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生肖十二:『天之大数』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项地支配以十二种动物,构成生肖阵容。不多不少,恰恰十二大员。
以十二为单元,周而复始地轮回,不是十一或者十,不是十三或者十四。偏偏取数十二,为什么?
生肖十二,地支十二,在奉“十二”为终极、以“十二”为完整的序数结构中,蕴涵着华夏文化的丰富内容。讨论十二生肖,不应忽略它的取数。
天干地支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产物。天干取数为十,同数学的十进制正相契。有一种共识,原始人按十数数,是受到双手十指的启发。十指是天生的“数筹”,先民们通过两手手指,熟识了一个重要的自然数:十。
天干之外,又生出十二地支。从数学角度讲,它远不如以十为单元便利。然而,十二地支被沿用了几千年,依靠什么呢?
“十二”这个特殊的数字,缘于作为传统文化的成数之一,它表示“天之大数”。《左传·哀公七年》载:“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这是一个与神秘的深奥莫测的“天”相关的数字。《周礼·春官·冯相氏》说:“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这也是讲“天”之成数——岁星以十二次为一周期,一岁有十二个月,连同十二地支、十天干、二十八星宿,它们是关乎岁序更迭、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
古代天文学在天宇划分为十二次,岁星每年移动一次,十二年一周天,这称为一纪。一纪十二岁。一岁之中,日月十二会于东方,称为十二辰。春夏秋冬一年里,以北斗的指向确定月份,又有十二建。由此可见,古人观天文、制历法,“十二”真是“天之大数”。
“天之大数”反映着初期天文学的成就。以“十二”观天,以“十二”分岁,使人们得以描述一些最基本而又很重要的客观存在——这其中,为农业所依、农时所循的,就是对于年月岁时的认识。
古人敬天、奉天、法天,“天之大数”的影响力,自然会远远超出“天”的范畴。比如地域的界划,即使已有九州之分,也会有人出来补足十二之数。《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屈原设问:天下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禹用什么去增高地面?《山海经》的压卷之语可作答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帝让禹撒布息壤,平定九州水患。可是,禹定九州之外,还有舜分十二州的传说,从冀州分出幽、并二州,从青州分出营州。《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虞舜划定十二州疆界,并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祭坛,疏通了河道。
“天之大数”之说见于《左传》,说明“十二”传为成数应早于该书成书时代。“十二”以“天之大数”的实力,成为渗透力极强的数字。不仅谈天说地,也用来说人。《国语·晋语四》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归来归去,最终归结为“十二姓”。《后汉书·荀爽传》说:“天子娶十二,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天子妻妾的多少也不忘着眼“天之数”。
与“十二”相关,古人还视“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为成数,例子不胜枚举。兵法讲三十六计,道教讲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行业有三十六行、七十二行。《淮南子·修务篇》“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到了《神农本草经》,就变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管子·封禅》讲,古来泰山封禅君主七十二人。《太平广记》引《三秦记》传说:鲤鱼跳龙门,“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杏坛授业的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史记·高祖本纪》渲染刘邦感龙而生,天生的帝王命,除了说他颜貌似龙,还有“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一特征。讲山水景致,黄山七十二峰,济南七十二泉,天津七十二沽。神魔小说《西游记》,猪八戒三十六变,孙悟空七十二变。《水浒传》英雄聚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将……
“三十六”“七十二”,包括“一百零八”,古代对于这些数字的崇尚,通常被认为是含“九”增重的结果。“九”为最大的阳数,又与“久”谐音,当然非同小可。然而,“三十六”“七十二”还是“十二”的整倍数,这一点更为重要。百以内“九”的倍数有十一个,唯“三十六”“七十二”同时又与“十二”存在整比关系;而“一百零八”为“三十六”与“七十二”之和,又是“十二”同“九”的乘积。因此,这些数字崇尚之中,无疑隐含着“十二”的分量。此外,“六六大顺”“四平八稳”作为吉语,是否缘于对“十二”的分解,这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