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自然缺失症”引发孩子的社交障碍
记得在一个暑假,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将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小尼和小米)寄养在我们家。她拜托我帮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远离手机、电脑,并且尽量帮他们克服社交障碍。
原来,这对双胞胎在学校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对集体活动也缺乏兴趣。老师给他们的年度评价中常常有“孤高冷傲,有社交障碍”这样的评语。
我跟老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活动,没想到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首次驱车登山时,我4岁的女儿兴致勃勃地看着窗外美丽的景色,两兄弟却鸦雀无声,埋头在漫画书里。高山森林、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小鸟鸣叫……他们对外界的美景不为所动。
当我们做搭帐篷、拾枯树枝、生火烧烤这些极有乐趣的事情时,他们的屁股下面就像压着厚厚的防潮垫,挪都不挪一下。
第二次活动是欣赏海边的美景,本地的小孩都在快乐地游泳、抓螃蟹、垒沙丘,他们却坐在那里讨论电子游戏的装备,仿佛大自然对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让我不由得想到著名作家三毛笔下的散文《塑料儿童》,她说:
“草丛里数不清的狗尾巴草在微风里摇晃着,偶尔还有一两只白色的蝴蝶飘然而过,我奔入草堆里去,本以为会有小娃娃们在身后跟来,哪知回头一看,所有的儿童都站在路边喊着:‘姑姑给我采一根,我也要一根狗尾巴……好深的草,我们怕蛇,不敢进去。'……
二十多年的距离,却已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了。这一代还能接受狗尾巴草,只是自己去采已无兴趣了,那么下一代是否连墙上画上的花草都不再看了呢?”
如今,很多大城市的孩子对电子屏幕之外的东西缺乏兴趣,用“塑料儿童”来称呼他们,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到有人在海滩上放风筝,我老公跟女儿也开心地玩了起来,并且在这对兄弟面前不停地跑来跑去。小尼却说:“真没劲!”小米也说:“要是带手机来就好了!”
有个区域可以捉鱼,很多孩子站在水里玩得很开心。我脱了袜子,站进去,用夸张的声音对小尼和小米喊:“小鱼啃我的脚趾缝呢,太痒了,救命啊……”女儿则以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两个哥哥,我们故作较劲似的说:“要不要比一比?看看咱们谁抓的鱼儿更多呢?”
“比赛”激发起了小尼和小米的好胜心,他们立刻脱掉鞋子一起在水里摸鱼。鱼儿游得很快,抓住又溜走。失败多次之后,小尼找到了窍门,对远处的孩子们说:“你们把鱼赶到我这边来!”然后,他两腿并拢,双手合成弧形,等到鱼儿游来时就用力一兜。真不错!抓住了!小尼渐渐找到“小领袖”的成就感,玩得不亦乐乎;小米也交到新朋友,玩得非常起劲儿。
这令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嘛。虽然这里的海比不上他们曾去过的马尔代夫和巴厘岛,然而,孩子的天性与童真却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从此,我跟老公每周轮流带他们来这里玩。我们尽量想一些新花样,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接力赛等竞技类活动。一次,我们穿着套鞋去捉螃蟹。小米的手被夹了一下,痛得嗷嗷叫。小尼恰巧用棍子戳洞,逼出一只螃蟹,小米立刻忘记疼痛追上去就捉,捉住之后,他兴奋地冲着手机镜头摆出胜利者的姿势。
我把那段视频发给姐姐时,她惊讶地说:“小米平时很脆弱,动不动就会哭鼻子。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看来,疯玩儿让他更像个小男子汉!”
还有一次,我们去山上的农家乐小住。我们在溪边玩水后,摸黑往农家乐走。两个孩子从来没见过那么黑的夜,四周黑魆魆的一片。小米说:“我怕鬼,好黑啊!快跑啊……”小尼故意发出奇怪的声音,小米就用力抓紧我的手,往农家乐的灯火处飞奔而去。我一边握着手电筒,一边跟他疯跑,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随后赶到的小尼惊讶地说:“你竟然能跑得这么快,真是不敢相信!”原来,小米在学校里的体育成绩一直都不及格,今天他却跑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
那几个晚上,我带他们去看月见草,看萤火虫如星星点灯般飞来飞去。他们则把平时从电视和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讲给我听,比如,夜蛾是如何从夜间草淡黄的花朵中吸食花粉的,萤火虫如何繁衍后代……在沟通中,我由衷地赞叹,大城市的教育让两个孩子掌握了那么多的科学知识。他们则认为,大城市的生活将自己变得禁不住一点儿挫折,反而是小地方的山川河流、动物昆虫再次激活了他们的生命力。
假期快结束的时候,姐姐和姐夫也来跟我们一起住了几天。晒得又黑又瘦的小尼和小米已学会用网兜捉蝴蝶、去树下找蝉蜕、挖蚯蚓钓鱼,还迷上了沙滩排球。
在大城市长大的姐夫简直不敢相信那两个野性十足、上蹿下跳的男孩竟然是他的孩子。看到小米跑得这么快、小尼对电子游戏不再痴迷,姐夫发朋友圈感慨说:“怪不得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明年暑假,还要让他们多多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