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人生一世,什么最宝贵?生命!生命从何而来?得自父母!父母不仅给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培养成人。生为人子,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圣先贤只说了一个字:孝!
何为孝?《论语》记载孔子多次谈论孝,但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人而异。一天,孔子在某个场合说:“父母年迈在世,(原则上)不出远门;如非出不可,则要把家里家外安排妥帖(比如告知父母去哪里、为何要去、去那里做什么、何时返回等,并安置好父母,好让父母安心)。”这里的“游(遊)”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这里的“方”,不仅指方位、去处,还包括方法、缘由、道理、规矩等,含义甚广。
孔子所言极是,孝顺父母理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父母年迈时更应如此,照顾父母日常生活,陪父母谈心聊家常。若远隔千山万水,再孝顺也难以尽孝心,这些绝不是一年回一趟老家或给父母一笔钱就能解决的。但现实往往非能如愿,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远离父母,情非得已。游子在外,一定要常回家看看,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根就在哪里。
孔子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当一个人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持续三年都能秉承父亲待人处事的美德,不违背父亲的规范,那就可以称为孝子了。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父母在世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二》)时刻关心父母的健康就是孝(这句话理解甚多,这里取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在父母面前总是和颜悦色最难做到。父母有事时,儿女主动代劳;家里有酒食,让父母先吃——孝仅仅就是这些吗?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现在提到孝,以为养活父母就行了,家里也养着犬马等牲畜,如果不敬重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之处)要委婉地劝说。如不被采纳,仍要敬重而不背逆,虽忧虑但不怨恨。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谨记在心: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心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心忧。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第十七》)儿女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
孝顺父母与贫富无关。父母经济紧张,给钱为孝;父母孤单,多多相伴为孝;父母体弱,多做家务为孝;父母生病,悉心照顾为孝;父母牵挂,及时汇报为孝;父母唠叨,认真聆听为孝;父母生活习惯有瑕疵,理解为孝;父母的心愿,让他们如愿为孝——这一切都要发自内心、诚心实意!多数儿女给父母的精神关顾太少了!说句不中听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爱怜未必比对家里的宠物多。孝顺父母不仅是给父母物质金钱,还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做父母的知音与知心朋友,让父母时时处处心情舒畅。所谓孝顺,就是要顺承父母的善良意愿;所谓孝敬,就是对父母要永怀敬爱之心,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爱我们一样:纯粹、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