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由于汉末察举的腐败

两汉本乡举里选的遗意,实行一种察举的制度。除由学校出身和州郡派遣的上计吏以外,普通的察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定期的,和后来的制举性质相同,是由天子下诏特举。在西汉不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几种名目,中兴以后,名目更加多了。

《后汉书·左雄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5)

这种特举的制度,就在六朝仍然还是存在。现在任意列举几条如下:

一、 《晋书·武帝本纪》:“泰始四年(公元268)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6)

二、 《宋书·前废帝本纪》:“永光元年(公元464)诏可甄采郡国,招聘闾部,其有孝性忠节,幽居遁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文敏博识,干事治民,务加旌举,随才引用。”(7)

三、 《梁书·武帝本纪》:“普通三年(公元523)诏公卿百僚各上封事,连率郡国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8)

我看都是随才立名,也并不是一定的。再一种就是秀才、孝廉,这是有定期的。每年由州举秀才,郡国察孝廉,是一种定制。这种制度到六朝也还是存在。

《宋书·百官志》:“汉武元封四年(公元前109)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后汉避光武讳改茂才。魏复曰秀才。晋江左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举一人,或三岁一人,并对策问。”(9)

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始令郡国举孝廉,制郡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魏初更制口十万以上岁一人,有孝异不拘户口。江左以丹阳、吴、会稽、吴兴并大郡,岁各举二人。(10)

六朝所不同的,就是加出一个九品中正来。因为汉代所行察举制度的精神,本来是注重乡论。

顾炎武《日知录》:“……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君子有怀刑之惧,小人存耻格之风,教成于下而上不严,论定于乡而民不犯。”(11)

不过事久弊生,到后汉章帝时候,已经是真伪不分,

《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元年(公元76)诏曰:‘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选,而当操之政事,甚无谓也!’”(12)

于是州郡守相,渐置乡论于不顾,

《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五年(公元93)诏曰:‘选举贤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而郡国举吏,不加简择,故先帝明敕所在令试之以职,乃得充选……而宣布以来,出入九年,二千石曾不承奉,恣心从好;司隶刺史,迄无纠察……在位不以选举为忧,督察不以发觉为负,非独州郡也。’”(13)

而末流遂至“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左雄因此乃建立限年与课试之法以救其弊。

《后汉书·左雄传》:“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请自今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列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自是牧守,不敢轻举。”(14)

但是时势所趋,颇不易于挽回,我们看后来选举之滥,便可知了。

《抱朴子审举篇》:“灵、献之世,阉官用事……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上……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5)

因为选举之权,操于州郡,

《后汉书·韦彪传》:“是时陈事者率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寝疏,咎在州郡……”(16)

政治不良,则守相率非其人,贡举自然不会好的。汉末的政治,全是官寺专权,所以贡举的情形很坏,完全失了乡举里选的本意。九品中正的制度,便为救这种流弊而起。以为倚靠守相,不如专靠乡论。所以大小中正,须用本地有才德重望的人,而不假手于州郡。

《文献通考》:“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地人在诸府公卿及各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吏部不能审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失。”(17)

就是平时铨定各人的言行,也正为防备临时舞弊起见。比较原来空言注重乡论的察举,在形式上不能不说是精密了许多。所以九品中正之设立,是为救汉末选举之弊而加以整顿,是一种时势的要求,也并不是陈群一个人的私见。

赵翼《廿二史劄记》:“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此陈群所建白也。然魏武时何夔疏言:‘今草创之际,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宜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序,无相逾越,则贤不肖先分。’(《夔传》)杜恕亦疏言:‘宜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恕传》)此又在陈群之前。盖汉以来,本以察举孝廉为士人入仕之路,迨日久弊生,夤缘势利,猥滥益甚,故夔等欲先清其源,专归重于乡评以核其素行,群又密其法而差等之,固论定官人之法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