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带草精神
西汉时期的学士们大都专治一经。这没什么不好,专而后精。东汉时期出了个郑玄,他遍览群经,整理注疏,凡《易》《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等等,无不查来龙,理去脉,精准注释,以古文经学为主,采今文经学之长,融合为一,统一了今古文经学,擦亮了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部部经书,史称“郑学”。
事有凑巧,书案上这本《静心晓语:围炉夜话——参悟人生的221则哲思》的纸稿,首先让我想到出生于高密的郑玄,不光因为该书作者管遵华女士与郑玄先生是同处一隅的老乡,还因为隔着两千年时光,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上,两位的巧思同出一脉。不能武断地认为管遵华女士意欲重走郑玄先生的道路,志在高山,但起码可以看出,她正在探索走向高山的路,或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行走了。
《围炉夜话》由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著作完成,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当时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火炉正旺,至交好友围炉畅谈文艺的情境,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10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静心晓语:围炉夜话——参悟人生的221则哲思》是管遵华女士对原著的重新注释与赏析。对于管遵华女士,通常的介绍是“新闻记者”“党校老师”“哲学研究生”等,在我看来,这都算她的过去了。通读本书,一个新的管遵华出现在我面前。她的新在于新的思维,一种哲思,或融合了自我人生思维的升华。在221则赏析中,作者运用当今的视角,用对社会、人生、现实等新的观察、审视和思考,为我们阅读《围炉夜话》提供了新的范本。
推陈出新并非易事。完全推倒“陈”未必能出“新”,尤其面对博大精深的国学体系。勘误、承继、发展无疑是明智之举。著作期间,面对高山的苦行之路毫无疑问是必须的,这是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据作者讲,很多次她想放弃,因为太苦了。但她坚持了下来,挖掘了潜能,战胜了自己,并且通过重温传统文化,淬炼了智慧,提升了人格。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虽然山道依旧弯弯,崎岖仍然连绵,但毕竟又行高了一程。
本书是静心晓语,是以哲思的方式在夜话中品评艺术、参悟人生。而围炉夜话,给了我们一种温暖中的悠闲,是一种静的意境、艺境、境界。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是莫之为而为,无所为而为的一种静境”。可以说,人的修养与品位是“闲”出来的。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当你闲下来的时候干什么,闲暇的时候做什么决定一个人的修养与品味的高低,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在闲暇时,在静境中意境与艺境的融通应是最高的境界。
哲学使人深刻,艺术使人丰富。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生存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穷根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这是一种“终极追问”;而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人生境界,便是一种“终极关怀”。这就是哲学的深刻所在。而这种深刻是需要思想者的沉思得来的。
艺术是一种人的审美情感体验与共鸣。如果说“距离产生美”,那么,艺术中的全部丰富性也只有在沉静中方能完整地显现出来。哲思需要沉静,艺术也需要沉静。而真正的沉静是只有在闲暇时才能得到的。因此就一般人而言,哲学和艺术都是需要在闲下来的时候去琢磨和玩味的。哲学与艺术和闲暇天然的契合性,也是最惬意的。在哲学与艺术的融合中休闲,会使你深刻又丰富。
朱自清先生说:“悠闲也是人生的一面,其必要性正和不悠闲一样!”闲暇的最佳样态应该是沉静吧。当我们在闲暇时,以沉静的心态来品味管遵华的《静心晓语:围炉夜话——参悟人生的221则哲思》,是会“闲”出来我们的修养与品位的。
朱爱军
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