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邮集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家邮政邮票

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光绪皇帝在议办邮政的奏折上朱批“依议”,宣告了大清国家邮政局的诞生。

大清国家邮政局建立后,邮资也由银两制改为银圆制。同时开办了多种邮政业务,因此急需各种面值的邮票。1897年上半年,使用小龙邮票、万寿邮票和红印花票陆续加盖了银圆面值的邮票。1897年10月1日,发行了日本版蟠龙邮票,1898年1月28日发行了伦敦版蟠龙邮票,1905年11月4日发行了快信邮票。1903~1906年,还在福州、重庆、长沙等地将伦敦版蟠龙无水印2分邮票对剖作为1分邮票使用。

1.万寿加盖邮票

大清邮政发行的小龙加盖改值邮票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是中国最早发行的改值邮票。当新邮政创办时,邮政主管部门因新邮票赶印不及,发行加盖改值邮票以应急需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邮政史上并不鲜见。

万寿邮票的加盖全部使用黑色油墨,所用印版是由铅字(个别疑有木活字)拼合而成。但因为加盖过程较长、原票种类多、字模情况复杂,所以在加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如排版时漏植某些字符,个别活字的位置与标准版式略有差异,活字破裂或损坏以及工人操作失误等,从而形成各种加盖邮票的错变体。

① 万寿初版12分银大字长距1角

发行时间:1897年3月  存世量:100枚以内  市场价格:65万元

万寿初版12分银大字长距1角邮票

1897年3月,清朝发行了一套“初版万寿加盖暂作洋银改值”邮票。加盖的阿拉伯数字字号比1月初加盖的万寿邮票使用的字号略大,且加盖的文字下端与阿拉伯数字上端间距为2.5mm,俗称“大字长距”。一般认为,由于新印制的银圆面值邮票迟迟不能发行,而初版万寿邮票原票已剩余不多,为了满足供应,邮政当局便将万寿再版邮票作为加盖的原票,连同少量从各地邮局退回上海的万寿初版邮票也一并加盖,由此形成了万寿大字长距改值邮票既有初版票也有再版票的情况。

在万寿初版大字长距加盖票中,12分银暂作洋银1角票加盖数量仅有300枚左右。因为其原票颜色为金黄色,图案为龙,所以得到了“金龙票”的雅号。据英国万寿邮票专家Neill Granger统计,目前万寿初版12分银加盖大字长距暂作洋银1角新票存世量少于20枚,而这些新票中还包括了一件随李文斯顿飞机失事而毁损的四方连,剩余的十几枚中还有3枚下部被剪平或重新打齿。旧票存世量50多枚,大部分销宁波和苏州两地邮戳。

“金龙票”是清代邮票中的珍品,但其原票价格不高,且易于仿盖,因此伪品很多。近年来,“金龙票”在国内外拍场上屡屡现身,但许多都是赝品。这些赝品也常附有专业鉴定证书,使拍获者退货无门。因此购买这样的珍品,必须要知道其源流记录,并要有极其专业的知识和一双“火眼金睛”。

拍卖纪录:2001年中国嘉德秋拍,“金龙票”旧票(销杭州八卦戳),估价2万~2.5万元。2006年苏黎世亚洲春季邮品拍卖会,“金龙票”成交价为63.25万港元。2007年1月,斯宾客举办的邮品拍卖会,“金龙票”以25920英镑拍出。2012年1月,斯宾客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金龙票”(附有B.P.A.2011年证书)拍出了85万港元;同年北京诚轩春拍,“金龙票”旧票(盖宁波海关八卦全戳,附香港专家顾问有限公司鉴定证书)以28750元落槌。2013年上海华宇秋拍,“金龙票”旧票(销苏州1897.JUN.28海关全戳)拍出了55200元。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两枚“金龙票”上拍,一枚原胶轻贴,另一枚原胶轻贴背有一黑色墨点,分别以51.75万元和40.25万元成交;“金龙票”旧票(销宁波1897.MAY.1海关全戳)以74750元易主。2016年6月,“金龙票”旧票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46000港元。2017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3000港元拍出了“金龙票”旧票(左边缺少部分齿孔)。2018年6月,“金龙票”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59.8万港元成交。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金龙票”(微污、有黄,票有轻微横皱,票背有Peter Holcombe签名)拍出了54万港元。

② 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2分—“翡翠姐”

发行时间:1897年5月  存世量:300枚以内  市场价格:500万元

“翡翠姐”邮票

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是为了庆祝慈禧六十大寿而发行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在当时,皇帝、太后的生日被尊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意,因此这套邮票通常又称为万寿邮票。目前,集邮界口中的万寿票,除了原票外,还包括以其初版或再版为底票加盖改值的数种邮票。在万寿邮票大家族中,诞生了一枚曾经刷新华邮拍卖纪录的顶级珍宝,它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翡翠姐”。

1897年,大清邮政将万寿邮票陆续再版印刷几次,这些再版票当年大部分用来加盖改值使用。在万寿再版邮票的加盖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地方邮政没有售罄而退回的初版万寿邮票也混入其中,因此产生了数量很少的万寿初版加字改值邮票。这些加字改值邮票,根据加盖字体的大小及距离的长短,被粗略地分为小字、大字长距和大字短距三类,我们前面所说的“翡翠姐”就是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2分邮票(以下简称“翡翠姐”)。

关于“翡翠姐”的发现和流传,还有一段故事。20世纪20年代,上海集邮家袁醴波与邮商陈复祥、区甘源等人往来频繁。1926年前后,上海四川路有一家兆余钱庄,店主是江苏人张子堂,兆余钱庄还兼做邮票生意。袁醴波一日造访购买邮票,发现一枚从未见过的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2分新票(即“翡翠姐”),心想应当是一件罕品。当时他另寻一枚万寿加盖大字邮票,一并询价,张氏仅索1元,袁醴波当即买下。后来周今觉见到该票,表示愿用“宫门倒印”和帆船3分暂作2分倒盖各一枚交换,袁氏不允。周又表示出价千金,仍未如愿。袁醴波曾供职上海洋行,后因病辞职。在1931年春季为了生计只能出售邮票。他将邮集中的名贵及错变体邮票编成中英文售品目录,其中“翡翠姐”标价1300元,最后被集邮家谭蓉圃购得。

“翡翠姐”旧票四方连

袁醴波于1936年秋去世,谭蓉圃得到“翡翠姐”五六年后去世。谭氏生前除收藏邮票外,还好书画古玩,藏品极为丰富。谭氏有一义子,谭氏续娶继室后又生一子,遂生矛盾。谭氏病危时,义子便准备将其藏品据为己有。在谭氏去世后的第二天,这个义子便席卷谭氏书画及邮票而去,“翡翠姐”从此下落不明。1941年11月中旬,英国华邮收藏家大卫德爵士第三次到上海,他经常往返邮市,拜访陈复祥、罗门等邮商,搜罗珍邮。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他的存款被冻结,受困于上海。在上海期间,由于仍迷恋邮票,便借钱购邮。不久,便携其搜得的票品,随第一批侨民被遣回本国。1970年7月22日,美国鲁滨逊·罗拍卖大卫德遗集,其中有一枚“翡翠姐”邮票。因为袁醴波在世时没有留下“翡翠姐”的照片,所以只能推测拍卖的这枚邮票是大卫德在上海时从谭蓉圃义子处购得。

另一枚“翡翠姐”新票首次露面是在1961年,不知何人为英国拍卖商鲁滨逊·罗提供了此票,结果被美国华邮收藏家高达医生拍获。十年后,1971年11月10日,这家拍卖公司在拍卖高达遗集时,“翡翠姐”估价只有370英镑,最后被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以1200英镑得到。“翡翠姐”的成交价与“红印花小字当1元”等值,一时轰动邮坛,声威大作。

“翡翠姐”新票至今仅发现两枚,100多年过去了,再没有新票发现。如果新票现在上拍,那价格很可能会达到500万元。“翡翠姐”旧票还是偶有发现,并多次现身于各大拍卖会中,估计现在新票和旧票加一起的存世量在300枚以内。

那么“翡翠姐”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美国鲁滨逊·罗拍卖行,在1970年拍卖的万寿初版2分银大字短距暂作洋银2分邮票,被旅菲华邮名家黄天涌以2000美元购得,同时创造了当时华邮单枚邮票的拍卖纪录。黄天涌购得此票后,甚为珍惜,将其视为至宝,于是效仿集邮界对另一枚同样价值不菲的华邮“绿衣红娘”的称呼,将其命名为“翡翠姐”。1975年5月,菲律宾华侨邮学会成立25周年时,曾办过一次东南亚巡回展,黄天涌携此票去中国台北展出。但不久之后,黄天涌因车祸去世,此枚珍品辗转至菲律宾另一位华人集邮家陈国珍手中。

虽然黄天涌逝世了,但他在《菲华邮刊》第17期上著文《长空万里燕归来》里详细介绍了“翡翠姐”邮票。让“翡翠姐”一名不胫而走,在邮坛广为传颂。如今,“翡翠姐”这个名号已成为一段邮史传奇的代名词。

拍卖纪录:1971年11月,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以1200英镑拍获了出自美国集邮家高达邮集中的“翡翠姐”新票,创下了当时华邮拍卖的最高价。1996年4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举办的“远东珍邮”拍卖中,一件1897年自上海寄镇江实寄封,贴“翡翠姐”横双连,销上海大圆戳,估价8万港元,以73.5万元港元拍出。1998年中国嘉德春拍,“翡翠姐”旧票成交价为50600元。2007年1月,斯宾客邮品拍卖会,销声匿迹30多年的“翡翠姐”新票亮相,最后以210万港元成交。2007年上海泓盛春拍,“翡翠姐”旧票拍出了14560元。2008年,“翡翠姐”旧票(附鉴定证书)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以40320元成交。同年上海泓盛秋拍,“翡翠姐”旧票(销上海1897年8月11日大圆戳,附专家顾问鉴定证书)以31360元落槌。2009年7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34500港元拍出了“翡翠姐”旧票(附2007年专家和顾问证书)。2012年北京诚轩春拍,“翡翠姐”旧票[盖上海邮政局7月29日(七月初一)大圆日戳,附香港专家顾问有限公司鉴定证书]成交价为28750元。2013年上海华宇春拍,“翡翠姐”旧票(销上海大圆戳,附2005年陈兆汉证书)以46000元易主;同年12月上海华宇秋拍,“翡翠姐”旧票(销上海1897.JUL.14大圆戳)拍出了51750元。2015年,“翡翠姐”旧票(销上海大圆戳)在上海华宇春拍中以32200元成交,另一枚旧票(销上海大圆戳,左侧破裂以轻贴纸接合)拍出了17250元。2017年4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32200港元拍出了“翡翠姐”旧票。2017年上海华宇秋拍,“翡翠姐”旧票(销上海1897.JUL.14大圆戳)以20700元成交,此票与两年前上海华宇上拍的“翡翠姐”旧票不是同一枚。2018年北京保利秋拍,“翡翠姐”旧票四方连(销上海1897年7月12日英汉大圆戳,附专家顾问公司鉴定证书)拍出了34.5万元。

③ 万寿大字短距3角

发行时间:1897年5月  存世量:初版约100枚、再版数百枚

市场价格:初版60万元、再版10万元

万寿初版大字短距3角

1897年,大清邮政局发行了慈禧六十寿辰纪念加盖改值邮票。这种邮票因加盖字体大小、距离长短、版式变化而使人眼花缭乱,并且还常有新的变异发现。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集邮家倾心研究,一生为之如痴如醉。20世纪20~30年代,我国集邮家认为,慈禧六十寿辰纪念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改值邮票中的24分银加盖大字短距3角票中,用的都是万寿初版邮票加盖的,没有用过再版邮票加盖。后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才发现这套邮票全套9枚中不仅有初版票,也有再版票。

在万寿初版加盖大字短距全套9枚邮票中,面值半分、1分、2分、4分、5分、8分的加盖全张枚数为80枚,1角、3角加盖全张枚数为50枚。万寿再版加盖大字短距邮票与初版的加盖全张枚数一样,只是少了一枚8分邮票,全套为8枚。大字短距是指加盖的文字下端与阿拉伯数字上端间距为1.5mm,俗称大字短距。

在大字短距加盖改值邮票中,万寿24分银加盖暂作洋银改值3角原票颜色为玫瑰洋红,被人们称为“红宝石”。再版票颜色为深玫红,但其纸张薄而脆,稍不注意就会破裂或使齿尖脱落。因为印刷的油墨中含有粉质,浸水后容易褪色,从信封上洗下的旧票往往受到影响。另外,无论是初版或是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的加盖字模中,阿拉伯数字“3”与“0”的距离都较大,而大字长距的3角票“3”与“0”的距离则较小。

万寿再版大字短距3角

万寿24分银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改值3角票无论是初版还是再版都很珍贵,而一些票的源流也有所记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曾藏有初版大字短距3角横五连新票一件,此外他还曾在上海从德籍集邮家德根(也译德铿)手中购得一件万寿初版大字短距3角新票四方连和一个单枚。但德根手中,还保存着一件万寿初版大字短距3角新票四方连和一个单枚。1948年德根去世后,其邮集在英国伦敦拍卖,邮集中的初版大字短距3角新票四方连和一个单枚被美籍华邮收藏家高达购得。1971年高达逝世,初版大字短距3角新票四方连和单枚票随同其邮集在英国伦敦拍卖,同时拍卖的还有一件再版大字短距3角新票直双连。四方连由菲律宾集邮家黄天涌拍获,黄天涌逝世后,此方连落入何人之手不得而知。据《国粹邮刊》介绍,有人曾在香港购得一件再版大字短距3角直双连邮票。1998年年底,在美国发现了1件竖5连的再版大字短距3角旧票,销汕头1897年8月9日戳。

有些集邮家怀疑是万寿大字短距3角票是费拉尔故意加盖而为之,集邮家赵人龙经多年研究后认为可能性不大。他提出两点理由:早期集邮家并不区分万寿大字加盖的长距(2.5mm)和短距(1.5mm),价格相同,费拉尔无法高价出售。费拉尔有一个习惯,凡是他认为有价值的错变体票或是故意加盖的,他一定在自己的邮集中保留一些,而他逝世后遗集几次出售,都未发现过大字短距3角票。

近些年,大字短距3角票陆续出现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但初版新票依然很少见,可统计的新票存世量约20多枚,加上旧票总存世量在100枚左右。

拍卖纪录:1986年英国劳逊·罗公司在瑞士举办的珍邮拍卖会,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背面有著名邮商利文司登签名)成交价为5000瑞士法郎。1987年5月,英国劳逊·罗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珍邮拍卖会,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拍卖估价1500瑞士法郎。1994年5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拍卖华邮珍品,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拍出了12.65万港元。1995年5月,苏富比在香港举行珍邮拍卖会,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以3.1万英镑落槌。1996年4月,美国纽约卓利史东公司举行的拍卖会,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以1.3万美元易主;同年7月,香港鉴珍有限公司通讯拍卖,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拍出了13.2万港元。1999年1月,美国迈克尔·罗杰斯公司拍卖了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的1件竖5连的再版大字短距3角旧票,拍卖估价为2万美元。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左下角有修,四周重新凿孔,附霍尔康1992年鉴定证书,背贴)成交价为48400元。2007年苏黎世亚洲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第13期邮品拍卖会,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角”字印刷变体)以74.75万港元成交。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74750港元拍出了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极为罕见的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四方连拍出了276万港元高价。2013年11月,赵涌在线上拍了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右侧有大修补、补色),以22550元成交。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原胶轻贴)拍出了57.5万元。2016年6月,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背贴)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3250港元落槌。2017年北京诚轩春拍,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背贴)以66700元成交。2018年6月,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55.2万港元易主、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拍出了92000港元。同年12月,再版大字短距3角票(有污)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80500港元成交。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初版大字短距3角票拍出了66万港元。

2.万寿“四复八倒”

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邮坛上对于万寿加盖票中的复盖、倒盖错体票,就其发现种类数目概称为“四复五倒”。“四复”是指万寿初版3分银加盖小字半分复盖、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2分复盖、万寿初版4分银加盖小字4分复盖、万寿初版9分银加盖小字1角复盖。“五倒”包括万寿初版1分银加盖小字1分倒盖、万寿再版3分银加盖大字短距半分倒盖、万寿再版2分银加盖大字短距2分倒盖、万寿再版4分银加盖大字短距4分倒盖、万寿再版9分银加盖大字短距1角倒盖。

