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的研究,有几部著作和一些论文探讨了出版企业版权管理的一般理论问题,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关注了出版企业的版权保护和版权经营问题。

2.2.1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管理问题的一般理论探讨

出版活动始终伴随着版权管理问题,有几部专著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出版过程中版权问题的具体处理方式。如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版权研究与工作小组成员史梦熊等著的《出版产业与著作权法》(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依据当时的著作权法对我国出版社的版权管理问题展开了分析。而对我国出版业版权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当属两位英国出版工作者福斯特和欧文所著的《国际出版与版权知识》(外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向中国出版人介绍了国际出版的一般原则和国际出版领域中应注意的版权问题,为中国出版业掌握世界出版版权规则提供了重要指导。此外,台湾学者吕荣海、陈家骏合著的《作者、出版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18](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则从更为微观的具体出版环节出发,探讨了作者和出版者在出版活动中如何利用版权保护制度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

此外,有些论文也对出版企业版权管理进行了较为宏观的理论思考。在研究版权政策与出版企业的关系时,有些文章从整个产业角度出发论述加强版权管理的重要作用。如《出版发行研究》记者专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探讨了健全版权管理规范推动版权相关产业发展问题[19]。《出版业版权政策研究》这篇硕士论文则借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我国出版企业版权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指明了版权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必要性[20]。《版权管理现状与出版业的对策》一文则分析了我国出版业的版权管理困境,指出版权行政部门加强版权监管作为、出版企业加强版权保护以及出版行业加强自律是改变困境的有效对策[21]。也有文章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业版权管理问题加以宏观关照,如《互联网出版商业模式的版权管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22]《论版权产业发展与现代版权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23]等文。

还有一些文章关注了出版社的具体版权管理工作。如《加强出版社版权管理工作的思考》一文阐述了出版社版权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分析了出版社版权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出版社版权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24]。《论出版社版权管理》一文则在理论上探讨了版权管理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改变出版社版权管理问题的思路应从改变版权意识、培育版权队伍、完善版权制度等方面着手[25]

2.2.2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保护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回顾了出版企业版权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一些典型出版企业版权保护个案,同时有些文章结合数字出版实践思考了出版企业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

(1)关于出版企业版权保护历史的回顾

有些文章整体关照了出版企业版权保护活动,如谭晓萍撰文以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的方式分析了版权保护与出版社发展之间的关系[26],老出版家宋木文先生则撰文回顾了国家新闻出版版权管理机构的变革[27]。此外,有学者撰文关注了中国古代出版活动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如冯念华[28]以古人“窃书不算偷”为例对我国古代书籍的版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郑成思和William Alford为代表的中外版权法学者的最大分歧在于是否承认我国古代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活动,认为这是他们在同一版权概念语境下的视角差异。同时认为,我国自宋代就已出现版权保护活动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如果高估那些零散的、区域性的版权保护活动在我国整个古代版权保护史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在具体研究方面,田建平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宋代出版活动中的版权保护进行了系统探究[29];冯念华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撰文分析了元明清时期我国书籍版权保护问题[30];吴有定在《编辑之友》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与世界书局之间版权纠纷的前因后果[31];叶新则回顾了1911年美国经恩公司(Ginn & Co.)控告商务印书馆翻印其图书的案件,详细介绍了商务印书馆与上海书业商会在这起中外版权纠纷中据理力争并最终获胜的历史事件[32]。此外,宋贻珍结合一些图书版权纠纷案例在《出版史料》上撰文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书报刊的版权保护政策问题[33]

