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哲学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温州模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温州模式是涵盖温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教育、科技、自然、地理、人文、战略、战术、环境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温州模式需要系统地回答温州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民创业、共同富裕、效率公平、民主法治、内外条件、市场机制、党政体制、社会保障和文化崛起以及温州特色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温州哲学、温州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温州学是温州模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温州哲学是温州模式的哲学基础或理论基础,温州经济学是温州模式的具体化或展开,社会主义温州学是温州模式的核心。

一 温州哲学

在世界观层面,温州模式表现为温州哲学。温州哲学是温州人的哲学观念的系统理论表述。温州哲学是温州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温州人精神的精华,是温州文明的活的灵魂。温州人在温州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和温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建构温州哲学范畴,努力形成自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永嘉学派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是温州哲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本书对温州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探讨,温州哲学的研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温州实际,以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中心,对温州发展道路与经验进行哲学总结,按照温州人实践观、温州人世界观、温州人真理观、温州人价值观、温州人关系论、温州人发展论、温州人问题论的思路建构温州哲学范畴,推进温州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观点创新。通过温州经验的哲学个案研究,带动典型地区经验的哲学研究,推动中国经验的哲学研究,有助于形成点、线、面、体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哲学学科体系,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哲学学科布局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大繁荣大发展服务。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温州实践”等概念,李凤伟提出了“温州人的商业哲学”等概念,祝宝江等提出了“温州人的经营哲学”等概念,王春光研究了温州人的社会关系等,众多学者研究了温州模式、温州人精神、永嘉学派、温州区域文化……所有这些概念和思想都为温州哲学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启示。

温州哲学体现了温州人的切身利益,它的形成同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是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实质上,它是在时代要求推动下的一种追求,即温州人以哲学的方式解答时代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创立当代温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哲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温州现实的接触与结合。

研究温州哲学,从理论上说,有助于开辟中国区域哲学研究之路,崛起区域哲学;有助于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方形态,深化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繁荣发展区域哲学;有助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从实践上说,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提供实践范式;有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有助于坚定走区域特色发展之路,为地方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懈地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温州哲学就是在理论上进行创新的一次尝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大众化和中国化,这是时代的要求和中国新的实践的需要,温州哲学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为与温州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的过程中。温州哲学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强调,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够产生出改造社会的巨大能量。温州人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行动,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与温州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了温州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取得了温州形式,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温州形态。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是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区域哲学,而是区域人哲学,即不能把温州哲学理解为在温州的区域内产生的哲学,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在温州及其他区域由温州人创立的哲学,开创了中国区域人哲学研究的先河,所谓区域人就是对中国地方区域治理与管辖方式形成的人的区域身份的规定,区域与区域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区域人享受的医疗、保险、住房、就业、求学等待遇与区域紧密相关,甚至有时区域的变动可以决定一个区域人的命运。区域人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一把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不是确定的知识体系或教条,而是由一系列区域人哲学组成的开放的系统。只要有条件,一个县域人,甚至一个村域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各个区域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对区域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答方式、角度、态度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从而形成区域人哲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本质。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就会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 温州经济学

在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层面,温州模式表现为温州经济学,温州经济学是温州人的经济观念的系统理论表述。温州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真理和温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自己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永嘉学派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温州经济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何钟秀教授指出:温州模式已不单是温州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一门经济学科。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民本经济,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研究温州模式,就必然要涉及温州民营经济的内涵、特点、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问题,也要研究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发展规律,形成一门温州老百姓的经济学,我们称之为温州经济学。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温州模式,以此为起点,温州模式已经成为一门经济学。

温州经济学是温州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温州模式的具体化或展开,温州经济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但是,温州经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温州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民营经济是民间或民众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营方式的统称。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一种“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民本经济。研究温州经济学,就自然涉及温州民营经济诸多方面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温州民营经济最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立足于民,利国富民的经济,更是一种最具地方特色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本经济。