至40年代初期,沪上名家荟萃,共同研究,发现前人误判的万寿加盖票伪品,如万寿小字2分倒盖以及万寿初版加盖大字长距2分改半分倒盖两种均为真品。陈志川氏在《国粹邮刊》发表了《万寿小字2分倒盖票悬案之结束》和《扑朔迷离之万寿日版长距半分倒盖票》两篇文章,对研究之经过,记述甚详,得到邮坛一致公认。于是改称为“四复七倒”。万寿初版9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1角倒盖是“四复八倒”中最后落实身份的一枚,1937年10月,美国著名华邮集藏家菲纳根邮集拍卖目录中,有新旧票各一枚,新票为英国著名集邮家大卫德爵士拍去,旧票为西籍华邮收藏家德根获得。因为量极少,以致沪上许多名家没有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成为可疑之品,一直没有得到公认。直到60~70年代旅菲集邮家黄光城,依据对倒版式特征,证明当时发现的3枚万寿小字9分改1角倒盖票(一新二旧)完全符合,断为真品后,才有了“四复八倒”之名。

在1994年香港邮展中,林文琰展出1枚万寿2分银加盖大字暂作洋银2分复盖票。此后台湾的吴乐园先生公布了自己收藏的1枚万寿5分银加盖暂作洋银5分倒盖票。1996年香港陈兆汉编著《慈禧寿辰纪念票及其加盖票》出版后,将上述两枚列入,并附有彩图,于是“四复八倒”变为了“五复九倒”。但在中国邮票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万寿“四复八倒”认可度和知名度最高,在集邮界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① 万寿初版3分银小字半分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40枚以内 市场价格:12万元

万寿初版3分银小字半分复盖邮票

万寿邮票最初发行时全套已有9枚,但如与数年后的再版票、莫伦道夫版和加字改值票等相加,合计可达近百种票品,使其长时间地吸引着集邮者,也成为集邮家们广泛研究的对象。万寿邮票面值1分银至6分银为小型票,印刷全张有12格,每格20枚,盖小字改值邮票时,1分银至6分银全版为40枚以2横格排列,而非以前认为的全版80枚4格排列,且有三套不同的加盖印版。

万寿小字改值邮票的原票全部为初版万寿邮票,使用的加盖字模与小龙加盖小字改值邮票相同。在加盖小字暂作洋银半分时,由于印刷厂工人技术不熟练,使所加盖的文字出现了复盖错体。这种复盖票最初完全出自费拉尔遗集中,费氏遗孀多次出售其邮集中的邮票,1940年在上海最后一批遗珍中,尚有四方连一件,为陈复祥购得。万寿初版3分银小字半分复盖的字迹很明显,与正盖距离甚近,几乎呈平行状(也有部分票复盖和正盖呈上下状)。1937年英国一拍卖公司拍卖菲纳根遗集时,发现横双连新票一件。1956年拍卖德根遗集,其中也有横双连新票一件。

万寿初版3分银小字半分复盖票(以下简称“小字半分复盖”)当时共计盖有2横格(40枚),目前存世记录可考者仅有20多枚,其余十几枚去向不明,不知是否还存在世上。它作为纸质经典文物不但具有历史性,而且承载了中国早期邮票的厚重,跻身于世界高端集藏领域,被人们所珍视。

拍卖纪录:1996年4月17~18日,美国纽约卓利史东公司拍卖会,小字半分复盖以7500美元成交;同年4月,苏富比在香港举办的远东珍邮拍卖会,小字半分复盖横双连,以28.4万港元易主。1998年11月,英国斯宾客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钱币和邮品拍卖会,小字半分复盖横双连底价10万港元,最终以18.4万港元拍出。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80500港元拍出小字半分复盖(背贴、对角有折痕)。2012年3月,苏黎世亚洲在香港举行的“珍稀邮票及邮政史拍卖会”,小字半分复盖成交价为12.65万港元。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半分复盖(背贴)成交价为10.35万元。2017年上海泓盛秋拍,小字半分复盖(带2007年香港证书)拍出了92000元;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0.7万港元拍出了小字半分复盖横双连(最下排齿孔均缺失)、小字半分复盖(左下角有缺陷)拍出了10.35万港元。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80500港元拍出了小字半分复盖(背贴)。2019年1月,小字半分复盖(背贴,下边齿有修剪)在斯宾客拍卖会上以9.6万港元成交。

②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30枚以内  市场价格:15万元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横双连

当大清邮政的第一次加盖改值邮票——小龙加盖邮票即将用完的时候,新邮票依然没有印制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加盖邮票——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万寿加盖改值邮票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版别与不同加盖字模的组合,可分为6套47种。第一套是万寿初版加盖小字,全套10枚;第二套是万寿初版加盖大字长距,全套9枚;第三套是万寿再版加盖大字长距,全套9枚;第四套是万寿初版加盖大字短距,全套9枚;第五套是万寿再版加盖大字短距,全套8枚;第六套是改版万寿加盖大字短距,全套2枚。在万寿邮票的加盖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邮票的珍品——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2分复盖票(简称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票)。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票,早年所见均为单枚,而且均为新票,后来,有人发现该票还有横双连存世。在20世纪末期,陆续发现有旧票存世。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票,正盖字迹浅淡、略向左上,复盖字迹清晰、略向右下,当年上海名家多藏有此票。台湾陈士仁先生研究后认为,因第一次加盖墨色过浅后再补以第二次加盖,深色在上,浅色在下极易分辨。此外从邮票水印上发现有“反水印”和“倒反水印”两种,因而证明其加盖有两个全张(4个全格计80枚)。由于2分是国内平信邮资,使用量大,目前存世可考新票仅21枚,均源于A版全张之左右两格,旧票存世5枚均源于B版全张(一般认为B版全张全部从邮局售出并用于一般信件),未见有方连存世。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票现存世的数量寥若晨星,其影响早已超出集邮的范畴,无论是收藏、投资或是参加邮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拍卖纪录:1996年4月,美国纽约卓利史东公司拍卖会,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复盖(以下简称小字2分复盖)旧票,销上海海关小圆戳,以6750美元成交;同年4月,苏富比在香港举办的远东珍邮拍卖会,小字2分复盖横双连以21.85万港元成交。1998年11月,英国斯宾客拍卖行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的中国钱币和邮品拍卖会,小字2分复盖横双连底价15万港元,最后成交价为20.7万港元。2003年4月香港PHILA CHINA春拍,小字2分复盖成交价为6.9万港元。2009年7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74750港元拍出了小字2分复盖(微黄)。2012年3月,苏黎世亚洲第23次拍卖会,小字2分复盖以11万港元易主;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5万港元拍出了小字2分复盖(附2012年BPA证书)。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2分复盖横双连(背贴)成交价32.2万元。2016年6月,小字2分复盖(下排齿孔缺失)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9000港元落槌,小字2分复盖旧票(附2006年专家及顾问证书)拍出了80500港元。2017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3.8万港元拍出了小字2分复盖(背贴)、小字2分复盖横双连(右边一枚上角缺失部分、中间齿孔盲齿)以29.9万港元成交。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9000港元拍出了小字2分复盖旧票。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2分复盖(底边无齿)拍出了12万港元。

③ 万寿初版4分银小字4分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40枚以内  市场价格:20万元

万寿初版4分银小字4分复盖

1940年2月在《邮典》第一卷第2期彩页上印有英国集邮家阿格纽所藏的万寿初版4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4分复盖(简称万寿初版4分银小字4分复盖及小字4分复盖)十九枚大连体(即全格缺最左上角一枚),标题为《万寿小字4分复盖票十九枚大方连故阿格纽氏所藏华邮孤品》。周今觉作了插图说明:“万寿小字4分复盖票所见加盖,皆一浓一淡,浓者是正盖,淡者为复盖。复盖与正盖相距有极近者,如不细观察不易分辨。就是隔离较远者,也不如其他万寿复盖明显。估计是当时加盖时,一定是稍微移动一点,致留有淡墨之影。今日见到阿氏所藏的十九枚大方连,证明我所推测的是正确的……万寿小字四种复盖,以4分为最罕,闻当日仅加盖了两全格(40枚)……”

陈士仁1993年得到了一件有轻微复盖痕迹的小字4分横双连(版位7、8),名家鉴定为真品。经他再次比对,证实这件小字4分复盖票,背面有非常明显的透墨痕迹,右边有过桥白边,复盖痕迹极轻微,与阿格纽曾经收藏的十九枚大方连完全吻合,从而证实此十九枚大方连已不复存在,且早在20年前已被分开。

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票正盖文字较浅,复盖文字较重。有些复盖票,如林文琰曾收藏的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四方连(源自于阿格纽),复盖在正盖的左上方,相距很近,不太容易识别。还有些复盖票,如2003年香港苏黎世亚洲拍卖会黄明芳专场的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票(该票为陈士仁编著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及其加盖票》书中第296页原件),复盖在正盖的右下方,相距较远。从这些实物可以确定一些书中记述的,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票的复盖文字都在正盖的左上方是错误的观点。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票加盖了两格共40枚邮票,目前存世可考者,新票26枚加旧票7枚共33枚。

万寿初版小字4分复盖票四方连

万寿初版4分银小字4分复盖与现代邮票相比,它的题材和图案略显单调。然而它至今仍能赢得众多集邮爱好者的珍爱和赏玩,其原因不仅在于它的稀有和高价,而且还在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拍卖纪录:1996年4月,苏富比在香港举办的远东珍邮拍卖会,小字4分复盖以14.95万港元成交。2003年2月,PHILAC CHINA在香港举办的春季邮品拍卖会,小字4分复盖起拍价为7000港元。2007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4分复盖成交价为9072英镑。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7.6万港元拍出小字4分复盖(带右边纸、微污)。2014年11月,小字4分复盖(背贴)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3万港元成交。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4分复盖(背贴)成交价43.7万元。2017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3.8万港元拍出了小字4分复盖(有黄)。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4分复盖四方连(带左边纸,背贴,背面有Peter Hoicombe签名)拍出了72万港元。

④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20枚  市场价格:50万元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复盖

万寿初版加盖小字改值邮票的发行日期,清代邮票目录列为“1897年1月2日”。但是周今觉在《华邮图鉴》中写道应为“1896年12月18日”,理由是大清正式邮局“开幕之时,不能无新式邮票发行,而各种加盖票中,以小字一套为最早,开幕时所发行者,当然即此票,故此一类票应定为1896年12月发行,为最确当也”。绵嘉义1906年的记述中给出的日期也是1896年12月18日。但由于缺乏实物佐证,现在研究者对他们的观点并没有予以采信。

1905年完成的《大清邮政光绪三十年事务通报总论》中的第四个附录《邮票略解》,则称银圆面值的加盖改值邮票作为“第四次发行之票”,从1897年1月开始使用。根据盖销票、集邮封、实寄封及加盖版式等资料,一般认为万寿小字加盖改值邮票从1897年1月2日开始发售使用。在这套万寿小字加盖改值邮票中,出现了数种珍品,“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复盖”就是其中之一。

万寿邮票加盖均使用黑色油墨,所用印版是铅字(个别疑有木活字)拼合而成。最先加盖的是万寿小字各低面值邮票,如暂作洋银半分、1分、2分、4分等,此后加盖了暂作洋银3角和暂作洋银1角等。在加盖万寿初版9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1角邮票时,因其第21号版位上为倒置票,故邮政当局饬令将全张票共25枚中的左边直行5枚撕去,以免产生倒盖票,故此加盖全格为20枚。虽然倒盖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但在加盖过程中,竟然出现了复盖的错误。此票特征是正盖与复盖的墨色皆深浓,复盖与正盖文字叠加呈平行状,使阿拉伯数字出现了“100”或“1100”两种情况,十分有趣。陈士仁以齿孔偏斜度进行重组,已集成17枚,尚缺版位2、8、12三枚,从其复组图中各票齿孔情形看,上面一排均为右及下边较宽,左及上边较窄;最下一排则上下边齿孔相反。据水印、齿孔、复盖等情形作出论证认为仅有第四版位一个全格20枚存世。它是“四复”中最珍贵的品种,目前存世可考者有19枚新票与1枚旧票。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复盖票(以下简称小字1角复盖),以其极高的知名度,高昂的价格,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收藏家广泛认同的顶级藏品和投资品。

拍卖纪录:1998年11月,英国斯宾客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钱币和邮票拍卖会上,小字1角复盖旧票,销1897年9月15日芜湖海关邮戳,底价10万港元,最后以24.15万港元成交。2007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1角复盖以24624英镑成交。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1角复盖(原胶轻贴、右下角齿孔有修补)成交价27.6万元。2017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48.3万港元拍出了小字1角复盖(微黄、背贴)。2018年6月,小字1角复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46万港元易主。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1角复盖(背贴)拍出了48万港元。

⑤ 万寿初版3分银大字长距半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40枚以内  市场价格:12万元

万寿初版3分银大字长距半分倒盖

此倒盖票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3月1日发行,早在20世纪20年代《邮票新声》第三卷第3期、第4期上,集邮家阮景光就其新得到的万寿初版3分银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票撰文介绍,题为《万寿加盖票又发现罕贵变体》,文中指出万寿加盖票之种种变体:邮书中已经叙述很多了,除我发现小2分倒盖之外,未见有其他新变体。近日我得到万寿初版3分银加盖大字长距暂作洋银半分倒盖票一大方连,是初版大字加盖中之唯一倒盖。按初版长距加盖,除一二版式变体外,并未闻有倒盖变体。且此长距和短距两种加盖,以长距者为罕。欲求其整套正票,已经不易。今竟发现倒盖,恐怕当世收集华邮的人也未曾想到。能得此倒盖变体,已很幸运,而又有二十枚之大方连,是极为困难的,这是前人善于保存之功……”

周今觉也在《邮学月刊》第二卷四期写文论述:去年秋天,英国人戈登来信告知:他有万寿初版3分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票一全格20枚,全是盖销票(盖上海中英文大圆戳),但没有标注价值,用投标竞买的办法,归出价最多者得。我得信,如获至宝,因半分倒盖,仅有短距,且皆为再版,现得知竟有此未经著录之异品。急复函以重价购买,但对方回信,此票已经被出价更高者购去,我为此惆怅数日。但是信中最后说,还剩下一个四方连,可以分让。我认为此机不可再失,急忙告知寄来看一看,不惜重金。可是数日前寄到后,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赝品。销的邮戳是真的,但加盖的文字却是盖在邮戳上。就是说加盖的文字是伪造的,是正票销印后再次加盖作的伪品。

万寿初版3分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最初被发现时,与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2分倒盖票一样被认为是伪品。20世纪40年代初,王纪泽将此种倒盖票单枚让与李友芳,后因真伪难辨,曾引起退票的小纠纷。1943年,在《薛亨遗集》中发现有1枚旧票,宋醉陶从研究版式入手,反复验证,考查出这枚旧票属于全张第四格第14号版模。后又经陈志川仔细研究,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在《国粹邮刊》第35期发表了《扑朔迷离之万寿初版长距半分倒盖票》文章,详细记述了此票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从该票上的“作”字特征上确定其为第四格第14号版模,从而证实了万寿初版3分银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票并非伪品。

依据万寿著名专家香港关道华先生发表于《亚洲邮学家》第四卷中的《慈寿初版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票》提及,此倒盖票共有两个全格(40枚),均已盖销上海1897.3.24.海关日戳,目前存世记录可考证复组者计35枚,其中有两件四方连,只发现旧票,未见新票。

拍卖纪录:1993年4月,英国著名邮商史丹利·吉本斯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万寿初版3分银加盖大字长距半分倒盖(以下简称长距半分倒盖)旧票以1万港元成交。1997年中国嘉德秋拍,长距半分倒盖旧票估价1万~1.2万元。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长距半分倒盖旧票以63800元落槌。2015年上海华宇秋拍,长距半分倒盖旧票(背贴)成交价为55200元。2016年上海华宇秋拍,长距半分倒盖旧票(背贴)拍出了58650元。2017年北京诚轩春拍,长距半分倒盖旧票(附1993年美国权威邮票鉴定机构APES鉴定证书)以11.5万元易主;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80500港元拍出了长距半分倒盖旧票。

⑥ 万寿再版3分银大字短距半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140枚以内  市场价格:1.2万元

万寿再版3分银大字短距半分倒盖

该票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5月发行,是我国著名的万寿“四复八倒”之一。据周今觉推算,加盖数量至少有两个全张,即160枚,且有黄色和棕黄色两种刷色的倒盖票,黄色倒盖票少于棕黄色。依据陈士仁编著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暨其加盖票》一书,此倒盖票加盖数量应有两个全张(160枚),而加盖移位者应仅有一全格(20枚)。

许多人都将此倒盖票称为变体票,其实,由于设计者知识欠缺、粗心大意或审查部门的马虎,在设计或印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违反科学或文字不准确等错误的邮票应称为“错体票”。只要是人为的过失,不管是因为粗心、失误,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错误的邮资票品,均为“错体”。因此由机器或材料的原因造成的,有问题的、变异的邮资票品为“变体”。像万寿再版3分银加盖大字短距半分产生的倒盖原因是因为工人操作失误,误将邮票倒置加盖,所以为“错体”票。其他的如误盖、漏盖、复盖等因为人的操作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均为“错体”。

