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走近国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北国治乱——政权更迭中的民族大融合

北朝(386~581)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开国皇帝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下来。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459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太和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是为“均田制”。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并且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短暂统治

孝文帝死后,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几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后执政,他们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公元526年末527年初,六镇起义爆发。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满当时实权人物高欢的胁迫,出走于长安宇文氏家族。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拥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而东方的高欢在孝武帝逃入关中后拥立东魏孝静帝,把朝廷迁到河北邺城,建立东魏,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西魏(534~556)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总共经历两代三帝,享国22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屡胜东魏。

东魏(534~550)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只经历一帝,享国16年。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高欢控制着政权,他只是玩弄权术,积极筹备篡位,因此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而且屡败于西魏。公元550年,当27岁的孝静帝以为高欢已死,自己可以亲政时,东魏随即被高欢之子高洋所废,东魏亡。

北齐(550~577)于公元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以皇室姓高,又称高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28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次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华北。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