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主数据管理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很多企业为了有效解决日趋复杂的业务经营和管理问题,都在持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陆续开发部署如OA、HR、PMS、PLM、ERP、MES等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注入活力。但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会发现这些系统在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协同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形成诸多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阻碍了企业由信息化向数字化的换代升级。

构建完整的主数据管理体系可以对主数据实施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确保分散的系统间主数据的一致性,改进数据合规性。不仅如此,主数据还是数据标准落地的关键载体,是企业实施全面数据治理的核心基础,成功实施主数据管理可以很好地推动企业全面建设数据治理体系。

9.1 主数据和主数据管理

9.1.1 主数据的特征

主数据(Master Data,MD):指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需要的、反映核心业务实体状态属性的基础信息。相对而言,主数据属性相对稳定,准确度要求更高,且可唯一识别。

主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跨部门。

主数据不是那种局限于某个具体职能部门的数据,而是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需要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都需要的数据,是所有职能部门及其业务过程的“最大公约数据”。

(2)跨流程。

主数据不依赖某个具体的业务流程,但是主要业务流程都需要的。主数据的核心是反映对象的状态属性,它不随某个具体流程而发生改变,而是整个完整流程中不变的要素。

(3)跨主题。

与信息工程方法论[1]中通过聚类方法选择主题数据不同,主数据是不依赖于特定业务主题却又服务于所有业务主题的、有关业务实体的核心信息。

(4)跨系统[2]

主数据管理系统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应该保持相对独立,它服务于但是高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因此对主数据的管理需要集中化、系统化、规范化。

(5)跨技术。

由于主数据要满足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它必须适应采用不同技术规范的不同业务系统,所以主数据必须应用一种能够被各类异构系统所兼容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向微服务架构为主数据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9.1.2 主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

主数据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MDM)是一系列规则、应用和技术,用以协调和管理与企业的核心业务实体相关的系统记录数据[3]

主数据管理的关键活动包括:理解主数据的整合需求,识别主数据的来源,定义和维护数据整合架构,实施主数据解决方案,定义和维护数据匹配规则,根据业务规则和数据质量标准对收集到的主数据进行加工清理,建立主数据创建、变更的流程审批机制,实现各个关联系统与主数据存储库的数据同步,方便修改、监控、更新关联系统的主数据变化。

主数据管理通过对主数据值进行控制,使得企业可以跨系统地使用一致的和共享的主数据,提供来自权威数据源的、协调一致的高质量主数据,降低成本和复杂度,从而支撑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融合应用。

9.2 主数据标准管理

主数据标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制定和发布,结合制度约束、系统控制等手段,为主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规范性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主数据标准管理是主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主数据质量管理和主数据应用管理的重要基础。成功实施主数据标准管理,是主数据管理的首要要求。

主数据标准包含业务标准(编码规则、分类规则、描述规则等)、主数据模型标准。主数据标准体系在建设梳理的过程中,一般会衍生出一套代码体系表(或称主数据资产目录)。

1. 主数据业务标准

主数据业务标准是对主数据业务含义的统一解释及要求,包括主数据来源、主数据的管理级次、统一管理的基础数据项、数据项在相关业务环境中产生过程的描述及含义解释、数据之间的制约关系、数据产生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业务规则。

主数据业务规则包含主数据各数据项的编码规范、分类规则、描述规则等。

  • 编码规则:主数据代码的编码规则。例如,物料代码采用以“1”开头的8位无含义数字流水码。

  • 分类规则:依据相关业务环境和管理需求形成分类规则。例如,根据物料的自然属性及所包括范围的大小,可以将物料分为大、中、小三类。

  • 描述规则:又被称为命名规范。例如,物料描述规则包括具体物料描述规则的定义,主要解决物料描述的规范化问题。

2. 主数据模型标准

主数据模型标准包含主数据逻辑模型和主数据物理模型。

  • 主数据逻辑模型:将高级的业务概念以主数据实体/属性及其关系的形态在逻辑层面上更详细地表达出来,主要表现形式是ERD(实体关系图)。

  • 主数据物理模型:又被称为主数据的存储结构表。业务在应用环境中对数据的统一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长度、数据类型、数据格式、数据的缺省值、可否为空的定义、索引、约束关系等,以保证数据模型中设计的结果能够真正落地到某个具体的数据库中,并提供了系统初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元素,以及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

3. 主数据代码体系表

主数据代码体系表(在某些领域内,它又被称为主数据资产目录):是描述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主数据代码种类、各类主数据代码名称、代码属性(分类、明细、规则等)、采(参)标号及代码建设情况的汇总表。它是企业主数据代码查询和应用的依据,同时也是主数据代码的全局性和指导性文件。主数据代码体系表主要结合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企业信息代码体系表的框架结构及分类,第二是所有分类下的信息代码标准明细及建设情况。

