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狮子,还是养“狼群”?
许多老板都习惯于把自己比喻成狮子,因为老板往往都表现得很强势,也富有激情,但强势的老板背后往往造就了一群弱势的员工。所以,成功的领导不在于如何突出自己的能力,而要善于打造团队,像狼王一样带出一支强大的狼群。塔形组织形态要变成多创造中心的管理形态,善于驱动中高端的人才团队,才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一、老板的困境:狮子和一群绵羊
导言:两个极端,一只狮子和一群小绵羊;一只小绵羊和一群狮子。作为老板,是狮子,还是小绵羊?老板肯定是有能耐的,不然怎么会成为老板呢?问题是作为老板的你如果带上一群小绵羊,那效果会怎么样?
狮子一吼百兽惊,狮子名副其实的山中大王,喜欢单打独斗,但能解决问题。作为老板呢?就算再有能耐,如果也是单打独斗,那么必将没办法解决问题,乃至完成任务。
彼得·蒂尔说:“个人能够创造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不能够创立伟大的企业,因为企业需要流程和程序化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能人企业”这个概念其实不是顶级企业的治理模式。
要知道,现代社会信息非常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想靠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的所有程序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环境和要求下,必须要团队合作。所以,老板再好,如果没有好的下属,最终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
在一家企业工作时,我常常听见老板抱怨:“为什么自己像头狮子一样,每天都在为企业的事而奋进,而员工就像一群绵羊一样,整天软绵绵的,没有一丝干劲?”的确,公司里似乎每天只有老板一个人在战斗,公司的业务、工作都要他亲自来推动。员工就像一把把锉子一样,敲打一下,才动一下,以致虽然老板一周工作七天,周末还在办公室加班,但公司的业务就是上不去,让老板懊恼不已。
为什么员工不卖力?企业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老板与员工脱节,没有一股凝聚力。短板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决定于该木桶的最短那一片板,一条铁链的承受力决定于最脆弱的那一环,而一个团队的效能取决于该团队最薄弱的那一部分。在一个团队里,老板和员工如果没有反应,这个团队的绩效几乎为零。
老板如何与员工建立关系呢?放下架子,摆正心态,建立人缘;讲究人情,注重沟通,艺术领导。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常被问到,如何成为世界首富?他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因为我请了一群比我聪明的人来帮我工作。足以见得,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自己的才华,而是取决于他借助别人力量的能力有多强。
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同舟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的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世界上真正的老板都是这样做的。
《莱辛寓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燕子为了筑巢,飞到羊身上去啄羊毛。羊愤怒地跳来跳去。燕子抱怨说:“你允许牧人把你的毛通通剪光,可连一小撮毛都拒绝给我,这是为什么?”羊回答道:“这是因为你不像牧人那样懂得用好的方法来取我的毛。”
华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2004年的销售收入是400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利润是286亿,仅仅十年时间,华为为什么壮大得这么快?这当然跟华为驱动人才的方式有关,华为培养了一大批如狼似虎的员工。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之中的。华为虽然是私营企业,但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更多的股份给予了华为的每一个奋斗者。这在其他企业是见不到的。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华为造就一大批奋斗者的根本。任正非就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每一名员工都感觉他就在自己的队伍里,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破浪前行。
作为狮子,如果下属只是绵羊,狮子确实没有用武之地。但在这样客观的条件下,狮子不但要发挥专家作用,更要发挥领导作用。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信念,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老板可以成为一头强悍的狮子,但要推动企业快速地发展,光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还必须把员工同化成一头头狮子,这样的企业才有战斗力。
管理笔记如今早已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一个人再有能耐,其力量也是渺小的,如同一滴水之于大海。只有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如顺风行船,最快地到达目的地。作为企业的老板或成功的领导者,就要对自己所管理的专业精通,具有紧跟时代的完备的知识素质。在互联网时代,连接一切资源才是管理新的范式。
二、诸葛亮的回天无力
导言:作为军师的诸葛亮,所向披靡,无人能及,而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又为何是回天无力呢?最终下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失败了呢?
