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祛病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艾灸疗法——丝丝艾香,传递健康

艾灸的功效

艾灸是我国传统中医源远流长的宝贵遗产,属于自然医疗保健疗法,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艾灸方法具有独特的找病功能,能在疾病尚未出现的时候发现疾病,符合目前“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医疗理念。通过艾灸的找病功能,可以让我们更早地发现疾病,防患于未然。

◆ 温经散寒

灸法应用其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 调和气血

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易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

◆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腹泻、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证、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证的急救。

◆ 升阳举陷

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而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

◆ 拔毒泄热

在古代文献中有“热可用灸”的记载,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疮疡肿胀的一个重要治法。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 防病保健

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身体抵抗力,使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艾灸的手法

保健、养生、防病,这是现代人越来越注重的内容,也是未病先防之法。但在我们保健养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部位是药物达不到,针也不能企及的地方,那么人们就要寻求另外的方法。古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笔财宝,那就是艾灸。艾灸疗效可以穿透机体任何部位,与目前现代的养生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那么,艾炷又是什么呢?其实,艾炷就是把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指、食指、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

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叫作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些;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

●直接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灸法。这是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施灸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间接灸

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 艾条灸

艾条灸是目前人们最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简单,最适于进行家庭自我保健和治疗。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又称艾卷灸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温和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

●雀啄灸

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处熏灸3~5分钟。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作用上偏于泻法。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而且要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此外还应注意艾条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过快达不到目的,过慢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影响疗效。

●回旋灸

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

艾灸的注意事项

①术者在施灸时要聚精会神,以免烧烫伤患者皮肤或损坏患者衣物。

②对昏迷的病人、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和小儿,在施灸过程中灸量不宜过大。

③如果患者的情绪不稳,或在v过饥、过饱、醉酒、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

④患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应略高于体温为宜,在每次灸治结束后再补充一杯热水。

⑤施灸的过程如果出现发热、口渴、出红疹、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时,一般不要惊慌,继续采用艾灸疗法灸治下去,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⑥施灸的时间长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增加的。

⑦患者在采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食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凉饭等),否则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艾灸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①寒邪内伏:凡受寒、饮冷而致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者。

②气虚下陷:凡气虚下陷之症,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③寒热虚实:如疔疮、疖肿、甲沟炎、痔疮等疾患。

④厥逆吐泻:对厥逆吐泻、脉微细弱者,颇有回阳救逆、镇吐止泻之效。

⑤暴病急证:例如霍乱吐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又如中风脱证、鼾呼痰鸣、脸色苍白、脉细而弱者。

⑥诸虚百损:例如子宫脱垂、脱肛、肾虚泄泻等。

◆禁忌证

①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②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处不要施灸;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③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行经期间忌灸。

④患有某些传染病或处于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情况下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