(2)关于出版企业版权保护个案的介绍

对版权纠纷案例的介绍,是了解出版企业版权管理规则的重要途径。有些专业媒体对一些著名版权纠纷案例进行了总结,如《改革开放30年版权保护案例》[34]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版权保护著名案例,《近年来版权纠纷18例》[35]一文关注了近年来发生的较有影响的版权纠纷。还有学者关注了海外出版业的版权纠纷案例,如有文章译介美国司法案卷,介绍了美国哈伯出版公司诉《国家产业》杂志关于《福特回忆录》纠纷案,权威解读了美国版权法对于出版实践中的版权合理使用原则的运用[36];《台湾出版界版权纠纷不断》一文对发生在台湾岛内的版权纠纷加以分析,指出台湾的出版界越来越重视各种法律程序[37]。在具体作品版权纠纷方面,有文章专门介绍了《梁漱溟随想录》版权纠纷案件,探讨了编辑的加工著作权与原作者著作权的关系[38];《中国海蟹类》一书的版权纠纷分析了合作作品的版权归属[39];《希拉里回忆录》版权纠纷事件则分析了版权引进作品修改权的问题[40]。此外,也有学者分析了销售库存图书过程中存在的版权问题[41]

(3)关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企业版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数字出版活动得到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数字出版版权问题也受到学者的重视。有学者对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指出数字出版的发展难在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我国的数字出版亟须建立技术、法律和高科技的监控平台[42]。有一些文章关注了网络出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如《互联网出版存在的版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43]一文分析了网络出版活动中侵犯版权的类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陈济众基于整个网络出版流程的角度,从内容创作者、内容提供商、销售商、消费者和技术供应商五个层面撰文分析了网络出版企业的版权保护对策[44];何治安结合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界存在的图书版权纠纷,明确“图书数字化也要经过出版者许可”的法律观点[45]。此外,由于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形式日益多样,由此引发了学者对不同类型电子出版物版权审查侧重点与方法的关注与探究[46]

2.2.3 关于出版企业版权经营问题的思考

出版企业版权经营问题的研究除了一般理论探讨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出版企业开展国际版权贸易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出版企业对版权作品进行附属权利开发的研究。

(1)出版企业版权经营的一般理论探讨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有学者探讨了版权经营理念问题。如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常青指出,版权本质上既是一种民事权利,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需要开发和交易;然而我国的版权经营存在专门人才匮乏、经营渠道不够畅通、国内立法有待完善和对外交流不畅等诸多问题,而树立版权经营理念、掌握版权经营知识、确立版权经营战略、开展版权经营活动和健全域外版权保护机制是版权经营走出困局的必要措施[47]

其次,版权运营必然涉及版权的价值评估问题,有一些学者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式,分析了版权价值评估的规则与影响因素。如《试论影响版权价值评估的若干经济学因素》一文指出“一部作品版权价值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版权作品原创性的高低,在市场准则下版权价值的确定要考虑成本、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等因素,此外,行政司法部门的干预在特殊情况(如强制许可)下也成为版权价值评价的影响因素。由此而得出版权价值评估的合理原则,一是市场准则之外的‘效益准则’和‘道德准则’,二是额外考虑的评估因素(如版权作品的原创性高低以及作品所有人是否有生产版权作品的动机)”[48]。《版权价值评估与市场交易规则》则分析了版权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成本法估价、收益法估价和市场法估价,同时分析了版权交易的市场规则,指出版权交易如果不符合市场规则将会出现“市场堵塞”,从而阻碍版权经营活动的成行[49]

此外,黎雪分别在《中国新闻出版报》[50]和《出版发行研究》[51]杂志上撰文探讨了版权经营人才成长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版权经营人的定位,指出了版权经营人的职业化方向应是通过版权交易的形式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而要实现这个职业化目标,中国版权经营人要在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落实到具体实践,作者认为中国版权经营人要增强职业敏感,要有书卷气,要强化版权意识和经济意识,并且要勤于总结版权经营的工作经验。

(2)出版企业国际版权贸易研究

①对出版企业版权贸易的系统研究

随着全球文化贸易的蓬勃发展,关于国际版权贸易的研究引起重视,有一些学者系统地探讨了图书版权贸易问题。表2-1所列举的著作可以说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介绍版权贸易的研究成果。

表2-1 一些较为全面介绍版权贸易的专著

此外,有学者在一些权威期刊上撰文,对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在版权贸易的文化功能层面,国际版权贸易引发学者对于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冉季军撰文指出促进版权贸易有利于保护文化主权[52];彭文波分析了版权贸易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53];刘伟见也从版权贸易中文化交流的角度思考了我国版权贸易战略问题[54];郭奇则在分析了版权贸易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版权贸易必须以文化传播为根本使命的主张[55]

