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变则通
中国有句古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确是历史的真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认为最识时务者,首推曹操。曹操不仅有智慧,而且有本领,他识时务,善于分析形势,最终采取“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
三国时代除了曹操外其他识时务者也不在少数,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贾诩也是代表之一。曹操征伐张绣时(当时贾诩还没投降曹操),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张绣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精兵会失败、败兵会得胜呢?”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在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们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但打起来必定得胜。”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蕴含着兵法的智慧,而贾诩版的“曹刿论战”更是识时务者的智慧。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识时务”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变”的哲学。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叫“见风使舵”,这个成语本为贬义,但其本义却是,如果帆船借助风力行驶,风向变了,你还不转舵,那不是自找倒霉吗?当然,用到人身上,特别是评议某某人的行为时,常常赋予其贬义,即对见风使舵之人视为机会主义者,称他们是“风派”,视其为不可靠的人。
识时务是在行进过程中“变”,社会在变,事情在变,人必须“变”,而有些人认为“穷则变,变则通”是真理,其实“不穷”时,也要时时处处变。这才是千古不变之理。
人要成功要卓越,就要审时度势,睁大眼睛,不断进行人生步伐的调整。只有根据时势条件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人生的步伐,才能使你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