万寿再版3分银大字短距半分倒盖六方连

万寿再版3分银加盖大字短距半分倒盖(以下简称短距半分倒盖)是万寿“八倒”中发现最早的品种之一,发现后就成为令人瞩目的珍邮,被人们争先收藏,所以损毁量较少,现存世量在140枚以内。

拍卖纪录: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短距半分倒盖横双连(齿孔已完全断开,背贴)以33500元成交。2012年7月,短距半分倒盖(背贴)在赵涌在线拍出了8910元;同年上海华宇秋拍,短距半分倒盖(背贴,附2000年香港专家顾问有限公司证书)成交价为17250元。2013年1月,短距半分倒盖(背贴、右侧缺数个边齿)在赵涌在线以5280元拍出;同年上海华宇春拍,短距半分倒盖兼左边齿漏齿(背贴),这枚票是陈兆汉2000年版中国邮票图鉴第31页原件,目前存世仅知两件,成交价高达13.8万元。2015年上海华宇秋拍,短距半分倒盖兼加盖移位(加盖文字移出齿孔外,背贴)以17250元拍出。2016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0700港元拍出了短距半分倒盖(背贴);同年上海华宇春拍,短距半分倒盖兼下边齿漏齿,成交价为18400元。2017年上海华宇秋拍,短距半分倒盖(背贴)拍出了10350元。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9200港元拍出了短距半分倒盖(背贴、下排部分齿孔缺失)。2019年1月,短距半分倒盖六方连(齿孔间有少部分断裂并以粘贴加固)在斯宾客拍卖会上以24万港元成交。

⑦ 万寿初版1分银小字1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60枚以内  市场价格:20万元

万寿初版1分银小字1分倒盖

1897年1月,清朝发行了一套万寿初版纪念加盖小字暂作洋银改值邮票。1898年就有集邮者发现该套加盖票中,1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1分票中出现了倒盖错体票,而当时已有少量倒盖票被邮寄使用了。在倒盖旧票上,大多数为汉口地名的邮戳,所以有专家推测,该错体票发售于汉口邮局。20世纪20年代,周今觉从费拉尔邮集中得到一个单枚,又自海外购到一件双连。后周氏将1枚无胶倒盖票转让给了王纪泽,王纪泽又转让给了宋醉陶。德根曾藏有横双连新票1件。曾任汉口邮政司邮务长的薛享藏有2枚新票和1枚旧票,郭植芳和刘子惠曾各藏有1枚。英国集邮家阿格纽曾有1枚旧票,台湾集邮家张敏生有1枚用八卦邮戳盖的旧票。1942年薛亨后人携其遗集来沪求售,陈志川曾在《国粹邮刊·国邮见闻录》中记述说:“小字1分票倒盖票共3枚,2新1旧,但保存不善,色泽已不鲜明。”20世纪80至90年代海外拍卖目录中,曾见此种倒盖票新票和旧票单枚出现。

据英国万寿邮票专家Neill Granger统计,万寿初版1分银小字1分倒盖票存世的新票有10枚、旧票37枚。虽然目前新票加旧票一共发现47枚,但其存世量也许不上47枚,因为很可能还有一些未公之于世的倒盖票存世。因为该倒盖票当时共加盖了4格80枚,所以其存世量估计在60枚以内。

万寿初版1分银加盖小字1分倒盖(以下简称小字1分倒盖)是万寿“八倒”中最先被集邮界承认的一种错体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集邮界对错变体的邮票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小字1分倒盖票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集邮者的认知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对错变体邮票也呈现了包容的态度,致使小字1分倒盖票重见天日。

拍卖纪录: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9.5万港元拍出小字1分倒盖(背贴)。2011年9月,小字1分倒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34.5万港元成交,另一枚倒盖旧票拍出了20.7万港元。2012年上海华宇秋拍,小字1分倒盖(背贴)成交价为63250元。2013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1分倒盖旧票(背贴)以28750元落槌。2015年7月,小字1分倒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17.25万港元。2017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1分倒盖(带右边纸)以80500元成交;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57500港元拍出了小字1分倒盖旧票,小字1分倒盖横双连旧票和横三连旧票分别拍出了80500港元和13.8万港元。2018年3月,小字1分倒盖旧票(有弱齿)在赵涌在线以20868元成交;同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3000港元拍出了小字1分倒盖旧票。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小字1分倒盖旧票(带右边纸,销完整1897年6月7日汉口大圆日戳)以5.25万港元易主。

⑧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30枚以内  市场价格:100万元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倒盖

1926年6月1日,《邮乘》第二卷上,首次公开披露了万寿“五倒”邮票,它们是万寿初版1分银加盖小字1分倒盖、万寿再版3分银加盖大字短距半分倒盖、万寿再版2分银加盖大字短距2分倒盖、万寿再版4分银加盖大字短距分倒盖、万寿再版9分银加盖大字短距1角倒盖。此后,经过再三验证,又加入另外“三倒”,遂成了“万寿八倒”,并慢慢被集邮界所公认,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沿袭至今。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2分倒盖(以下简称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倒盖或小字2分倒盖)是最早被承认的万寿“五倒”之外的一枚,原票为绿色。它刚被发现时,被怀疑是伪造票。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倒盖票最早由老邮商李辉堂售出一枚旧票给上海德籍名家德根,后又售一枚旧票给集邮家梁芸斋。但是被周今觉断为伪品,梁氏对此鉴定有所怀疑,曾遍请名家共同鉴定,有些集邮家看后认为是假票。理由是当时被认为收集万寿加盖票最齐全的《费拉尔邮集》中并无此品,另外一个依据是旧票有邮戳掩盖,又是单枚,便于伪造。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阮景光曾得此小字2分倒盖新票一枚,断定为真品,并撰文发表于《邮票新声》上,可惜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直到1943年原汉口邮政司邮务长、集邮家薛亨后人携其遗集到上海求售,其中竟有销上海邮戳的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2分倒盖旧票数枚,均有残破,邮戳日期不同,这才引起集邮界的注意。陈志川在研究其加盖字模和邮戳日期时发现,寄出时间各不相同,更将梁芸斋、宋慧泉两人藏品照片相互印证,据此推断万寿初版2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2分倒盖票是真品,他把研究成果写成文章《万寿小字2分倒盖票悬案之结束》发表在1944年《国粹邮刊》上,确定了这种倒盖票的真票身份。由于此倒盖票为上海邮局售出,旧票大部分销有上海邮局大圆戳,均寄往汉口,日期各枚不同,因此推测为上海商家与汉口商家(或是主分机构)有密切通信联系,经常在邮局交寄信件,为了便于贴信,就大量购买多枚,恰好买到了小字2分倒盖票20枚一格(或40枚双格),大部分作寄信之用。也许沪汉间信件较多,以致汉口的信件为薛亨发现,向商家索取旧信封,商家只好将信上邮票撕下送给薛氏。故薛氏遗集中的七八枚旧票,品相均有缺陷。后来陆续发现宋慧泉、郭植芳、王纪泽、宋醉陶、李友芳等集邮家都曾藏有此倒盖票。

万寿初版2分银小字2分倒盖票存世多为旧票,据考证均为当时从实寄信封上揭下,也因此大多数背面均有揭薄痕迹。经统计,小字2分倒盖票其水印与加盖位置,应加盖了二全格(40枚),目前存世仅有1枚新票与约20枚旧票。

近二十年,小字2分倒盖票旧票多次上拍,但其新票依然不见庐山真面目,如果新票再次上拍,那最少可拍到100万元。

拍卖纪录:1991年《施塔遗集》拍卖时,出现了小字2分倒盖票新旧各一枚,新票成交价为5775英镑,旧票成交价4180英镑。2010年4月,苏黎世亚洲春季邮票拍卖会在香港怡东酒店举行,小字2分倒盖旧票(销部分上海大圆戳)以远高估价的74750港元成交。2012年上海华宇秋拍,小字2分倒盖旧票(背贴、揭薄)成交价74750元。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2分倒盖旧票(背面有瑞士集邮家Peter Holcombe及其他多人铅笔签名,轻微揭薄),成交价13.8万元。2016年6月,小字2分倒盖旧票(有修补)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57500港元。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92000港元拍出了小字2分倒盖旧票(右侧缺少数个边齿,背有揭薄)。

⑨ 万寿再版2分银大字短距2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40枚以内  市场价格:10万元

万寿再版2分银大字短距2分倒盖

该票原票底色为黄绿色,中央图案是龙,其上是绣球花,加盖全张枚数80枚(4×4×5)。在20世纪30~40年代,拥有此种倒盖票最多者是刘子惠,他藏有2新1旧共三枚。其旧票销长方形的“赵村”邮戳。1947年此旧票为郭植芳所得,1958年郭植芳将这枚票在旧金山拍卖,被水原明窗拍获。刘子惠藏的2枚未使用的新票,后来均经上海国粹邮票公司盖上保真戳后出售。早在1937年英伦拍卖华邮专家菲纳根邮集中,有此大字短距2分倒盖新票一枚,为德根以75英镑之高价拍得,震惊世界邮坛。周今觉曾藏有2枚,世界邮票大王费拉里也曾藏有2枚。台湾集邮家张敏生和邵国华均藏有此票。1991年,美国已故名集邮家施塔少校的遗集入市拍卖,有此倒盖票四方连一件出现。至此,已确定万寿四种短距倒盖票,均有四方连存世。

周今觉对万寿再版2分银大字短距2分倒盖票(以下简称大字短距2分倒盖)非常赏识,最初推断存世量不过十枚左右,称其为万寿“四复五倒”(当时没有“八倒”这个名称)之大罕品。但随着该票被陆续发现,存世量有所增加,现在存世可考的新票有29枚、旧票3枚,共计32枚。

大字短距2分倒盖票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缩影,它在百年的流传中,激荡着众多集邮者的心潮,在中国邮坛上颇负盛名。

万寿再版2分银大字短距2分倒盖四方连

拍卖纪录:1952年集邮家华伦爱塔胡特邮集在纽约拍卖,大字短距2分倒盖以80美元拍出,时值黄金20两。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大字短距2分倒盖旧票成交价为88000元。2011年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9.55万港元拍出了大字短距2分倒盖(带左边纸)。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大字短距2分倒盖(背贴)成交价为10.35万元。2016年6月,大字短距2分倒盖(背贴)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97750港元。2018年6月,大字短距2分倒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9000港元成交。同年12月,大字短距2分倒盖(背贴、有污)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57500港元。2019年1月,斯宾客拍卖会,大字短距2分倒盖四方连(带左边纸)拍出了60万港元。

⑩ 万寿再版4分银大字短距4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200枚以内  市场价格:1.25万元

万寿再版4分银大字短距4分倒盖

由于新印制的银圆面值邮票迟迟不能发行,而初版万寿邮票已全部加盖完毕,为满足供应,1897年大清邮政又将万寿邮票再版印刷一次,图案、齿孔相同,使用的纸张均为有水印。再版邮票在当年大部分用来加盖改值使用,在这些加字改值邮票中,根据加盖字体的大小及距离的长短,被粗略地分为小字、大字长距和大字短距三类。大字短距是指加盖的文字比小字略大且文字下端与阿拉伯数字上端间距为1.5mm。

在加盖万寿邮票再版4分银的邮票时,由于操作人员失误,出现了少量的大字短距倒盖错体票,是我国著名的万寿“四复八倒”之一。依据陈士仁编著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暨其加盖票》研究,万寿再版4分银加盖大字短距暂作洋银4分倒盖(简称万寿再版4分银大字短距4分倒盖或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加盖数量应有三个全张(240枚)。据刘肇宁研究介绍,新旧票数量大致相当,一般多为单枚票和双连,四方连等极为罕见。周今觉邮集中曾有过多枚,刘子惠曾藏有一件直双连和三个单枚票。

近二十年来,万寿再版4分银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在国内外拍场上拍卖过多次,但品相均不理想,不是发黄就是有折损,令人惋惜。

拍卖纪录:中国嘉德1998年春拍,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成交价为9240元。2006年上海泓盛春拍,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有黄、有轻微折)以7700元易主。2011年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8400港元拍出了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2012年上海华宇春拍,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原胶轻贴、有折)成交价为11500元。2013年上海泓盛春拍,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背贴)以10925元落槌。2014年1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9550港元拍出了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背贴)。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原胶轻贴)拍出了11500元。2016年上海华宇夏拍,附1995年PETER HOLCOMBE证书的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背贴)成交价为10925元。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0925港元拍出了大字短距4分倒盖票。2019年1月,大字短距4分倒盖旧票四方连[销北海1897年5月8日大圆日戳(此邮戳为最早使用记录)]在斯宾客拍卖会上以10.2万港元成交。

?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10枚以内  市场价格:700万元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倒盖

此票最早发现在193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华邮集藏家菲纳根邮集的拍卖目录中,有新旧票各一枚。新票编号为第368号,注明下边缺一齿,被英国著名集邮家大卫德(也译为台维德)爵士拍去后一直未出售。直到1971年11月拍卖他的遗集时,台湾邮商拍获此票,后转售给集邮家邰国华,现为香港集邮家林文琰所藏,为第一格对倒版式。旧票编号为369号,销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九日九江海关大圆戳,为德籍华邮收藏家德根以32英镑拍得。1945年让给上海集邮家郭植芳,1961年为大卫德所有,1972年归台湾著名万寿专家张敏生,为第四格对倒版式。此外,另一枚销八卦戳的旧票,为大卫德购自邮商伯顿者。后于1969年11月拍卖,成交价150英镑,然后辗转到香港集邮家陈兆汉手中,属于第二格对倒版式。

1991年香港鉴珍公司第17期拍卖目录,第561号赫然为另一枚万寿初版9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1角倒盖新票,齿孔形式和最早发现的倒盖新票一致,所异者是左下齿孔完好,又对其版式特征察看,属于第一格对倒版式,以120万港元拍出,不知花落谁家。

万寿初版9分银小字1角倒盖旧票

万寿初版9分银加盖小字暂作洋银1角倒盖票(以下简称小字1角倒盖)底色为深绿色,加盖全张枚数20枚(4×5)。是“五倒”之外的另一枚,也是“八倒”中最后落实身份的1枚。这枚票不是在加盖过程中将底票倒置造成的,而是万寿初版9分银本身就含有1枚倒置票。在准备加盖时,当局已知道此票全张中有倒置票存在,所以下令将库存的9分银票25枚全张全部撕去左边的直行5枚,仅剩下20枚供加盖,避免发生倒盖之弊。同时通令各地将未售出的小龙邮票、万寿邮票全部退缴总局作加盖之用。在缴回的邮票中很可能混入了未将倒置票撕去的20枚连票,于是产生了倒盖错体票。此倒盖票目前已知存世仅2枚新票与2枚旧票,是所有万寿“四复八倒”中最难收集的,被集邮界公认为万寿“四复八倒”之首。

拍卖纪录:1991年香港鉴珍公司第17期拍卖目录,新发现的一枚小字1角倒盖,以120万港元拍出。2010年11月,香港富门第2次拍卖会,小字1角倒盖(票面在“清”字上有微损,票背上边贴有白纸)拍出了270万港元,这枚票源自戴招荣专集,有瑞士霍康伯签署和2000年香港ECL证书,此枚邮票,1991年在香港鉴珍公司上拍过。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小字1角倒盖旧票(销天津八卦戳)成交价高达322万元。2019年1月,小字1角倒盖(下边缺一齿)在斯宾客拍卖会上以732万港元成交。

? 万寿再版9分银大字短距1角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300枚以内  市场价格:1.2万元

万寿再版9分银大字短距1角倒盖

万寿再版9分银邮票的颜色为明绿色,中央是五蝠围绕的古体“寿”字,跃立的龙分别在两侧。这枚邮票的加盖时间是在1897年,加盖全张枚数50枚(2×5×5),依据陈士仁编著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暨其加盖票》研究,此倒盖票加盖数量在400枚左右,就是说加盖约为8个全张。目前已知,最大连票为旧票四方连,四枚票中间销盖邮政局大圆邮戳,日期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0月27日。另外的一些旧票上,有不同的地名和不同日期,可知该倒盖票不是由一个邮局售出的。这枚倒盖票的实寄封发现了几件,是万寿“八倒”邮票中唯一有实寄封存世的一种。据刘肇宁先生研究介绍,当年阿格纽藏有此种倒盖票实寄封1件,后辗转至上海集邮家罗伟廉处,又落到集邮家陈志川手中。在美国集邮家施塔的遗集中也有贴有此种倒盖票的实寄封,其上还贴有正盖票1枚。

