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林亭初睹蔡邕字 陉山再沐子产风
对于钟繇的成长进步,最高兴、最满意的是钟迪夫妇,尤其是在宴席上听了严老先生对钟繇的夸奖,钟迪几天来一直处于欣喜之中。
清明过后,钟迪心中畅快,也就没有回颍川郡府公干,一是想和钟繇在一块儿多待些时间,加深父子感情;二是想趁机在家多读点书,为自己即将升任之职,学习和掌握点新的专业知识。
钟迪认为,加深和繇儿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因为自从繇儿五岁被送入学馆后,钟迪就和繇儿接触渐少。钟迪总以为孩子交给了四弟,和跟着自己没什么区别,用不着操太大的心。特别是守孝期满再上任后,钟迪和孩子的接触就更少了。钟迪不经常回家,都是有时公差外出,顺路回趟家,但钟繇在学馆读书,也不一定见得到。相互间缺乏了一些必要的沟通,父子关系如同路人,变得疏远了,有代沟了,亲近和信任减少了。钟迪看到四弟对繇儿的关心爱护,看到严老先生对繇儿的关照培育,深有感触,不由得问夫人:“你看,我该为繇儿做些什么?”
姜夫人说:“依我看,你要尽量多和繇儿待在一块儿,若再这样下去,恐怕他就不认识你这个爹了。”
“那如何是好呢?”钟迪问夫人。
“啊,对了,明天是三月三陉山庙会,你带繇儿出去好好玩玩。”姜夫人说。
钟迪一拍大腿说:“好,好,刚好繇儿明天学馆放假,我们就一同到陉山玩去。”
次日早上,天刚蒙蒙亮,钟迪就让二管家叫醒了钟繇。
钟繇满脸睡意未褪,来到了上房,问:“父亲,喊儿这么早,有何事呀?”
钟迪说:“好事,今天是三月三,陉山有庙会,我要带你到陉山赶庙会去。”
钟繇乍一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有这样的好事,难道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问:“是真的吗?”
钟迪说:“是真的,快洗脸去,二管家套好车咱就走。”
钟繇听后,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声喊:“啊,太好了,太好了,我要上陉山了!”
钟迪说:“别嚷了,别人还在睡哩!”
钟繇伸了下舌头,跑去洗脸了。
稍过了一会儿,二管家套好了车,钟迪、钟繇坐上车,二管家亲自扬鞭策马,向三十里外的陉山奔去。
陉山,位于长社县城西北,是长社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新郑的界山,其西归阳翟所有,其北为新郑所辖,是块狗叫响两郡,鸡鸣听三县的地方,也是长社这个平原小县唯一的一座小山。山高虽然仅有百丈,但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还是很巍峨的。
陉山,在长社人心目中,十分神奇。八百里伏牛横卧豫西,其最东端具茨山脉,山石多为青色或灰褐色,而与其相距不远的孤山——陉山,满山尽为红石。古人因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一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便编出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老龙王和妻子龙母,一连生了五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青龙、黄龙、白龙、黑龙和赤龙。树大分枝,龙大分窝,在龙儿老舅的主持下,让他们另立门户。青龙分到了东海,称作东海龙王。白龙分到了西海,称作西海龙王。赤龙分到了南海,称作南海龙王。黑龙分到了北海,称作北海龙王。黄龙居中土,称中土龙王。分窝后,他们挥泪告别父母,到了自己的属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老龙王虽然年纪渐老,却花心不死,嫌龙母人老珠黄,风韵不再,就非要纳妾。