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春天二月里,孟孙氏大院里里外外很多人急匆匆奔走,出现了十分忙碌的景象。在卧室里,病榻上躺着孟孙氏家族的掌门人孟孙玃,即大名鼎鼎的孟僖子,说话有气无力,但思维清晰、吐字清楚。此时,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孟孙何忌)和南宫敬叔跪在床边,聆听父亲的遗言。孟僖子让旁边的人记录,他断断续续地说:

“礼,是人的立身之本,不知礼,无法在社会立足。我观察,最通达礼学的人是孔丘。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本来可以即位为君而让给了弟弟。等到正考父时,其先后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三次任命一次比一次更谦恭。所以,正考父铸的鼎上的铭文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糊)余口。’他的恭敬到了如此程度。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如今可能应在孔丘身上吧。我死之后,你们二人要拜孔丘为师学礼,必遵吾命!”参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大夫孟釐(僖)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因此,在孟僖子丧事办完后,他的两个儿子就到孔子门下来求学。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亲自登门求学,“束脩”非常丰厚,自不必说。孔子非常高兴,但明确表示: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随时可以听课,但不能进入弟子行列,因为孟懿子已经是卿,而南宫敬叔也相当于大夫的地位了。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的加入,虽然没有算是正式弟子,但标志着孔子的事业逐渐昌盛。在孔子宅院里的庭院东南角有一棵大杏树,大树四周被围成一个坛,周围有很大一块开阔地,因此在春、夏、秋三季风和日丽的时候,孔子就在树下给弟子们讲课,便有了“杏坛”的说法。——“杏坛”成为讲堂、讲坛甚至是学校的代名词便源于此。

就在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的当天,孔子在杏坛下给弟子们讲课。孔子先把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介绍给弟子们,再让弟子们都一一自我介绍。

接着孔子开始讲课,他朗声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后,他简明地讲了这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即学习并不断实践是很愉悦的事,和同学交流切磋是非常快乐的事,而学习是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不是为炫耀和追求名利,因此他人知道、不知道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更不必怨恨和恼怒,这不也是大君子嘛!弟子们有的在低头记录,有的在沉思。

讲到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深有感触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能够听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蕴而走人间正道,即使晚上就死了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了。说到此处,孔子接着讲了作为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即有理性且知道礼义廉耻。

在教学的同时,孔子自己的学识也在不断增长,因为他始终处在不断的学习中。有时,弟子们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会引起他对某一问题新的深入思考。因此,他很充实,也非常快乐,这是他人生很幸福的一段时光。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鲁国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直接影响了孔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