行为中使用最广泛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对该模型的研究结果,充分考虑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特征和他们的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即在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主体建构因素(抽烟、喝酒、看黄和上网)和社会因素(教育、收入和时代年龄),研究大龄未婚男性的安全性行为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时,采用婚姻的视角。首先,建立总样本(包括已婚和未婚的样本)模型,研究婚姻状况对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然后再分别加入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变量、扩展变量(过去行为经验)、风险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在总模型的基础上,将总模型分成已婚子模型和未婚子模型,分别研究已婚人群和未婚人群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的特点。通过对比,得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性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