龙母得知后,又是说,又是劝,又是哭,又是闹,但是,眼泪换不回同情,哭闹解决不了问题,老龙王毫无悔改之意。无奈,龙母将老龙王告到了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对龙母先是劝解,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睁只眼闭只眼算了。龙母不依不饶,说玉皇大帝执法不公,官官相护。夫妻间的纠纷玉皇大帝也说不清,辨不明。最后只得传老龙王到庭,罚老龙王离开龙宫。老龙王离开龙宫后,和早已有来往的一个漂亮的蟒精过起了日子。十八个月后,蟒精有喜,又过了十八个月,蟒精为老龙王生了一个儿子,老龙王十分高兴,为儿子取名苍龙。苍龙大了,也要分家干事业,可四海和中土已被五个儿子分占,无奈,老龙王说:“你就分管中天吧。”
苍龙在中天到处游逛,一日他来到了葛天氏部落上空,看到下边百姓丰收之后,纷纷为黄龙摆贡上香,相当虔诚。苍龙十分生气:“哼,同样是龙子,凭啥敬他不敬我?”后来,他听说黄龙尽职尽责,佑护百姓,照季节播撒雨雪,让土地五谷丰登,让百姓不缺吃穿,因此百姓知恩知报,常念其好。苍龙说:“你想好,我偏不让你好!”这样,每当天干地旱,黄龙送雨之时,苍龙就捣乱破坏,千方百计阻拦,这就苦了天下百姓。次年春上,又到了播种季节,黄龙为送雨水,从东海借水匆匆赶来。没想到还没到葛天氏部落上空,黄龙就被赶来的苍龙阻拦住了,于是黄龙与苍龙大战起来。黄龙年老体弱,不抵身强力壮的苍龙,未战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部落首领葛天氏听说后,十分生气,决心除掉苍龙。于是他砍来避邪的桃树,制了一把长丈余的桃木剑,他比试了一下,离天还远,难以够着苍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一个阴天,葛天氏握剑来到陉山之上,看到苍龙从西北而来欲截住自东南而来降雨的黄龙。于是待苍龙经过陉山之顶时,葛天氏举剑朝天一刺,刚好刺中了苍龙的心脏,只见满天通红,鲜血如雨,洒落在了陉山的青石之上。从此,满山的青石变成了红石。
联曰:
葛天陉山屠苍龙;
鲜血染得石头红。
钟家的马车一会儿便到了钟亭,他们怕误事就没回老宅,直接上了去西北方向的大路。钟迪交代二管家:“绕道林亭。”二管家喊一声“好嘞”,用鞭轻轻地抽了一下马:“驾!”
坐在车上,钟繇很高兴,问:“父亲,陉山为啥会叫陉山呢?”
钟迪说:“据《尔雅》载:山绝,陉。疏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也就是说陉山,作为伏牛山的余脉,到此处已经到头了。《史记》中‘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说的就是咱长社的陉山。”
父亲所言这些知识,钟繇在学馆没学过,因此很爱听。
钟迪父子说着,只听二管家“吁”的一声刹住了车,二管家说:“老爷,到林亭了。”
钟迪说:“该吃早饭了,我们到林亭吃饭去。”
林亭的街面上门店一家挨一家,有酒肆、客栈、日用杂货铺,商品丰富,应有尽有,不愧为繁华之地。
钟迪等人来到时,早集还没散去,街面上人来人往,有人步行,有人推车,有人肩扛,有人挑担,有人牵驴赶脚,有人骑马代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街两旁有粜粮的,有卖面的,有卖葱的,有卖蒜的,还有卖鸡鸭肉蛋的。再看其他人,有买的,有看的,还有不买不看闲转的。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丸子,绿豆面丸子,不是绿豆面丸子锅底砸了!”正在边走边看觉得眼不够用的钟繇,听到这样的叫卖声顿时来了兴致,他感到很新奇、很特别,于是伸手拽了一下钟迪的衣角,说:“父亲,咱吃丸子吧?”
钟繇不假思索地回答:“中!”然后朝身后牵马拉车的二管家瞅了一眼,说:“二管家,咱喝丸子汤去!”
二管家应了声:“好嘞!”
