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存者(1)
这四个月以来,特案组和刑警队都在寻找断臂人,他们所有的人都坚信断臂人就是作案人,抓到断臂人就能成功破案——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现在听到范东的话,孙甜甜只感觉这个大名鼎鼎的心理专家也不咋样。
袭击者不是断臂人,那还会是谁?还能有谁?
为了使范东相信警方的判断,孙甜甜打开手机,点放一段视频。
“这是梅吉高速路段监控视频,为了查案,我将它拷到手机里。”
范东接过手机,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段监控录像和网上的一样,没什么区别。
视频播放完,孙甜甜又点开了另一段视频。
“这是近几天发生的,被害人也受到了类似的攻击。法医对被害人做了详细检查,包括下体,可是除了眼睛被挖和脸毁容外,其它地方毫发无损。如果是奸杀案或者抢劫案,这倒好理解一些,可是凶手对被害人的身体和钱财不感兴趣,这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案子。凶手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
范东沉思,两段视频里袭击者的作案手法看似都是先将被害人推倒,然后死死压住,紧接着挖眼睛泼硫酸。
不过他觉得没那么简单,至于凶手的动机是什么,目前他不知道,但有一点他明白,袭击了人但又让警方无从下手,这个凶手显然是个头脑聪明的人。
凡是聪明人,做事总会有原因。
“幸运地是这次的被害者没死,还活着。”孙甜甜补充道。
范东微微皱眉,一脸不悦地质问:“既然她活着,应该知道凶手的样子,你们找我分析什么?”
话虽是这么说,但范东内心深处对案件还是充满好奇,毕竟这样难得一遇的奇案,正是体验自己专业能力的时候。
“我们圈里的人都说你对犯罪心理学深有造诣,特意派我来请你的。”
“大老远的跑来,就是请我分析凶手的动机?”
孙甜甜点头。
“坦白地说,我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了很多年,行为举止偏离正常轨道的人我也接触过,但像这种挖人眼睛,我还从来没有碰到过呢。”范东实话实说。
“你之前说服用‘浴盐’的人会挖自己的眼睛,这到底是真还是假?”
“过量吸食‘浴盐’确实会使人自残或者是攻击别人,这有科学依据,不是我瞎编的。”
“这么说来,袭击者是吸食了‘浴盐’,可他为什么要挖人眼睛呢?难道吸食了‘浴盐’的人在攻击人的时候都喜欢挖眼睛?”
“没有临床证据表明吸食‘浴盐’的人有挖眼睛的欲望。或许只是偶然,又或许是毁掉眼睛,让警方无法证实她的身份,毕竟脸也毁了,不能留下眼睛不是吗?”范东平静地说。
他的话似乎合乎情理,孙甜甜沉默了。
“那位幸存者在哪?我想去看看。”范东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
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房。
孙甜甜推开病房门,范东随后跟着,两人轻手轻脚地走进病房。
安静的病房里只有一个病人,从身型上看得出是一个女人,却无法看清她的长相,眼睛上缠了一层厚厚的纱布,让人看不到那无眼球只有两个空洞的瘆人一幕。 不过面容完全烧焦,找不到女孩应有的模样。
女孩的年纪似乎不太大,从放在被子上面的那双手可以推测出来,细皮嫩肉,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范东摇头,微不可闻地叹了一声:“可惜了呀!”
殊不知,女孩惊恐地叫了起来:“谁?你是谁?”
说着,双手不停地在空中挥舞。
孙甜甜赶紧上前,温柔地说:“是我,别怕。我前两天来过,还给你讲过故事呢。听得出我的声音吗?”
女孩侧起耳朵一动不动地听着,似乎在努力回忆声音的熟悉感,半晌后,放下手,不确定地问:“你是那位女警姐姐吗?”
“是的,你记性真好。”
当孙甜甜刚松口气时,女孩又惊恐地叫道:“屋里还有人,那人是谁?”
很明显,女孩对生人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
根据她的举止和反应,范东立刻得出结论。
患者受到重创,或者经历令人恐惧的事件,才会表现出不安,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长时间处于惊恐之中,并且不由自主地回忆有关情景和内容。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当然,也有患者大脑下意识的回避与刺激相关的事情而导致失忆。
“别怕,他是医生,是姐姐请来的。”
听到孙甜甜的话,女孩得到了安抚,平静了下来。
“关于这次被袭,她是怎么说的?”范东问。
孙甜甜摇头,“她失忆了,有关这次案件,她一点都记不起来。”
失忆了,唯一的线索起不到作用,难怪警方无从下手。
“你们警方真的确定凶手是同一个人吗?”
“从监控视频和作案手法来看,凶手就是同一个人,这不会有错。”
范东沉默。之前他怀疑凶手或者被害人是吸食了‘浴盐’才导致的,可是两起案件都涉及到了断臂人,那么吸食‘浴盐’的人只能是断臂人。
但是根据他对‘浴盐’的了解,吸食者若作出了攻击性行为,那说明吸食者已经濒临死亡边缘了,更别说四个月后作案,这简直是不可能!
莫非他的推测有误,跟‘浴盐’无关?
范东开始困惑了。
“范老师,你说大量服用毒品会令人致幻而发狂,你之前是不是有接触这类的患者?”
“确实治疗过几个因这种毒品而精神错乱的患者,不过……”
孙甜甜略显吃惊,正等范东接下来的话,却见他住了口,不禁感到诧异。
范东瞥了眼床上的女孩,对孙甜甜说:“去外面说。”
考虑到女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范东还是有些顾虑。作为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要尽可能消除应激源,即使她失忆,也不能带着侥幸和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