温州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经济社会现象,温州是一个以民为本的城市,民本、民有、民享,催生了民智,积累了民资,改善了民生,实现了民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成为温州的一大特色,是温州经济体制机制优势所在。民营经济促进了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温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培育了市场主体,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温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温州经济学是一门“老百姓”的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温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温州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0多万户,民营企业13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5%,创造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9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80%以上。

温州经济学是一门“小题大做”的经济学。温州经济有着“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辐射,小区域、大发展”的特点,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种或某一类产业的产销大基地。温州这种区域性集群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企业的群体规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最终体现为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让小商品占领了大市场,小资本得到了大辐射,小区域得到了大发展。

温州经济学是一门“温州人”的经济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温州人恋乡不守土,走南闯北,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开拓市场,形成了温州人经济,因此,温州经济也是温州人经济。温州的GNP比GDP大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外温州人有200多万,其中在国内约160万,国外约50万,在国内各地创办企业3万多家,累计投资额超千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在外温州人成立了70多个温州商会,成为温州人经济的独特风景线。在外温州人还在全国各地建起了40多万个销售网点,不仅推销上千亿元的温州产品,还架起了温州与国内外合作的桥梁,带动了温州本土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外温州人通过在异地发展,为温州积累了雄厚的发展资金。

温州经济学是一门“举轻若重”的经济学。温州经济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轻工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从产业基础看,已建成中国鞋都等一批国字号的轻工产品生产基地。从行业发展看,已有50多类轻工产品占全国轻工产品总数的一半左右。从市场竞争力看,轻工业是温州最早对外开放、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行业的装备水平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营销网络齐全,品牌形象好。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和优势,温州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产业发展定位。

温州经济学是一门“无中生有”的经济学。温州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非常少,人均拥有耕地少,国家投资少。但温州人的创造精神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温州的水头镇、郭溪镇,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当温州的企业缺乏技术和人才时,就千方百计花巨资到全国各地招才引智。温州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外地市场销售的,许多皮鞋、服装企业在外地开设了上千家专卖店。一些服装企业自己不建厂房,推行虚拟经营和轻资产经营,被称作温州发展中的“零资源”“零技术”和“零资本”现象。

三 社会主义温州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层面,温州模式表现为社会主义温州学,社会主义温州学是温州人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的系统理论表述。温州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温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温州学。科学社会主义、永嘉学派社会政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温州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温州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的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形态,因此,社会主义温州学也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温州的具体反映。国内学者对社会主义温州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温州学的研究上。2003年1月在温州召开了“温州学”学术研讨会,此后,温州学成为一个令许多人关注的热点。奚从清在《试论温州学的若干问题》[48]一文中较为全面地阐释了温州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温州学是研究温州经济和温州社会互动发展的学科,有人认为温州学是研究温州人的学科,也有人认为温州学是研究温州社会的学科,等等。《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一书中指出:“创立温州学,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无论从温州的历史或现实角度看,还是从温州人群体看,都很有意义。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立温州学积淀了丰富的养料,对温州已有的研究为创立温州学初步奠定了基础。”[49]方立明等把温州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一门主要研究温州经济和文化互动关系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地方学科”[50]。这些观点和思想为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启示,社会主义温州学的创立、崛起、发展,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不懈地进行探索,形成系统的理论表述。

社会主义温州学是温州模式的核心,是温州模式的“归宿”,社会主义温州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温州人和温州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离不开对温州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研究。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是温州人经济。温州人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和品牌,也是温州最大的优势。温州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敢闯敢冒、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了温州模式。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对温州人及其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温州社会的研究,温州和全国一样,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温州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温州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贡献力量。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要着眼于发展这个角度,遵循开放性原则,坚持区域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

