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瞎忙的真相——你仅仅是看上去很努力
装忙、穷忙统统都是瞎忙
职场中,我们的周围会有这样的人:在休息区休息时,一定要拿着手机假装与客户聊天;有的人把小说内容复制到word上,边工作边看小说,老板出现的时候,发现他总是很忙;借上厕所、倒开水等机会离开办公区域忙里偷闲;把开着帖子的浏览器缩小到一个小窗口,慢慢拖着看,随时可以根据老板的位置最小化或关闭;接到电话,一边“您好,是是是,您请讲……”,一边闪到无人区域放松一会儿;用公司电话打给老友假装约客户“××总你好,请问今晚是否有时间……”,然后趁机闲聊……各式各样的装忙,骗过老板,乐死自己。
其中也有一些是迫于无奈而装忙,他们并非真的想要偷懒,恰恰相反,他们是没得忙,所以只能装一装!他们为了能不让老板每天都看到自己很闲,所以,加入装忙的行列,一周能完成的事情,偏偏要花上一个月,说什么都不会快速做完。老板在的时候,作一副忙碌状,老板一走,不是打游戏,就是跟朋友唠嗑。
我们不妨通过现象来看本质。装忙其实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忙,实际上却能把偷懒进行得神不知鬼不觉。
为什么要装忙?为了饭碗与面子,多数人选择了伪装,硬是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哪怕在家人面前硬着头皮将假戏演到底。其实,无论你的伪装有多巧妙,无论你的套路有多深,面具总会被识破。不如摘下面具,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做人。千万别以为你装忙可以瞒过全世界,其实到底忙不忙公司都尽在掌握。毕竟工作是要有业绩的,业绩不好就算装得忙上天的样子也没有用。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这样的人:他们钱少事多、忙个不停,却始终是穷光蛋一个;他们每天超时工作,薪水却没有增加;他们无力置产,甚至连退休养老金也无着落。这就是穷忙。
陈端刚毕业就进入了保险销售行业,由于刚刚走上社会,所以在工作中非常卖力,特别能吃苦。他的基本工资很少,甚至满足不了平常的日常开支,要想获得可观的薪资,还是要靠业绩说话。陈端很尊敬资历深的前辈,经常向前辈请教一些经验。作为回报,组饭局肯定是少不了的,所以,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另外,保险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客户谈保险的时候,饭局的单也是自己来承担。他想出人头地,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其中所承受的压力让他几乎不能呼吸。
小芮是飞国内航线的一名空姐,每个月收入比较可观,然而她逃脱不了“穷忙”的命运。她经常是飞得很累,还要忙着加飞,为了能多拿到一点薪水,即便生病她都不请假。可是,即便每个月都累得快撑不下去了,囊中依然羞涩。用小芮自己的话说:“因为工作的需要,每月化妆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的同事用的都是国际一线品牌,我也不想让自己落后于她们。”
小芮每个月单单花在化妆品上的钱就达到近千,当然服饰装扮更是高达两三千,再加上平时的一些娱乐活动上的开支,让她每个月入不敷出。那可不可以少买点?小芮摇了摇头,“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每个月都会关注这些品牌的最新消息,特别是看中的那些新品,如果看到别人在用,心里就会克制不住买的冲动。”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这样去定义穷忙:有些人为了填补空虚的生活,不得不连续消费,在消费过后最终又重返空虚的“穷忙”。穷忙的人,不代表失业,反而可能兼职好几份差事,甚至全职受雇者都可能沦为既忙又穷的工作穷人。
穷忙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穷忙族”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有人认为是因为“穷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有人认为是由于起点太低机会太少;有人认为是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受挫;有人认为是盲从、随大流造成的;有人认为是由于耐心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装忙或者穷忙呢?该如何摆脱这些瞎忙的状态呢?