9.3 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采用必要的管理工具,依据管理职责,按照规范的流程对主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实施管理行为。它是确保主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但对主数据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而且对所有承担主数据管理的系统进行管理,包括代管主数据的业务系统(如HR系统)、主数据采集和预处理系统等,这样才能确保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完整性,不留死角。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应用情况的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是保证主数据标准规范得到有效执行,实现主数据的持续性长效治理的关键。

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常包括申请、校验、审核、创建、发布、变更、冻结、归档等。由于不同的主数据具有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各类主数据在企业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每类主数据按照不同的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设计,以实现主数据管理最合理的分工和协同。通常,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有以下几种模式(如图9-3-1所示)。

图9-3-1 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1. 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就是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在主数据管理系统内完成,不依赖其他业务系统的支持和协同。这种模式一般针对不需要其他业务数据支持的主数据,如物料代码主数据。

2. 源头托管模式

源头托管模式是指将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委托给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采用业务数据作为参考数据的主数据,如HR的员工主数据和内部组织主数据。源头托管模式又分为单源托管和多源托管,单源托管是指主数据来源于单个系统,多源托管是指主数据来源于多个系统。单源托管主数据直接接入即可,多源托管在接入时做数据整合。

3. 协同共管模式

协同共管模式是指源头业务系统和主数据系统按照协同规则对主数据全生命周期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源头系统参与部分管理的主数据,如客户主数据。

9.4 主数据应用管理

主数据是被业务系统广泛共享、重复使用的标准化基准数据。主数据管理只有被广泛而准确地使用,才能解决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体现主数据管理价值。因此,主数据应用管理是企业主数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数据价值管理的核心。

主数据应用管理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主数据共享应用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主数据被准确、便捷地使用;在有效满足各业务系统主数据共享需求的同时,确保主数据在应用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1. 统一源头集中共享

企业实施主数据管理就是要解决数据一致性的问题。能否确保“一致性”贯彻始终,是决定主数据管理成败的关键。通常,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内部业务系统都比较多且数据关系复杂,如果不对主数据共享数据源进行统一管理,则多点引用会带来诸多数据不一致问题,包括数据代码不一致、数据完整性不一致、数据时效性不一致和数据状态不一致等。采用统一源头集中共享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为主数据在应用环节的一致性提供保障。

要实现统一源头集中共享,需要建立统一的主数据代码库,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的各类主数据代码完整汇集到统一主数据代码库中,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统一主数据共享资源视图,部署统一的主数据共享平台。所有业务系统都通过统一的共享平台来获取主数据资源,真正实现主数据同源共享,消除主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确保主数据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业务系统数据集成管理、主数据应用监控等手段,可以加强对主数据统一源头集中共享的管理,注重实效。

2. 主数据应用需求管理

企业的主数据应用要靠业务需求来驱动,没有需求就没有应用。通过一套标准的制度和流程对来自不同业务和不同系统的需求进行管理,可以有效识别需求,确定满足需求的主数据类型、对接方式和数据共享机制等,为主数据应用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对主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需求变化进行管控,合理驱动主数据的应用方式和策略不断改进。

主数据管理是标准化的,但主数据应用需求往往是个性化的,如何解决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矛盾,使主数据在应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需求,充分发挥主数据价值,是企业主数据应用需求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主数据应用需求管理识别个性化需求的合理性,消除不合理的差异性需求,对合理需求进行抽象和归并,形成统一标准,可以很好地化解主数据标准化和应用需求个性化的矛盾,避免主数据管理与主数据应用出现“两张皮”现象。

3. 主数据应用服务管理

不同业务、不同系统对主数据应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CRM系统需要存储客户主数据以支持销售管理、信用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等业务需求,而订单管理系统一般只是用主数据核实客户数据,不需要将主数据保留在本地使用。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提高主数据共享服务的运行效率,主数据应用集成平台一般会部署多个应用服务,主数据应用服务管理可以保证为每个业务和系统匹配最合适的主数据应用服务。

根据企业主数据应用常见的业务场景和需求,主数据应用服务一般需要提供以下几种方式。

(1)主数据查询服务。

主数据查询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主数据在线查询的常用方式,用户通过检索条件查询到需要查看的主数据。

(2)主数据调用服务。

主数据调用是为业务系统实时调用主数据的服务方式,一般由业务人员直接调用主数据

(3)主数据同步服务。

主数据同步服务是为了确保业务系统的主数据副本与主数据代码库实现数据同步,确保数据一致性,通常采用订阅/分发的方式。

(4)主数据即时服务。

主数据即时服务是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主数据智能检索(模糊、精准等)和即时调用的服务方式,一般支持主数据“只用不存”的业务需求,减少业务系统的数据冗余,保证业务数据的高一致性、高可靠性。

(5)主数据资源服务。

主数据资源服务是利用数据资源提供的数据只读服务,通过数据库视图等方式,满足业务系统、主数据盘点等应用,也便于BI等数据分析系统大批量使用主数据,以弥补在线服务难以支持大批量数据操作的不足。

4. 主数据应用质量管理

实施主数据应用质量管理就是建立一套机制,从数据一致性、有效性、完整性、合规性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业务系统的主数据应用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对问题的整改,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确保主数据被业务系统正确使用。