在版权贸易的经济功能层面,有文章分析了版权贸易对出版社成长的贡献问题,指出版权贸易促进了出版社理念创新,使出版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并促进了出版社的品牌建设从而提高了出版社市场开拓能力[56]

还有学者从国际版权贸易的具体流程出发,研究了版权贸易实践问题。如彭心倩分析了版权贸易合同的相关问题[57];张洪波结合国际书展探讨了版权谈判技巧问题[58];张凌凌分析了国际版权贸易合同签订后的履约责任问题[59];邹建华则指出版权贸易过程中国际版权贸易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性[60]

②关于版权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关于版权贸易研究的论文大部分选题集中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方面。其中有多篇硕士论文以全国版权贸易现状与对策为题展开了论述,表2-2列举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文章探讨了区域版权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问题,相关论文见表2-3。

表2-2 以“我国版权贸易现状与对策”为主题研究的部分硕士论文

续表

表2-3 部分以“区域版权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为主题的研究论文

此外,在出版企业采取发展版权贸易具体对策方面,有学者从出版集团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了研究,如齐峰等撰文分析了出版集团的版权贸易发展取向问题[61],林海威等对出版集团如何做好版权贸易具体工作提出了参考意见[62];也有学者从具体出版社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应建立版权贸易发展体系[63];还有学者就不同类型出版社和图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问题展开了思考,贾芳芳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少儿出版领域的版权贸易发展问题[64],曹晋等撰文基于全球化语境分析了科技图书的版权贸易发展对策[65],孙英姿以大学出版社为对象分析了版权贸易发展的特殊性[66]。这些论文对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概括,并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对策。

③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

在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方面,较有影响力的专著有张美娟的《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杨桂山等编著的《海外版权贸易指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Susan Daniels等编著的《西方版权沿革与贸易》(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此外,吴赟[67]、董梁[68]、黄璇[69]的研究论文也对版权贸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中外比较研究。

在介绍国外具体版权贸易经验时,学者较多地选取了美国出版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由张勤[70]和苏振华[71]分别完成的两篇硕士学位论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美国版权贸易的特征,总结了对我国发展版权贸易的启示。此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王加胜等撰文解释了中美图书版权贸易平衡性问题,指出“中国与美国对双边图书版权贸易状态的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即中国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而美国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显示美国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提出了中美图书版权贸易平衡性‘悖论’的适用性解释:加工贸易在中美图书版权贸易中的表现形式;转口贸易对中美图书版权贸易的适用性;统计方法对中美图书版权贸易平衡性的影响等。[72]”徐徐等以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描述了中美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3]。中华书局的申作宏则在2002年就比较了美国国际书展的繁荣和北京国际书展的相对冷清,指出我国应在巩固亚洲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版权贸易市场[74]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介绍了其他国家的版权贸易经验。肖蕾撰文从引进与输出图书品种结构、版权贸易伙伴构成、版权贸易方式和版权贸易部门职能四个方面对中日图书版权贸易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的一些版权管理方式[75]。李艳撰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版权产业快速增长的状况,指出总体上澳大利亚出版商有13%的收益来源于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而儿童读物是澳大利亚出版商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图书之一[76]。张养志则对中俄图书版权贸易进行了分析,指出“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图书版权贸易意义重大,但中俄两国间的图书版权贸易与中苏时期相比较,规模明显缩小,并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及不合理因素。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入,中俄版权贸易存在着改进发展的空间。发展对俄版权贸易应该从服务、内容、文化和创意等多种视角和多个维度来理解现代版权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尤其要关注新时期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经济规律,重视分析版权的产业逻辑”。[77]