万寿再版9分银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以下简称“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是名副其实的错体票,绝不同于那些趣味品的小变体邮票,它与倒印、错色、漏齿等错变体邮票一样,是“响当当”的大错票,历来被收藏家竞相追逐。

拍卖纪录:中国嘉德1998年春拍,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以6600元拍出。2007年上海泓盛春拍,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以5824元成交。2008年7月,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背贴)在赵涌在线拍出了4675元。2013年北京诚轩秋拍,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有黄)成交价为5750元;同年3月,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背贴、有黄、有折)在赵涌在线上以11220元落槌。2015年上海华宇春拍,两枚大字短距1角倒盖旧票分别拍出了18400元和13800元。2016年6月,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0925港元易主、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直双连(有压痕)以48300港元成交。2017年8月,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微黄、背贴)在上海华宇拍出了7700元;同年上海泓盛秋拍,大字短距1角倒盖旧票(销1897年5月8日北海戳)以9775元成交。2018年3月,赵涌在线拍出了大字短距1角倒盖旧票(销八卦全戳、背贴、有黄),成交价为6993元;同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9775港元拍出了大字短距1角倒盖票(背贴)。2019年1月,大字短距1角倒盖旧票(销北海1897年5月8日大圆日戳)在斯宾客拍卖会上以7200港元成交。

3.红印花原票及加盖邮票

海关拟粘贴在“派司”上的红印花票于1896年8月运抵上海,由海关接收保管,但并未启用。到1896年底,大清国家邮政局开业在即,但在日本订印的银圆面值邮票仍在印制过程中。邮政主管部门在对库存的小龙邮票和万寿邮票加盖改值之后,因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决定利用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改值当作邮票使用,它由此登上了中国的邮政舞台。与同时期发行的小龙邮票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不同,红印花加盖票使用的原票不是邮票,加盖后才改变了票种的性质。

“红印花”是中国邮票史上最具魅力的票品之一,一百多年来,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从未减少。人们对红印花邮票中珍罕品种的发现及流传的传闻趣事津津乐道,对有关文献资料的发掘考证和存世实物的搜集研究也历久不衰。但“红印花”还有一些迄今不能合理解释的谜团留给世人探究。

① 红印花原票

印制时间:1896年  存世量:100枚以内  市场价格:80万元

红印花原票

红印花原票为雕刻凸版印制,图案上部为“CHINA”,下部为“REVENUE”,中央为面值“3CENTS”,刷色红色。由于这些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它指认为清末为推行印花税而印制的印花税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海关档案文献资料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了红印花原票的真实身份。

中国海关于1885年上半年,在上海创办了一种“派司”制度,以便利商人(特别是洋商)在中国进口货物验讫缴税之后,若是打算再出口时,可享受退税和再出口的签证。但在“派司”制度实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主要是再次出口的货物数要比原进口的多。如1894年上海口岸共进口阳伞294301把,同期再次出口数却为610260把,仅此一项,损失的关税就达关平银8500两。据调查,出现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原因是“派司”制度有漏洞,出现伪造或涂改的派司,包括伪造海关人员签字,以及海关职员的舞弊行为等。为此,有人提出的改进措施之一就是印制海关的可贴用印花,粘贴在“派司”上以示文件的真实、合法性,并防止伪造,总税务司赫德对这个建议表示赞赏并同意尝试。

身世扑朔迷离又深受集邮界重视的红印花原票就是这样在海关内部悄然诞生了,现在可以证据确凿地认定,红印花原票不是当年为开征印花税而印制的印花税票,实际是海关拟粘贴在“派司”上的一种凭证。

1896年1月10日,海关总税务司署驻伦敦办事处收到了北京方面寄来的办理红印花印制第5290号指令,即与伦敦华德路公司商谈,并于2月间向该公司发出订货单。华德路公司是伦敦一家主要承印有价票证的厂商(也兼办纸张、文具等采购),其与中国海关的联系,在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大约在1896年6月初,红印花票已印制完毕。6月19日,100万枚红印花票连同海关新派司办公室订购的其他物品,搭乘“罗马”轮从伦敦启运上海。

红印花票雕刻精细,网纹清晰,采用无水印白色厚纸,质地坚韧,不易破裂,背胶厚而微黄。票幅为21mm×25mm,全张共100枚(10×10)。全张右上角标有1~10000的张号,每500全张装为一包。但这100万枚红印花票并未启用,其原因不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商人反对在“派司”上贴用而未实施。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将海关邮政局改为大清邮政局,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总邮政司。这时邮资收费标准从海关关平银的银两制改为较方便的银圆制,原邮票已不能继续使用,印制新邮票很费时间,于是造册处建议总税务司署,仿照其他发行过邮票的国家那样,将原有邮票加盖改值使用。1897年2月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为适应开办邮政新业务及使用高面值邮票的需要,大清邮政便将海关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使用。红印花票是雕刻版精印,不易伪造,用来加盖邮票是极为保险的做法。

红印花票用于加盖的有65万枚,另外35万枚下落不明,这就形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据前面所述,红印花票印制100万枚,并全数运到上海入库保存。但邮政文件公布的发行数字和研究者据印刷张号实物证实的数字,都说明红印花票的加盖数量在65万枚左右。红印花加盖与小龙加盖和万寿加盖,特别是万寿大字长距和万寿大字短距邮票的加盖差不多同时,邮政主管部门为什么不动用剩余的三十多万枚红印花票,而要费力、费时、费钱地再版甚至改版万寿邮票作为加盖的原票呢?这个问题的合理原因,还有另外35万枚原票的下落,还需研究。

1953年,上海海关在清理原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档案时,发现了中葡1887年在里斯本签订议定书副本及双方代表来往函件副本。在同一铁箱内,还有如下物品:清代邮票及明信片图样;清代邮票(蟠龙邮票、“宣统登基”及伦敦版欠资票);进口凭证票,其中3分(红色)776枚,3分(黄色)400枚;邮票校对样张;明信片。而这776枚3分的红色凭证票,即是红印花未加盖的原票,被邮电部获得。但这些红印花原票运回国内后,在1969~1971年大多数被销毁了,仅保留少量,现存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2002年国内发现了一件红印花原票直双连,此票同年10月由深圳世纪经典拍卖公司拍卖,成交价为82.5万人民币。后又发现一件红印花原票四方连,于2002年11月24日由英国斯宾客(Spink)拍卖,被丁劲松购得。2007年,在英国又新发现了两件红印花原票六方连,一件为横六方连(带上边纸),另一件为直六方连(带左边纸)。据拥有者称是从祖父留下的一册不起眼的笔记本中找到的。他持有已超过8年而不知其珍贵,拿到英国著名邮票拍卖商斯宾客公司估价时才被发现。这两件六方连在2008年1月20日斯宾客举办的拍卖会上,带上边纸的横六方连拍出了530万港币,带左边纸的直六方连以356万港币落槌。这些红印花原票的陆续发现,使其存世量略有增加,不过这并不能影响其在邮坛的地位。

红印花原票四方连

红印花原票虽不是邮票,但全部的红印花加盖票均由其派生,它对其加盖票的版模特征、齿孔研究、加盖顺序等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集邮的重要收集和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由于其加盖出来的小1元邮票更是登上了“华邮之王”的宝座。在“红印花四宝”之中,红印花原票名列首位,难怪一代红学宗师黄光城先生称其为“唯一非邮票之邮宝”了。

拍卖纪录:1991年9月,英国伦敦拍卖美国华邮收藏家施塔少校的邮集,红印花原票以15400英镑拍出。1994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哈勃市文华邮票公司华邮通信拍卖,红印花原票以29900美元成交。1996年4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举行的珍邮拍卖会,红印花原票以41.4万港元拍出。2002年10月,深圳世纪经典邮品拍卖会,红印花原票直双连以82.5万元落槌;同年10月27日,上海拍卖行举行的秋拍上,红印花原票拍出了29.7万元。2003年3月上海拍卖行春拍,红印花原票以26.4万元成交。2004年12月,香港苏黎世亚洲秋季拍卖会,红印花原票拍出了29.9万港元。2007年苏黎世亚洲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第13期邮品拍卖会,红印花原票以97.75万元成交。2008年1月,斯宾客举办的拍卖会,带上边纸的红印花原票六方连拍出了530万港币,带左边纸的红印花原票六方连以356万港币落槌。2010年12月,在纽约举办的世界珍邮拍卖会,红印花原票(背胶有少许脱胶,刷色亮丽)以13.8万美元成交。2011年在无锡举行的第27届亚洲邮展拍卖会上,红印花原票以78.2万元易主。2012年1月,英国斯宾客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红印花原票拍出了50万元。2013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46万港元拍出了红印花原票;同年9月12至13日在美国Cherrystone拍卖会,红印花原票以14.95万美元成交。2014年北京保利春拍,红印花原票拍出了59.8万元。2016年1月,伦敦斯宾克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水原明窗遗集”拍卖专场,红印花原票的成交价为85万港元,带上边纸的四方连以420万港元高价成交。2018年7月,上海拍卖行举行的春季邮品拍卖会,红印花原票(纸质微黄)经过多轮竞价以43.7万元成交。同年12月,红印花原票(微污)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46万港元。

② 红印花小字暂作洋银2分绿色加盖—“绿衣红娘”

加盖时间:1897年  存世量:9枚  市场价格:800万元

“绿衣红娘”

大清红印花加盖邮票是中国古典邮票中的一朵奇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异常引人注目,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心动容。但一百多年以来,还是不断有不见经传的错变体票出现,并且由此留下了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后的数十年间,人们都认为加盖的油墨均为黑色。但在1942年初,陈志川从一外国人手中购到了一枚使用绿色油墨加盖的红印花小字暂作洋银2分邮票(以下简称“绿衣红娘”),一时轰动邮坛,引起了集邮家们的关注。当时,上海集邮者中的文人雅士给这枚邮票起了“绿衣红娘”这样好听的名字。

“绿衣红娘”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种说法是当时那个私营印刷厂在承办加盖红印花2分邮票时,自作主张,采用绿色油墨试盖于红印花原票上,当时一共加盖了40枚,然后呈献海关造册处批准,因绿色油墨加盖在红色票上,不够明显,认为不合适,遂令改用黑色油墨加盖。另外一种说法是,加盖的油墨颜色为黑色,这在上海海关造册处委托这家私营印刷厂时已经告知了,但这家私营印刷厂拿到红印花原票后,油辊上为绿色油墨,忘记更换成黑色油墨,加盖了一张40枚后,发现颜色错误,立即纠正。这一张绿色加盖票并未混入黑色加盖票中,而是单独上交给了主管单位。

这40枚“绿衣红娘”邮票本是作为档案留存,由北京白纸坊财政部印刷局保管。后来可能是由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白纸坊财政部印刷局发生了几次失窃案,造成了“绿衣红娘”流出。

谈起“绿衣红娘”的收藏与传承,可谓集邮界的一段传奇。

陈志川,浙江绍兴人,生于杭州,中学时代开始集邮,致力研究中国早期邮票,尤其对大龙邮票研究颇深。抗战期间迁居上海,开设国粹邮票公司,1942年3月1日陈氏独资并主编《国粹邮刊》创刊,他还两度担任新光邮票会会刊主编。他购到“绿衣红娘”后,因为当时只发现了这一枚使用绿色油墨加盖的小字暂作洋银2分邮票,无法确定其身份,甚至有人怀疑为化学变色,而陈志川以研究大龙邮票为主,因此就想把这枚邮票转让。集邮家宋慧泉得知此事后,毅然决然地将其买下。

宋慧泉,山东乐岭人,抗日名将宋哲元的胞弟,集邮成果颇丰。他得到“绿衣红娘”后经过多方考证,确定其不是因油墨褪色或化学变色造成的,并加以宣传,集邮界开始逐渐承认它的真实性和珍品地位,此事使陈志川后悔不已。自从确定了“绿衣红娘”的真实身份后,集邮家们开始对这枚邮票心驰神往。1944年,上海的集邮家王纪泽、郭植芳、宋醉陶、邵洵美都想一睹“绿衣红娘”的风采,于是邀请宋慧泉携珍邮来上海。据宋慧泉后人撰文回忆,在接风宴上,宋醉陶以若干万寿加盖改值错变体票和商埠邮票换走了“绿衣红娘”。

宋醉陶,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字沅清,晚年定居于苏州。致力于万寿邮票的收藏与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粹邮刊》各期。邵洵美本想购买此票,但宋醉陶捷足先登,在宋慧泉的送别宴上,邵洵美让宋醉陶借此票赏玩数日。宋醉陶心想好事已成,就同意了。数日后,邵洵美与宋协商转让,宋不肯,邵又许以重金,宋仍不为所动。邵洵美爱票成痴,不惜再三恳求,并扬言强留不再归还。宋醉陶被其诚恳感动,又经亲友调解,只得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最后,邵洵美以比原交换价高出7倍的价格从宋醉陶处购得“绿衣红娘”。宋醉陶曾在《国粹邮刊》第38期发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文,表达自己对失去“绿衣红娘”的惋惜之情。

邵洵美,浙江余姚人,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与人合作开办新月书店,主编《论语》等杂志。20世纪40年代前期热衷集邮,学藏并重,主要收集中国早期邮票,努力搜求未见著录并有集邮学研究价值之物,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集邮活动。邵洵美爱惜“绿衣红娘”心切,强聘夺爱,此事惊动了邮坛,人们不免称奇。集邮家张包子俊在1944年9月《邮话》第33期撰文中称:“红印花绿色加盖,为近年之新发现,故逐鹿者大有人在,今为文学家邵洵美君量珠聘去。是花娇产申江,惊人才貌,燕赵远游,风尘劳顿,今则名士美人,藏娇金屋,定将邮传佳话矣!”

此后,又有一枚红印花绿色油墨加盖小字暂作洋银2分邮票露面,其上同时印有黑色英文“Specimen”(样票)字样。到1963年间,又陆续发现了5枚。1981年,香港爱国人士孙禄芳先生向国家捐献了一批早期华邮珍品,其中红印花小字暂作洋银2分加盖票,竟是“绿衣红娘”直双连,堪称存世孤品。孙先生的这一爱国之举,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收藏,获得了国家的褒奖,而且也使自己名垂青史。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知存世的这种珍邮只有区区9枚。

“红印花”是众所周知的华邮瑰宝。百年来海内外的华邮集邮家热衷于红印花邮票研究,形成独特的“红学”,而“绿衣红娘”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成为红印花家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999年播映的《绿衣红娘》电视剧由国家邮政局、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该剧就是通过“绿衣红娘”邮票,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把主人公的爱情融进这枚稀世珍邮之中,演绎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仿佛为这枚珍邮赋予了生命,极具传奇色彩!

