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18],迢迢见明星[19]。

素手把芙蓉[20],虚步蹑太清[21]。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22],高揖卫叔卿[23]。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解读】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五载(756)正月以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安禄山攻破东都洛阳,次年正月僭称皇帝,大封部属。李白目睹洛阳陷落,遂西进函谷关,上华山,继而南奔宣城。诗即作于登华山之后。这是一首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也是李白少有的直接反映安史动乱的诗。其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陈沆说此诗“皆遁世避乱之词,托之游仙也”(《诗比兴笺》),大体是对的。托游仙而写遁世避乱之意,就是此诗的基本手法。所谓“避乱”之“乱”,自是安禄山之乱。诗中是通过写诗人与仙人同游云空俯视所见,表现其“乱”的。如果说诗中写诗人俯视所见,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则是通过对超现实的游仙题材的处理完成的。而这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之一。有的选本将诗截为两段。说诗中“驾鸿凌紫冥”“以上写诗人在华山游仙生活”,说“俯视”“二句谓在华山上低头俯看洛阳一带平原”云云。其实,后四句仍是写诗人的“游仙生活”,“俯视洛阳川”不过是诗人“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中间的一个举动。写这个举动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从鸟瞰角度概括描写社会灾难,表达诗人对安禄山僭位大封伪官和残害民众的愤怒,同时也借以说明他为什么要遁世避难。于此,可见诗的构思缜密、巧妙。又诗的形象变换、场景变换、氛围变换、境界变换、情调变换,能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感受。而写到俯视所见即戛然而止,这样,李白目睹世间动乱,是否还会随仙而去,便令人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