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既要立足于温州,又要放眼世界,把区域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一个地方由于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必然会彰显出区域特色。温州社会在共性中有着鲜明的个性。正是这种鲜明的个性使得创立社会主义温州学有了理论上的依据。研究社会主义温州学,首先应该立足于温州,离开了温州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温州学。温州经验、温州现象和温州奇迹,为社会主义温州学的创立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率先建立股份合作的企业组织制度,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被专家学者称为“温州经验”“温州奇迹”和“温州现象”,等等。研究温州的改革开放,研究温州的市场经济发展,对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但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开放的。社会主义温州学的演进,应该把它放到全国、全世界中去分析、比较,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研究,既要继承传统思想和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思想和文化,吸收现代优秀文明成果。历史上,温州文化给温州人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尤其是永嘉学派思想以及受这种思想影响所形成的重商文化,无疑对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它、挖掘它,使其发扬光大。这是历史的传承,文脉的绵延。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有自身的不足,温州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温州人“人人想当老板”的自主意识很强,有竞争意识,但有时缺乏合作、协作和甘当配角的精神;温州人精明、务实,但有时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温州人重人情,亲和力强,但有时规则意识还不强。凡此种种,无不有着传统文化正面的和负面的效应。因此,我们不能为传统所累,不能将传统文化僵化化、模式化。温州模式是根据发展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模式,而不存在老温州模式和新温州模式的划分。研究社会主义温州学,应该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大胆地进行批判继承、进行创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不断赋予温州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温州学的科学方法。


[1] 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Notes on the New Physics of Chinese Power,” first published 2004 by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 Alif Dirlik,“Rethinking China’s Development Path:Should not Abandon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3] Francis Fukuyama,Blindside: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

[4] 《参考消息》2008年3月27日。

[5]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8、19页。

[6] K.帕立斯:《地方积极性与国家改革: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原载《中国季刊》1993年第134期,译文载《上海市委党校文献情报》1994年第4期。

[7]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19页。

[8] 艾伦·刘:《温州模式的利弊》,原载《亚洲概览》1992年第8期,后又载张敏杰主编《西方专家为中国经济诊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9]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20页。

[10] 详见林白《温州对话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21页。

[12]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4页。

[13] 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5页。

[14]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57页。

[15] 张苗荧:《文化、企业制度与交易成本——温州模式研究的新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第5、12页。

[16] 董辅礽等:《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考察和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17] 费孝通:《温州行》,《瞭望》1986年第20~22期。

[18] 吴象:《论发展中的温州农村商品经济》,《人民日报》1986年8月6日。

[19]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60~65页。

[20]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21页。

[21] 张仁寿:《向温州学习什么》,《浙江日报》2000年1月11日。

[22] 祝宝江主编《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23页。

[23]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97页。

[24]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98~100页。

[25] 谢健:《温州模式对西部大开发的借鉴作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6] 卢俊敏、金慧君:《独此一家 独树一家》,《温州都市报》2002年3月10日。

[27]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22页。

[28] 戴海东:《邓小平理论与温州模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29] 徐福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甬台温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2年第10期。

[30] 李景源:《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1] 张仁寿等:《温州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26~27页。

[32] 李庆鹏:《中国犹太人——神秘的温州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第91~92页。

[33] 周少华:《破译温州经济的文化DNA》,《浙江经济》2002年第6期。

[34] 程庆国:《从古代永嘉学派到现代温州人精神——关于温州发展的人文基因探讨》,《温州论坛》2003年第1期。

[35] 李日增:《对温州模式的哲学思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6] 温邦彦:《温州模式的哲学思考与政策启示》,《管理科学》2001年第8期。

[37] 黄朝忠:《温州哲学及其教育价值》,《世纪桥》2010年第1期。

[38] 李凤伟:《向温商学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48页。

[39] 祝宝江主编《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15页。

[40] 杨洪建:《温州人想的和你不一样:温州人为什么会成为富人》,时事出版社,2010,第132页。

[4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64页。

[4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4页。

[43]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23页。

[44] 《水心别集》卷二《 国本上》。

[45] 《水心别集》卷二《 财计上》。

[46] 《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47] 陈俊贤、周星增主编《温州探秘·各界述评卷》,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第257~258页。

[48] 奚从清:《试论温州学的若干问题》,《温州瞭望》2002年第1期。

[49] 祝宝江主编《温州人精神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194页。

[50] 方立明等:《互动管理与区域发展:温州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2010,第3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