年少时读三国,总是被诸葛亮的计谋所吸引,例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收姜维、空城计等。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前部分,令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感觉诸葛亮就像个天人一样,对他的智绝顶礼膜拜。而读到后半部分,却总是悲情万千,尤其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兵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之前的那一段独白,那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叹。弥留之际还在做梦北伐中原,统一汉室江山,而梦醒时那悲切、绝望的表情,让人无不动容。
大的时候读三国,似乎多了一些主观判断和客观理解,例如,计谋的较量、权利的争斗和天下的争霸。阅读中始终多了很多情感意念和爱恨情仇。这时候的三国,诸葛亮除了是军师和丞相之外,他还是个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诸葛亮没有将蜀国巩固下来,对于先帝的江山无能为力。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失败了呢?我想他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何总是难以成功,唯有对天高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让我们来总结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最后失败的原因吧。
蜀国灭亡,诚然,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根源就是在用人上,这是一生中有过辉煌战绩的诸葛亮人生最大败笔。在管理上,诸葛亮犯下了最大错误:凡事都追求完美,亲历亲为,不信任下属,不培养下属。以致手下没几个得力帮手,被魏国耻笑说:“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让自己过早积劳成疾。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时,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后,司马懿开始避而不战,诸葛亮于是遣使者前去下战书。司马懿宴请了那名使者,席间司马懿问起诸葛亮忙吗?使者答道:“我家丞相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他亲自来处理,每天忙到半夜。”司马懿又问:“那你家丞相每天吃饭多少?”使者做个手势说:“只吃那么一点点。”司马懿笑着说:“食少事繁,岂能久乎!”于是不再出战,直接拖死了诸葛亮。
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成功,首先,要招揽人才,识别人才,培训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就是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乐于授权。
同样是用人,刘邦却看得开,用人不拘一格,而且果断放权。于是他获得了天下,乃至登基时,面对殿上的群臣,他得意地讲述他的成功秘诀:“安邦定国,立万世不拔之基业,我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帅百万雄兵,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皆我大汉之人杰,但都能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相比之下,诸葛亮却死守法而在用人上谨小慎微,扭扭捏捏,不敢大胆任人唯贤,以致蜀汉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刘邦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有一件刘邦用人的小事发人深省:魏无知介绍陈平于刘邦,刘邦以其品行不端,欲拒绝他。魏无知说:“你需要的是英雄,不是圣贤。我若介绍伯夷、叔齐给你,于你何补?”刘邦于是明白了。刘邦虽是经魏无知点醒才恍然大悟的,但总比终生不悟的诸葛亮要好得多。
领导人过分陷于具体事务,往往形疲神困,难以超脱,反倒没有时间思考和把握方向性的问题,终无一成,没准既牺牲了事业,也搭进去了健康,何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诸葛亮身上,我们或者可以悟出一点做人之道和管理之术。
多年前,我的主管患了肾病,因要到香港治病,所以要离开公司一年。在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前,其实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副手或助手顶上。只是“随意”叫了一个下属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而其他比较大的事情都封闭起来。所以,这个部门里,在主管离开的日子里,工作做得一塌糊涂。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是边工作,边找人,边用人,边带人,否则,就是以失败而告终。
管理笔记诸葛亮之所以失败,蜀国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诸葛亮一味采用法家严刑峻法来治国,而抛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用人法则。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边工作,边找人,边用人,边带人。在这过程中,该出手时就出手。记住:“犹豫不决”与“精打细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三、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导言:为什么企业一些好的商业战略落实不了?为什么企业老板很卖命,但员工却没有激情,不愿跟随老板共创大业?其实,只靠老板一个人强是没有用的,成功的老板背后,一定要有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大个体户型的企业其实不是真正的公司模式,基于利益共赢的合作战略,才能够带动团队全力经营,取得绩效。
