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球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储采比的不均衡
一、全球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积累的石油资源在各地分布很不均衡。根据2017年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来看,在过去的20年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的总体格局变化并不大。截至2016年,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407亿吨;中东地区仍然占有全球最大的石油储量,为1101亿吨,占比为47.7%;中南美洲为508亿吨,占比为19.2%;北美地区为345亿吨,占比为13.3%;欧洲和亚欧地区为218亿吨,占比为9.5%;非洲地区为169亿吨,占比为7.5%;人口最多的亚太地区仅有64亿吨,占比为2.8%。最新的数据中,已经包含委内瑞拉官方奥里诺科重油资源的评估储量357亿吨,和加拿大官方的油砂资源储量269亿吨。显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黑金”资源储量,是导致其成为地缘政治焦点的根本原因之一。
按国别来看,石油资源的集中度非常高。委内瑞拉由于发现了奥里诺科重油资源,拥有470亿吨石油储量,排名第一;沙特阿拉伯拥有储量366亿吨,排名第二;加拿大含油砂资源的石油储量276亿吨,排名第三。中东地区堪称世界的油库,除了沙特之外,其中伊朗储量218亿吨,伊拉克储量206亿吨,科威特储量140亿吨,阿联酋储量130亿吨,分别位居全球石油储量的第四、五、七、八位。俄罗斯的石油储量有150亿吨,排名第六。北非利比亚石油储量有63亿吨,排名第九。美国石油储量有58亿吨(但是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报告显示包括页岩油在内的现有技术可采的储量超过100亿吨),排名第十。储量前十名的国家合计储量为2077亿吨,占全球石油储量的86.3%。中国的石油储量仅为35亿吨,已然和前十位差距很大。另外还有一个地缘事件频发的石油资源国,就是西非的尼日利亚,石油储量有50亿吨,也比中国多。
二、储采比看“油库液位”变化
所谓储采比就是储量和实际开采量的比值,即这个地区或者国家按照现有的石油产量,它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还可以开采多少年。截至2016年,全球的石油资源储采比为55年。其中中东地区为74年,中南美洲为132年,北美地区为39年,欧洲和亚欧地区为25年,非洲地区为45年,亚太地区为17年。
也许你会觉得在55年的时间里,人类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找到新的能源,实现新的能源革命。但是,储采比就好比是油库的油罐液位,目前两个地区的储采比数据令人颇觉不安。第一是中东地区的储采比在过去的20年下降得很快。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地区的储采比还有120年,犹如油库中的油罐都是满液位的。但是20年过去后,储采比就下滑到了55年,相当于降到高峰期间一半以下的液位水平。这首先说明当前全球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在增加,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推动下一直在提高,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量也在快速提高;其次也说明这两个地区新增储量很有限,都在吃老本,不能弥补快速下降的资源液位。虽然沙特也宣称拥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但沙特2010—2015年持续稳定的上游投入并未带来明显的储量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油库”,中东地区油罐液位已经在快速下滑,这不能不令人紧张。第二是亚太地区,这个地区的石油资源储采比在过去的20年里,几乎是维持在20年储采比之下,可以视为亚太地区的油库始终处于低液位的警报状态。在需求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局面给亚太地区的国家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石油资源保障压力,石油安全也就必然成为亚太地区最为重视的能源安全议题之一。未来,一方面亚太也只能依靠中东提供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也迫使亚太地区国家必须加强能源开发和管理,持续地优化能源结构,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石油运输的生命通道
石油资源在地理区域分布上很集中,主要以贸易的方式向其他消费区通过海运方式输出,这就引发地缘政治问题。全球的石油的海运量占到全球石油消费的60%以上,因此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海运通道的安全备受关注,是全球地缘政治引发石油供给安全忧虑的突出原因。全球目前有8个很重要的海运通道节点,这些节点所在的地区也都成为地缘政治的聚焦点。2016年美国能源部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天有5710万桶的原油和油品运输需要通过这些咽喉通道。第一个就是连接波斯湾到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过量高达1850万桶/日;第二个是连接印度洋到南海的马六甲海峡,石油通过量达到1600万桶/日;第三个是南非好望角,石油通过量为580万桶/日;第四个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石油通过量为550万桶/日;第五个是连接红海和印度洋的曼德海峡,石油通过量为480万桶/日;第六个是波罗的海进入北海的通道丹麦海峡,石油通过量为320万桶/日;第七个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石油通过量为240万桶/日;第八个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通道巴拿马运河,石油通过量为90万桶/日。
(1)第一咽喉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神”,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见图1-1)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印度洋),扼守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航道咽喉位置。海峡呈现倒U形形状,海峡东西向长度约为150公里,平均宽度34公里,主航道单向宽度约为3公里,进出双向航道中间留有3公里的缓冲隔离区。霍尔木兹海峡承担了全球1/3的海上石油贸易流量,也是1/3的液化天然气的必经之地,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油气贸易大动脉。中东地区的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装港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内,除了沙特和阿联酋建有两条管线(660万桶/日),以及伊拉克北部油田可通过伊拉克—土耳其管线,可以绕开霍尔木兹海峡之外,波斯湾内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都需要经过这一咽喉要道。