对每一个人来说,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非常重要。然后,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制定明确的人生和工作目标,目标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按照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清晰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从中得到些人生的历练。对于一个希望职业有所发展的人来说,明确知道自己所要的,为工作赋予意义,哪怕再忙再累,也会觉得非常有价值。反之,则会觉得在瞎忙,甚至是在受罪。
2.有目标的忙不是负担,要忙得更有效率
因为对工作和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所以,我们会更加投入地工作,工作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在这个投入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竞争力相应也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时就会给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财富,而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包括名誉、物质以及精神各方面。
3.懂得适时放手,不死守着完美主义
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做到完美:有时候要想做到更好,就必须懂得适时放手。若为了追求完美,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但不一定能得到相对应的价值,也是枉然。事实上,许多完美主义者,其实做事很没有组织能力,因为他们太过于注重细节,看不见整体。
没有计划,你会一直待在“瞎忙”的怪圈
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经常会有人问我们:“最近在忙些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总是“瞎忙呗!”不管这是客套的回答,还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都说明我们很有可能已经陷入“瞎忙”的怪圈。也就是说,我们成了“瞎忙族”的一员。
“瞎忙”是很多年轻学生和职场人士容易犯的毛病,他们每天来到学校或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QQ、微博、淘宝一样也少不了。他们一边忙于手头的工作,一边还要看新闻、聊天、买东西,这样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做好。
前文中已经提到,想要走出“瞎忙”的怪圈,首先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可是有了目标,就能一定不会“瞎忙”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个人只有目标,而没有具体的计划,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就很容易顾此失彼,走了许多弯路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地。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很想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制定的目标,可是要到达那个地方,有很多条道路可以走,也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这些细节都是你必须考虑和计划的地方。所以说,实现目标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制订一个完美的计划。
一位樵夫打算去山上砍柴,然后将砍来的柴卖掉,给家里添置一些家具。可是在上山的途中,樵夫发现自己的鞋子破损了,于是他回家换上了一双新的鞋子。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斧头不够锋利,锯子也已经锈迹斑斑,于是他又坐下来,将斧头和锯子磨光……终于,他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时天空却下起了鹅毛大雪,上山的道路也被大雪封死了。樵夫只能大声地抱怨说:“我的运气可真差啊!”
事实上,这位樵夫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运气问题,而是他在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之后,并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计划。鞋子破损了,斧头变钝了,锯子生锈了,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实施目标之前就考虑到。我们的人生追求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没有具体的计划,就只会因为各种突发状况,而让自己陷入“瞎忙”的怪圈。
没有计划就贸然行事,就像在黑夜里盲目奔跑,很容易让自己跌倒。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与谋一域。”如果不想让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就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将自己的目标分解,将每一个实施细则都思考到位。这样,你每走出一步,都是在向自己的目标靠近,都是稳固坚定,并且具有积极意义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处于这样的瞎忙状态,他们从顶楼的办公室匆匆忙忙地跑下来,可是发现自己忘了拿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只能再跑回办公室,好不容易跑下来,刚坐上公车,又记起办公室的门还没有关,于是只能气喘吁吁地跑回去,如此反反复复,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这就是最典型的“瞎忙族”。
无论你身处什么行业,拥有怎样的行业地位,都应该在行动之前,就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你应该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去做,做这件事情需要哪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能会出现哪些突发状况,等等。当你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可以制订出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计划。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选手战胜了许多知名选手,成为一匹黑马,夺得了比赛的冠军。当时记者围绕着采访他,问他是如何战胜那些实力强劲的知名选手的,他只是很平淡地回答说:“凭借我的智慧!”
