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管子
(一)乐器概况
管子,古代曾称“芦管”“笳管”“悲篥”“筚篥”等。它是一种簧管乐器,最早起源于古代波斯,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公元4世纪“丝绸之路”开通后,由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传入中原。据《晋书·吕光传》和《隋书·音乐志》载,东晋武帝太元七年(382),吕光徵服龟兹后,带回龟兹乐伎和乐器,其中就有管子。
南北朝时管子不止一种,其中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以及双管筚篥等。隋、唐时期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筚篥都是非常重要的吹奏乐器。[1] 到了宋代,管子更加盛行,主要以竹子做材料,经常用于独奏,也是乐队的领奏乐器,所以管子又博得了“头管”的桂冠。
明代时,管改由乌木制作,吹奏范围也不断扩大,寺院音乐中也开始普及。清代时,管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管身一般由木头制作,开有八孔,为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因管身粗细和长短的不同而有大管、中管、小管和双管之分。
(二)使用简介
西安鼓乐中的管子,早期均为自制的竹管,较为短小,音量较弱。现在各民间乐社大多用硬木制成,哨子用芦苇制成(双簧)。其中以筒音为d1和e1的G调管子和A调管子较为常见。西安鼓乐的管子有八孔(前七后一)和七孔(前六后一)两种,又有高音管和低音管(亦称“嗡管”)之分。管子在乐队中较少使用,处于辅助地位,多与笛、笙轮流演奏。管子与笛、笙多有不谐和,演奏时主要靠演奏者的“口劲”调整。
管子音域为两组音加一个纯四度。吹奏不同的音区音色也有着不同的变化:低音区带鼻音,音量较粗,但音量不大;中音区音色明亮、丰满,演奏者易控制力度,较为常用;高音区声音尖锐,较难演奏。
图1-7大管子
图1-8小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