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国家转型:基于中亚五国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亚各国贫困问题的性质

一 贫困程度具有相对性

贫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至今并未完全统一,用不同分析工具、不同统计口径和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结果会有所差别。但是,研究一国贫困问题又必须对该国贫困问题的性质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即该国的贫困问题属于何种性质、何种程度贫困的问题。对于中亚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必须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客观认识中亚贫困问题的性质对其产生的因素、影响以及解决的方式都有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

从贫困的程度而言,中亚国家并不同于世界其他一些赤贫国家,即便中亚国家在独立之初曾经出现极大经济困难,贫困化速度举世罕见,很多民众几乎在一夜之间从衣食无忧者(享受苏联时期长期稳定的物价和享有普遍的社会福利)沦为度日艰难的贫困者。但是,应该注意到,中亚国家在独立前大多具有较为完备的工农业基础,苏联时期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仍然可以发挥正常功能,因而迅速贫困化了的民众生活尚能保持一定水准,与世界最贫困国家的民众生活相比,中亚各国的贫困问题具有自身特点,从整体上看这种贫困具有相对性,而不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困。

按照中亚各国的普遍统计方法,往往都是用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来统计贫困发生率(有时称为贫困指数),同时还用收入低于“食品篮子”标准来统计绝对贫困。后一种方法通常表示该人群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需获得社会救济才能持续生存。如果用后一种统计方法来衡量各国贫困率或贫困程度,得出的数据要大大低于通常而言的贫困发生率。以哈萨克斯坦[18]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例。

图2-11 哈萨克斯坦两种统计标准得到的贫困率

数据来源: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Индикаторы уровня жизни населения,”http://www.stat.kz/digital/uzhn/Pages/default.aspx。

从图2-11可以看到,用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统计方法得到的贫困率(本书称之为“一般贫困率”)要高于以收入低于“食品篮子”标准统计的“绝对贫困率”。实际上,后一种标准是保障居民“吃饱饭”的标准,是一种生存指标,如果低于该水平则意味着这类居民“吃饭穿衣”有困难,是一种绝对的贫困。从这一指标看,哈萨克斯坦的贫困水平不算很高,即便是“绝对贫困”最高的年份也仅仅达到16.2%的贫困率,而到2003年以后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了10%以下,2008年则下降到极低的1.2%,它表明哈萨克斯坦2008年仅有1.2%的人口在缺乏社会救济的情形下可能陷入生存危机,这一数据已经很低,基本接近某些发达国家水平。如果用最低生活标准统计2008年则有12.1%人生活贫困,这类人只能说生活困难,即便不能得到政府救济但并不受生存危机的威胁,这一数据也是较低的。

吉尔吉斯斯坦的贫困率长期高于哈萨克斯坦,但是从上述特点上看与哈萨克斯坦大致相同,即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比例较大,而低于“食品篮子”标准的人口比例则少得多,近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对吉尔吉斯斯坦一般贫困率与绝对贫困率的对比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统计方法得出的贫困率差距十分巨大,绝对贫困率远远低于一般贫困率的事实表明该国虽然存在较高的贫困率,但是属于绝对贫困的人口比例并不那么高,这表明该国的贫困程度具有相对性。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也比较低,大致与吉尔吉斯斯坦相当。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有5%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土库曼斯坦有9%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996年这两个国家仍然保持这一水平,但是到2004年时乌兹别克斯坦营养不良人口有所增长(达到14%),而土库曼斯坦则下降到6%[19]

图2-12 吉尔吉斯斯坦两种统计标准获得的贫困率

数据来源:Level of poverty in the Kyrgyz Republic from1996~2003,Economic strategy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Kyrgyz Republic,Zarylbek I. Kudabaev,Ph.D,2008,http://www.src.auca.kg。

塔吉克斯坦在绝对贫困数据上保持了较高水平,与中亚其他国家有所区别。1991年,塔有34%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90年代中期的1996年该数据上升到42%,2004年再次下降到34%[20]。这些数据表明塔吉克斯坦的贫困程度要高于中亚其他国家。

实际上,如果用营养不良这一标准统计,诸多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如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2008年也存在5%的营养不良人口。营养不良指标除了贫困因素外,还包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过,从中亚国家营养不良现象的轻微性说明该地区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都并不是极端低下,而具有一定相对性。

仅仅用经济指标并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程度,测量国家贫困水平还应该包含很多社会指标,比如有的国家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该国人均收入并不很高,但是该国可能通过特定的社会政策向民众提供广泛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甚至免费提供某些生活用品,那么民众对于较低的货币收入则并不敏感。从多项可以用来测量贫困的指标看,中亚国家在某些社会指标上甚至有很高水平,如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包含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GDP等关键指标)来衡量这些中亚国家,有的国家甚至排名较为靠前。

经验表明,在绝对赤贫的国家成人识字率往往都是处于极低水平的,贫困程度越深的国家越缺乏教育资金,其居民越缺乏受教育的条件,因而识字率相应也就十分低下。从图1-13来看,中亚所有国家的15~24岁人口的识字率均高于99.3%,最高达到99.9%。这是一个极高的数据,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图2-13 中亚各国15~24岁人口识字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千年发展目标指标》,(2009,英文)。http://mdgs.un.org/unsd/mdg/Data.aspx.

2009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公布了世界各国“2009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该报告把人类发展程度分为四类,分别为:“非常高的人类发展”“高人类发展”“中等人类发展”和“低人类发展”。一共有183个国家获得该数据排名,其中:哈萨克斯坦被纳入“高人类发展”,排名世界第82位;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被纳入“中等人类发展”,分别排名世界第109、119、120和127位。[21]

以上分析表明,在对中亚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国家历史和现实形成的一些特殊国情,一方面应考虑到苏联时期各国已经建立起的较好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对贫困程度的缓解作用等,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独立后这些国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子经济”,居民账面收入可能表现出极低水平,而改革过程中一部分居民可能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些官方难以统计的额外收入,由官方公布的有关贫困程度的数据有可能被一定程度地扩大(也有国家出于政治考虑有意隐瞒或缩小贫困程度)。因而,对于中亚各国贫困问题性质的定性,必须全面考察,从而把握中亚国家贫困性质和贫困程度的相对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