这位选手体力一般,个子还很矮小,和其他选手相比,根本毫无优势可言。那么他是如何赢得比赛的胜利呢?后来,人们终于在他的自传中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比赛开始之前,他就乘车将比赛的路线认真观察了一遍,并且将路线中那些比较容易记住的标志记录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座绿色的房子,第二个标志是一座铁塔,第三个标志是一棵大树……这样一直画到比赛的终点。
在正式比赛中,这位选手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第一个标志,然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跑到了第二个标志,他的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也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蓄积体力……这样胸有成竹地跑下去,让他战胜了所有的对手,第一个到达终点。而其他选手则将自己的目标定在几万米之外的终点上,可是在中途就觉得疲惫不堪了。
这位“黑马”选手将最终的大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容易完成的小目标,如此有计划地向前奔走,每完成一个目标都会给他一种成功的感觉,并且激励他继续向下一个目标前进。所以说,当我们有了具体的目标之后,还必须制订一个完美而详尽的计划,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要把握好行动的每一个细节,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
所谓计划,就是我们实现目标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比如一个人要上战场打仗了,他的目标就是将敌人一一打败,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敌人的实力如何,战场的情况是怎样的,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打败敌人,这些问题就需要仔细谋划了。
我们也看到,那些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整日瞎忙,他们都明白事有轻重缓急的道理,所以他们在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时,都懂得分清主次,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正如商业巨头罗斯·佩罗所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这位商业巨头明确指出,任何一位追求成功的人士,都必须分清事情的重要性,哪怕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它做好,仍然要将它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就是制订明确的计划了。为了实现你的宏伟目标,你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件事情,从而制订出一个完美而详尽的计划表:
1.确定你的核心目标
在制订计划之前,你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核心目标。一个人可以有一个目标,也可以有无数个目标,你可以把这些目标都写下来,然后对比选出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目标,再将其他目标按照优先顺序排列好。这样你就有了行动的方向。
2.写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有了核心目标之后,再根据核心目标写出计划的具体步骤。其中包括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物力,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等等。你还可以将大的核心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去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
3.按时完成你的计划
“瞎忙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拖延,很多人制订了具体计划,也不能按时完成。所以你必须给自己的计划打上一个“时间戳”,比如你将目标完成的时间定在二月,就一定不能拖延到三月,今天的事情就要今天完成,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要做。
4.现在就行动起来
制订了计划,就要立刻行动起来,不管你的目标有多么宏伟,如果你只是空想而不上路,那么永远也无法到达。
5.随时调整你的计划
另外,在行动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突发状况发生,这时候你就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自己的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再完美的计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世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计划也是如此,要随时变化,时刻更新。
总而言之,当你有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应该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走出“瞎忙”的怪圈。计划就像一张地图,有计划的人才知道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讲方法,你一直在做“无用功”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费尽心思,与无数位客户周旋,最后却没有谈成一笔生意;或者以为自己的创意很好,熬了几个晚上才把方案做出来,最后却被上司“无情”地否决了……类似这样的职场“无用功”,你是不是也经历过呢?
“无用功”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我们不需要却又不得不做的功”。后来人们将“无用功”的概念引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比如几米漫画改编的电影《星空》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结果,那是不是就不让它开始呢?如果害怕失去就放弃拥有的权利,那么人生好像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又是对“无用功”的另外一种解释。
对于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很难避免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的“无用功”。如果你只知道埋头瞎忙,而不讲究工作与学习的方法,那么只会像重复旋转的陀螺一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没取得一点效益。
有一位年轻人,他工作很认真,也很努力,不过总是在做“无用功”。
22岁的时候,他刚刚大学毕业,便去北京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杂志社记者。由于工作中缺少经验,他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许多“无用功”,千辛万苦采写的稿子,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枪毙”,好不容易写出好几千字的稿子,最后却只得到一小块“豆腐版面”。虽然他每天都在忙碌着,可是最后的成绩却惨不忍睹,于是他的心里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没做几个月就辞职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南下广州,先后换了好几份工作,不管做什么总是无法避免做“无用功”。比如在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他做出的培训方案都会因为公司的各种变动而被否决;在4S店做汽车销售的时候,他热情地接待了无数客户,最后却只卖出一辆汽车……后来,他又在银行当客户经理,这和他在4S店的工作有点类似,差不多每天都忙着拜访客户,和客户聊天沟通,常常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同一个客户身上,最后却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效益。
