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国家安全文集(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探索历程

(2010年2月)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在中国还是空白,涉及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把国家安全作为自己专门研究对象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经过10多年的探索,国家安全学学科在我国已经初露端倪,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新兴学科;探索历程;高等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在中国还是空白,涉及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把国家安全作为自己专门研究对象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10多年来,国家安全学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将有助于国家安全学科和专业在今后的继续发展。

一、“国家安全学”概念的提出及对学科体系的最初探讨

就目前所见,“国家安全学”一词在中文文献中的第一次出现是1994年。在发表于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第12期上的《安全科学与预防事故》一文中,作者朱奕宝在谈到安全学科时,提到了“国家安全学”,认为“安全科学的学科可以很广,如国家安全学、社会安全学、生态环境安全学、劳动安全学等”[1]。显然,这篇文章并不是从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国家安全学”的,而是在讨论“生产安全”或“安全生产”的“安全学科”建设中涉及这一术语的。

两年后,在中文文献中第二次提到“国家安全学”的还是朱奕宝。他在发表于《中国科技信息》1996第12期上的《城市减灾重在防——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一文中,从同样的角度重复了两年前的同一个观点:“安全科学由许多学科组成,如国家安全学、社会安全学、生态环境安全学、劳动安全学等。”[2]

“国家安全学”在中文文献中的第三次出现,是蔡培元先生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上的《人类的安全需要与保卫学的理论研究》一文。这篇文章是从保卫学的角度,把国家安全学作为保卫学的分支学科,并以举例的方式给“国家安全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所谓保卫学,从广义上说就是研究人类安全需要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实现这种需要的科学。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就不难推断其所属各分支学科的概念,如国家安全学就是研究国家安全需要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如何以隐蔽工作为主来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科学。”[3]与前面两篇文章相比,这篇文章虽然已经在学科建设的角度上把国家安全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上,但是它依然不是一篇真正讨论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文章。

最早从国家安全学及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角度公开提到“国家安全学”一词的文献,是本人发表在《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第1期上的《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4]一文。事实上,这篇文章是对本人发表于内部刊物《首都国家安全》1998年第2期上的《为国家安全立言——“国家安全学”构想》[5]的摘转,而这篇内部短文的形成,则源于1997年夏天桑松森研究员召集的一次教材建设讨论会。当时作为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的桑松森研究员,根据主管部的要求和国际关系学院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需要,提出了编写“国家安全学”教材的想法,并为此召集部分教学科研人员进行讨论。会上,大家围绕桑松森研究员拿出的国家安全学教材编写提纲,提出了各种意见,本人也发表了看法,主要是认为国家安全学教材编写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因而应有别于相关机构的业务培训教材。会后,本人对这些想法进行了梳理深化,写成短文《为国家安全立言——“国家安全学”构想》,寄给了内部刊物《首都国家安全》,并在该刊1998年第2期刊出。

需要一提的是,《国家安全通讯》在压缩修改后公开转载上文的同时,还在该刊上开辟了“国家安全学理论探讨”专题,两年内陆续发表了以国际关系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为主要作者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文章,其中主要有:《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学》(桑松森)[6]、《主权独立:国家安全的基础》(陈东)[7]、《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空间》(陈文波)[8]、《试论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张平)[9]、《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学研究的新课题》(陈东)[10]、《保守国家秘密与国家安全》(曹扬)[11]、《浅议建立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学》(阎宇红)[12]、《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林宏宇)[13]、《政治制度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杨建英)[14]、《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朱素梅)[15]、《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势在必行》(刘跃进)[16]、《金融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胡新智)[17]、《国家科学技术安全浅议》(刘跃进)[18]、《生态环境安全初探》(赵晓春)[19]、《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陈文波)[20]、《有组织犯罪与国家安全》(林宏宇)[21]、《打击有组织犯罪,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林宏宇)[22]、《国民安全与国家安全》(刘跃进)[23]、《当代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刍议》(胡祥云)[24]、《国家首脑与国家安全》(刘跃进)[25]、《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桑松森)[26]。与此同时,本人还在《首都国家安全》1999年第2期上发表了《超越过去,认清现状,开创未来——谈谈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安全学及国家安全学科体系》[27]一文,对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做了进一步阐述。