拍卖纪录:1992年英国邮商吉本斯与香港邮商布约翰联合举办珍邮拍卖,“绿衣红娘”以13万港元成交。1997年11月香港拍卖会,“绿衣红娘”拍出了49.5万港元。1998年香港佳士得邮票拍卖会,底部有破损的“绿衣红娘”以45万港元落槌。2001年6月,马休·班尼特拍卖行的红印花拍卖专场中,“绿衣红娘”的成交价为11.55万港元。2004年12月7日,香港举办的苏黎世亚洲秋季邮品拍卖会,“绿衣红娘”以345万港元成交,创下了当时单枚华邮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10年7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上拍了一枚出自林文琰手中的“绿衣红娘”,估价800万~1000万港元。近十年世界各地邮票拍卖会此起彼伏,但再也不见“绿衣红娘”的芳踪。

③ 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数百枚  市场价格:15万元

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

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简称小2分倒盖)票是红印花诸票中唯一不是海关造册处加盖的,其版式独特,加盖字模破损杂乱,且多错印,与其他面值的红印花加盖票明显不同,引起了诸多集邮家的研究兴趣。小2分倒盖票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是在加盖过程中,由于工人操作失误,将原票颠倒放置在印刷机内,造成加盖文字与原票图文方向相反,遂生异品。小2分倒盖票目前发现的最大连票是横二纵五的十方连,原为吴乐园收藏。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藏有小2分倒盖票四方连和1枚旧票。

关于小2分倒盖票的产生数量,前辈集邮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张敏生说:“存世所知有2枚小2分倒盖带张号1004及1245。所以小2分倒盖最少也有两个全张(200枚),扣除兼复盖之一格(20枚),最少也有180枚。”黄光城说:“红印花确可由其齿度之不同而研究出加盖枚数。”他发现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有三种疏密齿度,证明此种小2分倒盖至少有三个全张(300枚)错盖。赵岳先生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研究了存世的小2分倒盖票中有3枚带有100号的原票版式特征,而且来自不同的全张,因此推断出小2分倒盖票的数量至少有380枚的结论。虽然研究者的结论不同,但无论是180枚还是380枚或是其他,都无法掩盖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珍邮的本色,它早已被列入了“红印花八宝”之一。

“红印花”被人们公认的原本是“四宝”,但随着广大集邮人士对红印花邮票研究以及不断发现的新品,“四宝”已经不能涵盖和体现“红印花”的珍贵了,于是集邮界就有了“红印花七宝”“红印花八宝”等几种不同的称谓。

1984年出版的《邮票世界》总33期、总34期曾刊登过黄光城先生关于“红印花七宝”的论述,其分别为:蜚声世界邮坛之华邮第一瑰宝——红印花小1元,身份特殊不是邮票之红印花加盖票的前身——红印花原票,非凡而不简单之“红印花错体之王”——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票,汇兑与邮资通用之高额面值票——红印花当5元倒盖,震动邮坛之双色复盖票——红印花小4分复盖,天生尤物、倾倒邮人的“绿衣红娘”——红印花小2分绿色试盖票,生动别致、名副其实的两次加盖——红印花小2分复盖票。而“红印花八宝”更是存在不同的说法,现在基本得到认同的是指:红印花原票、“小1元”“绿衣红娘”“当5元倒盖”“小2分复盖”“小2分倒盖”“小4分”正票、“小4分”复盖。

其实,不论是“红印花四宝”也好,还是“七宝”“八宝”,其意义远不仅仅是选出几枚珍贵邮票,更重要的是宣传价值,其目的在于提高华邮的国际地位和引起国人对本国邮票的重视、研究和收藏,意义深远。

拍卖纪录:1991年9月,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美国已故集邮家施塔的邮集,“小2分倒盖”六连以1.76万英镑拍出;同年10月13日,美国迈克·罗杰斯公司在洛杉矶举行拍卖会,“小2分倒盖”以2500美元成交。1994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哈勃市文华邮票公司华邮通信拍卖,“小2分倒盖”(带上边纸)以55200美元落槌,销八卦全戳的“小2分倒盖”旧票以19550美元成交。北京邮星1996年北京邮品拍卖会,“小2分倒盖”旧票以3.05万元易主。1999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出了“小2分倒盖”旧票,成交价为2.2万元港元。2001年中国嘉德春拍,“小2分倒盖”(背贴)以33000元易主。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小2分倒盖”(无胶,贴于白纸上)成交价为30800元。2004年12月,苏黎世亚洲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中,“小2分倒盖”以5.75万港元成交。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小2分倒盖”(背贴)拍出了12.32万元。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30万港元拍出“小2分倒盖”六方连(背贴、齿孔间有折,少部分齿孔断开)。2011年北京诚轩秋拍,“小2分倒盖”旧票(倒盖兼倒“S”、票面略有破损,盖海关八卦戳)以34.5万元成交。2012年5月5日,“小2分倒盖”旧票(背有少许贴纸),在赵涌在线以14.08万元易主;同年上海华宇春拍,“小2分倒盖”(原胶轻贴、微黄)成交价达到了25.3万元。2015年7月,香港荣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小2分倒盖”以66.0825万元成交。2016年1月,伦敦斯宾克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水原明窗遗集”拍卖专场,“小2分倒盖”四方连以55万港元成交;同年6月,“小2分倒盖”(背贴、有污)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10.925万港元。2017年中国嘉德春拍,“小2分倒盖”旧票,成交价57500元;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7.25万港元拍出了“小2分倒盖”。2018年6月,红印花“小2分倒盖”四方连在香港亚洲国际(Interasia Auctions)以57.5万港元成交,另一枚“小2分倒盖”票拍出了11.5万港元。同年12月,“红印花小2分倒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74750港元成交。

④ 红印花小字2分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20枚以内  市场价格:70万元

红印花小字2分复盖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全套共8枚,8种红印花邮票的加盖孰先孰后,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如何?早期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人依据外国邮刊报道红印花邮票发行的先后,推论其加盖顺序;还有的人依据收集到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上的销戳日期,推论其加盖顺序。

以后的研究者则主要根据实物资料进行探讨和论证,所谓实物资料,主要有加盖字模的特征、原票的印刷张号以及邮票的齿孔和存世旧票上的邮戳记录等。这些资料,是经过几代研究者不断搜集整理,并在切磋研讨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根据红印花原票上印刷张号的大小推测邮票加盖顺序的先后,大致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实物资料的不断丰富,成为研究红印花邮票加盖顺序的主要方法。归纳近一个世纪的各种研究成果,“红印花”邮票的加盖顺序大致如下:“小字当1元”→“大字当1元”→“小2分”→“当1分”→“小4分”→“大4分”→“大2分”→“当5元”。上述排序,综合考虑了印刷张号的分布、加盖字模和印版的特征,齿孔状况,以及现在发现的邮戳日期记录等,应该较有说服力。

在8种红印花加盖邮票中,红印花小2分加盖使用的字模比较粗糙,加盖最为草率,出现了复盖、倒盖、倒盖兼复盖、绿色加盖等错体或加盖样票,所以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由某私人印刷厂承办加盖的。红印花小2分复盖错体票(简称“小2分复盖”),为红印花票中的大珍品。根据现存“小2分”全张邮票有上下左右版式移动,上下印刷压力轻重的痕迹以及字模变异等特征,可以认为加盖使用的原票为100枚的全张,使用20枚的加盖印版由上至下加盖5次完成。所以目前发现的“小2分复盖”存世仅有一格20枚邮票,在数量上比著名的“小字当1元”和“小4分复盖”都要少。

在红印花小2分复盖票中,有一些复盖痕迹很轻微、墨色浅淡、移位很小,这种红印花小2分的轻微复盖票在中国台湾版《红印花》一书中也有记载,不过这些很轻微的复盖票并不计算在20枚小2分复盖票内。真正的红印花小2分的复盖错体票,其复盖痕迹极为清晰,移位很大,被认为是真正的双重加盖而成。

红印花小2分复盖是中国邮票史上最具魅力的票品之一,每一枚复盖票的历史流传沿革及现珍藏者都已弄清楚了。在其一百多年的流传中,极少登场亮相,但每次亮相,都会引起众多邮人的极大关注。

拍卖纪录:1996年11月,苏富比拍卖公司邮品拍卖会,“小2分复盖”(微有黄斑),估价42万~48万港元,最后成交价为51.5万港元。2012年5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15万港元拍出“小2分复盖”(有黄、附证书)。2016年1月,伦敦斯宾克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水原明窗遗集”拍卖专场,“小2分复盖”拍出了60万港元。

⑤ 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兼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20枚以内  市场价格:100万元

红印花小字2分倒盖兼复盖

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2分邮票,有大字、小字两种。小字的主要特征是“2”字与英文“Cents”在同一排;大字则为两排,“2”字在英文“Cents”的上面。“小字2分”全张票共100枚,分5次加盖,每次加盖20枚(10×2)。“红印花”本应由上海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加盖,2分面值作为国内平信的起点邮资,在当时用途最为广泛。但是任务繁重的造册处将10万枚红印花加盖2分邮票的工作外包给了上海的一家私营印刷厂。在加盖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疏忽,误把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倒置,造成倒盖错体票。又由于种种原因,还形成了类似重影的复盖。由于加盖的阿拉伯数字较小,故称“小2分”。红印花小2分不仅倒盖,而又复盖,是极难得的“双料”错体票,被誉为红印花邮票的“错体之王”。

据考证,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错体票形成数量为20枚,但目前只发现16枚。考虑到这16枚邮票的最初拥有者或发现地大都与欧洲相关,因此有人推测,剩余4枚还没有发现的“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如果还存世的话,极有可能也在欧洲,而且其中版位号为2、3、4的3枚也许还是一件横三连。如果这些猜想可以随着新邮票的发现被一一证实,那对所有关心它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我们期待着奇迹出现的那一天。

关于“小2分倒盖兼复盖”产生的原因,集邮界前辈多有见地。周今觉、王纪泽、严西峤等均认为,“倒兼复”中复盖是因为印刷时纸张稍有移动而非全格重复加盖。但台湾集邮家张敏生认为不是纸张移动所致,推定是重复加盖而成。黄光城在《红印花》专著内引用张敏生的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存世的“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局部放大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出,两次加盖字体的边缘清晰,二者之间没有纸张移动所产生的“拖墨”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有一种可能性,即“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第二道字迹的形成是加盖而非纸张移动所致。1948年集邮家姜治方先生自瑞士苏黎世某拍卖公司购得一枚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1966年捐赠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现藏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乃“红印花”四宝之一,它就像一个图腾柱,代表着中国邮票的巅峰,无数集邮家对其神往已久。它又是一个文化符号,在邮学界一代代传承,集邮界人心向往之却又遥不可及,其内涵早已超出了邮票自身价值,是中国早期邮票中的翘楚。

拍卖纪录:1991年9月,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美国已故集邮家施塔邮集,其中“小2分倒盖兼复盖”双连以1.52万英镑成交。2001年9月,中邮大地在南京举行的邮品拍卖会,“小2分倒盖兼复盖”以46.5万元成交。2004年香港苏黎世亚洲拍卖行举办的邮品拍卖会,“小2分倒盖兼复盖”成交价为86.25万港元。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拍卖会,“小2分倒盖兼复盖”以45万元底价起拍,经过激烈竞争后最终被一买家以68万元竞得。2010年7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92万港元拍出了“小2分倒盖兼复盖”(底部有半透明的污渍,右边有轻微的揭薄)。2011年上海泓盛秋拍,“小2分倒盖兼复盖”(背贴白纸、微黄,右下角有剪齿)以40.25万元成交。2016年1月,伦敦斯宾克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水原明窗遗集”拍卖专场,“小2分倒盖兼复盖”横双连以240万港元成交。

⑥ 红印花小字4分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数十枚  市场价格:25万元

红印花小字4分

大清邮政局最早提出将红印花加盖为临时发行的银圆面值邮票是在1896年12月,时间略晚于小龙邮票和万寿邮票开始加盖的日期。在加盖时,因阿拉伯数字字号有大小之分,形成了小2分、大2分、小4分、大4分的区别。从字模特征看,小4分的“大清邮政”四字沿用了大1元的字模。

红印花原票有5万枚用于加盖4分票,因最初排版用的阿拉伯数字“4”是小号字,加盖了200枚后,因嫌字体太小而停止加盖。之后,换成了大字号的“4”字继续加盖,共加盖了49800枚“大4分”。“大4分”发现的最早销印日期为1897年2月25日,“小4分”为同年6月25日。据当年海关职员德根称:“红印花小字4分也是费拉尔有意所盖,因此事曾为莫伦道夫训斥过一次。”由此可见,“红印花小字4分”的产生、发行和使用,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红印花小字4分”(以下简称“小4分”)含一格5×5共25枚复盖错体票,加上20枚底部被剪齿邮票。因此,“小4分”正常票仅有155枚。“小4分”存世最大连票为一件六方连,2008年7月26日,这件六方连在香港Zurich Asia拍卖会上以506万港币成交,归上海丁劲松收藏。据黄光城统计,“小4分”四方连存世约七件。中国知名作家夏衍曾藏有一件“小4分”四方连,在1991年连同其他藏品全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吴乐园也曾藏有一件“小4分”四方连原带有完整上边纸,吴乐园出售其“红印花”专集后,此件“小4分”四方连一度由台南一位许姓集邮家典藏。若干年后,该许姓集邮家委托苏富比拍卖此件票品,竟然在预展时失窃,票品不知去向。1997年,这件“小4分”四方连竟出现在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邮品拍卖会上,但是上边纸已被撕去。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小4分”四方连。“小4分”双连,原存世可考者有三件(含一件吴乐园旧藏之直双连旧票)。1991年5月,香港旭力集邮公司出现一件“小4分”横双连新票。1992年,此件横双连在台北牯岭街某邮票公司公开拍卖,台湾华视新闻还特地出动采访小组到现场采访,后来此票又于1997年由台北蟠龙公司付拍,目前花落谁家不详。1998年11月,苏富比在香港拍卖一件吴乐园旧藏之“小4分”直双连旧票。据悉,此件“小4分”直双连旧票已被分拆成两个单枚。另一件“小4分”横双连在2012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卖会,以207万港币成交。

“小4分”为“红印花”名贵之票,但有不法之人将红印花大字4分的阿拉伯数字“4”涂掉,换成较小的数字“4”来冒充红印花小4分票。所以购买此票时,一定要注意“4”字周围的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有涂改的痕迹。如邮票背面为无胶或二次胶,应加倍留意。

“小4分”虽然未跻入“红印花四宝”里,但仍是“红印花”邮票中比较名贵的一种珍邮,为全世界集邮人士所瞩目和关注,名列“红印花八宝”之一。

拍卖纪录:1994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哈勃市文华邮票公司华邮通信拍卖,“小4分”以69000美元拍出,旧票以55200美元成交。1998年中国嘉德春拍,色泽鲜艳附鉴定证书的“小4分”以8.58万元成交。2000年11月,斯宾客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邮品拍卖会上,“小4分”以92000港元易主。2001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剪片一件(销上海邮政局1897年6月25日大圆戳)拍出了49.5万元,可见该票买主对其上邮戳的认识程度之高,因为这个日期,比先前“小4分”邮票最早销印记录的日期早了四个多月;同年在香港举行的斯宾客秋季拍卖会,“小4分”经过多轮竞价,以48300港元成交。2004年12月,苏黎世亚洲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小4分”成交价为6.9万港元,另一枚旧票竟然拍出了21.85万港元。同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旧票(背面有圆珠笔字迹)以68200元成交。2006年苏黎世亚洲春拍,“小4分”旧票(盖1897年7月5日上海大圆戳)成交价为10.35万港元。同年中国嘉德春拍,“小4分”(二胶)以11万元成交。2007年上海泓盛秋拍,“小4分”(二胶)以11.2万元易主。2008年7月,“小4分”六方连在香港Zurich Asia拍卖会以506万港币成交;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1.85万港元拍出了“小4分”(背贴)。2009年北京诚轩秋拍,“小4分”(原胶贴纸)以23.52万元成交。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原胶贴纸)拍出了32.48万元。2011年北京诚轩秋拍,“小4分”(背贴)成交价达到了46万元、“小4分”旧票以28.75万元落槌。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附有英国皇家集邮协会鉴定证书的“小4分”拍出了28.75万元;同年12月,“小4分”横双连现身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卖会,拍出了207万港元。2014年2月,赵涌在线上拍了“小4分”(无胶),最后的成交价为23.98万元。2015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局部轻微泛黄、背贴)以23万元易主。2016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成交价为28.75万元。同年上海华宇春拍,“小4分”(背贴)拍出了24.15万元。2017年3月,香港斯宾客上拍了“小4分”,最终以17.25万港元成交;同年北京诚轩秋拍,“小4分”旧票以13.8万元落槌。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8.4万港元拍出了“小4分”。同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小4分”(背贴)拍出了21.85万元。

⑦ 红印花小字4分复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25枚以内  市场价格:120万元

红印花小字4分复盖

红印花小字4分中有一种很罕见的复盖错体票,这种错体票开始是采用紫色油墨加盖,墨色较淡、字迹模糊。后又改用较浓的黑色油墨重盖一次,但第二次重盖没有和第一次紫色加盖的字迹完全吻合,因此出现了紫色和黑色的双色复盖票。先加盖的紫色字居中,颜色很轻微,而重盖的黑色字偏右,黑色较明显。红印花小字4分复盖(简称“小4分复盖”)票当时一共加盖了一格,共25枚。早年各种集邮目录对此票都没有提及,直到1926年纽约邮展,美籍华邮收藏家将其旧票付展,才引起集邮界关注。

我国早期邮坛著名邮学家倪宣文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专心研究小4分复盖票的存世量。在他编著的《红印花小字4分复盖票存世征信录》中,记载了他收集、整理红印花小4分复盖票的相关资料,据考证存世量为12枚。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畅等原因,倪宣文先生所考证的小4分复盖票存世量,距离真正存世量还有一定差距。但他的研究调查,为以后的进一步发掘作出了表率。近些年,据专家统计,红印花小4分复盖票目前共发现22枚,其中有横三连一件、横双连一件、4枚旧票,余下的都是单枚新票。

红印花邮票的收集和研究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有很多未解之谜,留待后人继续探寻。

拍卖纪录:1987年瑞士苏黎世高琳娜拍卖会,“小4分复盖”以1.25万法郎成交。1988年香港鉴珍有限公司拍卖会,“小4分复盖”底价为2.4万港元。1996年4月,美国纽约卓利史公司拍卖会,“小4分复盖”以7万美元拍出;同年11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举办的珍贵华邮拍卖会,来自于台湾集邮家吴乐园邮集的“小4分复盖”横3连,是存世最大的连票,以220万港元高价拍出。1998年香港佳士得公司邮票拍卖会,“小4分复盖”以48万港元成交。2002年6月,广东深圳世纪经典拍卖公司以84.7万元拍出“小4分复盖”。2004年苏黎世亚洲秋拍,“小4分复盖”以59.8万港元成交;同年中国嘉德秋拍,“小4分复盖”拍出了46.2万元。2006年5月,上海拍卖行春拍,“小4分复盖”成交价为50万元;同年7月,上海泓盛拍卖会,“小4分复盖”同样以50万元成交。2010年7月,“小4分复盖”(微污、有黄)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149.5万港元。2011年9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18.5万港元拍出了“小4分复盖”(微黄)。2016年1月,伦敦斯宾克拍卖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水原明窗遗集》拍卖专场,“小4分复盖”以75万港元成交。