当时,这位年轻人就觉得自己是在做“无用功”。他感到沮丧和失望,却不懂得停下来反省自己。后来他向他的大学老师诉说了自己的境遇,老师给他的建议是:“不要整日埋头瞎忙了,有时候你也需要抬头观望四方,找到最正确、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因为工作除了埋头苦干,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对,无论你多么努力,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与这位年轻人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占少数,他们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每天都做着“无用功”,却总是被“自己很努力”的假象所蒙蔽。因此,当你付出很多努力却没有收到意想中的效果时,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你的时间战术是否运用得当?你的努力方向有没有偏差?你的执着是不是变成了执拗?如果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肯定做过或者正在做“无用功”。
无论你多么迫切地想要取得成功,都应该明白真正的努力并不是机械般的重复与蛮干。很多“瞎忙族”兢兢业业地工作,最后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丢了西瓜也没有捡到芝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升职加薪。这又是为什么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讲究方法,总是在做“无用功”。所以,不管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明白劳苦并不等于功高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上司的器重,唯一的方法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耀眼的成绩!现代企业最讲究的就是效率和效益,那些拥有杰出绩效的员工往往最能得到老板的青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也对高效率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工作中,福特对员工的效率十分看重,并且时刻鼓励自己的员工:“工作一定要取得更好的结果!工作一定要有更高的效率!”福特公司的成功也许正源于此,而福特本人也被称为“将美国带上流水线的人”。
其实,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无用功”。如果你能够将那些降低效率的问题都解决掉,肯定就会取得预期的工作效果。我们都知道方法总比问题多,任何问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取得成功。
有一次,著名的效率专家艾维·利接待了一位重要客人,他就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当时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并不出名,只是一个小小的钢铁厂。
查理斯·舒瓦普说:“艾维·利先生,你能告诉我怎样提高效率,让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的回报吗?”
“这还不简单吗?我可以在10分钟内给你一样东西,它可以帮助你将工厂的业绩提高50%。”艾维·利从书桌上拿出一张白纸,对舒瓦普说,“现在,你只需要将明天要做的几件事情写在这张白纸上。”
舒瓦普花了5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明天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了白纸上。
这时,艾维·利继续说道:“现在,请你将这些事情分出先后顺序,把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你可以用数字标明一下。”
舒瓦普又花了5分钟的时间,把先后顺序也排好了。
“很好,你现在可以将这张纸条放进自己的口袋中了,明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纸条拿出来,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然后做第二件、第三件事情……”
舒瓦普点了点头。艾维·利又继续说道:“你看吧!这样只花了你10分钟的时间,却让你找到了一种提高效率的有价值的方法,如果你和你的员工也能坚持这样做,相信你的工厂一定会蒸蒸日上的……到时候你的工厂取得效益了,再给我报酬吧!”
一个月过去了,艾维·利收到了一封信以及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寄信人正是舒瓦普。他在信上写道:“谢谢先生的指教,您的方法很有价值!”
舒瓦普从艾维·利那里得到了提高效率的方法,从此不再做“无用功”,而是将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5年的时间,伯利恒钢铁厂逐渐壮大,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公司。
事实上,很多人瞎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用对方法,就算自己失败了,也不懂得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失败者说:“都是因为这样……因为那样……”事情没有做好,就找出一大堆原因,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埋头苦干的人,如果不懂得抬头看路,做事也不讲究方法,那么估计也没什么效率可言。比如你用对了学习方法,很多知识点只看一遍也了然于心,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就算你看100遍、1000遍,也只是事倍功半罢了。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艾维·利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它们有助于“瞎忙族”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
(1)将你明天要做的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写下来;
(2)将这五件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好先后顺序;
(3)明天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直到将它完成为止;
(4)接着做第二件、第三件事情……
(5)每天都如此坚持下去,直到养成良好的习惯。
艾维·利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不再做“无用功”。
不管是奋斗中的个人,还是发展中的企业,都不能只顾着埋头苦干,而应该适时地抬头看路。只有对自身的处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和掌控,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才能有目标和方向地前进。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瞎忙。
心理盲点:“直觉决策”害死人
在现实决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各种信息、各种问题,很多人因此感到盲目、无所适从,这时候直觉就会跑出来“帮忙”了。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因为某个决定煞费苦心,甚至绞尽脑汁时,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可是当你不再专注于那个决定,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时,脑海中却突然有了更好的决定。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直觉决策”,也是就是利用直觉做出的决定。