三人循声向前走去。
丸子汤和油酥火烧是长社有名的小吃。在林亭一带有句俚语:“吃油酥火烧喝丸子汤,给个县官儿也不当。”这话听起来又土又俗,可它恰恰说明了这两样小吃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丸子是丸子汤的主要原料,它由绿豆面粉加萝卜丁经油炸制成。每逢集日或庙会,卖丸子汤的摊主,便会带上头天夜里炸好的丸子,在集会上支口大锅,锅旁架上几块长条木板,放上几个小凳便可开张营业。在熬丸子汤时,先在锅底扣一只大碗,然后倒进大半锅清水,并放进盐、姜、花椒等佐料。待水烧到七八成时,锅中便会冒起小泡,好像水开了一般,其实是锅底所扣的碗起的作用。因为锅底受热快,碗内的面积小,碗内扣着的水先开,水开后便会顶动碗,碗在锅底一张一合便产生了气泡,气泡往上冒就有了水开的样子,这样既节省了柴火,又保持了水温。丸子是边煮边卖,食客掏钱买上一碗,加上点辣椒油,再倒上一点醋,就着烧饼边吃边喝。即使在大冬天,一碗丸子汤下肚,也会浑身冒汗。另外要说的是,卖丸子汤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丸子论个卖,汤可随便喝。穷人掏钱盛上三五个丸子,只要丸子没吃完,可连着续上几碗汤喝。
油酥火烧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俗称牛舌头),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先是用上等麦子磨成的面加入盐水和清油进行和面,面和好后放在油光明亮的大枣木案子上用白布单盖好。案子一头是个烧饼炉子,炉子由黄胶泥制成,约半人高,大缸般粗细。炉子上部是烘烤烧饼的窑灶,下部是烧柴的炉膛,炉口上放一锅盖似的铁鏊子。做火烧时,拽下一块醒好的面,在案子上搓揉后用火烧棰擀成长条状。火烧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约两寸,直径约一寸半的圆柱,柱中心有眼儿,另一部分是长约六寸,粗如小手指的圆棍,二者均为枣木材质,使用时将圆棍穿入圆柱的眼儿中,即可推拉自如。面团擀成条状后,用手在盘子中蘸些油、盐、五香粉抹上,随手卷成柱状,接着用左手把卷剩下的面头在案子上搓成长条,再用右手滚动面柱,把细条缠在中间部位,这叫火烧线。缠好后,用左手在竖起的面柱上按一下,用右手拿起火烧棰“啪啪啪”在案子上打几下,随即两手分别抓住火烧棰两端在按好的面饼上一推一拉,厚面饼便成了火烧形状。此时,做火烧的人便会用右手中间三个指头蘸些油抹在擀成的面饼上,并随手放在鏊子上旋转定型。同时左手又拽下一团面搓揉着,做到人手不歇,鏊子不闲。面饼在鏊子上翻过一番后便被移在一边继续焙烤,焙烤后,再用马镫似的两个铁制鏊提儿,把鏊子提起挪到一旁,翻动炉子里边烘炕着的烧饼,待熟的拿出来后,再放入鏊面上焙烤过待烘炕的烧饼。无论是焙烤还是烘炕,都是前走后补,次序分明,不会出现夹生和焦煳的问题。做火烧时师傅还会边忙活边抽空有节奏地把火烧棰上下翻飞地敲打着,以便招徕顾客。为此,还出了个俗语,叫作“卖火烧的不用嘴吆喝,全凭棰儿上”。做好的油酥火烧黄亮酥软,看着喜人,吃进嘴里香酥可口,回味无穷。
钟迪等人找了个地方停车拴马后,径直来到丸子汤摊前。他们要了三碗丸子汤,又从一旁的火烧摊上买了六个油酥火烧,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从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钟繇,头一次喝丸子汤吃油酥火烧,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只听他边吃边说:“好吃,真好吃,下次还来!”
三人吃完饭,赶车到了镇西丁字路口,在一个亭子前停了下来。钟迪走到亭子跟前说:“繇儿,你来看看亭子上是啥字?”
钟繇认真地看了起来,只见亭子下的石碑上写有“林亭”两个大字,落款是“陈留蔡邕”,他兴奋地说:“这是蔡大人所书啊!”
钟迪接过话茬儿说:“对,是蔡大人所书,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哩!”
钟繇说:“什么故事,快讲给我听听!”
