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2020年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讲

第一节 考纲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注: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第二节 历年真题总结归纳

历年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统计与归纳

3

4

第三节 技巧点拨

一、选文趋势

(1) 新奇为上,发现类居多。

最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局势格局、考古发现、科技发明等。

(2)结构相似,概念类居多。

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3)思路清晰,细节类居多。

特别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概念解释与理解。

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尊重原文文本

高度关注细节

三、技巧点拨

【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技巧】

关键词语锁定

回归原文定位

四、解题步骤

【解题口诀】

先审题干和选项

带着问题去阅读

锁定词语准定位

常考陷阱君须记

排错排无排不同

科学答题详细步骤(带着问题去阅读)

(1) 【一看】问题(约30秒)——关键词锁定,题文信息一一比对。

① 锁定关键词语,回归原文定位。

② 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二看】文章(约2分钟)——回归原文定位,找依据,确定选项。

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① 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 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 关联词。

④ 中心句、要点句及过渡句。

⑤ 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五、十莫字诀

十莫字诀

题目要求莫看错;原文定位莫忽视;

弄清概念莫粗心;修饰词语莫忘记;

已然未然莫混淆;因果关系莫倒置;

夸大其词莫当真;解释引申莫过度;

绝对表述莫选取;推测选项莫失据。

六、常见命题设陷

5

1. 有无

【解读】此类设错亦是命题中最常见的设错方式,简单说就是原文未提及,选项凭空捏造一个事实。对付这类设错,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回归原文、一一比对了。

典型例题

(1)(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考题]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解析]在选项中找到最易回归原文的关键词,有特殊符号的最易在原文中被发现。因此,确定此选项中有书名号的词为关键词(《二年律令》《唐律》),回归原文,书名号所在的前后句基本就是答题区间。进行一一比对后,不难发现,原文并无该选项中所说“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此类设错亦称之为无中生有。

(2)(2014天津卷)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考题]B. 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解析]在选项中找到最易回归原文的关键词,有特殊符号的最易在原文中被发现。因此,确定此选项中有顿号的词组为关键词(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回归原文,原文并未说“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原文表述是“不能”。

(3)(2014湖北卷)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考题]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解析]在选项中找到最易回归原文的关键词,有特殊符号的最易在原文中被发现。因此,确定此选项中有引号的词组为关键词(“悲剧精神”),回归原文易知,原文并未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原文表述是“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 因果

【解读】在选项中设置因果错误,常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两种类型,这种设错方式不仅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中常见,在其他文本阅读的选项中亦常涉及。大量的真题研究告诉我们,命题人选项往往在因果上设错,因此遇见“因果”,一定要高度重视。以下列出了一些因果选项供大家参考。

典型例题

(1)(2014湖北卷)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2014四川卷)A. 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3)(2014天津卷)C. 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4)(2014广东卷)C. 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3. 绝对化

【解读】绝对化表述,对于我们而言,不算陌生。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不变的真理,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绝对化描述的选项多为错误选项,选项方式常采用绝对化表述。

 典型例题

(1)(2014安徽卷)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考题]B. 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解析]“势必”是必然的意思,属绝对化表述,再回归原文,原文表述为“可能”。因此,正误立判。

(2)(2014安徽卷)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考题]D.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解析]“如果……就……”这一表述,意即只要如果的条件实现,就的目标就能达成,显然过于绝对化。另外回归原文,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完全不一致。

(3)(2014福建卷)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考题]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解析]回归原文,原文句“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信息比对,原文“往往”这个词语很重要。选项中去掉“往往”就成了绝对化表述,表示一定与年龄相关,自然表述有误,与原文也不一致。

下面列举一些真题中的绝对化表述,以供参考。

(2014湖北卷)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2012山东卷)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2011天津卷)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2011天津卷)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2011湖北卷)C.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2011湖南卷)D. 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2009四川卷)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2009四川卷)C. 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2010福建卷)A. 《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清楚了“人”;反之亦然。

(2009广东卷)E.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完全能够达到。

(2001上海卷)D.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不断努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合适人选。

4. 时间

【解读】大量的真题研究告诉我们,选项中出现时间相关的表述时,往往就此设题,特别是事物或事件的起始时间。

 典型例题

(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考题]C.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解析]比如,此题中始于周代,很明显,属于命题人有意在时间上设置陷阱。原文表述为周代有相关规定的记载,并没有说始于周代。