在此还应注意的是,《国家安全通讯》在1999年第1期发表《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一文时所加的“编者按”。在这一按语中,编辑部写道:“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国家安全并不因此而变得可有可无,相反,国家安全的范畴变得比以往更加宽泛。世纪之交的世界安全形势,给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用国家安全的科学理论指导跨世纪的国家安全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建立国家安全学便成为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理论课题。刘跃进的文章,把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并阐明了国家安全学的具体构想,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今年起,本栏目开辟‘国家安全学理论探讨’专题,旨在繁荣学术研究,推进理论研究进程。特邀请原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研究员桑松森同志为专题顾问。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和参与国家安全学的理论探讨。”[28]

2001年以后,《国家安全通讯》虽然不再开设“国家安全学理论探讨”专题,但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还继续在此刊物上发表探讨国家安全学及其具体理论的文章,例如《积极应对“入世”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冲击》(胡新智)[29]、《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的几个客观因素》(陈东)[30]、《新冷战思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林宏宇)[31]、《略论加入WTO与我国的市场安全》(张澜涛)[32]、《试论当代国家安全的10个方面》(刘跃进)[33]等文。

虽然不能说这些文章在理论深度和科学性方面具备了多高的水平,但这在我国毕竟是第一次在公开刊物上集中地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问题,因而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正式开始的里程碑,为以后国家安全学教材的正式编写印行奠定了基础。

二、国家安全专业建设和内部教材《国家安全学基础》的编写

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公开提出“国家安全学”一词的同时,国际关系学院已在内部开始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和专业建设问题,并在不同阶段开设过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属“国家安全学科”范围内的课程,甚至可以认定,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国家安全类课程和“国家安全学”课程的高校,“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在国内正是由国际关系学院首创的。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就根据学院的特殊性质和主管部的需要,以各种形式为全院本科学生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国家安全”课,其中包括名为“国家安全概论”的课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学院不仅设立了一些国家安全专业,而为了专业教学的需要,还在主管部重点科研立项的强有力支持下,开始编写专业教学需要的各类国家安全教材,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情报学基础》(桑松森、吴汝华主编,1999年6月内部印行)[34]、《国家安全院校学生修养》(戴守英主编,1999年6月内部印行)[35]、《国家安全侦察学基础》(桑松森主编,2000年10月内部印行)[36]、《国际问题研究与编写》(林宏宇编著,2001年7月内部印行)[37]、《国家安全学基础》(徐国光、刘跃进主编,2002年10月内部印行)[38]等。《国家安全学基础》2002年编印使用后,原来的“国家安全概论”课也更名为“国家安全学基础”课,列入全院本科生必修课,并为此组建了专门的国家安全教研室和资料室。正是在学院国家安全专业建设和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开始自觉地探讨建立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问题。以上由《国家安全通讯》公开发表系列文章,就是这种探讨的产物。

三、国家安全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与演变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了支撑专业建设和教材编写,经过多年酝酿,并报请主管部核准,国际关系学院还于2001年3月15日成立了以研究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为主要任务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对外名称为“国际战略发展研究所”)。按照学院要求和向主管部报送的请示报告,研究所的任务当时被具体确定为:在广阔的国际关系背景下研究国家安全问题,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的研究,同时包括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法制、国家安全情报、国家安全侦察等方面的普遍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2004年12月10日,在“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第6次国家安全论坛”上,“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正式更名为“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举行第六次国家安全论坛暨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揭牌仪式[EB/OL].http://www.uir.edu.cn/news.。参加这次更名挂牌仪式暨第6次国家安全论坛的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外,还有主管部负责人以及时任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东刚、北京市教委科研处处长叶茂林等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的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刘慧在所致欢迎词中说:“为了进一步加大国家安全研究的力度,现在学院决定组建‘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以便集中校内外力量,重点研究国家安全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39]

张东刚在讲话中指出,国际关系学院成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是一个重要举措,为今后在国家安全领域创造新知识和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在全国高校中,国际关系学院较早地开始了国家安全专门研究,特别是较早地甚至是独一无二地对隐蔽战线的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论文和专著,也有对国家安全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内部教材和参考资料。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他高校开展国家安全研究,是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的。国际关系学院抓住国家安全这一课题,符合学院办学的目的和办学特色,找到了一个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补的新领域。希望研究中心能够按照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学术交流、体制创新等进行建设,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与合作,把该中心建设成一个在国内、国际上有知名度的科研基地[39]