中国知名企业家,联想集团前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有一段精彩的演讲:“联想成立了26年,由国内杀到国际,历经风雨,困难重重,几经灭顶之灾,但是我们却是越战越强,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把握好了管理的三个要素。”柳传志先生讲的管理三要素,就是指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并把他归为管理“三部曲”。随后,他把自己研究出的这套管理理论解释道:“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最朴实的管理之道。自己做企业的时候,要有人站出来想,想怎么做。渐渐形成好的班子,一起去想,一起去做才能成功创业。”柳传志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引领联想集团走向辉煌的玄机:建立一支强大的管理层班子,建立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然后把全体员工的心带动起来,一起为实现公司战略而奋斗。这三项工作做好了,公司就变得非常有战斗力了。
无独有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有一句经典的心得描述:“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可喜欢一个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柳传志和马云的经营理念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企业成功的背后依赖的是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一个英明的企业领导,可能会有一个一流的商业点子,可能会有一个领先的经营战略,但如果没有一支紧密的人员队伍去执行,一切都是空谈。
当前,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员都在提一个企业执行力的问题。但执行力来源于哪里?它不是老板喊出来的,也不是强制制度管出来的。强大执行力背后依赖的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那这支队伍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战略目标,也就是明确队伍的前进方向,否则员工就会散作一团,不知何去何从。深圳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板常常懊恼,员工整天松松散散,做事稀稀拉拉,中高层优秀人才又频繁离职,乃至急得老板好几次在会上讲:“再这样下去,公司都要倒闭关门了!”但员工依然无动于衷。直到有一次老板外出参加培训,向那位管理教练请教这一问题时,对方提醒他说:“您得提出一个共赢的战略目标,不然优秀人才就看不到前途,普通员工也只会等工资。”于是,老板回来后兴奋地召开公司会议,提出三年内推动公司上市,而且为表示诚意,老板紧接着就推行公司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按照不同级别,认购不同数量的公司股份,普通员工允许买三万元,经理级可以买十万到二十万元,公司高管可以买五十万元左右。目标明确,利益规则分配好后,员工热情高涨,公司凝聚力一下就上来了。
第二步就是建班子。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背后一定有一支精干的管理班子在起作用。出色的领导都善于组建一个精干的管理团队。项羽英雄盖世,为什么败给一个既无武功,又无谋略的刘邦?韩信道出了答案。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大家都说你很能带兵,我跟你比,怎么样?”韩信说:“主公最多带兵一万。”“那你能带多少?”刘邦不满地问;韩信回答说:“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有点急了。韩信这时又补了一句:“主公虽不善将兵,但善将将!”刘邦会心地笑了。有的人认为刘邦是一个地痞无赖,纯粹靠运气成功的,如同嵇康所评价的那样:“天下英雄死绝,让竖子成名。”其实,刘邦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英名的领导不在于自己有多强的工作能力,而重在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能把这个骨干班子高效运作起来,从而把事业推向成功。
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美国GE(通用)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总结他的成功运营经验时,道出一句心得:他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所以,他工作中重要的一块就是将世界上最热情、最出色、最具成功欲的人找来,并委以重任。杰克·韦尔奇曾讲过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初,通用公司的亚洲业务重心放在日本,当年从日本市场获得的营业收入约为20亿美元。但是杰克·韦尔奇发现:中国市场其实比日本市场大多了。为了进军中国,杰克·韦尔奇亲自点将,找来了一位十分优秀的领导人——吉姆·麦克纳尼,请他坐镇督战整个中国市场。
吉姆到底是什么背景人物呢?那时,吉姆是通用公司设在康涅狄格州平城的工业系统业务的执行长,一年肩负着高达40亿美元的营业额。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他都是相当出色的。他是通用公司主力业务之一的主管,手下拥有25000多名员工,身边有一群出色的智囊,前途不可限量。移驾香港后,通用公司只给他一名助理和几名员工。但这个人事安排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总公司一提高门槛,派了一位明星般的人到中国,结果引出各个业务单位最优秀的人才,跟随他前往中国打拼市场。短短十几年的时光,吉姆带着他的团队把中国市场开发成年营业额上百亿美元的大市场。