5. 对象

【解读】对象错位中,最易考的便是观点持有者的张冠李戴。

 典型例题

(2014辽宁卷)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考题]B.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解析]在选项中找到最易回归原文的关键词,有特殊符号的最易在原文中被发现。因此,确定此选项中有顿号的词为关键词(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回归原文,一一比对。“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的确是伊壁鸠鲁的观点,但回归原文,你会发现,最后一个分句的观点是约翰·穆勒的。

6. 题干

【解读】选项正确≠正确选项(选项表述正确并不等于就是题目要求下的正确选项。)

 典型例题

(2004全国卷)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考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解析]且看题干,题干中强调的是“宋朝统治者”,而D项说的是藏族,自然属于答非所问。

7. 范围

【解读】在谈及范围时,以偏概全往往成了命题时高频的设错方式。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阅读时可用笔标出。

 典型例题

(2014湖北卷)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考题]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解析]选项中为“全部内容”,而原文中表述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

七、典型真题详解

(2007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答案详解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T1.D)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T3.B)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T2.A)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T2.B)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T2.C)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T2.D)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名师解读】题海还是要有的,不过要适当,要精选,好的题可以由此透析高考命题者的意图,好的解读可以举一反三。且说此题,也许大多数同学还在忙着与原文比对信息时,你若愿意在题干上多停留几秒,便可以在读完题的瞬间轻松而又快速地勾选出正确答案。题干的妙处何在呢?且看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外在原因”的选项,速读四个选项不难发现,D选项中谈到了“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单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无论如何也不属于外在原因。不看原文也能知道,作家本身原因之于中国缺少伟大作家这一现象,应该属于内在原因。因此,本题读懂题干的设限,不看原文,亦可推断个八九不离十。应选D。当然,为了百分百准确,我们不妨回归原文找到答题区间,进行一下信息比对。原文出处,请看【答案详解】“T1. D”标注处。

【举一反三】

(2004全国卷)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考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 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名师解读]

① 且看题干,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即宋朝统治者为何重视“茶马互市”?一看便知,选项D是从藏族的角度表述的,而非宋朝统治者方面重视的原因。此类题,读懂了题干设限,便可轻松、快速地在不看原文的情况下作出准确判定。

② 我们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时,最核心的技巧是“关键词语锁定,回归原文定位”;而且我们强调,选项中的关键词以带有特殊符号的词语为首选(因为带有特殊符号的词语,特征比较明显,在众多文字中更易被找出来)。比如,本题中的“茶马互市”便是带有引号的词语,最适合我们作为回归原文快速定位答题区间的关键词。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名师解读】

选项A——有无。锁定关键词民族精神资源,回归原文,找到【答案详解】“T2. A”所标注位置,不难发现,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属于“有无”这一设陷方式。

选项B——范围。锁定关键词去资源化,回归原文,找到【答案详解】“T2. B”所标注位置,原文说的是只要,题目选项中说的是只有。只有和只要的范围完全不一样。

选项C——正确。锁定关键词暴力和血腥,回归原文,找到【答案详解】“T2. C”所标注位置,与原文出处比对后,意思一致,此项为正确选项。

选项D——范围。锁定关键词油盐酱醋一地鸡毛,回归原文,找到【答案详解】“T2. D”所标注位置,原文中说的是“没完没了”,意思是写得极其多,而选项中是“”,只是强调有涉及,也可能并不一定很多。因此,此项也属于范围上设错。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名师解读】

选项B——绝对。锁定关键词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回归原文,找到【答案详解】“T3. B”所标注位置,原文强调“密切相关”,选项中改成了“决定了”,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属于常设错的绝对化表述。

【拓展讲解·写作】

① 伟大的时代为何出不了伟大的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中学生关注的文化现象。理清本文的行文逻辑,理解本文的思考角度,将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更好地诠释相关问题。本文着力于从客观规律、时代矛盾、写作者角度几个维度来解读这一伟大的思考。另外,本文的辩证思维亦值得学习。

② 最后一段谈及了老舍先生的事迹:“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文章结尾的点评,值得思考,更值得我们展开联想,并适时运用到高考作文中去。结尾如是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由此联想到作文的常考主题“上进”,难道不该欣喜若狂么?多好的作文素材。凡天下成大事者,无不是经磨难、下苦功,而后方成大器。老舍先生亦不例外,若非他肯下这种苦功,怕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又少了一些经典与传奇。论及此,肯定有同学会问,是不是这个素材只适合“上进”一个主题呢?必须不是!素材积累是重要,但比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变通。变通一下,老舍肯下苦功,专注他人所不能,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丝毫不将个人经济利益放在心上(通过老舍的话可以看出)。此素材难道不也适合诸如“静守心灵,有所专注”“敬业”“淡泊名利”“选择”“什么是不朽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更重要的事”等这一类的主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