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说过,人的直觉是人脑对于认知对象中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领悟与洞察,它可以引导我们直接绕过不可逾越的高山,让我们找到通幽的小径,从而快速简单地做出完美的决策。由此可见,直觉也会对一个人的决策产生重大的作用。什么是直觉?它是指人类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也就是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行为心理学教授时常教导学生过,不要仅凭直觉做出判断!这也说明了直觉的“不可靠性”,正如福特公司前总裁李·艾柯卡说过,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它就像上帝一样给我们指明方向。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因为上帝不会一直在我们身旁。
无论你对直觉抱有怎样的态度,它都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决策过程中,很多人都很相信直觉的作用,于是他们经常“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也就是直觉。在决策过程中,直觉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减少必要的逻辑归纳与逻辑推理,从而大大降低决策的正确性。与一般的理性决策相比,直觉决策还拥有以下几大特征:
1.综合性强
如果决策者受到直觉的影响,那么就不会着眼于细节上的逻辑分析,而更重视从整体上来把握对象,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无法解释
有的时候,你遇到一个难题,经过周密的思考也没有找到答案,可是直觉却突然给了你最好的答案。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难以解释的。比如高斯在计算一个数学难题时,被折磨了两年之久,后来一个突然的想法却让他获得了成功。后来高斯回忆说:“那个想法就像一道闪电,把所有难题就解决了。事实上,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成功联结到一起的。”
3.高度简化
直觉会让我们的决定高度简化,因为它会直接忽略正常逻辑推理过程的细节过程,不用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却把握住了个别最主要的环节,尤其是最后的结论。另外,直觉还会让我们忽略逻辑分析中的诸多细节,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4.表现突然
直觉决策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一般在对问题进行过周密思考之后,在不经意的时间或者状态下突然做出决定。所以直觉决策具有思维运动的突发性特征。比如苏联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关键灵感,就是他提着箱子登上火车时突然闪现的。
直觉决策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属于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因为它往往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也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因此可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当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收集了充分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就可以暂时将问题抛到一边,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去听听音乐、散散心之类的,说不定有价值的想法就会突然从你的脑海中“蹦”出来了。
虽然直觉决策简单易行,也不用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归纳、分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完全凭借直觉去做决定呢?直觉对于决策者而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决策过程中,正确的直觉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可是错误的直觉却会让我们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依靠直觉,而不是客观理性的逻辑分析。可是,单纯依靠直觉来做决定,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危险性,因为决策者不能缺乏理性的判断,更不能以偏概全,否认科学决策的价值和有效性,否则决策失败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凭直觉”“拍脑袋”的决策者,由于缺乏广泛的信息收集和深入周密的理性思考,而让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成功,可是在面对机遇与诱惑时,人们却很容易被直觉所影响,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那么最正确的决策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位教授曾说:“世界上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优秀的数学家,他们都懂得将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我们在听一曲音乐四重奏的时候,演奏者的理性表现,也就是他的技巧完美只是基础,他还必须对音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将自己的热情传达出来,才能够真正地打动听众。”同样的道理,我们决策时也需要运用直觉和理性,将直觉决策与理性决策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如果你不想陷入瞎忙的怪圈,就要在为自己的敏锐直觉感到自豪与欣慰时,也保持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警惕。我们必须明白,决策者拥有敏锐的直觉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可前提必须是能够分清楚,哪些直觉是对的,哪些直觉是错的。如果你能够将理性决策与直觉决策整合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告别瞎忙,走向成功。
思维定式的束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有人把生活比喻成一座迷宫,奋斗的年轻人在这座迷宫中工作、学习、娱乐,却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方向,变成机械式的重复。这并不奇怪,因为长期处于同样的环境,做同样的事情,很容易让我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思维定式。
思维模式对于一般的学习与工作来说是有益处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处理同类问题的时候少走弯路,不过在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或者新生事物时,它又会变成一种束缚,阻碍我们运用全新的观念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思维模式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受到它的影响,人们很难摆脱已有的条条框框,获得全新的动力,更不懂得变通地看待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机械而盲目地工作,自然会陷入“瞎忙”的怪圈,有时习惯性地付出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里,威克教授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实验。他将几只蜜蜂放进一只透明的玻璃瓶子中,然后将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底朝向窗口有亮光的地方。
