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小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 说——
古代建筑长什么样

要是说起中国古代建筑长什么样?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大屋顶呗!这个说法对,可也不全对。

中国地域广阔是不争的事实。各地的老百姓为适应当地气候,盖出的房子可谓五花八门。在有些地方,大屋顶就不是建筑所必备的。比如,蒙古包的“屋顶”就没有大屋顶式的出檐,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也没有大屋顶。不过,大多数的古代木构建筑,确实都顶着一个硕大的屋顶。这种屋顶可不光是用来遮阳避雨的,它的内涵深了去了。有人说,屋前的台阶象征地,大屋顶象征天。而屋子里的人呢,则如同立于天地之间。听着是不是有点道理?

下面罗列了各类主要的屋顶形式。你要是能记住它们的名字,在中国建筑史这门“万丈高楼”的学科里,就算爬了1尺来高了。

我觉着,屋顶跟人类戴的帽子有点相似。绅士们戴礼帽;老百姓戴毡帽、草帽,还有的缠块布,或干脆光着脑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也分三六九等呢。就拿常见的来说,最高等级叫重檐庑殿,次一等是重檐歇山,然后是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再下来是悬山正脊、悬山卷棚、硬山正脊,最低级的是硬山卷棚。

八种不同等级的屋顶

这里稍微解释几个概念,你要是没兴趣,可以把这段跳过去:重檐是指两层屋顶上下摞着,庑殿是指四坡顶的屋顶,歇山是指把四个坡顶在山墙的那两个面垂直切下一块三角形来,单檐自然就是指单层屋顶,悬山是指两坡顶的屋顶挑出到山墙之外,硬山是指两坡顶的屋顶且山墙包在屋顶外面,正脊是指屋顶最高处有屋脊,卷棚是指屋顶最高处没有屋脊。

对于皇家建筑来说,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多半都采用重檐庑殿(如太和殿)、重檐歇山(如天安门城楼)、单檐庑殿、单檐歇山。至于悬山正脊啦,悬山卷棚啦,以及硬山正脊、硬山卷棚这四类屋顶都只能是用在附属建筑上。至于一般老百姓的房顶,自然就只能是硬山的了。有钱人家的正房屋顶,也只能用硬山正脊,厢房屋顶就只能用硬山卷棚了。

北方民居屋顶

上图示意的是一般老百姓房子的屋顶。这些屋顶,估计作为老百姓的你我看着就眼熟。

这四种屋顶多用于北方。在缺水的山西,你可以看见坡向院内的单坡顶,这是为了把宝贵的雨水留在自家的院子里。而在河北,经常有农家在平顶上晾晒老玉米、辣椒什么的。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又利用太阳能又防偷,还节约地方。

再有呢,就是下面的这三种住宅屋顶。

三种住宅屋顶

封火山墙多见于安徽、江西一带。那白白的墙衬托着深灰色的瓦,屋前绿水背后青山,煞是好看。在山地多平地少的青、川、藏地区,藏式平顶也常用来晒青稞,又省地方又干净。

在园林里,你还可以看见许多亭子。它们的顶子也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的几种。

除了屋顶,用来表示建筑等级高低的方式还有:建筑的开间、基座的高低、彩画的形式、室内吊顶的制式、门钉的数量乃至彩画的形制、屋脊之上走兽(即脊兽)的数量。

北京故宫太和殿脊兽

你要是有兴趣,可以记一记那些小走兽的名称。在最前面领头的是仙人骑凤,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脊兽数量,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不同,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其他宫殿都要是10以下的单数,如乾清宫用9个,中和殿及坤宁宫用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5个。