叶茂林在讲话中特别提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挥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和教学力量强、水平高的优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领域中,按照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协调,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培育系列精品成果,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基地。二是希望继续坚持特色办学方向,致力于服务国家安全事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出现的根本性、全局性、动态性问题,组织各学科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三是希望在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现新人,造就名家。通过深厚的人文精神、宽广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39]

在2008年1月15日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当前国际局势与安全问题研讨会暨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更名和中国国情调查研究所挂牌仪式”上,“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更名为“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41]

国际关系学院的国家安全研究机构虽然几经更名,但其对国家安全专业建设和国家安全学科发展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支持作用。

四、“国家安全论坛”与国家安全学科建设

2001年12月24日上午,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所和《国家安全学刊》编辑部召集举办了以“全方位研究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一次“国家安全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研究所各研究室负责人和学刊编辑部成员以及院内部分教学科研人员,时任副院长的刘慧主持,院党委书记周红军、院长戴守英及副院长郭惠民与会[42]

此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国家安全论坛”10次,而2002年一年内就举办了4次。当年3月26日举办的第二次“国家安全论坛”,主题是“全球化、WTO与国家文化安全”,出席人员有院党委书记周红军,院长戴守英,副院长惠文玉、刘慧、郭惠民,主管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及《国家安全通讯》有关编辑以及学院相关的教学科研人员[43]。7月1日举办的第三次国家安全论坛,主题是“国家安全文化建设”,主要研讨国家安全机关内部文化建设问题[44]。9月17日举办的第四次国家安全论坛,主题是“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45]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2002年11月14日举办的第五次“国家安全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与国家安全学若干问题”,由副院长兼研究所所长刘慧主持,院党委书记周红军出席并讲话,研究所各研究室成员、国家安全教研组成员以及《国家安全学基础》教材编者和作者等共16人参加研讨。这次论坛围绕刚刚内部印行的《国家安全学基础》教材以及已经被北京市列为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的公开版“国家安全学”新教材的编写,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问题[46]

后来,国际关系学院还分别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5月、2009年1月、2009年6月举办了第六次[39]、第七次[47]、第八次[48]、第九次[49]、第十次国家安全论坛。

2009年1月16日举办的第九次国家安全论坛,以“危机、挑战与应对——2008年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回顾”为主题,结合《2009年中国国家安全概览》的编写工作,对2008年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行了回顾总结。这种将《中国国家安全概览》编写工作与国家安全论坛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的做法还是第一次。这种做法有利于推动国家安全研究领域实现跨学科的联合科研,凝聚科研队伍。此次论坛发言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2008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涉及2008年国际关系总体特征、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东南亚地区形势;二是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角度探讨中国国家安全在2008年经受的挑战,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的非传统安全、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金融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国际恐怖主义、文化安全、有组织犯罪、公共卫生安全、奥运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研究概况等广泛内容[49]

2009年6月17日举办的第十次国家安全论坛,以“国家安全学科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暨北京市国家安全学教改项目鉴定会”为主题,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在京相关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同时还邀请外地及有相关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人员与会。会上,北京市2006年教改项目“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地位及教学内容与方法”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指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突出进展:2004年出版的《国家安全学》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精品通识课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被评为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安全学”在2005年被列为学院精品课后,又被列为北京市参评市级精品课。围绕主题,与会人员展开了多方面讨论,并就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同时还就一些国家安全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50]

五、《国家安全学刊》与国家安全学科建设

2002年2月,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国际关系学院内部资料性刊物《国家安全学刊》问世。时任院党委书记的周红军在贺词中写道:“希望《国家安全学刊》能够真正办成一份全方位研究国家安全的学术刊物,对我国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我国国家安全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1]这就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国家安全学刊》首先要为新兴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服务。

此外,刘跃进在《全方位研究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学刊〉发刊词》中,对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做了更具体的阐述。《发刊词》指出:“由于当代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都是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多方面问题、具有多方面关联的复杂系统,因而仅仅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仅仅研究军事安全,或者仅仅研究政治安全,或者仅仅研究军事斗争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或者仅仅研究间谍情报斗争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抑或仅仅研究外交外事活动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都不可能全面认识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同样,我们如果仅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或者仅仅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或者仅仅是从外交学的角度,或者仅仅是从间谍情报学的角度,来研究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那么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的认识也是不够的,也必然是片面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活动、国家安全机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以及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社会问题和自然因素等在客观上的多方面性、多层次性、多关联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研究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关系。”[52]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科,即国家安全学。《发刊词》还说明了国家安全研究和国家安全学的综合性质,指出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合作研究。这些想法,后来都反映在刘跃进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发表的《全方位研究国家安全》一文中。