⑧ 红印花小字当1元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32枚

市场价格:600万元

红印花小字当1元

红印花小字当1元素有“华邮之王”的美誉,是公认的中国邮票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迄今为止,它在各大邮品拍卖会上每次亮相均惊艳全场,引得无数羡慕眼光。数十枚的珍稀存世量,而今600万元一枚的保守估价,使它成为历史与财富的双重象征。“国之重宝”“世界珍邮”“邮王”等响当当的名头,使得只要是对中国邮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忍不住对它膜礼叩拜。它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大清邮政于1897年将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使用,红印花票全张为100枚,在加盖1元面值的邮票时,为了方便加盖,就将全张十字形剖开,成为4个小张,每张25枚。因此,加盖的版模是直5枚、横5枚。印版内“当1元”3个字相当于5号铅字,加盖了两个全张,共计50枚。送审时邮政当局嫌加盖的中文“当1元”字形太小,不甚醒目,使用起来不方便,即令停止加盖。随后改用字号略大的字继续加盖“当1元”邮票,文字内容未加改动。

按理说,不合格的邮品是废品,应就地销毁不得外流。然而,红印花小字当1元(简称“小1元”)邮票并未销毁,据说随着“大字当1元”票一起交邮局出售。还有些文章描述费拉尔等人如何在邮局窗口购买到红印花小字当1元,但这些说法并无权威文献和实物资料的佐证。红印花小字当1元是否由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出售并使用,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论证的课题。

红印花小字当1元目前发现存世仅有32枚,每枚都身份明确、流传有序。其中有四方连1件、横双连1件、旧票1枚,乃存世孤品,藏于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其余皆为单枚。“小1元”还产生了2种珍贵的变异票,即加盖英文“dollar”后面没有实心句点和有远距离的句点。

关于存世孤品“小1元”旧票的流传,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它最早是由费拉尔所有,后将此票赠给他的女婿、英国人雷本,雷本将此票与其他早期华邮一起贴在镜框内,悬挂于室内作为装饰品,保存了近30年。由于陈列时间较久,保存不当,致使这枚红印花旧票略有褪色。后来上海邮商陈复祥以1500美元从雷本手中购得这一镜框华邮。大约1928年,陈以1000银圆之价将这枚红印花小字当1元旧票卖给爱好集邮的袁世凯之子袁寒云。袁寒云挥霍无度,经济拮据,又将此票售给外国人布许,布许又转售给福州人阮景光。三年后,又被布许购回。1932年,布许将此票在上海拍卖,流拍后转售给了归国华侨刘子惠。许多中外集邮家闻知,欲登门求售,刘子惠不忍割爱,遂将此票收藏了十二年。1944年,刘子惠归国,有意转让,外国人得知,纷纷以高价求购。7月某天,马任全到集邮家陈志川家叙旧,见到陈所藏“红印花小字4分”和“当5元”两枚旧票,十分爱慕。陈为鼓励马任全早日收齐早期华邮,慷慨割爱,以原价相让,并告之这两枚珍邮是归侨刘子惠让给他的,刘氏手中还有一枚红印花小字当1元旧票,堪称当世无双,正欲出售。马任全听后十分高兴,就与陈志川一起登门拜访刘子惠。刘为马任全的恳切言辞所感动,决心助以一臂之力,遂以1000美元的代价将其转让给了马任全。

集邮家陈志川对此票也很爱慕,为感谢陈志川的出力促成,马任全将此票留存陈处赏玩一个月。马任全倾全力收集国邮,当得知另一集邮家徐慕邢手中还有一枚红印花小字当1元新票,便再次求购,因所购资金需黄金十两,一时难以筹足款项,陈志川又鼎力相助,使马任全如愿以偿。马任全十分感激,又将此票留置陈处玩赏一个月。1949年以后,为支持我国集邮事业,马任全把自己倾一生心血搜集到的珍邮,包括传世孤品的红印花小字当1元旧票,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

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被誉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蜚声国内外邮坛,说起它的渊源也颇为传奇。这件珍宝原为费拉尔秘藏,在他死前从未告诉过任何人。费拉尔死后,周今觉用2500两白银从他的遗孀手中购得此四方连,使已流入外国人手中的清代华邮珍品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赢得了中国“邮王”的尊称。周今觉得此珍品后,非常得意。1927年9月20日,他在《邮乘》邮刊第三卷第2号里写道:“这位费氏夫人之难说话,真是从来少有,我受足了她的气,却也亏了她如此,不然,二十余年来红印花小1元四方连早已被他人谋夺了去,也轮不到我了。我为这部邮集费尽苦心,盘算了三年之久,因为若是被他人得了去,那就我的一世华邮盛名,付之流水,我的华邮大王名号,立刻就要贬削……我当时心里有一个打算,若是小1元四方连落到他人手里,我的华邮只好立刻停止进行,并且可以就此卖出,而我的集邮生涯也可以算就此告终。”1947年,周今觉晚年由于事业经营不顺利,精神与体力大不如前,所以便以330两黄金将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转让给了集邮家郭植芳,郭被誉为新“邮王”。1948年,郭植芳全家去美国定居于旧金山,1967年郭植芳病逝于旧金山。生前邮集,除了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外,基本上都陆续分散出让了,这件珍品留给了他的夫人刘兆珊保管。此后,不断有中外集邮家向刘女士求让,还有位美国集邮家愿意出25万美元求购,均被婉言谢绝。1982年,刘女士以30万美元将其转让给香港集邮家林文琰先生,使这件在海外流落几十年的“华邮珍宝”回到故里。而在寻觅、购买这件邮票的过程中,中国集邮家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已在国内外集邮界传为美谈。林文琰获得这件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后,荣登当代“邮王”宝座。中国1999年世界邮展上,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和大龙阔边5分银全张等珍邮悉数亮相,让邮迷们近距离观看了这些久藏于王室和银行保险柜中的宝贝。当时慕名前来参观华邮瑰宝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在邮展上同时展出这两件珍品,人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饱眼福的愉悦,更能从这些集藏旧事中,感受到中国老一辈集邮家那一颗颗的拳拳赤子心,一种独特的中国集邮魅力,绵绵不尽的友情、亲情、爱国情。

2010年,经过了3年的谈判,上海集邮家丁劲松从林文琰处购得红印花小字当1元四方连和大龙阔边5分银全张等华邮珍品,并向林文琰承诺郭植芳夫人当年所提的条件:不售让与外国人,也不交付拍卖。他说:“我收集中国古典珍邮,原来纯粹是个人爱好,现在感到是责任所在,与其说是拥有了它们,还不如说是一个守护者”。

拍卖纪录:1922年4月,“红印花小字当1元”在上海鲁意师摩洋行拍出了150美元,得主是李辉堂,这是“小1元”首次公开拍卖。1930年10月,在英国伦敦,嘉丁玲公司上拍了“小1元”,成交价为88英镑。1943年6月,“小1元”在哈默拍卖公司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以370美元成交。1957年12月,哈默拍卖公司在伦敦举行的拍卖会,“小1元”以370英镑易主。1962年2月,西格尔拍卖公司在纽约举行的邮品拍卖会,“小1元”双连拍出了2700美元,得主是申偶,此双连后来被他撕成了单枚出售。1968年12月,西格尔公司在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小1元”拍出了2200美元。1969年11月,罗伯森·劳公司拍卖行上拍了“小1元”横双连,最后被黄天涌以2500英镑拍得。1978年10月,吉本斯公司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小1元”以8万港元成交。1983年,“小1元”在英国劳逊·罗公司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了12.5万瑞士法郎。1987年瑞士苏黎世高琳菲娜公司拍卖“小1元”,落槌价为27万瑞士法郎。1991年9月11~13日,英国伦敦拍卖华邮收藏家斯塔少校邮集中的“小1元”,以13.2万英镑成交。北京邮星公司1996年北京邮品拍卖会,“小1元”以180万元拍出。1999年11月,苏富比与高琳娜公司在香港联合举办的拍卖会,“小1元”的落槌价为150万港元。

2001年6月,马修·班尼特公司在纽约举办的拍卖会,已成为存世孤品的“小1元”横双连拍出了50万美元,得主为严挹芬,此票原为黄天涌旧藏;同年9月,中邮大地在北京举办的邮品拍卖会,“小1元”的成交价格达到了180万港元。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小1元”以22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当时“小1元”拍卖价格新纪录,同时也是国内邮票拍卖的最高价。2009年9月,在苏黎世亚洲邮品拍卖会上,“小1元”估价180万~200万港元,最终以258.7万港元成交。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552万港元拍出了“小1元”。2013年5月,在北京东方大观春季拍卖会上,“小1元”的成交价达到了577.3万元;同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90万港元拍出了“小1元”。2016年1月,斯宾客公司在香港举行的邮品拍卖会,出现了两枚“小1元”,成交价分别为360万港元和520万港元。2018年6月,“小1元”出现在瑞士高玲菲娜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落槌价为60.5万瑞士法郎。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卖会,黄光城专著《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中,被列为第7位的“小1元”以552万港元成交。

⑨ 红印花大字当1元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约2000枚  市场价格:3万元

红印花大字当1元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共有1分、2分、4分、1元和5元五种面值,其中2分、4分和1元均有大小字之分,所以全套邮票有8枚。与小龙加盖改值邮票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不同,红印花邮票8组加盖印版均有“大清邮政”四字,这主要是由于原票上没有中文,只有英文“Revenue”所以需要盖上“大清邮政”字样,向公众表明这是清朝邮政局的邮资支付凭证。

在面值表示方面,8组印版可以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了“当”字,以示原票面值的改变,但采用的字号字体及排列方式各有不同。如小字“当1元”为竖排;大字“当1元”也是竖排,但此三字的字号放大许多。这是因为,在送审时邮政当局嫌加盖的中文“当1元”字体太小,不甚醒目,使用起来不方便,即令停止加盖。随后就改用大字“当1元”继续加盖,并于1897年1月11日开始发售使用。

《大清邮政光绪三十年事务通报总论》的第四个附件《邮票略解》中,提供了有关红印花加盖邮票的发行数量,1分面值的20万枚,2分面值的34.96万枚,4分面值的5万枚,1元面值的2.0485万枚,5元面值的5000枚,总计62.5085万枚。在“退销数目”和“净用”两栏中,面值为分的红印花邮票与小龙加盖改值邮票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的数字没有区分,所以只知道1元面值的红印花邮票“退销”1.3236万枚,“净用”7249枚,5元面值的没有“退销”,“净用”5000枚。这是邮政主管部门正式公布的官方数字,应当认为是有统计数据作为基础的。随着红印花邮票存世实物记录的全面捜集,研究者根据印刷张号重新推算红印花邮票的加盖数量,认为“大1元”共加盖了2.985万枚,但在加盖过程中损坏和加盖错误的数量高达13000枚,所以其净用数量仅有1.6万枚左右。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上面两组“大1元”的加盖数量都值得参考。

据有关资料介绍,已故英国华邮收藏家大卫德爵士遗集中有一件“大1元”十方连的盖销票,为存世最大的连票,现属张敏生。张先生还有一件“大1元”的复组全张,25枚均为新票。已故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的遗集内也有一件25枚大1元复组全张新票。

现今,红印花大字当1元新票和旧票加一起的存世量约为2000枚。红印花大字当1元以其独特的身世、娇艳的色彩,深受华邮收藏者的钟爱,成为了我国邮票中的珍品。

拍卖纪录:1992年10月,瑞士苏黎世珍邮拍卖会,红印花大字当1元(以下简称“大1元”)横双连,右边1枚齿孔有缺失,以2100瑞士法郎成交。1994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哈勃市文华邮票公司华邮通信拍卖,“大1元”四方连(二胶)以10.35万美元成交、另1枚“大1元”以74750美元拍出。1997年中国嘉德秋拍,“大1元”以11550元易主。2011年北京诚轩秋拍,“大1元”旧票拍出了20700元。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大1元”直双连旧票以27500元落槌。2007年上海泓盛春拍,“大1元”(无胶,部分短齿)以21280元成交。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大1元”(背贴)以15120元落槌。2009年4月,中国嘉德世界集邮展览专场拍卖会,“大1元”以28000元易主。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大1元”(背贴)拍出了39200元。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大1元”(背贴)成交价为43700元。2012年3月,苏黎世亚洲在香港举行的“珍稀邮票及邮政史拍卖会”上,“大1元”四方连以103.5万港元落槌;同年北京诚轩春拍,“大1元”(背盖鉴定章,原胶贴纸)拍出了71300元。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大1元”横双连(整体泛黄,背贴)成交价达到了17.25万元;同年上海华宇春拍,“大1元”(二胶)拍出了32200元。2014年北京诚轩春拍,“大1元”(有黄)成交价为11500元。2016年北京保利春拍,“大1元”以18400元易主。同年中国嘉德秋拍,“大1元”拍出了26450元。2017年北京诚轩秋拍,“大1元”(背贴)成交价为13800元。2018年6月,“大1元”(有黄)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5300港元成交。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9900港元拍出了“大1元”(微污,右上角有微折)。

⑩ 红印花当5元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500枚以内  市场价格:40万元

大清邮政于1897年将库存中的红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使用,在加盖的红印花邮票中,5元邮票是其中面值最高的。“当5元”字模与“大字当1元”字模相同,仅将“1”字换为“5”字。由于该票面值高,主要用于邮政汇兑业务,或是贴在汇银执据上,作为汇款数额的凭证,这些汇票要统一交到北京邮政总局销毁。部分寄国外信件也需要此种高面值邮票,因此,有少部分也曾贴在信封上实寄过。张敏生藏有一件1898年10月8日由福州寄往厦门的挂号实寄封,上面贴有6枚邮票,其中有1枚红印花当5元(以下简称“当5元”)邮票。

红印花当5元

20世纪30年代,集邮家郑汝纯先生曾收藏一件“当5元”五连票(此件是四方连加右上角一枚),但此票后来毁于战火中。现存世的“当5元”最大完整连票是一件横四连新票,已知最初由吴乐园收藏,现由一位资深集邮家珍藏,其位置为全版第2~5号,此件色泽鲜艳,齿孔完整,加盖字迹清晰,图案略向上移。此外,吴乐园还曾收藏有一件由直双连和两个单枚复组的“当5元”四方连新票一件,初见于中国台湾1982年邮展。周今觉也曾藏有由两个横双连复组的“当5元”横四连一件,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新光邮票会等联合举办的邮展上展出过。“当5元”双连,现存世约有十件。夏衍先生曾藏有2枚“当5元”,1991年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5元”的张号迄今仍未发现,而最早的邮戳记录为1897年10月14日,大大晚于其他各面值的红印花邮票。“当5元”使用“大清邮政”四字的字模与“大1元”、“大、小4分”和“大2分”相同,但其加盖印版第五直行有加盖字迹上移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时存在于“大2分”的加盖印版上,说明两种邮票在加盖顺序方面关系密切。从齿孔看,“当5元”至今发现的都是14度疏密混合齿,与“大2分”票相近,而与“大、小1元”票的15度不规则齿孔区别明显。由此推测,“当5元”可能是所有红印花邮票中最后加盖的。

