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
内容提要
微观经济学聚焦于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或单独的市场经济活动,以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
1.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以单个的生产者、消费者或市场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其经济行为、经济变量的系统学说,也被称之为价格理论。
2. 微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演变至今的?
192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基于同质性、完全竞争、信息完全与确定性的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即消费者个人需求的单纯累加,社会总供给即企业供给的单纯累加,供给与需求交叉而形成的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形成不同的局部均衡体系,这些局部均衡体系相互作用,同时求解即形成一个通用的均衡体系。1947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问世,他提出马歇尔所构建的市场均衡体系应当基于个人理性。与此同时,该学者还认为需求是由个人喜好所导致的效用最大化决策的产物,而供给则是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决策的产物。在萨缪尔森之后,微观经济学经历了“垄断竞争”“不确定性理论”“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异质性、搜寻、匹配和机制设计”4次革命。可以说,微观经济学随着真实世界面貌的变迁不断修正,其数学方法和抽象分析也愈发精致和准确。
3.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微观经济学聚焦于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以资源稀缺性为重要前提,强调一切个体的经济活动都以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讨论所有权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时,微观经济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在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诸多领域,均广泛运用微观经济学。整体来看,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从而可以窥得微观经济学的整体脉络。微观经济学认为一切的经济活动体都必须要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作为最基础的行为准则。在追逐最大收益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个人及集体所需的条件。在市场中,消费者会按照自身的经济水平、商品价格和个人偏好来购买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直接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使得其保持一个波动的状态。产品价格的波动,又反作用于产品的生产,即对产品的供给方——企业产生影响,迫使企业调整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或改善产品质量。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市场中的波动,又会对消费者的经济收入产生作用。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中,企业与个人的经济决策都基于市场的变化,并通过供求关系直接体现出来,以价格的波动实现双方的协调。
基于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在于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探究市场机制是如何借助个体和企业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对市场机制失灵、政府的宏观干预展开研究,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