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文学期刊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与租界共生:孤岛 文学期刊概论

“孤岛”[1]是个同时具备地理和时间两方面意义的概念。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1月12日,国民党守军全面西撤,上海沦入日军之手。但市中心早已存在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本国宣布对中日战争保持中立,这两块远在英、美、法三国本土千里之外的“飞地”,日军没有进入。在整个沦陷的汪洋中,这一尚容国人较自由生存的区域,被《大公报》的社论率先称为“孤岛”[2]。由于与现实极为契合的形象化色彩,“孤岛”很快溢出了最初的比拟意义,成为抗战前期上海的一个指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英美对日宣战,日军随即进驻公共租界,并实际控制了法租界,孤岛至此结束,一共持续了四年一个月的时间。

孤岛形成之前,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中心,已经有了近40年的历史[3],作为现代文学的中心,也已经存在了十年。一时之间,十里洋场之上云集了国内最为庞大的作家队伍,最具实力的出版机构,最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但战争的硝烟一起,就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使作家离散,杂志停刊,出版机构纷纷倒闭或者内迁。转瞬之间,一个偌大的文学中心名实俱无。一些在战争爆发后最初相持的三个月中产生的期刊,也随着国军的西撤偃旗息鼓。孤岛文学出版建构之前的序幕,就是这样悲壮,充满大厦倾覆后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