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讲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商书»

商王朝,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发展起来的。传说商的始祖契曾佐禹治水,又曾是禹主管文教的官。传十四代到汤,以亳(今山东曹县南)为都,势力伸及泰山附近地区以至渤海沿岸,那时已经建立强盛的国家。

汤,又名太乙。他以伊尹为右相,以仲虺(huǐ)为左相。他们都是被后世称道的贤明能干的人。这时正是夏王朝由暴君桀统治的时候,汤在灭了邻近的十几个部落和小国以后,出兵西进进攻夏王朝。双方会战于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坡口),夏桀失败逃亡,夏王朝被推翻。商王朝建立,以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为政治中心。

汤建国后相继几世传了几个王,王朝一直进行争夺王位及贵族内部的夺权纷争,因而衰落下去。传到十世第二十个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的商,又称为殷。

盘庚以下的一世为武丁,是商的第二十三个王。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任用甘盘、傅说为相,努力振兴国家,又连续向四方用兵,攻打活动在今山西、河套、陕西、荆楚一带的游牧部落,把势力伸展到西北、内蒙和长江流域。他在位五十九年,死后被尊为高宗。

传到十六世第三十个王帝乙,对江淮用兵取得胜利,又迁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十七世第三十一个王帝辛,就是纣。他是一个出名的暴君,他亲率大军征伐东夷,虽然得胜,却消耗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乘机起兵灭商,结束了商王朝约五个世纪的统治。

现存«商书»五篇,记述的是商王朝从兴起到灭亡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几个个别事件。这些篇章,大都是后来根据商王朝遗留下来的材料编写的。对照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和一些金文,其中所记史迹基本可信,所以它们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汤誓»

«汤誓»是汤出兵伐桀的誓师词。其写作的年代,学术界多认为写定于战国时期。

«书序»说:“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ér),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这是说汤在伊尹的辅佐下,越雷首山自风陵渡登岸,与夏桀在鸣条会战。誓师词是在会战前发布的。

全文简短,仅144字,以“王曰”二字开头,语译如下:

来吧,诸位都来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于发动暴乱,是夏家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诛杀他。现在,你们大家有的说:我们的王不体恤我们众人,抛弃我们的庄稼活便是大错,又怎能讨伐别人呢。我听到你们说的话了。可是夏家有罪,我畏上帝,不敢不去讨伐。现在你们要问:夏家的罪行究竟是什么? 夏竭尽了民力,压榨夏朝地区的人民,大众都不肯为他出力了。大众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呀,我愿意和你一同死亡。”夏家的德行坏到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必须前去讨伐。你们辅佐我,就是执行天的使命,我要大大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信,我不食言。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我要罚你们作奴隶或者杀掉,决不宽恕。

«汤誓»和«甘誓»的内容有明显不同。«汤誓»在短短的讲话中,反复解释他出师的原因是为了惩罚残暴,解除人民的苦难。他谴责夏桀破坏生产,浪费民力,失去人民支持,自己作出注意民意、关心生产的姿态。他反复解释的目的,在于希望取得群众的支持。同时,他又口口声声假托天意,说明让群众扔下农活来打仗,是因为执行天意,不得不这样做,支持他,也就是听从天意。这说明敬畏上帝的迷信思想,是统治当时社会的思想,而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种迷信思想,把自己装扮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假托自己的行动完全是天的意旨,从而对人民实行精神上的统治。

从这篇讲话中,还可以看到农业生产在商初已占据重要的地位。汤的军队的战士不是奴隶,而是当时的平民。

«盘庚»

«盘庚»篇幅较长,文字涩深,而且有不少脱衍和错简。就其内容来看,保存了不少殷商时代的原始资料。学术界近来多认为是周初时期,根据殷商档案文献资料整理写成的,它在«商书»中史料价值最高,是研究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盘庚»的内容是殷王盘庚迁都于殷,对臣民发布的号令和讲话。古文«尚书»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篇,其实三篇内容一致,还是合成一篇为好。上篇记迁都后臣民不安于新都而有怨言,盘庚发布讲话。中篇记迁都之前对臣民发布的讲话。下篇记初到新都后对臣民的讲话。这里的上篇和中篇、下篇可能颠倒了,因为中篇所记是未迁之前的事,下篇所记是初到新都的事,上篇所记是迁都定居后的事。这样的颠倒,可能是错简所致。

据说,在盘庚迁都前,商朝曾迁都五次,盘庚这次迁都是从奄(今山东曲阜)地迁殷。中篇记盘庚迁都前,当时曾引起旧贵族的反抗和臣民的惊扰,盘庚把许多反对者召集到王庭之内发布讲话,他反复说明他决定迁都是为了使大家免除灾祸,安定国家,申明这个决定是不能改变的。他举出先王有迁都之例在前,他决定迁都是顺从先王的意旨为他的子民谋幸福,破坏他的迁都大计,就会得到祖先降罪,他就要给予灭种的惩罚。