钟迪说:“早先,蔡大人从陈留老家到南阳办事,路过林亭,看到这里潩水、清流双河交汇,绕村向东南而去,河两岸杨柳成行,苇荻成片,翠竹茂密,对接待他的地方官员说,林亭,水光十色,林木葱郁,实乃名副其实呀。连声感叹:好地方,好地方!地方官员趁势便说,既然蔡大人说好,就请蔡大人题个字吧!蔡邕一听哈哈大笑,说:推辞不得,推辞不得。回到客栈,便题下了‘林亭’二字,并落了款。地方官员接过字如获至宝,立即请人刻石成碑,建亭卫护。”
钟繇听后说:“父亲,您让绕道林亭,不光是为了喝丸子汤吃火烧,是为了让我看蔡大人的墨宝呀!”
钟迪说:“对了,这正是我的用意啊!”
钟繇得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内心里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钟迪三人离开林亭,过了村南的清潩河石桥,又上了西行大路,不一会儿就跑完了十二里路程,来到了陉山脚下。
他们来到一个位于山南坡下的小山村中,把车寄存在一户姓张的人家,便择路上山。
上山的小路曲曲弯弯,没有台阶,完全是人脚踩出来的,有的地方又陡又滑,很不好走。钟繇初次上山很有兴致,尤其是看到满山遍野的槐树、榆树,还有各种开着花的树,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他一会儿掐花草,一会儿追蜂蝶,忙个不停。可他毕竟初走山路,缺乏脚底板功夫,没上到半山腰,就不行了,先是头冒虚汗,接着是腿软无力,迈不动脚,嚷着要歇歇再走。钟迪鼓励他学习身边走过的一位上山的老人,坚持走上去。钟繇又坚持着走了几丈远,实在是走不动了,二管家得到钟迪的允许,背起他上山去。
过了半个时辰,钟迪三人终于随着络绎不绝上山赶庙会的人群到了山顶。山顶上熙熙攘攘,香客往来如织。钟繇站在陉山顶上,顿觉视野开阔,放眼无极,说了声:“这真比钟亭村东的子产点将台高多了。”
陉山的最高处有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子产墓呈方形,由碎石块堆积而成。这样简易的墓,满足了子产“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田”的遗愿,体现了一代英贤的高尚品质和优秀的美德。
钟迪率钟繇在子产墓前祭拜,然后他们来到了位于子产墓西南边的山崖,这里有一块“仙人石”,俗称“老婆顶石头”。仙人石是一个五丈多高的大石柱,石柱上顶着一块距山崖仅三尺的龟形巨石,巨石约有一间房那么大,人站在上头,可将石头踩晃动,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
钟迪告诉钟繇,仙人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郑国大夫子产当政时,政治修明,民富国强,子产也深得百姓的敬仰。子产死后,百姓遵照他的遗愿,在陉山顶上用色泽红润的石头为他筑墓。百姓的这一行动感动了炼石老母,炼石老母要送一块五彩斑斓的磐石为子产覆盖墓顶。于是,她头顶磐石,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决心在天亮前将磐石送至山顶,没想到,刚行至半山腰,山民家养的公鸡叫了一声,吓得炼石老母现出了原形,她身背大石头永远地停在了半山腰间。钟繇听后,更加仰慕子产廉政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炼石老母崇尚英贤的牺牲精神。
钟繇看到有人站在仙人石上晃动,就拉二管家一起跳上仙人石,寻好支点用劲晃动,脚下一声接一声地传来了“咯噔咯噔”的撞击声。
接着钟迪拉着钟繇,登上陉山之巅——子产台。二人举目远眺,西为八百里伏牛,连绵不断,东为千里平原沃野,一望无际,顿时心旷神怡,激动不已。钟迪由衷地感叹道:“山川美哉!家乡美哉!”钟繇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伸着小手指指点点,似乎问不完、说不尽。
有诗为证:
春登陉山望东南,葛邑百里皆平川。
农田似海翻绿浪,村落如岛生青烟。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