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语
卢作孚的一生,抱持着崇高的爱国理念,就是拯救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拯救贫穷落后的中国呢?就是推动中国现代化,以期厚植实力与侵入中国的列强势力竞争,进而将列强势力逐出中国。例如卢作孚于1925年成立民生实业公司,经营四川航运,即首先废除四川轮船经营的买办制,建构起公司现代化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形成以爱国为中心的民生企业文化,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进而合并川江各轮船公司,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其中特别期望以能胜过当时欺凌中国的日本轮船公司为首要目标。[59]因而在1933年4月卢作孚特别请瞿士煊到民生实业公司永年轮(后更名民俗轮)上讲演《战胜日本茶房》,卢作孚在瞿士煊讲演文的后记中表示:“瞿先生讲演词中有两句最精粹的话,就是‘请永年茶房,战胜日本茶房’,推广起来,应该是:永年全部船员战胜日本船员,乃至民生公司全部船员战胜日本船员,乃至中国各业人员战胜日本各业人员。”卢作孚认为,如果全中国这样总动员,真能够把日本战胜了。[60]由于有此战胜日本的期望,故当得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政府亦决心起而抗战时,卢作孚抗日之心是激昂的,即毅然停止赴欧考察行程,参加政府为抗日战争而设立的大本营,出任第二部副部长,担任制订抗战总动员计划工作。[61]而卢作孚亦首先动员民生实业公司及川军出川抗战,进而发挥其爱国心与航运长才,以其缜密的思考,周详的规划,在1937年8月上海战事爆发后,紧急率民生实业公司船队于3个月内疏运京沪地区政府机构、学校、学术团体、兵工器材及民间工厂、人民后撤武汉及四川,共紧急赶运13460吨。卢作孚还特别关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科学社等教育、学术团体的后撤,给予交通、校舍的解决协助,以厚植长期抗战国力,其爱国心及远大眼光,实非常人所能及。为应对日军封锁,卢作孚紧急采购长期抗战所需油料、五金器材和延聘造船技术人员入川,也未雨绸缪解决战时川江航运问题。
由于卢作孚在抗战序幕战京沪地区政府与人民物资后撤中,精确有效力且眼光远大的表现,为政府和人民所倚重,于1938年1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兼军事委员会水道运输管理处主任,担负起在日军追逼和不断轰炸下,紧急疏运汇集于武汉、宜昌一线各党、政、军机关人员公物、兵工器材及民间工厂、难童、人民后撤四川,以厚植长期持久对日抗战国力的重责大任。
[1] 简笙簧,中国台北“国史馆”前纂修。
[2]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印《卢沟桥事变前之海军战争指导》,台北:“国防部编译局”翻译出版,1991,第286~296页。
[3] 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第1~4页。
[4] 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正召集全国精英人员于江西庐山举办大规模谈话会、训练班。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后,据参加庐山谈话会的罗家伦表示,蒋介石情绪特别激昂,跟胡适说:“胡先生,你从前批评何梅协定,我现在撕破何梅协定给你看,我们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我已经下令派6师军队进河北省前往应援。”见罗久芳、罗久蓉编辑校注《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第143~144页。
[5] 《抗日战争史——淞沪会战(一)》,台北“国防部编译局”编印,1980年再版,第16页。
[6] 《卢作孚致蒋委员长电(1937年6月30日)》,《四川省官员任免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2000-032220。
[7] 黄振亚:《王洸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第73页。
[8]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重庆出版社,2005,第243~244页。
[9] 江天凤主编《长江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第486~487页。
[10] 简笙簧:《中日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台北《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2期,1980年5月,第301页。
[11] 《陆军空军大本营组织法(1937年8月11日)》,《陆海空军军事单位组织法案》,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120.71-74383。
[12]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556页。
[13] 《卢作孚致蒋军事委员长巧电(1937年10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特交文电》。
[14]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5页。
[15] 《卢作孚致宋师度函(1937年9月18日)》,《卢作孚书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第594页。
[16] 凌耀伦主编《民生公司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第174页。
[17]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6~247页。
[18] 《卢作孚文集》,第481页。
[19]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8页。
[20]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8页。
[21]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谈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第39页。
[22]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8页。
[23]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谈录》,第39~45页;另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印《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战役》,台北:“国防部编译局”翻译出版,1987,第608页。
[24]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53页。
[25] 凌耀伦主编《民生公司史》,第177页。
[26] 朱复胜主编《宜昌大撤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第26页。
[27] 简笙簧编纂:《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月至12月)》,台北:“国史馆”,1987,第697页。
[28] 黄振亚:《长江大撤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第23页。
[29]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54~255页。
[30] 黄振亚:《长江大撤退》,第18~20页。
[31] 罗家伦:《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迁校》,罗久芳、罗久蓉编辑校注《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42页。
[32] 刘维开编著《罗家伦先生年谱》,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6,第147页。
[33]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校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92~195页。
[34] 该书编辑委员会编《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台北:“国史馆”,1988,第631页。
[35]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1册,第596页。
[36] 罗久芳、罗久蓉编辑校注《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50页。
[37] 罗久芳、罗久蓉编辑校注《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第146~150页。
[38]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5册,第147页。
[39] 《邹树文之卢作孚函》,黄立文主编《卢作孚书信集》,第628~629页。
[40] 刘维开编著《罗家伦先生年谱》,第148页。
[41]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校史》,第194页。
[42] 杨家润执行主编《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28页。
[43] 《复旦北碚简史》,《复旦北碚爱国荣校教育基金简介》,2010,未刊稿。
[44] 杨家润执行主编《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第30页。
[45] 《吴南轩之卢作孚电(1938年2月4日)》《卫挺生致卢作孚电(1938年2月4日)》《陈立夫致卢作孚电(1938年2月10日)》,《卢作孚书信集》,第631~632页。按:卫挺生时任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陈立夫则刚于1938年1月接任教育部长。
[46] 张朋园、林泉访问《林继庸先生访谈录》,第77~78页。
[47] 《复旦北碚简史》,《复旦北碚爱国荣校教育基金简介》。
[48]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62~264页。另复旦大学北碚旧址前言(石碑),2010年4月立。笔者特于2010年8月前往参访,在展览资料学生名单中,亦见在台湾曾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行政院”院长的李焕亦为战时复旦大学学生。
[49] 杨家润执行主编《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史料选编》,第31页。
[50]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9页。
[51] 《卢作孚致宋师度函(1937年9月18日)》,《卢作孚书信集》,第591页。
[52]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49页。
[53] 简笙簧:《造访中国西部科学院》,《纵横》2010年第3期,第48页。
[54]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第558页。
[55]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第559页。
[56]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228~229、282页。
[57] 凌耀伦主编《民生公司史》,第173页。
[58] 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第559~560页。
[59] 简笙簧:《寻找卢作孚行踪——合川、北碚、民生公司访调》,台北《国史馆馆讯》第4期,2010年6月,第136~141页。
[60]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第139~140页。
[61] 卢国纪:《我的父亲卢作孚》,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第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