《国家安全学刊》虽然是一份非正式的内部资料性刊物,但在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创刊到2008年,刊物发表了大量与国家安全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关的学术文章。例如,在2002年第2期上,刘跃进借《国家安全学基础》印行的机会,发表了《关于国家安全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写在〈国家安全学基础〉问世之际》,对当时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进行了回顾,并针对刚刚印出的《国家安全学基础》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学科地位和专业地位等进行初步的探讨刘跃进.关于国家安全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写在《国家安全学基础》问世之际[J].国家安全学刊,2002(2).,这就为以后的精品教材《国家安全学》的编写和出版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探讨国家安全学学科地位和专业地位拉开了序幕。

六、“国家安全学”精品教材建设

在世纪之交编印《国家安全学基础》的同时,我们又以“国家安全学基础”为题申请了“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并于2001年12月获得批准。虽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01—2002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京教高〔2001〕27号)发布于2001年12月17日,《国家安全学基础》立项编号为2001-02-03-006,但真正得到通知并开始研究和编写工作,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所以我们把2002年认定为国家安全学建设走向社会的开始年。以此为标志,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突破了“内部探索”,公开走向社会,在保持国际关系学院特色的前提下,融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主流之中。

精品教材建设立项被批准后,我们首先想到是这部新的国家安全学教材必须是能够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因而不能有任何涉密内容,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教材的专业性,对国家安全理论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拓展。后来,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与思考,把项目申请拟用的书名“国家安全学基础”改成了“国家安全学”。经过几年努力,作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的《国家安全学》终于在2004年初定稿,2004年5月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国内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国家安全学专业教材,政法版《国家安全学》受到各方好评,《光明日报》《学习时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等大众传媒和学术刊物曾以书评等形式予以广泛介绍,同时还在2006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该教材出版后不久,由群众出版社于2008年8月出版的国内第二部《国家安全学》教材,广泛采用了该教材内容,特别是该教材的独创性内容。近年来,众多研究国家安全的学术论著以及硕博士论文,更是广泛参考和引用该教材的观点和内容,使该教材在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此外,政法版《国家安全学》还被国际关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选为本科或研究生的基本教材,被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选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复试的指定参考书,被国家安全机关选为相关考试出题的基本材料和参考书。

七、“国家安全学”精品课程建设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中,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了多种国家安全类课程,其中与后来的“国家安全学”课程一脉相承的是“国家安全学基础”课。然而细究起来,最早开设此种课程的时间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国际关系学院马列教研部革命史教研室的老师,就不仅在革命史教学中开设了“中共情报史”专题,而且还设计了“国家安全概论”教学大纲,开展了“国家安全概论”教学,并在90年代初期开始专业调整后强化了“国家安全概论”的教学工作。2002年《国家安全学基础》内部印行后,课程名称也相应地改为“国家安全学基础”。2004年5月政法版《国家安全学》公开出版后,课程名称改定为“国家安全学”,并把其定为全院本科生必修的“通识课”。为进一步推进学院教学改革,根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程安排,2006年7月26日国际关系学院召开院学术委员会会议,经过到会的全体委员讨论,审议通过了双语教学课程的5项立项,精品课程的A级4项、B级5项立项,“国家安全学”由此被正式列为学院A级精品课建设项目予以立项支持。由此,正式开始了“精品通识课‘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工作。

在学院领导和教务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在“精品通识课‘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在原来的“国家安全教研组”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专门的“国家安全学教研中心”,这就为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编制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形成了包括文字和多媒体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案,设计并不断丰富着“试题库”和“论题库”,部分教学环节还在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协助下拍成了教学视频,有些老师的PPT课件在校级课件比赛中获奖。2009年初,“精品通识课‘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被北京市教委评为“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2010年3月份公示结束,即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授奖。

“精品通识课‘国家安全学’体系建设”不仅取得了预期效果,而且超出了校级立项水平,无论在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大纲、教案、课件、题库等的设计方面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都达到了省部级甚至国家级水平,因而“国家安全学”课程在2009年6月又被评为“2009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奕宝.安全科学与预防事故[J].中国科技信息,1994(12).

