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国家转型:基于中亚五国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亚五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各国贫困问题的普遍特征

一 贫困化速度快、比例高,呈先升后降态势

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发生和发展都有自身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贫困化或者该国居民生活贫困化大都是在该国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某些落后国家,较高的贫困率作为一种“顽疾”,它长期存在,而且难以改善。与此相比,中亚国家的贫困问题则显现出不同特征,首先是贫困化速度快,贫困人口比例高,从动态上看贫困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独立初期的哈萨克斯坦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国民经济严重下滑,贫困化和贫困问题开始突出,这一趋势直到2001年之后才逐步得到缓和与遏制(见图2-1)。

图2-1 哈萨克斯坦独立前后的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a) Growth,Poverty and Inequality,Easter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5;Индикаторы уровня жизни населения,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http://www.stat.kz/digital/uzhn/Pages/default.aspx。

从图2-1可以看到,哈萨克斯坦的贫困发生率在独立后到2001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达到贫困最高峰,此后才开始出现下降。1989年,哈萨克斯坦仅有1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到2001年,则有46.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意味着1989~2001年,哈萨克斯坦的贫困人口增长了30.7%,贫困化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吉尔吉斯斯坦在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独立后经济又进一步下滑,贫困化速度极高,到2000年前后,有超过一半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见图2-2)。

图2-2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前后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a) Growth,Poverty and Inequality,Easter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5;Численность населения с потребительскими расходами ниже черты бедности,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ет Кыргыз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http://www.stat.kg/rus/part/urov.htm。

图2-2显示,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前的1989年贫困发生率为33%,独立后的2000年贫困发生率达到最高值62.9%。这两个数字一方面意味着10年间该国贫困人口增加了29.9%,另一方面意味着新世纪之初吉尔吉斯斯坦贫困人口数量占全部人口的一半还要多。2000年以后,该国贫困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到2008年时基本恢复到解体前水平。

塔吉克斯坦在苏联时期就是最贫困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人均收入和消费在各加盟共和国中均处于落后位置。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塔吉克斯坦的贫困率就达到了51%,是所有加盟共和国中贫困人口比例最高的。苏联解体后,该国很快陷入内战,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到1999年达到最高点83%,这意味着有83%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见图2-3)。

图2-3 塔吉克斯坦独立以来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

注:2009年数据为塔吉克斯坦减贫目标数据,其贫困标准采取人均日消费2.15美元。见Стратегия снижения бедности Республики Таджикистан на 2007~2009 годы,Душанбе– 2006,с.20。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a) Growth,Poverty and Inequality,Easter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ashington D.C,2005。

乌兹别克斯坦在苏联时期的贫困率就比较高,这与该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有关。按照世行评价标准,1989年该国贫困率达到44%,而到2003年时更是高达76.7%,即76.7%的人口平均每天消费低于2美元,比独立前的1989年增长了32.7%,这表明该期间贫困人口急剧增加。但是应该注意到2003年以后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下降速度快、降幅较大,有50.9%的贫困人口脱贫(见图2-4)。

图2-4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前后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

注:数据由世界银行根据人均每天消费低于2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获得。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a) Growth,Poverty and Inequality,Easter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5;Republic of Uzbekistan: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IMF Country Report No. 08/34。

图2-5 土库曼斯坦独立前后贫困发生率变化趋势

注:1989年数据为世界银行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5卢布标准统计获得;1993年、1998年数据为联合国按照人均日消费低于1美元标准统计获得。由于土库曼斯坦官方公布数据少,国际组织也难以获得该国最新最权威数据,按照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据,则1998年土库曼斯坦贫困率为49.7%(亚行按照人均日消费2美元标准统计,所以得出的贫困率大于联合国1美元标准统计的数据)。数据来源:World Bank (2005a) Growth,Poverty and Inequality,Easter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5;联合国统计司(2009),http://mdgs.un.org/unsd/mdg/SeriesDetail.aspx?srid=580。

土库曼斯坦的国情较为独特。独立前的土库曼斯坦在中亚地区经济并不发达,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要落后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甚至塔吉克斯坦(见表1-1)。但是由于土油气工业较为发达,作为苏联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供应国,其国内工资水平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比并不低,仅略低于哈萨克斯坦(见图1-4)。独立后的土库曼斯坦虽然没有用“休克疗法”匆忙地实行经济转轨,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土库曼斯坦同样面临严重经济下滑,尤其是1993~1994年极高的通货膨胀更是使大批的民众生活陷入困难。

图2-5数据表明,土库曼斯坦在独立初期的贫困化速度极快,1989~1993年的4年间贫困率增长了28.5%。与中亚其他国家相比,土库曼斯坦贫困化来得快去得也较早,在1998年时贫困率就下降到较低的24.8%,这得益于土库曼斯坦执行了较为缓和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政策。

以上数据的分析表明,中亚五国在独立初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贫困迅速增长的现象。从增幅上看,所有国家均超过20%,有的国家超过了30%,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表明这两个国家在独立后有更大比例的人口曾经进入贫困阶层。

就贫困发生率的绝对值而言,各国的数据均不容乐观,有的国家贫困发生率最高接近或超过80%,如1999年的塔吉克斯坦。就各国贫困问题开始出现缓和的时间而言,有的国家出现较早,如土库曼斯坦基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贫困率下降的趋势;而有的国家则较晚,如乌兹别克斯坦从2003年起贫困发生率才明显下降。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很容易观察到各国解决贫困问题的程度不同。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贫困问题就相对较轻,独立后贫困发生率最高时也仅仅达到46.7%,而且该国到2008年就使贫困率下降到了能令人接受的12.1%,这无疑是一巨大的减贫成就。而有的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减贫效果相对有限,如塔吉克斯坦,根据该国减贫计划到2009年的贫困率目标仍然高达52%,大致为苏联时期1989年的贫困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贫困问题在该国不仅十分严重,而且减贫难度巨大。吉尔吉斯斯坦减贫效果亦较为有限,到2008年仍然有33%的贫困人口,与苏联时期的1989年基本持平。

图2-1~图2-5直观反映了中亚各国贫困率的变化趋势,表明中亚各国在经历了独立后迅速贫困化的困境之后,在新千年前后均出现了贫困率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显著特征与该时期各国政治局面逐渐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以及社会改革政策逐步深入有关,本书后面章节将对贫困问题的变化机理作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