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给身处黑暗者以光明,给失意者以力量,给相思者以温柔,给独处者以温暖,让天涯倦客、漂泊游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它静谧清幽,又神秘缥缈;冷若冰霜,又温柔可人。在时空大背景下,从横向观明明千变万化,从纵向览却又亘古恒一。所以,古时的文人骚客特别喜欢用月亮来寄托情感。与圆月相呼应的团圆和睦、圆满包容的文化烙印和精神生活更是一直延续下来。
在思念好友时,李太白吟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时,张若虚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诉说心事时,温庭筠呢喃“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在感怀身世时,李后主悲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怀念家人时,白居易慨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亮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在中国诗词中,描写月亮或者借月抒怀的诗词曲赋盈千累万,不可枚举,而本书所选诗词不过太仓一粟,寥若晨星,仅为一得之见。诸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著名诗词因为过于耳熟能详而未收录入册。同时,在编著过程中,因编著者能力有限,恐有三差五错、纤介之失,敬请各位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二〇二〇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