优秀的企业领导人,都是先组建一支优秀的高层管理班子,然后由精干的高管去组建部门管理团队,再通过这支骨干管理梯队来带动员工努力奋战。
第三步就是带队伍。带队伍就是带人心。有些企业只注重精英式管理,公司的骨干管理层待遇丰厚,而普通员工却苦不堪言。这时候,管理梯队人员可能对公司比较忠诚,将公司业务卖力推进,但到了基层员工那里,他们却不跟随了,执行不动了。所以要让员工队伍紧密跟着公司走,那就是除了借助共同愿景外,还要尊重员工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竞争、业绩考核管理机制,再配套一些体现人性化的福利措施,就能把人员团结起来,形成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队伍。
管理笔记管理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公司问题也不能靠老板像救火车一样四处灭火,否则老板会很累,而且鲜有成效。老板的任务就是把三项工作做好:制定好公司战略,建立好管理班子,再带好人心。这三件事做好了,老板就会顺心了。
四、好老板背后,是一个好的团队
导言:企业经营中,好老板、好团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老板修炼自己容易,但要带领一群人一起干活,则需要才干、智慧、胆识和力量。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才干?又如何才能带领这样一帮人,将是老板一生的追求。
老板可以不完美,但团队一定要完美。曾经有人问过史玉柱这样一个问题:“决定创业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几个?”史玉柱回答是:“3个,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策划。”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比尔·盖茨也有类似的语录:“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的打造太重要了,团队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团队是什么?顾名思义团队就是团结的队伍。也有人更形象地说:“团队就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带领一群有耳朵的人一起干活。”容易理解“有才能”的人就是老板,“一群有耳朵的人”就应该是团队成员了。也许这样的说法太直白,但确实能表述一个团队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一个团队首先要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团队,团结才能形成合力。人与人的经历不同,追求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因此将一群人团结起来,必须得靠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个人谁?就是好的老板。
那么,作为一个好老板应该具备的一个素质就是能团结身边的人,了解自己团队的人员结构,发挥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但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团队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期汀格,曾将这种凝聚力解释为使团体成员停留在团体内的合力,即一种人际吸引力。他还用力学原理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在玩“流星球”时,流星球就是围绕手这个中心转,不会丢失,手就是中心点。而团队的中心点自然就是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是对所有成员的吸引力,团队只有拥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产生团队向心力。
曾经,我部门举行一次销售沟通会议,时间预期是下午1点15分至2点整,参加人员是各部门领导或其指定代表,人数达80多人。时至1点15分,主持人微笑着走向前台,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完了规定的内容,接着主持人请出了第一个要发表讲话的导师。当导师讲到某些信息时,例如需要其他同事作为联络人的,该同事即刻走到导师旁边微笑着向听众问好,然后轻轻地走到报告板并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随着会议的进展,到了第二个、第三个,我们都依法炮制,非常合理的完成每一个动作。到了最后,结束会议时,看看手表,时间刚好是2点整。
会后,有个偏胖一点的中年同事走过来对我说:“陈老师,你们的团队真棒,简直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样。”我回答说:“谢谢,我们团队的背后有个好领导。”那同事接着说:“约个时间,我要见你领导,再者就是找机会给大家开设一些课程,如《高绩效团队》、《沟通技巧》等。”我客气地回应了两声。事后,一个老朋友过来告诉我:“刚才那同事是我们公司新来的高级副总裁。”“哇,天啊,怪不得他那么的自信和坚定。”让我大吃一惊。
后来,通过我们的沟通,工作开展也非常顺利,合作当然非常的愉快。工作中不禁令我想起一句经典的话:“团队是解决问题的利器,但团队的灵魂是有一个才干的好领导。”而同样,一个好的领导,背后也一定要有个好的团队来支撑,这样才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高绩效团队。
管理笔记团队是解决问题的利器,所以,作为老板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否则将一事无成。从另一角度来说,一个团队的好坏决定于老板的好坏。有共同的目标,明确建立团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团队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团队凝聚力是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五、老板一越界,公司就乱了