图1-1 中东运输咽喉地图
(2)第二咽喉海峡——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因沿岸的马六甲古城而得名,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太平洋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水深25~113米,海峡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可通行30万吨级的轮船,但油轮吃水限制为20.73米;海峡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马六甲海峡的最窄的菲利普斯水道部分仅仅宽2.7公里。马六甲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风平浪静,是极其繁忙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2016年的海峡日均石油通过量是1600万桶,仅次于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更是远东地区原油进口的关键航道咽喉,远东地区主要的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原油有90%以上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由于地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交界,这里也是海盗横行的危险之地。
在马六甲海峡南边的印尼群岛之间还有两条替代通道,但是油轮需要绕行,缺乏经济性。两条备选通道包括向南绕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南面经巽他海峡或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北上进入中国南海。巽他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长约120公里,一般宽22~110公里,平均水深远超过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北接巴厘海,南通印度洋。南北长80.5公里,水深1200米以上。望加锡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北连苏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和弗洛勒斯海,长740公里,宽120~407公里,大部分水深50~2458米。但根据测算,30万吨以下级别油轮改走南线是不经济的,绕行距离远,不如减载走马六甲海峡;50万吨油轮走南向航线才具有经济性,但如此大型油轮的吃水显然极少有港口的航道能够满足要求,目前也鲜有这样的油轮在运行(见图1-2)。
图1-2 马六甲海峡
(3)第三咽喉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见图13),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为3.4公里,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这里是俄罗斯黑海装港石油南下的重要出口通道,也是里海地区原油走俄罗斯境内管线后下海的通道。这里也是世界上最难航行的“咽喉”水道,在冬季常因受到大雾影响而关闭。
图1-3 博斯普鲁斯海峡
图1-4 苏伊士运河
(4)第一咽喉运河——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见图14)老运河河道全长190公里,河面宽度为345~280米,船舶允许吃水18.9米。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历史上中东战争等原因使苏伊士运河先后被关闭了5次,最后一次最严重,长达8年之久,苏伊士运河于1975年6月5日向海运重新开放。2015年新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通过北部72公里段的扩建,形成了双向通行能力,船舶允许吃水拓深到20.1米。苏伊士运河是中东地区石油海运输出欧洲的捷径。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中东到欧洲的原油为1.87亿吨,占欧洲总进口量的37%;中东到欧洲的油品为2800万吨,占欧洲油品进口的14%。但随着欧洲石油需求趋弱,运河的石油通过量恐难以增加。苏伊士运河也是连接远东和欧洲非油品贸易运输的海运捷径,因此整体上苏伊士运河是当前国际海运通道上最重要的咽喉运河之一。另外,与苏伊士运河连接的红海向南是曼德海峡和亚丁湾,这里是目前海盗横行的地方。常年有各国军舰游弋为商船护航,也是地缘热点通道。
(5)第二咽喉运河——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见图1-5)。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南美合恩角缩短了14800公里。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水深13~15米不等,河宽150~304米。由于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海平面,运河采取三峡大坝的水闸式运作。目前石油通过量为61.3万桶/日。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石油和成品油运输量最大,占16%。油轮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驶,最大可以通过6万吨级的巴拿马型油轮(Panamax)。2016年6月26日,巴拿马运河拓宽工程举行竣工启用仪式。扩建后的巴拿马运河除了大幅提高集装箱轮通过能力外,也对其他大宗商品如粮食、矿石、石油的通过产生吸引。干散货船的通过能力从原来的7~9万吨级别提高到10~12万吨级别。对于油轮而言,也就相当于从巴拿马型船型(Panamax)提高到阿芙拉型船型(Aframax)。随着大美湾有望成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出口地,运河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分流部分现有的油气贸易流。
图1-5 巴拿马运河
全球大宗商品资源在地理区域上分布多寡不均,具有强烈的地缘属性。石油作为大宗商品的龙头品种和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生就与地缘政治结下不解之缘。对于石油而言,其地缘属性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资源在全球地理区域分布不均衡。二是在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航运咽喉对其有重要影响。这种地缘属性牵连着地缘政局的波动,地缘政局又影响着商品地缘供给安全,从而使得相关国家和海域地区发生地缘危机、冲突和事件。这些都将引发全球对石油供给安全的忧虑,也使得各方政治势力无法袖手旁观,必须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