下篇记述初迁殷地之后安顿住地,规划宗庙宫殿之后,盘庚召集臣民发布讲话,勉励臣民努力重建家园。他又重复申明他之所以迁都,是仿照先王迁都而为国家建立丰功伟绩的先例,是执行上天的意旨来拯救臣民,恢复成汤的大业。他命令全体臣工恭谨从事,恪尽职守,同心同德,他将根据他们功劳的大小给予奖勉。

上篇记述迁都之后臣民不安于新都发出怨言,盘庚召集贵戚大臣讲话,并要求他们把他的话传达给全体臣民。他反复说明他迁都的理由。他觉察到臣民所以不安于新都,是由于旧贵族和大臣借机煽动、盅惑人心的缘故,所以他打算整饬法纪,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训诫,警告他们必须恪尽职守,不许乱说乱道,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盘庚»全文内容大致如上。其实,盘庚所说的迁都理论,翻来覆去,不过是两个:一个是迁都可以使国家安定,避免灾祸,振兴国家;一个是遵从先王的意旨。他进行威慑的手段也是两个:一个是运用手中的生杀予夺之权予以严厉惩罚;一个是说各大臣的祖先也将对他们降罪。

盘庚以前的几世商王穷奢极欲,争夺王位的战争延续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附属国纷纷叛离,旧贵族掌握大权为所欲为。盘庚在讲话中也批评了贵族和大臣们“虐民”、“非德”、“戎毒”、“败祸奸宄”、“作福作灾”乃至使农人“不昏作劳,不服田亩”,不事生产。盘庚说迁都是为了安定国家,指的是旧的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转移到一个新的地域重建政治秩序。

«盘庚»还反映了王是受上帝之命来统治天下的,他的活动都是上帝的意旨。商王,生为人主管活人,死后成神管死人,祖先神和上帝神统一起来;敬畏鬼神,主要是敬畏帝王。这种精神统治,在«盘庚»里反映得也比较清楚。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都写于较晚的时期,是在前代流传的事迹的基础上写出的,所以有较多后世的思想。这里作简略介绍。

«高宗彤日»的“肜”,释为“祭之明日又祭”,清人孙诒让«契文举例»认为:“肜日”当为“易日”之形误,“易日”即更改日期的意思。高宗名武丁,是殷代有武功的名王,曾征伐四方,扩展疆域。文章记述贤臣祖己对高宗的谏诫。内容写高宗祭祀成汤时,一只野鸡飞在鼎耳上啼叫。由于祭品过于丰盛,祖己借机谏诫高宗,祭祀首要的是正心,上天考察是否以义、德来对待人民,由此来决定降福延长其寿命或致罪缩短其寿命;所以祭品不要过于丰盛。这里提出的“义”、“德”显然不是商代的思想意识。

«西伯戡黎»的“西伯”,指周文王姬昌,西伯是殷纣王给他的封号。那时周还是殷商的附属国,可是势力已经发展强大。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施政暴虐,耽于淫乐,姬昌便作灭殷的准备。黎是当时一个小国,也是殷的附属国。姬昌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为翦除殷商的屏障,便出兵攻灭了黎。本篇记言兼记事,记述大臣祖伊听说西伯戡黎的消息十分恐惧,赶快告诉纣王,同时向他说明国内的危机,指出由于王沉湎酒乐,上天降下灾荒;由于不遵法度,臣民都盼望殷国灭亡。纣王却回答说:我是接受天命的,老百姓能够把我怎么样呢? 祖伊回来叹息说:纣王有罪行而不觉悟,殷国就要灭亡了。全文记载的事实与历史是吻合的,语言和“天命无常”等思想却是周代的,所以有人推断是东周的作品。

«微子»记述微子和父师、少师的谈话。微子是纣王的哥哥,“子”是爵位;父师、少师都是官名。他们这次谈话的中心问题是分析国家行将灭亡的原因。讨论各自应抱的态度和进退出处。微子的谈话内容有两点:一点是殷国目前的危机处境,是由于纣王败坏了成汤的传统,沉湎酒色,法度不明,政治昏乱,上下为非作歹,招致人民反对,必然趋于败亡;另一点是他打算返回封地,隐遁山林。父师谈话的内容也有两点:一点是他认为殷国的行将败亡全是国王一人的罪行,小民衣食无着乃至偷祭品充饥,国王却仍以杀戮重刑搜刮民财,这必然招致上天的惩罚;另一点他认为应该铲除祸根,不过他也不反对微子的做法,认为可以各行其是。这一篇也是后人追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