中国的建筑几千年来一直以木头为主要结构材料,这使得这些建筑显得纤细而华丽,在世界建筑之林里独树一帜。其实中国也不是不产石头,可为什么古人单单钟情于木头呢?据我分析,一是古时候人少树多,怎么滥砍滥伐也不要紧,而且砍树比凿石头容易多了;二是起初有人用石头建了打算万年牢的坟墓,后来人们看着石头房子就觉得跟坟墓似的,晦气,因此不喜欢用石头盖活人住的房子;三是在没有暖气的年代,木屋子让人感觉更温暖些;四是中国人很在意建造速度,尤其在改朝换代之际,赶紧住上新宫殿,是个重要的脸面问题。试想朱棣要是不用木头,他搬到北京城的美梦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去呢。而且皇帝们不求建筑之永恒,对衣、食、住、行这四项生活的基本要素等同视之,把建筑物当成衣服、车马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但是百姓住房,就连皇宫也不例外。明明知道木头怕火,可还是用木头盖房,从结构构件到门窗吊顶,全部都采用木材。每天晚上还要在院子里喊:“风高物燥,小心火烛!”烦不烦哪!

除了容易着火,木结构建筑还有一个要命的缺点:相当耗费材料,也就是说得砍很多树,这一条就极不环保。春秋时期,都想称霸的晋国和楚国就玩过建筑大比拼:楚灵王建了座章华宫(因楚灵王喜欢细腰宫女,人称“细腰宫”),晋平公一看,你个“南蛮子”能建华美的宫殿,难道我堂堂的晋国不能吗?于是举全国之力建一宫殿,名曰虒(sī)祁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城周围200里范围内建造了270座宫观,座座有廊子相通。你想想,建这些宫观,得需要多少木材呀!无怪乎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里感叹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朝宫殿,满山皆秃。

然后,项羽一把大火,咸阳城给烧了个精光。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后,又是大兴土木,建了许多宫殿。下一朝打进来时再烧,再建。就这么着,原本林木茂密的中原,成了木材稀缺的地方。越是开发得早的地方,如山西、陕西,山冈秃得越厉害,使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这多少和古代建筑大量采用木结构有关!

七檩抬梁式木结构建筑示意图

既然建材以木材为主,那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就是“梁柱式”。在4根立柱上架梁枋,互相榫接成为“一间”。它的构件大至梁、柱,小至斗拱都是在地面上该锯锯、该刨刨,从而预制好了的,现场连钉子都不用(古代也没钉子),只需一座梯子、一把斧子,木匠上去敲敲打打地把构件拼装起来即可。施工速度快,是木结构建筑的一大优点。

梁柱式木结构有三种: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抬梁式宫殿在北方较常见,穿斗式多见于南方。上图为典型的七檩抬梁式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还有一大优点:布局灵活。因为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全由梁、枋和柱子负担,所有的墙壁无论是砖砌的还是木板的、布帘子的、纸糊的,都只起隔断作用,墙壁的布置可随心所欲。今天要跟谁密谈,隔出个小间;明天要开宴会,再拆成一大间。小两口刚结婚,房子宽敞些显得痛快;等有了孩子,再把丈母娘接来,就需要多隔出几间小屋子了。

木构建筑屋顶的屋檐是怎么向外伸出来的呢?古人想出以长方形的木块相互重叠成斗拱,向前向上地支撑着挑出老远的屋檐。

你要是抬头细看,可以发现很多大殿的屋檐下,都有马蜂窝似的一嘟噜一嘟噜的由小木头块搭的东西,那东西就叫斗拱。

斗拱的大小历代不同,元代之前的斗拱因起着撑托屋顶的作用而硕大,屋顶的出檐也深远。到了明朝随着出檐减小,斗拱也渐渐变小。清代的斗拱已成为装饰品而不起多大结构作用了。因此,看一座古建筑的年代,不光看木头腐烂的程度,还可以从斗拱的大小入手:斗拱越大,岁数越老。当然,民居是不能用斗拱的,这是皇宫、衙门或大型庙宇专用的。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从上到下可分为四大部分:屋顶、斗拱、墙柱、阶基。柱子之间横向的距离叫作开间。开间一般都是单数。最当中的因为正对着门口,为了显示它的重要性,因此开间比两旁的要大,这个开间叫明间;它两旁的无论多少间,间距都相等并略小于明间,它们叫次间;最边上的一左一右的叫稍间(也叫梢间)。下图是一个五开间的典型中国古建筑立面。由此可见,要形容一个建筑的规模,常常用多少开间。比如故宫太和殿是十一开间,天安门是九开间,等等。

典型的五开间中国古建筑立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