导言:为什么老板越喜欢大大小小的事抓在手里,而事情却越管越乱,最后工作乱作一团?其原因就是老板乱了法则,越了边界!只要老板越了界,那公司的管理规则就全被打破了,整个公司就乱套了。
不少老板心细如发,企业里只要看到不顺心的事,就要管上一管,这里插一竿子,那里插一竿子,什么事情都要过问一下,这样才觉得一切都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结果,事实往往恰恰相反,老板越到处插手,杆子插得越深,企业管理就会越紊乱,最后甚至乱成一团糟。
老板越界,是管理的一大忌讳。因为老板一越界,下面就乱套了,正常秩序打乱了,工作就自然乱了套。最典型的例子是蒋介石,在分析蒋介石为什么失败时,蒋介石身边一个高级军事顾问——美国史迪威将军做了一个论述,他谈到了蒋介石和其他将帅的一个最大区别:其他将帅是坐在办公室里等前方把战果报回来,而蒋介石是自己跑到前线去抢战果,蒋介石一去前线督战,指挥官就难以自主发挥,结果只有节节败退。
老板插手下面的事,会严重伤害部门管理人员的威信,因为老板直接指挥下面的人做事,那员工肯定听老板的指令,因为他权最大。另外,老板直接指令基层员工做事,对方会误以为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于是紧跟到老板身后来,那基层管理人员的权力就很难起作用了。此外,老板越界是很伤部门管理人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因为老板越过他们,直接插手下面的事,那就意味着对他们管理能力的否定,既然老板直接管,那他们就干脆不管了。管理人员不作为了,那公司肯定要乱套。
记得在深圳一家港资企业曾发生过一件事,公司质量管理中心董事有一次直接找一位基层女员工,指派她写一份公司文件控制管理程序。那位女孩见部门最高领导亲自交代她做事,以为是在重用她。于是不经过自己的主管和部门经理的同意,直接卖力地做。花了一周的时间把这份文件写完,兴冲冲地交给那位董事看。结果董事说自己忙,把文件放在办公桌上抽空再看。女员工一等几天没消息,而她上司也冷嘲热讽地说她写得不行:“一个专员写一份文件控制程序,全集团执行,怎么可能呢?”女员工不服气,就再去找董事问情况,董事又说文件写得不错。结果女员工回到办公室,神气地对他上司说:“董事都说行了,你还在那里说什么!”两人直接吵起来了,上下关系一下就僵了。主管、经理因埋怨公司领导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管事,下属也飞扬跋扈,不听指挥,于是部门工作乱成一团。
既然启用了管理人员,给了对方一定的权限,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力范围,就应该做到用人不疑。汉高祖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有一次,他授意手下谋士陈平去策反项羽身边的能臣猛将。刘邦问陈平要什么条件。陈平提了两条:一是给他一万金作为活动经费,二是他做什么,刘邦都不能干涉。刘邦爽快地答应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是非之人经常跑到刘邦面前说陈平怎么贪污钱,刘邦一概充耳不闻,对陈平的钱是怎么花的,也一概不问。结果,陈平不辱使命,把项羽身边的能人大部分策反过来了,如彭越、英布等,就连范增也被陈平离间得弃项羽而去。
只有尊重下属管理人员的权力,才能发挥出管理人员的价值。曾遇到过一件有趣的事:深圳一位集团公司总裁经常喜欢跑到下属子公司去管事情,每次一去就找了一大堆问题,说这里不是,那里不行,然后开会数落一通,把那些管理人员骂个狗血淋头。于是有一天,一位子公司负责人对总裁说:可不可以把公司放手给他管。结果总裁一听,就反问道:“把公司给你管,那我做什么?”说得好!老板到底该做什么?
如果老板整天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你将越管越多,问题层出不穷。因为老板越插手管,那管理人员就越脱手不管,老板一个人能管完公司所有的事情吗?老板如果自己管得完,还要请这么多管理人员做什么?不是自己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显得自己“勤政”,英明的老板会把具体工作放手下去,然后监管下属的工作结果。这样老板才能腾出手来去抓一下公司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深圳某国际集团公司,为什么老板能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其由一个小型加工厂发展成世界500强企业?老板高明之处就是手下汇聚了上百位高端人才,旗下大型产业园30多个,子公司总经理就有100多位,老板要做的就是带好董事局高层们研讨公司战略,新行业和新业务等,每月审核子公司的业绩报表。每年举行两次大型高层会议:年终一次会议,召集各公司负责人前往集团总部,汇报今年各自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制定明年的业绩指标;年中一次会议,监督各子公司业绩指标进展情况。出现不达标现象,如果是子公司条件困难,老板则给予资源援助,如果是负责人不得力,则他便研究调整人。所以,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老板管理起来举重若轻。
管理笔记让管理者去做管理者的事,老板去做老板的事。如果老板越界了,就很可能把整个管理层的功能都弱化掉了,导致问题百出,老板自然也应付不过来,结果把自己陷进去了。老板过于拘泥小事,就会荒废公司发展的大事。
六、无为而治——“抓权”与“放权”