主数据应用质量管理一般分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3个阶段:事前管理就是在业务没有发生之前对业务系统的主数据应用环境、主数据副本等是否存在影响主数据质量的情况进行管理;事中管理是指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对业务数据引用的主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进行管理;事后管理就是在业务操作完成后对业务数据是否存在主数据应用质量问题进行管理。

9.5 企业常用的几类主数据

9.5.1 物料主数据

物料数据标准化是加强物料分类管理、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工作。物料数据由物料主数据和业务属性数据组成,物料主数据是物料数据核心的属性,包含物料分类编码、物料明细编码等,而业务属性数据体现各业务部门在各业务环节上对物料管理的需求。

物料是指包括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所有物品,如原材料、辅料、成品等。对于信息化系统而言,物料特指企业中的物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物料按用途分成物资类物料、产品类物料(成品、中间产品和废次品)和服务类物料。ERP系统将同一类物料业务的相关参数划分到不同的视图(界面)中,如物料基本视图、采购视图、销售视图、生产视图和财务视图,物料基本视图中的信息包括物料编码、物料名称及规格型号、基本计量单位,如图9-5-1所示。

图9-5-1 物料基本视图

9.5.2 设备主数据

设备指可供企业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和功能的劳动资料和物质资料的总称。

设备主数据包含的信息有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组织机构信息、结构信息、技术参数信息等相关信息,如图9-5-2所示。

图9-5-2 设备主数据

设备主数据是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为确保设备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建设设备主数据管理系统非常重要。设备主数据管理系统通过企业设备主数据管理人员与外部EPC(工程总承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的合作请求、企业数据收集人员的现场数据校对、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对数据问题的发现及警示,来保障设备管理系统所用的功能位置、设备、备品备件清单、维修任务清单、测量点各类文档资料等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通过将各类设备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在建立和修改各类设备主数据的同时,触发这些系统中各类设备主数据的同步更新,确保各系统中各类设备主数据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业务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设备基础数据是用来定义在企业设备管理中所用到的全部静态数据,主要包含以下8大类数据,如图9-5-3所示。

图9-5-3 设备基础数据管理

9.5.3 资产主数据

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主数据是企业资产管理的应用基础,固定资产编码包括固定资产分类编码和固定资产明细编码。固定资产分类编码适用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清查、登记、统计等工作。固定资产明细编码是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系统识别和检索的唯一标示。固定资产分类编码应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全部固定资产,并以资产的自然属性为第一分类原则,兼顾管理要求与实用性。自然属性是指资产的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属性,如经济用途、所有权、使用情况等。

固定资产分类还应适应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适应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应用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做到实用、适用、方便。在固定资产分类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执行、参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做到有据可依;

(2)固定资产分类一经制定,不要随意调整;

(3)一个固定资产对应一个分类,避免不同审批人员的审批尺度不统一;

(4)同一大类下的中类或同一中类下的小类的划分维度要一致,便于使用人员理解和查找,避免分类交叉和混淆;

(5)同一类别下的子类,要将使用频率、价值较高的物资放在较前面,便于查找。

2011年,我国发布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该标准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分类、代码及计量单位。企业在规划制定本企业适用的固定资产分类标准时,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相关法规,在现行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的基础之上,进行细化和补充调整。

9.5.4 财务主数据

财务主数据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主数据、银行主数据。

会计科目主数据是企业财务核算与财务预算的应用基础。国家一级会计科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且国家已对一级会计科目的编码进行了统一编制。企业在对会计科目主数据进行编码管理时,应在执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制定满足本企业经营需要的会计明细科目。会计科目主数据应采用审批制进行管理,其编制标准主要包括编码规则和属性信息两部分内容。

银行主数据包括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在境内开展业务的国外银行和金融机构。银行主数据编码由编码规则和属性信息两部分组成。

9.5.5 组织机构和员工主数据

组织机构主数据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的决策支持分析。组织机构主数据的统一管理,为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不同信息系统提供了沟通的“相同语言”,确保企业组织机构主数据的一致性、正确性和共享性,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质量,降低信息传递与使用成本。企业组织机构主数据的管理分为组织机构分类编码管理和明细编码管理。

企业员工应包括企业所有用工人员,如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等。员工主数据包含员工的基本信息,应结合员工行政隶属单位与组织机构主数据使用。

组织机构和员工主数据的统一管理,直接为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招聘管理、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管理和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项目、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提供统一、标准化的组织机构数据和员工数据。

本章精要

主数据是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需要、反映核心业务实体状态属性的基础信息,是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管好、用好主数据是实施企业数据治理的重要内容。本章针对工业企业主数据管理特点从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主数据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主数据标准管理是有效实施主数据管理的基础;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主数据管理的重要保障;主数据应用管理是体现主数据管理价值的重要手段。此外,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主数据,本章还对工业企业中常见的几类主数据进行了详细讲解。

[1] 高复先. 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波等. 通过标准化主数据实现高效数据交换. 管理技术,2008年第12期。

[3] 《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4.0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