据《大清邮政光绪三十年事务通报总论》的第四个附件《邮票略解》中,提供了有关“红印花”加盖邮票的发行数量,1分面值的20万枚,2分面值的34.96万枚,4分面值的5万枚,1元面值的2.0485万枚,5元面值的5000枚,总计62.5085万枚。在“退销数目”和“净用”两栏中,“当5元”没有“退销”,“净用”5000枚。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红印花邮票存世实物记录的全面搜集,研究者根据印刷张号重新推算红印花邮票的加盖数值。黄光城认为,红印花原票共有65万枚准备用于加盖,减去邮政当局分别从第1包和第4包中提存的两个全张共200枚,实际用于加盖数量为64.98万枚,具体数字为:1分票19.99万枚,小2分10万枚,大2分25万枚,小4分200枚,大4分4.98万枚,小1元50枚,大1元2.985万枚,5元票2万枚。对比根据印刷张号推算的数字与邮政文件公布的数字,两者之间相差24715枚,研究者认为是“加盖数量”与“印刷成品”在数量方面的差距,“差额应属加盖时损坏和加盖错误剔除之数”。但仔细对比两组数字可以发现,对红印花分面值的邮票加盖数量的估计,两者的差别除2分面值的400枚之外,两万多枚邮票的数差主要是在元面值的邮票上面,包括1元面值票相差的9515枚和5元面值票相差15000枚。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以加盖中的损耗来解释。因为损耗应发生在各面值邮票的加盖过程中,而不会只发生在元面值邮票加盖过程中。考虑到元面值邮票用于包裹、国外挂号及邮政汇兑等业务,使用时间较长,邮政部门以后的统计,可能会因资料分散、丢失等,遗漏部分数据。例如,《邮票略解》中公布5元面值票发行5000枚,净用5000枚,就不太像是经过统计后相加的数字,似为一种估算。从另一方面说,以印刷张号推算加盖数量也有继续深入探讨的余地,如5元面值票至今还未发现张号,所以加盖2万枚可能一种假设;同时,既然“小2分”邮票加盖质量较差,则加盖中次品及损耗必然相应增加,但现在两组数字区别只有400枚(包括“大2分”),似不能反映加盖损耗的实际情况。

目前,集邮界普遍认为“红印花当5元”2万枚的发行量是比较可靠的。至于其准确发行量还有待于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新发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5元”流传于世的很少,就是旧票也不多,估计现今新票和旧票加一起的存世量不足500枚。

拍卖纪录:1992年9月,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卖会,“当5元”以49500港元成交,盖1897年厦门大圆戳的旧票以88000港元易主。1994年2月,香港布约翰拍卖会,顶部齿孔有损、背胶不佳的“当5元”以79000港元拍出。1995年北京邮品拍卖会,“当5元”以78000元拍出。北京邮星1996年拍卖会,“当5元”以86000元成交。1997年中国嘉德秋拍,“当5元”拍出了88000元。2001年中国嘉德春拍,“当5元”(右侧齿孔有瑕疵,背贴)成交价42900元。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当5元”(背贴)以49500元易主。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当5元”(票背有铅笔字及“YT”收藏章)66000元拍出。2006年北京诚轩春拍,“当5元”(背贴)拍出了14.3万元。2007年上海泓盛秋拍,“当5元”以14万元成交。2008年北京诚轩春拍,“当5元”成交价达到了15.68万元。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当5元”(背贴、发黄)以17.92万元落槌;同年北京诚轩秋拍,“当5元”以19.04万元易主。2011年9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87.5万港元拍出了“当5元”横双连旧票(带右边纸,邮戳上的文字为“Kiungchow”、“14Aug99”等)。2012年11月,“当5元”(无胶轻贴)在赵涌在线拍出了70.4万元;同年上海泓盛秋拍,“当5元”的成交价为60.95万元。2013年华宇春拍,“当5元”(二胶)以51.75万易主;同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46万港元拍出了“当5元”。2014年4月,香港皇朝第8次拍卖会,“当5元”拍出了69万港元。同年北京保利春拍,“当5元”(附1960年英国集邮协会保证书)成交价为66.7万元。2015年5月,赵涌在线以27.5万元拍出了“当5元”(背有贴纸、有字迹)。2016年华宇春拍,“当5元”(原胶轻贴)以32.2万元成交。2017年北京诚轩秋拍,“当5元”(背贴)18.4万元落槌。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上拍了两枚“当5元”邮票,其中一枚打孔向左侧移位,打到了少许图案,以17.2万港元拍出;另一枚打孔正常,但有水平折痕,怀疑不是原胶,以11.5万元港元易主。同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一共上拍了两枚“当5元”,其中一枚“当5元”(带下纸边,第24号版位,无背胶,有多个签名和收藏章)以36.8万元落槌;另一枚“当5元”(背轻贴,背面右下角有红色收藏章)拍出了23万元。

? 红印花当5元倒盖

发行时间:1897年  存世量:数十枚  市场价格:65万元

红印花当5元倒盖

以红印花原票为首的红印花珍邮家族中,更有因为加盖错误而诞生出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珍邮。

大清邮政将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上面值,作为邮票使用。最初加盖的是1元面值,在加盖5元面值时,因为“当5元”字模与大字“当1元”字模相同,所以仅将“1”字换为“5”字。由于面值高,用处不多,印量也很少。但就在这极其稀少的邮票中竟诞生了更为震撼、更为珍贵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简称“当5元倒盖”)珍邮。

加盖“红印花”只是权宜之策,当时的大清邮政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新邮票的设计制作中,谁也没有想到在加盖环节会出现倒盖现象。再加上当时邮件数量激增,急需邮票使用,所以在检查过程中也出现了纰漏,使得少量的“当5元倒盖”珍邮流出。据记载,“当5元倒盖”票曾在福州、天津、琼州和梧州邮局出售过。经过了百年的岁月,红印花当5元倒盖的存世量现仅有数十枚,枚枚都是珍贵文物,被列为“红印花四宝”之一。

关于“红印花四宝”的来历,还有一段趣闻。早在20世纪初,著名华邮大王周今觉首先号召中国人收集中国邮票,并创办邮学刊物《邮乘》。他提出将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字当1元邮票、红印花当5元倒盖邮票和“宫门倒印”并称为“华邮四宝”。之后,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等许多名贵邮品,以及民国时期的一些珍罕邮票不断被发现和报道,且“华邮四宝”中的前三种又都是出自红印花家族中,于是周今觉等集邮家又提出重新审定“华邮四宝”这一名称,因此,这一时期全国集邮界发生了热烈讨论。

有人提出“四宝”的选择应该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必须是正式发行且用于邮政寄递,这才是真正的邮票。进而认为红印花原票不应列入“四宝”,这种观点以袁世凯次子袁寒云为代表。他认为,“翡翠姐”邮票存世稀少,稀缺程度比红印花加盖系列中的珍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替代红印花原票的位置。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谓五花八门。例如有人提出,无论是“红印花”还是“翡翠姐”或是其他万寿邮票,均不应列入“华邮四宝”,就好像临时中立邮票中的珍品极多,如果列其一、其二则会遗漏其三、其四等其他珍品,如果全部列入,那八宝甚至十宝也不够用。但周今觉认为,如果从万寿系列邮票中选择难度太大,因为万寿邮票珍品繁多,难以从中挑出,故不如从红印花加盖邮票中再选出一枚,于是他提出“小2分倒盖兼复盖”也是稀有之珍品,堪称宝之资格,可以被列入。

周今觉在当时中国集邮界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其言论被很多集邮家奉为准则和法规,他的提议最终被采纳。1927年《邮乘》第7号出版,中华邮票会发表重要议案,“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被正式归入了“华邮四宝”中。就这样,以“宫门倒印”为首的民国时期的珍品单独列为民国珍邮。因而这时的“华邮四宝”实际上就成为“红印花四宝”了。因为“红印花”系列邮票是清代发行,所以也叫“清四宝”。与之后的“民国五珍”相比,“红印花”时代在前,所以又称“前四宝”。此后更为合理的提议仍层出不穷,但被列入“红印花四宝”的邮票没有再变动过。至今上述珍品仍作为评价中国早期邮票珍罕程度的重要依据。

拍卖纪录:1992年10月,瑞士Corinphila邮票公司上拍了“当5元倒盖”横四连,此件孤品出自瑞典工业家诺登菲特(Thorsten Nordenfelt)之集藏,成交价为72000瑞士法郎。1994年12月,香港布约翰有限公司拍卖会,“当5元倒盖”横四连再次现身,以61.6万港元成交。1996年5月,北京邮品拍卖会,“当5元倒盖”以14.5万元落槌。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当5元倒盖”旧票(销琼州1898年8月15日中英文小圆戳)以8.8万元易主。2003年北京华辰春拍,“当5元倒盖”双连以38.5万元成交。2006年苏黎世亚洲春季拍卖会,“当5元倒盖”旧票(盖完整的1897年8月15日琼州邮戳)成交价为18.5万港元。2007年苏黎世亚洲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第13期拍卖会上,“当5元倒盖”以21.85万港元成交。2008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31.5万港元拍出了“当5元倒盖”(有黄、有小裂口、微污)。2009年1月,“当5元倒盖”在香港Spink所举办的拍卖会中拍出了38万港元。2010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40.25万港元拍出“当5元倒盖”(微黄)。2014年9月,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邮品钱币拍卖会,“当5元倒盖”以57.5万元落槌。2018年6月,“当5元倒盖”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63.25万港元成交。同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当5元倒盖”(背贴)拍出了70.15万元。

4.普通邮票与限地方贴用邮票

《中国邮票史》记述了清代邮票的发行情况,时间从1878~1911年,内容包括大龙邮票、小龙邮票、小龙加盖改值邮票、万寿加盖改值邮票、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邮票、日本版蟠龙邮票和伦敦版蟠龙邮票等,这些邮票均属于普通邮票。1910年,清政府在西藏创办了邮政,并于1911年2月发行了限在西藏地方贴用的邮票。

除了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票等普通邮票作为重点提取出来作为单独章节叙述,清朝发行的其他普通邮票和限地方贴用邮票中,也产生了许多珍贵品种,下面一一进行叙述。

①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

发行时间:1897年5月  存世量:约500套  市场价格:1万元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

1896年11~12月,海关总税务司署上海造册处对小龙邮票和万寿邮票进行了加盖改值。小龙加盖暂作洋银改值邮票根据加盖字模的差别,分为加盖小字改值和加盖大字改值邮票两套,每套各3枚,改值后面值为1分、2分、5分。所谓小字和大字是指加盖面值的阿拉伯数字字号有大小之分,使用的字体也不同,小字为白正体,大字为粗等线体(1分仍为白正体)。除此之外,其他中英文字的字体、字号等基本式样均无差别。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在1897年5月发行,1897年9月30日停售。

这套邮票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北海票”。绵嘉义1906年的记录中就提到了这套邮票:“此即已知的‘北海票’,但迄今为止从官方记录中找到的就是此票从未发往哪个口岸。已见到未销盖的票品,据推测那是加盖后库存的剩余邮票被错误地印上了此种字模。”

1907年,英国通俗集邮作家梅尔维尔出版了《中国邮票》一书,其中讲述了有关“北海票”的传闻经过。

惠斯费尔德·金通知我,他们有一些销有1897年5月8日北海邮戳的票品。他们对我说,1897年1月中国发行临时邮票时,所有的邮局都接到通知,立即将他们全部的库存邮票退到上海,以便加盖银圆面值,而北海是个遥远的口岸,所以那里的邮票直到1897年4月才退到上海。此时,小字加盖邮票已经使用,所以这批邮票被用大字加盖并退回北海。发行总数,据信为每种面值各有1000枚。

1943年,张庚伯首先在《国粹邮刊》上发表文章质疑此种说法,认为“此票原票,绝非北海邮局寄回”,而“北海票”之声名、身价是费拉尔、绵嘉义等人操纵、鼓吹所致。稍后,邵洵美介绍了早年任职海关的旅沪集邮家德根的谈话概要,称“‘北海票’是费拉尔有意加盖的,等到加盖好后,他曾经寄出两批到外埠邮局,但并不是出售而是请其销印。寄往的邮局,一是北海,另外一个是汕头。‘北海票’实在与北海没有关系,完全是费拉尔弄的玄虚而已。”我国清票专家赵人龙在《中国邮票史话》一文中分析,也认为这好像是费拉尔故意加盖而垄断的。

“北海票”作为俗称,现在还有人沿用,但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与北海无关则已形成共识。关于这批邮票的发行数量,绵嘉义给出的数字是1分109枚、2分54枚、5分59枚,显然与目前可见到的存世量不符。周今觉经过考证,主张三种面值各为1000枚,与前述梅尔维尔给出的数字一致,较为可靠。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问世后,即被集邮者收藏起来,用于寄信的不多,所以存世新票多、旧票少,新旧票的存世量一共约为500套。

拍卖纪录:1994年10月,上海集邮公司主办的,94中国邮票拍卖会,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全套四方连底价3.5万元,以7万元成交。1995年5月,太古·佳士得公司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全套四方连(带左边纸)以7.475万港元拍出。2001年中国嘉德春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旧票以5720元成交。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原胶轻贴、有黄、带上边纸)拍出了9900元。2006年上海泓盛春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以7150元易主。2008年7月,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在赵涌在线上拍出了8800元。2010年7月,小龙加盖大字改值(背贴)在赵涌在线以13640元成交。2012年4月,赵涌在线以14960元拍出了小龙加盖大字改值(有黄)。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原胶贴纸)以10350元成交。2014年1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7250港元拍出了小龙加盖大字改值(背贴)。2015年中国嘉德秋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全套四方连(局部泛黄、背贴)拍出了43700元。2016年上海华宇春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背贴)以13800元落槌。2017年上海泓盛春拍,小龙加盖大字改值以9775元成交。2018年3月,小龙加盖大字改值(背贴、有黄)在赵涌在线上的成交价为6771元。同年12月,小龙加盖大字改值(背贴、角有轻微折痕)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9775港元成交。

② 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

发行时间:1897年10月1日  存世量:约1000套  市场价格:3.2万元

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

大清邮政局于1897年10月1日发行了一套普通邮票,全套共12枚,由费拉尔设计。因为面值1角以下的图案是龙,面值5角以下的是鲤鱼,面值5元以下的是飞雁,在日本印制,故称为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简称日本版蟠龙邮票)。该套邮票石印版印制,采用太极图水印纸,此种纸张由英国华德路公司供货,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发行的小龙邮票和万寿邮票,均是使用此类纸张。这套邮票原是大清邮政局准备在1897年1月各地邮局正式营业时发行使用,但由于当时产生了一些问题,使其发行整整拖延了十个月之久。

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各面值的发行量分别为:半分,48.12万枚;1分,43.32万枚;2分,124.8万枚;4分,91.2万枚;5分,36万枚;1角,36万枚;2角,16.8万枚;3角,16.8万枚;5角,36万枚;1元,5.16万枚;2元,1.293万枚;5元,7200枚。

这套邮票发行后,小龙邮票、万寿邮票、红印花加盖等邮票便停止出售了。可就在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仅发行了4个月后,伦敦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也开始发售使用,并将日本版邮票各枚图案上的英文“IMPERIAL CHINESE POST”(帝国大清邮政)改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大清帝国邮政)。周今觉在《华邮图鉴》中曾说“IMPERIAL CHINESE POST”用法不准确,这是令邮政当局不能满意的重要原因。故此套邮票发行不久即废止,改由英国印制,并将“帝国大清”改正了(《邮乘》第2卷第4期)。类似周氏的说法,以后流传甚广,且由不满意,进而夸大为错误。其实,“CHINESE IMPERIAL POST”的写法可能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从英文表达看,不如“IMPERIAL CHINESE POST”准确。《中国邮票史》上也有相关记载:在准备印制第一次蟠龙邮票(日本版)时,总税务司赫德就主张在英国订制邮票,但在葛显礼的坚持下改变了态度,但他一直对在日本订印邮票不放心,并说:“要牢记无论日本的工作多么方便、多么便宜和美好,都有可能为伪造开启大门,造成损失。”1897年5月,大清邮政管理层的人事调整尘埃落定,葛显礼离开了邮政总办的岗位,这也为在日本订印邮票一事画上了句号。1897年7月15日,蟠龙邮票的设计图稿搭乘德国邮轮离开上海前往伦敦,伦敦版蟠龙邮票的印制正式启动。所以,因为英文错误,造成改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日本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发行量仅有7200套,由于是普通邮票,使用消耗量很大,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流逝,目前新票与旧票总和的存世量只有1000套左右,比较珍贵。

拍卖纪录:1997年中国嘉德春拍,日本版蟠龙旧票(其中1枚轻微揭薄)成交价为12650元。1998年中国嘉德秋拍,日本版蟠龙邮票拍出了18150元。2003年7月,北京华辰拍卖会,日本版蟠龙邮票以10120元易主。2004年,日本版蟠龙邮票在中国嘉德秋拍上以11000元落槌。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日本版蟠龙邮票(1元原胶未贴、20分无胶、余原胶轻贴)拍出了10450元。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日本版蟠龙旧票以10080元成交。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日本版蟠龙邮票成交价26880元;同年6月,日本版蟠龙邮票(5元无胶、其他原胶轻贴)在赵涌在线上以23100元易主。2011年11月,赵涌在线上拍了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经过数十次竞价,以35750元成交。2012年2月,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在赵涌在线上拍出了36300元。2013年6月,上海华宇上拍了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有黄),成交价为22440元。2014年12月,上海泓盛以17250元拍出了日本版蟠龙邮票(原胶背贴)。2015年3月,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有黄)在赵涌在线上以16500元成交。2016年中国嘉德秋拍,日本版蟠龙邮票25300元落槌。2018年6月,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微污)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9900港元成交。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上拍了日本版蟠龙邮票(背贴、微黄),最终以25300港元易主。