那几只蜜蜂在玻璃瓶里飞舞,都朝着瓶底有亮光的方向飞去,可是每次都只能撞在瓶壁上“嗡嗡”作响,却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出口。蜜蜂一次次朝着亮光处飞去,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它们终于发现自己永远也飞不出去,于是只能绝望地停留在有亮光的瓶底。紧接着,威克教授又将几只苍蝇放进了玻璃瓶子中,没想到苍蝇到处乱撞,在瓶子里飞来飞去,最后居然一只不剩地逃跑了。
最后,威克教授得出了结论:“坚持不懈、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瞬息万变的形势。”这就是著名的威克效应。
也许你很好奇,为什么聪明的蜜蜂没有找到出路,到处乱撞的苍蝇却逃脱了呢?这是因为在蜜蜂的思维模式里,只有明亮的地方才有可能是出口,可怜的蜜蜂无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仍然将自己困于瓶底的亮光处。而苍蝇并没有这样的思维定式,它们的头脑十分简单,只要发现前路不通,就能立刻改变自己的方向,就算是到处乱撞,也让它们获得了自由与成功。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生活的迷宫中,所有的事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发生着变化、不断运动的。要想走出生活的迷宫,找到人生的康庄大道,就不能用老旧的思想去理解和看待身边的一切,而应该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运用创新发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比如人们上班的途中总是习惯性地选择乘坐哪一路公交车,每次出差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宾馆下榻……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相信自己已有的经验,也担心改变会给自己带来诸多的麻烦。不过,这样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的人换了一家公司就觉得难以融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以前公司的环境和处事方式,如果不懂得改变,往往会不断碰壁和犯错。这并不是说新的公司不好,而是他们没有突破以前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能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无论从职场还是生理上来说,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位追求成功的年轻人,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全的,思维也不是固化的。那些生活在条条框框里的人,最终也会将生活的迷宫变成“牢笼”。
在一般人眼里,广告的方式就是广而告之,尽量以各种方式宣传自己。比如平面广告必须吸引眼球,广播广告必须“语出惊人”,电视广告必须震撼人心。不过,美国纽约的一家银行开业,却做出了一个十分有创意的广告。
为了以最快捷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那家银行决定在纽约的电台打广告。按照一般银行开业的宣传手段,他们可以做一个优惠大回馈,或者邀请名人代言做推广。不过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不走寻常路,直接买断了纽约所有电台的黄金段10分钟,为民众提供了一段安静而特别的沉默时间。
当时的所有电台只说了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听众朋友,下面将要播放的,是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随后,纽约的所有电台都在这一段时间内沉默不语了。听众都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热烈地讨论起来,甚至连纽约的各大媒体,都开始争相报道此事。这让“沉默时段”变成了当时的最热门话题。
这家银行的广告无疑是成功的,它彻底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用10分钟的沉默时间唤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也让人们知道,电台广播不一定非得“语出惊人”,只要能够推陈出新,给听众呈现出全新的创意,同样能够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样能够取得热烈的反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在生活的迷宫中走得畅通无阻。如今,创新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才能让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妨碍年轻人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如果年轻人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让自己陷入重复和“瞎忙”的境地,就会像上面实验中的那些蜜蜂一样,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因此,年轻人要学会改变,学会变通,学会运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呢?
1.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觉
思维定式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只要形成,就会紧紧地将你黏住,让你在工作与学习中很容易陷入其中。因此,要想突破思维定式,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时刻对它保持警觉。
2.解放思维,树立全新的观念
人们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可事实上生物学家早就发现乌鸦也有白色的。通常老旧的观念会束缚我们的头脑,因此我们必须解放自己的思想,树立全新的观念,不要让“书上是这样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等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想。
3.学会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意见
美国学者所罗门·阿希曾经说过:“人类的不幸有很多种,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在于错误地遵从别人。”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会相互“传染”。因此,要想突破思维定式,就不能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而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4.加强自信,不要轻言放弃
对于一般的工作和学习来说,思维定式并没有坏处,可是当困难和挫折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思维,用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然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人们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因此,想要打破思维定式,就必须加强自信,勇往直前。只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放弃,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