[2]朱奕宝.城市减灾重在防——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J].中国科技信息,1996(12).

[3]蔡培元.人类的安全需要与保卫学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8(1).

[4]刘跃进.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J].国家安全通讯,1999(1).

[5]刘跃进.为国家安全立言——“国家安全学”构想[J].首都国家安全,1998(2).

[6]桑松森.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学[J].国家安全通讯,1999(2).

[7]陈东.主权独立:国家安全的基础[J].国家安全通讯,1999(3).

[8]陈文波.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空间[J].国家安全通讯,1999(4).

[9]张平.试论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J].国家安全通讯,1999(5).

[10]陈东.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学研究的新课题[J].国家安全通讯,1999(6).

[11]曹扬.保守国家秘密与国家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1999(7).

[12]阎宇红.浅议建立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学[J].国家安全通讯,1999(7).

[13]林宏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J].国家安全通讯,1999(8).

[14]杨建英.政治制度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J].国家安全通讯,1999(12).

[15]朱素梅.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J].国家安全通讯,1999(12).

[16]刘跃进.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势在必行[J].国家安全通讯,2000(1).

[17]胡新智.金融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J].国家安全通讯,2000(2).

[18]刘跃进.国家科学技术安全浅议[J].国家安全通讯,2000(3).

[19]赵晓春.生态环境安全初探[J].国家安全通讯,2000(5).

[20]陈文波.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J].国家安全通讯,2000(6).

[21]林宏宇.有组织犯罪与国家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0(7).

[22]林宏宇.打击有组织犯罪,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国家安全通讯,2000(8).

[23]刘跃进.国民安全与国家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0(9).

[24]胡祥云.当代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刍议[J].国家安全通讯,2000(10).

[25]刘跃进.国家首脑与国家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0(11).

[26]桑松森.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J].国家安全通讯,2000(12).

[27]刘跃进.超越过去,认清现状,开创未来——谈谈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安全学及国家安全学科体系[J].首都国家安全,1999(2).

[28]《国家安全通讯》编辑部.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J].国家安全通讯,1999(1).

[29]胡新智.积极应对“入世”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冲击[J].国家安全通讯,2001(2).

[30]陈东.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的几个客观因素[J].国家安全通讯,2001(3).

[31]林宏宇.新冷战思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国家安全通讯,2001(7).

[32]张澜涛.略论加入WTO与我国的市场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1(8).

[33]刘跃进.试论当代国家安全的10个方面[J].国家安全通讯,2001(11).

[34]桑松森,吴汝华.国家安全情报学基础[Z].内部印行,1999.

[35]戴守英.国家安全院校学生修养[Z].内部印行,1999.

[36]桑松森.国家安全侦察学基础[Z].内部印行,2000.

[37]林宏宇.国际问题研究与编写[Z].内部印行,2001.

[38]徐国光,刘跃进.国家安全学基础[Z].内部印行,2002,

[39]国际关系学院举行第六次国家安全论坛暨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揭牌仪式[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0]重视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国家安全论坛召开[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767673.htm.

[41]国际关系学院召开当前国际局势与安全问题研讨会[EB/OL].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

[42]“国家安全论坛”第一次研讨会纪要[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3]“国家安全论坛”第二次研讨会纪要[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4]第三次国家安全论坛简报[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5]第四次国家安全论坛简报[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6]“国家安全论坛”第五次研讨会纪要[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7]国际关系学院召开第七次国家安全论坛[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8]第八次国家安全论坛简报[EB/OL].http://www.uir.edu.cn/news.

[49]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九次国家安全论坛[EB/OL].http://duiraP.uir.cn/html/SaiTao-AI358-Com.HTML.

[50]第十次国家安全论坛简报[EB/OL].http://www.uir.cn/news.

[51]周红军.祝贺《国家安全学刊》创刊[J].国家安全学刊,2002(1).

[52]全方位研究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学刊》发刊词[J].国家安全学刊,2002(1).

[53]刘跃进.关于国家安全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写在《国家安全学基础》问世之际[J].国家安全学刊,2002(2).

[54]刘跃进.关于国家安全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写在《国家安全学基础》问世之际[A].为国家安全立言: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研究文集(1995—2004)[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