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走近国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科技成就居于世界前列,文学艺术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而一部《史记》,更同时登上了史学和文学的巅峰。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算学方面,《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为赵君卿所作,北周时期甄鸾重述,唐代李淳风等注。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稍晚于《周髀算经》的算学著作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全书分为九章: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其中负数、分数计算,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全书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天文学方面,两汉时期,关于天体结构,有三种说法,一是宣夜说,已失传。二是盖天说,《周髀算经》即持此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种说法违失太多,史官多不采用。三是浑天说,认为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这种说法对于天体结构的设想比较近于实际,多为史官采用。

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许多天文现象。他在西汉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漏水转动,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的情况相符合。张衡还做候风仪和地动仪。候风仪制法失传。地动仪是用精铜制造的,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内置机关,在八个方向各安一个龙头,口衔铜丸一枚。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同方向的龙头就口吐铜丸,发出警报。

张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制造,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成就,还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对东汉喧嚣一时的谶纬迷信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崔瑗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汉武帝时,秦朝颁行的《颛顼历》已行用百余年,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情况。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于太初元年(前104年)编成新历,这就是有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比《颛顼历》科学,行用189年才出现重大差误。《太初历》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少年来史官的记录,制定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自有了这个周期,历家可以校正朔望,预知日食。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太初历》的编制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医学方面,西汉初年,著名的医学家有淳于意,因曾任齐的太仓长,号仓公。他年少时,从同郡人阳庆学“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西汉后期的楼护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医学家,他读过医经、本草、方术书计有数十万言,在长安一带行医很有名。

东汉时期的医学更加发展。最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为了给人治病,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华佗字元化,沛国樵(今安徽亳州)人,约与张仲景同时。他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亦精于针灸技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我国的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学。华佗的麻醉学和腹腔手术,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编成“五禽之戏”,传授给人们,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与气功结合的健身运动。此外,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造纸术的改进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科技成就,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周秦时期,以竹木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绘画材料。简重帛贵,不便使用。西汉中后期,宫廷中已使用一种丝质纸,薄而小,叫做赫蹏。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制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张,于元兴元年(105)献给和帝。从此,这样的造纸方法得到推广,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秦汉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散文可以《史记》为代表,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许多篇传记具体生动地记述或刻画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两汉时期有很多文字生动、说理深刻的政论文章,其中以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徙民实边策》最有代表性。桓宽撰的《盐铁论》是一部以讨论西汉王朝的盐铁政策为中心内容的著作,文字生动,语言流畅,是一部优秀的对话体文学作品。

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赋。西汉的赋起初尚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西汉中期以后,成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这样的赋篇幅很长,叫做大赋。东汉时期的赋篇幅短小,向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叫做小赋。

两汉的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乐府》也叫做《乐府诗》,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为求功名利禄,背井离乡,四处奔走。他们把对社会的感触,倾注到作品之中。两汉的诗歌形式自然朴素,用语通俗深刻,与赋体大不相同。它发展了《诗经》中的《国风》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后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宫廷府寺的墙壁上,贵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墙壁、墓壁上,盛行以绘画装饰。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是一座雕塑艺术的宝库。西汉石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其中的“马踏匈奴”刻石是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而刻的,形象生动逼真,最为著名。东汉时期的雕塑,以1969年在甘肃武成雷台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铜马、铜俑最有代表性,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极为优秀的代表作。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砖),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浮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