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6 袁某某冒领养老金被追刑责
一、案情简介
2014年8月, 某市人社局接到群众举报, 反映袁某某在其母亲刘某去世后, 仍冒用其名领取养老保险金, 骗取养老保险待遇。接到举报后, 该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立案调查。监察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如下: 一是向刘某临终前就诊的医院调取了病例病案; 二是向殡仪馆调取了对刘某火化的证明材料; 三是向银行调取了袁某某取款的监控录像和取款记录。随后, 监察执法人员对袁某某进行了调查询问, 在监察执法人员宣传教育下, 在铁的事实面前, 袁某某最终承认了冒领养老金的事实。违法事实如下: 2013年8月22日, 袁某某母亲刘某因病去世, 24日在该市市殡仪馆火化。但袁某某作为刘某在该市的唯一直系亲属, 未按规定向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报告, 而是拿着其母亲刘某生前领取养老金的银行卡, 每月到银行自主柜员机取出养老金供自己享用。截至2014年8月案发, 冒领11个月养老金共计18359元。
查证属实后, 市人社局做出如下处理: 一是向袁某某下达《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 责令其限期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二是对袁某某处以骗取金额3倍的处罚; 三是以涉嫌诈骗罪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最终法院判决: 袁某某犯诈骗罪, 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 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五千元。
二、案例评析
骗取社会保险待遇主要是个人不符合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实践中,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有多种形式。如在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环节: 有的伪造身份证明或冒用他人身份证明; 有的伪造、变造档案年龄、特殊工种年限和病例等办理提前退休; 有的伪造、变造人事档案, 以增加视同缴费年限; 有的伪造、变造用工关系、工资报表等证明材料补缴养老保险费; 有的伪造、变造养老保险待遇证明文件等, 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人已经去世,其亲属仍在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案例。参保离退休人员死亡后, 由于各种原因, 加上受利益驱使, 造成其家属延报、瞒报死亡时间, 致使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从1998年到2002年, 各地共查处冒领养老金人员5 万多人, 冒领金额为1. 4 亿多元。骗领、冒领社会保险基金等欺诈行为屡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因此, 有必要对此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 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中, 袁某某在其母亲刘某因病去世以后, 其作为刘某在该市的唯一直系亲属, 隐瞒其母亲已死亡即丧失领取条件的事实, 未按规定向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报告, 而是拿着其母亲生前领取养老金的银行卡, 每月到银行自主柜员机取出养老金供自己享用, 冒领11个月养老金共计18359 元。案发后, 虽然袁某某归还了全部涉案款, 但其骗取养老保险金的违法犯罪行为已实施完成, 且涉及金额较大, 依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 市人社局以涉嫌诈骗罪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最终, 法院判决袁某某犯诈骗罪。
三、法律依据
1. 《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 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 讨论了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含义及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行为如何适用刑法有关规定的问题, 解释如下: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 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监察员手记: 2014年4月24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 明确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 属于刑法所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有利于打击社会保险骗保违法犯罪行为, 更好地维护社保基金安全。在此, 再次警示医疗机构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以及个人,不得骗取社会保险金, 否则将可能面临刑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