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产业层次低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南、山东、广东及全国的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对比,具体见图2至图4。

图2 2000~2007年河南与部分省份的第一产业比重

图3 2000~2007年河南与部分省份第二产业比重

图4 2000~2007年河南与部分省份第三产业比重

就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而言,虽然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河南该数值最高,比广东、山东以及全国分别高出9.3、5.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产业层次相对还较低。

而就第二产业而言,河南该数值分别高于广东、全国7.5和3.9个百分点,稍微低于山东。

再来看第三产业,河南该数值最低,比广东、山东、全国水平分别低13.2、3.4、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较低意味着产业结构层次也较低。河南的工业化还没有导致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化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河南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第二产业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最低,产业结构劣于全国水平。

(二)资源消耗大

1.万元GDP能耗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瓶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立足国情,我们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从外延增长转到内涵发展上来才能适应我们这样的大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万元GDP能耗衡量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该数值越小意味着该经济体对资源的依赖越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图5显示了1995~2007年河南与全国万元GDP能耗对比趋势。

图5 1995~2007年河南与全国万元GDP能耗对比

由图5可以清楚地看出,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万元GDP能耗一直比全国要高,资源依赖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总体趋势中,万元GDP能耗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在1995~2002年的下降趋势中,全国的下降幅度要大于河南的下降幅度,该阶段河南省的能源消耗状况劣于全国水平;在2002年以后的下降趋势中,河南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全国的下降幅度,两者的差距正在缩小。河南省的能耗水平逐渐降低,近几年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比较突出。这也可以从河南省与全国万元GDP能耗的比值走势得到佐证,河南省的节能减排工作迈出了一大步,由落后于全国水平逐渐赶上来。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河南省的能耗还很高,以2007年为例,河南省万元GDP能耗在全国排名第十三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在第三位。这与河南省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的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相对于河南的经济总量来说,其万元GDP能耗还是很高的,是北京的1.8倍、广东的1.7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上面的分析只说明了能耗的绝对变化情况,并没有说明相对能耗变化情况,没有反映GDP与能耗之间的相对变化情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该系数衡量的是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相应变化的百分比,衡量的是相对变化情况,该数值理论上应该是越小越好。图6显示了河南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动趋势。

图6 1995~2007年河南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

图6把两者的变化趋势至少分为三个区间(2007年除外),1996年之前河南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相对角度来说,河南省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2004年河南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说明河南那时的能源状况劣于全国;而2005~2006年的走势与第一个区间相似,河南省该数值低于全国,但这只是两年的时间,到2007年河南省的该数值又略大于全国,且从二者曲线的倾斜度来看很可能意味着这种趋势一直进行下去。因此,尽管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逐步降低趋势,但与全国相比,形势仍然严峻。

(三)环境压力大

1.污染压力

河南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相应的环境压力会比较大,我们以工业二氧化硫未去除量占比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表示环境压力,具体见图7和图8。

图7 河南与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未去除量占比

图8 河南与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二氧化硫未去除量的占比,河南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且趋势是:与全国水平比差距在逐渐扩大;2003~2007年,河南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最初的高于全国水平变成最后低于全国水平,生活环境压力逐渐加大。

2.治理环境投资水平较低

表3列出了2006~2007年两年间,河南与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表3 2006~2007年河南与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在污染投资方面,河南近两年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较小,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方面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河南的环境压力是逐渐增大的。

(四)自主创新能力低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进步与创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2005年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4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17位;200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5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5%,远远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量少,2005年全省申请专利8981件,占全国申请专利47.6万件的1.89%,而且90%以上的科研院所(省属以上)和高等院校属于“零”专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发挥不足,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技管理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科学研究质量不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4]

河南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总量及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较低,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地区。我们以2007年为例来说明,图9和图10描述了2007年河南与其他主要省份的技术成交额与专利申请情况。

图9 2007年几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比

图10 2007年国内部分省市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对比

图9和图10清楚地说明了河南省面临严峻的自主创新形势,技术市场成交额在所列的几个省市中,基本处于最低位;而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河南仅仅比重庆稍高,全省经济未来发展所依托的创新形势比较严峻。

(五)体制机制障碍多

目前存在的各级政府职责不清、事权财权不匹配、政绩考核偏重经济增长速度、新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市场竞争与社会评价机制作用不充分等体制弊病,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因此而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公共服务不均等,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城乡管理体制分割等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政绩和利润的驱使下,政企不分的政府行政体制,产权不清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国有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制度下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也都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不惜以牺牲长远发展来换取一时繁荣行为的体制依据。而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深化改革,排除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为经济增长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改革不完善、市场机制固有缺陷有关。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使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六)财政实力较小

从图11可见,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财政收入却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区差距很大。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对比2007年税收收入,北京为1435.6亿元,上海为2074亿元,广东为2785亿元,而河南仅为862亿元。

图11 2007年几地区财政收入对比

河南省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新增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各项税收中的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收入新体制运行平衡,调动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县财政收入规模小,县级所得收入增量偏低,财力增长不能满足正常支出的需要,另外近年来企业效益下降也影响了财政收入增长。

(七)干部观念转变滞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就是上项目、铺摊子,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各方面已形成共识。但是,由于河南省长期受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愿望迫切、发展惯性强等因素的影响,争投资、上项目,追求规模、攀比速度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不少地方仍相当多地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对传统的粗放经营思想的一大冲击。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度较之因袭传统的增长方式要艰巨得多,再加上河南省客观上存在着“发展远远不够”的问题,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涉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全局性问题时,有些部门往往是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落实为行动的少。这一切表明,在短时间内要把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念扭转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放弃传统观念,自觉地走上集约型经营的轨道。

(八)宏观环境趋紧

这主要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的出口影响上。目前,欧美市场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38.85%,出口增长压力较大。美国次贷危机仍在向纵深发展,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仍在不断扩散。这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继续偏紧,不确定性较强,虽然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采取的一揽子救市方案已出台且其效应逐步显现,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十分缓慢。


[1] 本文是2008年11月以应对金融危机为背景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由我主笔,张建秋在搜集整理相关数据、进行图表化处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耿明斋

[2] 中国能源投资网:http://www.ccei.org.cn/shownews.asp?id=20985。

[3] 源自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五年回顾(2002~2007年)。

[4] 河南省发改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