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士兵防御时被箭或兵器所伤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❶
❷
❸
今天使用的“医”是繁体字“醫”的简化字,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其实最初造出来的就是“医”这个字,“醫”则是后来繁化的结果。这个字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医”的功能细节化呈现的过程。
医,甲骨文字形❶,里面是“矢”,一支箭,外面是三面封闭、一面开口的容物之器。《说文解字》:“医,盛弓弩矢器也。”许慎引述《国语·齐语》“兵不解医”一语,罗振玉先生认为“医”乃“蔽矢之器,犹御兵之盾然”。所谓“兵不解医”,是指不打开装有兵器的匣子,表示不再进行战争。按照他的释义,“医”就像防御兵器的盾牌一样,同样是防御箭矢的类似盾牌的器具。
白川静先生则在《常用字解》一书中认为“‘医’表示向‘匚’(隐蔽处)内投入‘矢’,以祓除恶灵”。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里面不是“矢”,而是医用的石镞、石针或砭石。
不过,对照“疾”字来看,“疾”指箭伤,那么“医”里面的“矢”不可能指砭石之类医用工具,也应该指士兵防御时被箭所伤,能够治疗箭伤者即为“医”。
医,金文字形❷,右边添加了一个“殳”,以手持械之形。同样有学者认为这是手持石针或砭石进行针灸之意,白川静先生则认为“‘殹’为箭矢加上‘殳’(有投射之义)之字,大声吆喝着发出箭矢,用箭矢之力祓除恶灵。疾病皆为恶灵作祟所致,所以,祓除恶灵被考虑为根治疾病的手段”。
不过,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应该还是指除了箭伤之外,同时也为兵器所伤,“殳(shū)”就是一种竹制或木制、起撞击作用的兵器。因此,“殹”既指箭伤和兵器之伤,也指能够治疗这两种伤的医者。
医,小篆字形❸,下面又添加了一个“酉”,表示酒,《说文解字》释义为“酒所以治病也”,酒有活血化瘀和麻醉作用。还有一种写法,加“巫”为“毉”,这是因为上古时期巫、医不分的缘故。白川静先生则有这样的辨析:“祓除恶灵、治疗疾病者为‘巫’,‘殹’下加上‘巫’为‘毉’。后来,用酒处理伤口,酒又有兴奋之效,故‘殹’下加上‘酉’(酒樽之形)构成‘醫’。‘医’是‘醫’、‘毉’的简体字,不过,最初开始使用的是‘医’。‘殹’为射箭发出的吆喝声。”
《说文解字》:“醫,治病工也。”今天最常使用的“医生”一词源于唐代,本义是指在太医署学习医术的学生。
古人对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礼记·曲礼下》篇中甚至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载,一种说法是“父子相承至三世”,另一种说法是要熟习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这三世医书。
《关羽割臂图》(関羽割臂図)葛饰应为绘,绢本设色,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葛饰应为(约1800年前后—1857年后),江户时代女性浮世绘师,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的三女儿,本名“阿荣”(假名:お栄)。她性情豪放不羁,一生追随父亲,醉心于绘画。因擅长光影明暗的运用,后世尊称她为“光之浮世绘师”。
这幅鲜血淋漓的“肉笔绘”立轴描绘的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情节“刮骨疗毒”。大将关羽右臂为流矢所中,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名医华佗说需刮骨去毒,此患才除。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须臾,血流盈盆。画面对情节的还原度很高,失色掩面的众人,谈笑自若的关羽,盛满鲜血的大盘,色调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