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参考答案及参考译文
范雎说秦王·参考答案
1. A。匡:匡正。
2. A。先通读语句,弄清大意;再抓住“言”“患”“亡”“漆身”“披发”“不足”等动词、名词、固定结构来断句。
3. D。“左右”一词在旧时书信中是敬称。
4. D。无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
5.(1)假如我和箕子、接舆一样,但可以有助于所敬佩的贤主,这是我最大的荣幸,我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2)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所以闭口不言,止步不前,没有人肯到秦国来了。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廷前迎接他,对他恭敬地采用了宾主礼节,范雎也客气地称谢谦让。就在当天秦昭王会见了范雎,看到当时那情景的人脸色无不变得严肃起来。秦昭王屏退身边的人,殿中除了他和范雎外,空无一人,秦昭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只是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昭王再次请教,范雎仍然只是说“对,对”。如此反复三次。秦昭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周文王的时候,只是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渔父而已。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与周文王同车回去,这是由于他所讲的道理很深刻。因此,周文王也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据有天下成了帝王。假如当初周文王因为跟吕尚生疏而不跟他深谈,那就说明周室还不具备做天子的德行,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就他们的帝王大业了。如今的我,不过是个客居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我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大事,需要置身于你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对您的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道大王的真实想法,所以大王多次问我,我都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啊。
“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明知道今天说出来,明天就会被处死,但我也不敢因此而害怕。倘使大王真能采纳我的主张,死不足以成为我的顾虑;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遍体生癞疮,披头散发成为痴狂,也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要死,三王那样的仁人要死,五霸那样的贤人要死,乌获那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那样的勇士也要死。死,是人最终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必然形势下,如果我的死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
“伍子胥藏在牛皮袋子里逃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就跪着爬着前行,到吴市上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能得到像伍子胥那样有进献谋略的机会,即使把我囚禁起来,使我终身不能再见到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怎么会感到耻辱呢?
“我所担心的,只是在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被杀,从此便闭口不言,裹足不前,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不能摆脱权臣的制约,始终受到蒙蔽,没人帮助你洞察奸佞,这样下去,大则使国家灭亡,小则使你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的问题!至于那些个人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不敢害怕。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地处偏僻荒远之地,我又愚昧无能,幸蒙先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我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我能够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肯遗弃我的缘故啊。先生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不论事情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