③ 伦敦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

发行时间:有水印1898年、无水印1900年

存世量:有水印约8000套、无水印约6000套

伦敦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无水印)

市场价格:有水印1.3万元、无水印1.5万元

在日本版蟠龙邮票发行4个月后,伦敦版蟠龙跃鲤飞雁(简称“伦敦版蟠龙”)邮票也开始发售使用。从此,这种由英国华德路公司雕刻凹版印制的邮票,成为清代邮资票品中的主角,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

伦敦版蟠龙邮票的主图与日本版蟠龙邮票相似,分面值为龙(蟠龙),角面值为鱼(跃鲤),元面值为雁(飞雁)。由于采用雕刻版工艺,图案的细部处理与日本版有明显区别,英文铭记改为了“CHINESE IMPERIAL POST”。伦敦版蟠龙邮票分有水印和无水印两种,有水印邮票发行于1898年1月,全套12枚,纸张为太极图水印纸。无水印的邮票发行于1900年,全套20枚,纸张为无水印纸。在伦敦版蟠龙无水印邮票中出现了许多错变体票,如中缝漏齿、上边漏齿、下边漏齿等,在面值1分的邮票中还出现了知名的“大头壹”、“壬字头”变体票。

伦敦版蟠龙跃鲤飞雁邮票(有水印)

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发行量为37.8064万套,无水印邮票发行量为210万套。虽然这个发行量不算少,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最初十多年间,伦敦版蟠龙邮票的使用相当广泛,时间也长,损耗量大,而且被多次加盖使用。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京津地区被其占领,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也被侵略军控制。1901年4月20日,英国铁道管理局将掠夺的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面值半分邮票加盖改值为5分后,供向火车投寄邮件使用。加盖字样为“B.R.A.5Five cents”,初为绿色,后改为黑色。加盖者和加盖数量均无确切资料记录,大约在1901年5月20日停用。这件事使伦敦版蟠龙邮票增加了消耗,也使伦敦版蟠龙邮票上留下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证。无水印伦敦版面值2分的红色蟠龙邮票曾于1903年和1904年分别在福州和重庆被用作对剖票。清代国家邮政还用无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加盖过“欠资”邮票和西藏贴用邮票。中华民国期间,库存的无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还作为加盖宋体字和楷体字的中华民国邮票的原票。

据统计,伦敦版蟠龙邮票有水印存世量约8000套、无水印约6000套,它们从发行至今一百多年来,一直令每个集邮者渴求,成为了我国不可多得的珍贵邮票。

拍卖纪录: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其中1元有一处折痕,2元原胶未贴,余原胶贴纸)以9020元成交。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其中1元、2元、5元均无胶贴纸,2元中下部有裂)拍出了11000元。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以12320元成交。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以18400元成交。2012年3月,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在赵涌在线上拍出了13200元。2014年中国嘉德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以7475元成交。2015年6月,无水印的伦敦版蟠龙邮票(贴纸、个别有损)在赵涌在线上拍出了11220元。2016年上海泓盛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拍出了11500元;同年中国嘉德秋拍,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以12650元成交、无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以10925元成交。2018年6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0350港元拍出了有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同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上拍了无水印伦敦版蟠龙邮票(背贴),成交价为14950港元。

④ 伦敦版蟠龙加盖西藏贴用邮票

发行时间:1911年2月  存世量:约500套  市场价格:2.2万元

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在西藏创办了邮政,设西藏邮区。在江孜、帕里克、日喀则、亚东、察木多设立了邮局,开办信函、挂号、小包裹邮寄、汇兑等邮政业务。开始时使用的是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邮票,后来为了适应西藏当地通邮的实际需要,清国家邮政局于1911年2月发行了在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邮票上加盖中、英、藏三种文字,分别表示银圆、卢比、藏币三种不同币值,限在西藏地方贴用的邮票。

伦敦版蟠龙加盖西藏贴用邮票

这套邮票全套11枚,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加盖。面值及加盖数量分别为1分加盖改值中文半分、英文3Pies、藏文半噶尔玛,发行量7.22万枚;2分加盖改值中文1分、英文半Anna、藏文1噶尔玛,发行量10.8万枚;4分加盖改值中文2分、英文1Anna、藏文2噶尔玛,发行量10.8万枚;7分加盖改值中文4分、英文2Anna、藏文4噶尔玛,发行量6.52万枚;1角加盖改值中文5分、英文2.5Anna、藏文5噶尔玛,发行量7.2万枚;1角6分加盖改值中文12分、英文6Anna、藏文12噶尔玛,发行量3.02万枚;2角加盖改值中文8分、英文4Anna、藏文8噶尔玛,发行量3.12万枚;3角加盖改值中文12分、英文6Anna、藏文12噶尔玛,发行量1.2万枚;5角加盖改值中文24分、英文12Anna、藏文24噶尔玛,发行量0.7万枚;1元加盖改值中文1元、英文1Rupee、藏文1果尔模,发行量0.48万枚;2元加盖改值中文2元、英文2Rupee、藏文2果尔模,发行量0.27万枚。

集邮家郭润康对这套邮票有一定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英文卢比唱主角》一文发表在1999年第3期《集邮》杂志上。他归纳出《伦敦版蟠龙加盖西藏贴用》邮票(以下简称“西藏贴用”邮票)的许多特征:它是我国最早加盖的地方贴用票;在我国加盖邮票上,首次出现中、英、藏3种币值并列;中文的改值面值脱离原票面值分、角、元的习惯,直接从分到元。由于在西藏不使用洋银,故中文面值只起到基数作用;藏文的面值仅是中文的藏译,因为藏币单位为两、钱、分;英文卢比作为改值后的面值,是中国邮票上出现的外国币制;宣统三年正是清王朝结束之时,故这套邮票使用期很短。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套邮票也就停止使用了。由于使用时间仅有几个月,现在全套的旧票比全套新票还要稀少珍贵,为集邮家珍视和搜寻。

拍卖纪录:1997年中国嘉德春拍,“西藏贴用”邮票以10120元成交。1998年11月,英国斯宾克拍卖行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的中国钱币和邮品拍卖会上,“西藏贴用”邮票拍出了9200港元。2003年中国嘉德春拍,“西藏贴用”邮票以6820元易主。2005年中国嘉德秋拍,“西藏贴用”邮票(原胶贴纸)9020元落槌。2009年12月,“西藏贴用”邮票(微黄)在赵涌在线以31350元成交。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西藏贴用”邮票(原胶贴纸)拍出了27600元。2012年10月,“西藏贴用”邮票(原胶、个别轻微脱胶)在赵涌在线上以26400元成交。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西藏贴用”邮票(原胶贴纸)的成交价为25300元;同年6月,“西藏贴用”邮票(1元贴印,2元后胶,余原胶全品)在上海华宇拍出了29260元。2014年3月,“西藏贴用”邮票(原胶贴纸)在赵涌在线以22500元成交。2016年中国嘉德秋拍,“西藏贴用”邮票(原胶贴纸)以16100元易主。2017年12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14950港元拍出了“西藏贴用”邮票(发黄)。2018年6月,“西藏贴用”邮票(个别有损、背贴)在赵涌在线以12432元成交。同年12月,“西藏贴用”邮票(背贴)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23000港元。

5.快信邮票

清代国家邮政局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办快信业务,并陆续发行了7版快递专用邮票。邮票主图均为飞腾的龙,包含发信局存根、收信凭单、收信局存联、发信收单,共四联。快信业务开办的第一年,先在北京、开封(含周家口)、天津、汉口、上海、福州、广州试行,以后逐步推广。由于这种邮票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深受商民欢迎,从而使邮局的快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清代快信邮票,图案设计富有民族风格,印刷精美、功能齐全,实为世界邮票发展史中的创举,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设计巧妙的连票”。

清代一至七版快信邮票

发行时间:1905~1912年

存世量:一版约500套、二版约600套、三版约750套、四版约800套、五版约650套、六版约700套、七版约800套

市场价格:一版10万元、二版8万元、三版4万元、四版3万元、五版3.5万元、六版2.5万元、七版2万元

大清邮政局自1905年11月4日起至1912年为止,共发行了七版快信邮票,均以腾云驾雾的整条巨龙为图案,刷色以绿色为主,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或“IMPERIAL POST OFFICE”。

与一般邮票相比,快信邮票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是票幅大,长度均在188~214mm之间;二是功能多样,全票分为四联,左起第一联为发信局存根,第二联(龙头)为“收信凭单”,第三联(龙身)标明邮资壹角,是收信局存联,第四联(龙尾)为“发信收据”,是寄信人的执据,各联均印有统一的编号。从形态上看,清代快信邮票有存根、备查、邮资、收据等功能,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邮票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英国吉本斯1979年出版的《集邮图鉴》,曾把它列为世界上最大的邮票。

快信邮票先后印了七版,每版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

1905年11月4日发行了第一版,呈橄绿色,圆形齿孔,票幅210mm×60mm。图案龙头向下(俗称“低头龙”),发信收单中的“发”字少了一笔画,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底纹英文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OFFICE”,共30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集邮界习惯称其为“低头龙缺笔‘发’快信”邮票。

清代一版快信邮票

第二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06年5月发行了第二版,呈草绿色,锯形齿孔,票幅210mm×60mm。图案也为“低头龙”,发信收单中的“发”字为全笔画,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底纹英文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OFFICE”,共30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集邮界习惯称其为“低头龙全笔‘发’快信”邮票。

清代二版快信邮票(少第一连)

第三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07年10月10日发行了第三版,颜色淡绿或黄绿色,票幅(212~214)mm×62mm。此快信邮票与前两次快信邮票的图案有很大的区别,龙头向上,四爪在身下,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底纹英文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OFFICE”,共29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

清代三版快信邮票

第四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09年2月发行了第四版,颜色为淡绿或草绿色,票幅188mm×63mm。龙头向上,四爪在身下,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底纹英文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OFFICE”,下端倒数第二行有四处印有“FEBY 1909”字样。底纹共29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

清代四版快信邮票

第五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11年1月发行了第五版,颜色为深绿色,票幅208mm×65mm。龙头向上,四爪在身下,英文铭记为“CHINESE IMPERIAL POST”,底纹英文为“CHINESE IMPERIAL POST OFFICE”,底纹下端倒数第二行有四处印有“JAN 1911”字样。底纹共28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

清代五版快信邮票(少第一连)

第六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11年11月发行了第六版,颜色为黄绿色,票幅208mm×(60~65)mm。龙头向上,四爪在身下,英文铭记改为“IMPERIAL POST OFFICE”,底纹英文为“IMPERIAL POST OFFICE”。底纹28或30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

清代六版快信邮票(少第一连)

第七版快信邮票主要特征:1912年发行了第七版,颜色为黄绿色,票幅208mm×65mm。龙头向上,四爪在身下,英文铭记为“IMPERIAL POST OFFICE”,框内底纹文字为中文篆体“大清邮政”,框外底纹为英文“IMPERIAL POST OFFICE”。底纹35行,连续印刷铺满全张。

清代七版快信邮票(少第一连)

对于清代快信邮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认定至今还有争执。一种说法是常增书著的《清代民国快信邮票研究》,其中将锯形齿孔、全笔“发”快信邮票定为第一版。另一种说法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全集·清代卷·中华民国卷》,其中将圆形齿孔、缺笔“发”快信邮票定为第一版。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外国的邮票目录上,英国《吉本斯》与美国的《斯科特》邮票年鉴,对清代快信邮票一版、二版的分辨也是截然相反。一百多年过去了,国内外的邮刊还在各抒己见,继续争论这件谜案,使得集邮人士无所适从,也使国内各大拍卖公司对一版和二版快信邮票的认定不尽相同。这是继大龙邮票设计者和准确的发行时间争论之后的又一大难题。到今天为止,还是找不出当时的原始档案和令人信服的首日使用凭证。笔者以《中国邮票全集·清代卷·中华民国卷》为参考。

快信邮票每100张装订为一册,每册封面印有该册内邮票起止号码。册内邮票的四联上也印有号码且全部相同,每号数字不超过四位,号码之前印有“字”,留待各地邮局依邮政总局按“千字文”顺序颁发之字,在售出前逐张加盖上。整张上的四联用途各不相同,使用过程中,全条邮票的第一联“存根”为待查根据,故不撕下来,连册保存。凡寄信者,在交付邮资壹角后,即将第四联“发信收单”撕下来交给寄信人。第二联“收信凭单”和第三联印有大清邮政、加紧信件和壹角的“收信局存联”加盖邮政日戳后,贴在快递信件上。通常所见均以少许浆糊粘在“收信凭单”的左边或一角,信件到达后,将“收信局存联”撕下留在邮局存档,“收信凭单”则随信送至收信人,收信人要在“收信凭单”联背面上盖图章或签字,视作快信由收件人妥收,邮差要将这一联交回收信局消差。然后,由收信局将此联退回发信局留存待查,即完成了快信邮票的使用过程。正因为如此,四联全张的快信邮票不全部向公众出售,现在我们见到的完整四联快信邮票是通过特殊关系或职权从邮局内部获取的。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中国集邮界认为快信邮票中其第3联龙身部分有中文“壹角”字样,代表了快信邮票的邮资部分,价值最大,价格最高。而外国集邮家认为1~4联的数量相等,因此价格相等。此外,现在集邮界普遍认为,因为左起第一联为发信局存根,集藏者很难收藏到,所以在这七版快信邮票中,能集齐第2、3、4联(包含旧票)就算复组成功。张包子俊、赵善长、姜治方等多位集邮家撰写过不少有关快信邮票的研究文章,散见于《甲戌》《新光》等邮刊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资料,为后人继续收集、研究快信邮票奠定了基础。

根据拍卖会上的观察及各地邮友提供的信息,可估计出第一版和第二版快信邮票全套存世量最少,其他几版略多,但存世量(含三联和四联)均不超过1000套。

拍卖纪录:1991年9月,伦敦索斯比公司拍卖已故美国华邮收藏家施塔的遗集,其中第一版快信邮票四联,成交价2750英镑。1995年5月,太古·佳士得公司在香港举办的珍邮拍卖会,第一版快信邮票四联以5.7万港元拍出、第二版快信邮票四联以10.35万港元成交。1996年中国嘉德秋拍,第三版快信邮票四联(第一联有胶水纸印)成交价为11000元。2001年中国嘉德秋拍,第四版快信邮票四联(第四联有黄)拍出了11000元。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缺少第一联的四版快信邮票(背轻贴)以7920元易主。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缺少第一联的二版快信邮票(有黄)以11000元成交。2006年上海泓盛春拍,一版快信邮票四联拍出了63800元。2007年上海泓盛秋拍,缺少第一联的六版快信邮票以5040元成交。2008年北京诚轩秋拍,三版快信邮票四联(二处齿孔有折)拍出了11200元。2009年7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36800港元拍出二版快信邮票四联(有折痕)。

2010年7月,三版快信邮票四联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拍出了18400港元;同年北京诚轩秋拍,一版快信邮票四联(局部齿孔开裂)56000元落槌、四版快信邮票四联以12320元成交。2011年11月,上海泓盛亚洲国际邮展专场拍卖会,五版快信邮票四联20700元易主。2012年上海泓盛春拍,缺少第一连的六版快信旧票(销云南府1912年1月17日戳,快信票销云南戳少见)拍出了11500元;同年上海泓盛秋拍,一版快信邮票四联(有少数暗黄斑,第四联有极细小裂口)以11.5万元成交。2013年上海华宇春拍,缺少第一联的七版快信邮票以20700元成交;同年上海泓盛春拍,一版快信邮票四联共两条(其中一条有2处齿孔轻微开裂)拍出了21.85万元。2014年1月,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80500港元和16100港元拍出了二版快信邮票四联(有折痕)和缺少第一联的四版快信邮票(微黄、背有揭薄);同年北京诚轩春拍,四版快信邮票四联以23000元成交。2015年中国嘉德春拍,缺少第一联的三版快信邮票(加盖“近”字、有黄污)拍出了6900元;同年上海泓盛秋拍,缺少第一联的四版快信邮票(背加盖收件人签名盖戳、轻贴)以10350元成交。2016年上海华宇春拍,一版快信邮票四联(齿间有折,背轻贴泛黄)拍出了34500元;同年6月,三版快信邮票四联(二、三连齿孔间有折,第四连有轻微揭薄)在香港亚洲国际拍卖公司(Interasia Auctions)以23000港元落槌。2017年中国嘉德春拍,四版快信邮票四联(中间齿孔处断开经粘连)拍出了23000元。2018年上海泓盛春拍,四版快信邮票四联(二、三联齿孔间裂开后用贴纸粘回)以19550元成交。同年,北京保利秋拍,四版快信邮票四联(有多处黄污,字888)拍出了4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