④版权贸易个案研究

近年来关于版权贸易的个案研究与介绍成果较多。其中,既有就某部版权引进图书成功经验的分析,也有就某出版社版权贸易成功之路的回顾与版权贸易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介绍出版社版权贸易的成功经验方面,罗琦撰文分析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近年来版权贸易的状况,回顾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版权贸易的发展阶段,介绍该集团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的具体情况与特征[78]。李锋等撰文分析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权贸易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指出“强势购权推动公司发展,国际组稿等国际运作手段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79]。张福堂[80]等撰文分析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状况,指出该出版社在版权贸易领域的崛起在于其采取的强强合作经营模式、立足本社的品牌建设、不断创新的版权贸易方式和对传承优秀文明的坚持。曾学民则撰文指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利用国内外出版资源塑造市场品牌,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打造国际化选题,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中国本土文化系列、国外优秀社科系列以及中外结合的社科文化专业系列等丛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进而抓住“读图”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阅读潮流的契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实用与唯美并重的风格全新演绎“图解”系列丛书,并且打造为出版社的拳头项目在国际版权市场中博弈[81]。夏丽英撰文回顾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权贸易的历程,介绍了其引进的一些经典作品,并总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开展版权贸易时的具体经验[82]。柳青松等则撰文指出辽宁教育出版社在版权贸易领域的成功取决于其对国外出版业先进理念的引进,而对这种理念的消化成为辽宁教育出版社成功的关键所在[83]

在介绍具体作品的版权贸易经验方面,对《魔戒》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版权引进经验介绍较有影响,而在版权输出作品方面的经验介绍则当属对《狼图腾》版权输出得失的分析。袁楠[84]等指出《魔戒》的成功在于南京译林出版社版权贸易工作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其独到的眼光使得早早就关注这部作品。同时,该社强烈的出版文化责任与使命最终促成了版权贸易的完成,而其后期对《魔戒》在内容上的认真制作和在营销手段的强力借势,共同构筑了这例国内版权贸易的经典个案。聂镇宁先生借用“生命工程”的概念对《哈利·波特》中文版的诞生与推广作了权威解读,指出引进这部作品的动机来自出版社经营理念的转型,而这部作品的版权谈判充满了耐心与实力的较量,成功获取版权之后出版社更是对作品进行了整体性制作和全面的营销开发[85]。著名出版策划人安波舜则向我们介绍了《狼图腾》的版权输出过程,指出作品本身蕴涵的人类化的主题、宣传文案的可读性和西方媒体的有效利用是《狼图腾》创造版权输出奇迹的重要原因[86]

(3)图书版权附属权利开发研究

对于图书版权附属权利开发问题,有两部专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学者冯洁的《图书出版附属权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建构起了图书附属权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该书针对我国图书附属权经营现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开展附属权贸易的理论体系:一是关于图书出版附属权的“权限”评判;二是关于图书出版附属权的整体形态评析;三是图书出版附属权管理体系的研究;四是关于图书出版附属权贸易的研究[87]。这部著作将版权贸易中版权法律保护与附属权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附属权贸易的现实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性的思考。美国学者托马斯·沃尔(Thomas Woll)所著的《销售附属版权行家指南》(杨桂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则更多地以美国出版业为对象关注了附属版权贸易的实践问题。“该书详尽介绍了包括图书连载权、大众市场版权、俱乐部版权、海外版权、有声读物版权等在内的美国图书附属版权的销售状况和方法,展现了美国图书版权业的现状及其运作方式,对正在尝试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我国图书出版业尤有借鉴意义。[88]

此外,有几篇学位论文也较为详尽地探讨了图书版权附属权经营问题,相关信息参见表2-4。

表2-4 以“图书附属版权经营”为主题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

也有一些学者,在出版类权威专业期刊上撰文关注图书附属版权经营问题。如魏龙泉较早地在《中国出版》上发表文章向中国出版人介绍美国附属版权贸易的情况[89],叶新则在《出版发行研究》上发出中国出版业要重视图书附属版权贸易的呼声[90],苏振华等在《编辑之友》指出附属版权经营所存在的巨大价值在我国被严重忽视[91],李红祥等在《出版广角》上撰文分析了我国附属版权经营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制建设、人才建设、代理机构建设和本土版权资源开发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建议[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