导言:领导需要技术、技巧,也需要艺术,而如何“抓权”与“放权”就是领导艺术的具体表现。企业管理中,想做到“抓权”适度,“放权”有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管理者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它不是不能为,也不是不作为。《道德经》里记载,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影响深远,无为而治不是让管理者什么都不管,让一切工作放任自流,否则就会乱了套;也不是让管理者什么都去管,每项工作都去插一手,否则就彻底打乱了员工的工作秩序。无为而治就是要管理者根据现实情况,自然而然地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不该管的时候坚决不管。其实就是要管理者懂得抓权和放权。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就是说,我们做事要切中要害,才能抓住最主要的环节。事实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聪明的老板要善于抓住事情的要点,如公司战略、重大事项等,对于日常事务,可以适当的放权。不要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事事都管,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事事都管周祥,往往变成了事事都管不了,所以要善于抓住要点,意见或指令落实到位,这样,老板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这里的“要点”,就是如何抓权和放权的问题。一个领导就算有三头六臂,但总不能分身,所以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在一个人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抓权和放权成了必要、必须和必然。
当然,老板在创业初期,事事躬亲、身体力行,无可厚非,因为这对企业的快速成长是有好处的。然而,企业上了轨道,形成规模,老板就要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放出去让下属做?什么样的事情继续由自己管。公司大了,事情多了,并且变得错综复杂了,这时的老板必须冷静下来处理清楚,比如定出骨架图,职位表等,不要急于冒进,否则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现实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两类截然不同的老板,一种是家长式老板,公司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来决定,一切申请都要经过老板签批才能执行。这样的结果就是老板越来越忙,事情越管越多,公司也越来越乱,最后让老板深陷泥沼,苦不堪言,而且公司业务也很难做大;而另一种老板却只把要事监管住,其他工作都放任员工去执行,以便腾出时间来研究一些战略性问题,这类公司往往能迅速发展。
当前许多企业都是走多元化、集团化发展路线,一个集团公司往往涉及多个行业,旗下拥有大量的子公司,没有哪个老板能精通这么多的行业,也没有哪个老板有精力和能力去管理众多子公司。这时候,老板要做的,就是明智地把权力下放给各公司管理层,让他们放手去运作,而作为老板,只需坐在办公室审阅各公司的经营报表,进行宏观监控就行,这样既能保证公司高效运营,又能腾出大量时间来解决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这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其实,管理就像用手去捧沙子。捧沙前,要知道想捧沙子数量和紧握情况。所以在捧沙时,要用一个好的手势,直到感觉手里沙子已满的程度,这时才能最大限度把大量的沙子捧起来;捧沙子时,同时注意捧沙的力度,如果用力过大,沙子就会从我们的指缝漏出,如果用力不够,沙子也会从我们指缝漏出,只有力度把握的刚刚好,才能捧起最多的沙子。捧沙过程中,如果没有漏沙,我们不需做什么,只管捧沙即可;如果捧沙中,有漏沙,我们则需作出适当的调整,如调整手势和力度。
捧沙子的技术,归纳起来就是:关键是摆好手势与把握力度。要首先摆出一个“完美”的手势,待手势摆好后,才能去捧沙,不能随随便便地伸手就去捧沙,这样是捧不到多少沙子的。捧沙过程中,什么时候紧些,什么时候松些,就成了关键。
捧沙如此,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企业创立、发展到扩大的过程中,管理实际上就是从亲力亲为到抓权、放权的一种行为。
我的一个朋友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一家一无所有的小公司发展为收入成亿元的中型公司,靠的就是开始扎实干活。比如详细了解产品规划和执行的各种细节。之后,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我朋友开始从“事必躬亲”到“无为而治”的决策者。该管的事管下来,该放权的大胆的放下去。这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增加公司团队的凝聚力,何乐而不为?
至于放权,也要讲究一些艺术性。众所周知,放权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锻炼下属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团队目标。但在放权时,管理者必须注意:
因事择人,视能放权。放权就是派人去办一定的事,可以由领导者选择适合办有关事的人放权。俗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说的不无道理。所以“适合”的人很重要。
明确权责,适度放权。放权前必须向被放权人讲清所放权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讲清执行该项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被放权人弄清了领导者的意图,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干劲也会倍增。
放权留责,监督控制。放权留责是对下属充分信任的表现,放权没有卸责,放权以后基本职责还在领导者肩上,出了问题,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下属往后就乐意接受领导的放权,接受放权后工作也会大胆。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境界。有一本书中记载:“三流管理是术、二流管理是道、一流管理是境界,这种境界需要抓权和放权来完成。”
管理笔记作为领导,是越管越多好,还是越管越少好?这没有标准,也没有定式,得靠每个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感悟。什么事抓权,什么事放权,如人事或机密的事务不能放权。人事方面的决定,如评估、晋升或者开除,一般来说很敏感,而且往往难以做决定。一旦有些人事工作需要保守秘密,老板就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