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探索神秘的量子本质
法国有一对爱学习的兄弟俩,哥哥叫莫里斯·德布罗意,弟弟叫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以下简称为德布罗意),哥儿俩经常一起商讨问题。一天,德布罗意去看望哥哥,并向哥哥打听最近科学大会有什么新闻。莫里斯将会上关于量子论的讨论讲了一遍,德布罗意听得入了迷,他突然对哥哥说:“哥哥,让我和你一起研究物理吧。”他的话让哥哥大吃一惊,担心他在学业上前功尽弃。德布罗意自信地说:“放心,我不会放弃学业,但物理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
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
德布罗意接着说:“直觉告诉我,量子理论是很有前途的,我将用我最大的精力去探索这神秘的量子本质。”
就在德布罗意下定决心要在物理学上做一番大事业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布罗意上了前线,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家里,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他的物理事业,他很快就投入到量子理论的实验中。
实验过程中,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波是粒子,反过来的话,粒子是不是光波呢?1923年,他发表了几篇论文,他坚信这世界中,不管是行星还是微尘,都能生成物质波。
1924年,德布罗意又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理论的论文,想考取博士学位。这个观点在当时很新颖,但未得到认可,毕竟这只是个假设,并没有证据证明。德布罗意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考上博士了,但他的老师朗之万却对他的观点很赞赏,于是同意授予他博士学位。
后来,郎之万将德布罗意的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愧是物理理论大师,他看完论文后连连称好。他说:“德布罗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请大家对这个新理论给予关注吧。”
碰巧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个研究人员叫戴维逊,他正在实验室忙着做他的电子轰击金属实验。忽然“砰”的一声,一只盛放液态空气的瓶子掉在了地上,碎了。这下可麻烦了,用于实验的金属片是置于真空中的,瓶子里的液态空气气化了,接触到金属片锌,锌被氧化了。戴维逊只好对这块锌片重新加工,将表面氧化部分去掉,再放回真空容器中。
第二天,戴维逊和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又开始了每天相同的实验。“奇怪,这是怎么一回事?”戴维逊自言自语道。
原来,锌片的取向发生变化后,电子束的轰击强度也变化了,很像一束波遇到了障碍物(锌片)那样会绕过去。戴维逊不明白了,电子不是粒子吗?怎么会有波的性质呢?这简直不可思议!这个谜团在他心中闷了两年,直到两年后的夏天才被解开。
这年夏天,戴维逊去英国访问,顺便拜访了物理学家玻恩。一见到玻恩,戴维逊就将心里藏了两年的疑问说了出来。玻恩耐心听完后,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戴维逊的肩膀,说:“老兄,你已经成功了!”
“你的意思是电子真的是一种波?”戴维逊还是不敢相信。
“没错,这个假设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但还没得到验证。没想到却被你发现了。”
“快告诉我,提出这个伟大假设的人是谁?”
“法国人德布罗意,他还发表了论文呢,你可以看一下。”
拜访过玻恩以后,戴维逊回到了美国,又重做了两年前那场实验,果然和德布罗意提出的假设一样,德布罗意从此有了证明“电子是波”的证据。德布罗意也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逊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量子理论的发展也因此越来越宽广,地位越来越巩固。
知识加油站
电子的波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人们一直认为电子是有一定质量、带一定负电荷的一粒一粒的东西。但在20世纪初确定了光不仅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光子)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光子既然又有波性又有粒子性,那么一直认为是粒子的东西,如电子,是否也会有波性呢?三年之后,电子的波动性在实验上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