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本书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在梳理考察此前有关文献时受益匪浅,在借鉴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汲取其营养,发现其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出和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是基于对中国电影业历史和发展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美好期盼的深刻体悟,是基于对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本书首次从“资本化进程”的角度分析观察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进行了科学划分;认为中国电影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而资本化对于这个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本化进程的三大阶段起承转合螺旋式向上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连贯性特征。而目前正在行进中的证券化阶段,对于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本书认为,资本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何在产业和资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吸引、接纳、拥抱资本的同时又不被资本俘虏,吸引资本长期关注并成为电影产业的强大推动力,这在证券化即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阶段尤为重要;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观察“资本化进程”是一个本质性把握。

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尤其是随着A股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更加充分,中国电影产业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资本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初步展望新时代资本化进程的发展前景。

一、本书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本书缘起

我自幼喜欢看电影,在上高中和山东大学读本科期间,经常在学习之余看好莱坞原版的英文电影。此前阅读《伟大的电影》一书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书中的精美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我流连忘返,按照作者推荐看电影,最大感受是物有所值。该书后来被列为北京电影学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推荐书目“艺术学理论”八本著作中的第一本。(1)

我求学读书之余也打打游戏,发现电影和游戏联系紧密,电影改编为游戏或者游戏改编为电影,在好莱坞是顺理成章密切相关的“泛娱乐”IP产业链。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也开始初步涉足股市,包括买卖A股、港股、美股,并作为第二作者参与《股市20岁》一书的写作(2),这使我对于资本市场有了初步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对于如何梳理和把握股市历史进程有了一定的心得。

我后来在一家报社担任编辑期间,在完成每周编辑任务的同时,还初步研究了一份专业性周报的特点,并将其总结为新闻性、综合性、专题性、系列性、解读性、策划性六大特点,后来以《专业性周报多维解析》为名出版。(3)这使我对于梳理、提炼和把握一个研究课题有了一定的心得。期间发表的一篇影评和一篇剧评,分别获得山东省新闻报纸副刊类三等奖。

我考入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即准备把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期间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也都是文化产业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内容,后来上报论文选题的提纲,也是按照此思路进行的。在确定最后选题时,导师崔大庸先生与张友臣先生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选题最好切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免得学力不济而挂一漏万。于是我将论文最后定为: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2018年)。

经过4年紧张而潜心的研究,我于2019年6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本书是我在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对构架、内容加以调整、补充与完善,现在将其完成为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主要梳理并解析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讨论了各个时间节点上的重要政策和重要事件,阐释了资本化进程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划分与递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了对策,并对进入新时代的资本化进程进行了初步展望。

我深知,这离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还有很大距离,衷心期待能够获得各位导师、同行与读者的更多批评、指导与帮助。我内心对此深怀感激、感恩之情。

(二)概念界定

1. “资本”概念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资本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一切投入(4)。资本等于增值。(5)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和分析了资本的增值特点。(6)

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资本有金融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四个层面,例如人力资本里的“资本”含义是资格和能力。有文献说资本化集中在三方面,文化资源资本化,文化产权资本化,文化产品预期效益资本化。还有讲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人力资本,文化产业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等。(7)

有文献指出,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则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甚至出现了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8)

上述文献都从不同侧面阐释了“资本”的含义。本书讲的电影产业资本化里的“资本”是金融资本,主要是分析与电影产业转企改制、投融资活动,尤其是借力资本发展,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借力A股市场实现融资和再融资,把电影产业做优做强,实现健康发展。

2. “资本化”概念的界定

资本化亦称资本结构或投入资本,例如下面五篇文章说的“资本化”,显然都是指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本书里所涉及的“资本化”,同样也是指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

2011年10月19日《证券日报》的《资本市场将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动力”》报道指出,文化传媒资本化进程将提速,15家出版企业上市已启动。

2015年5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的《湖南日报、湖南广电合并系误读,双方资产资本化进程或加快》报道指出,两家公司的资本化进程可能会加快。

2017年2月16日《上海证券报》的《解盘山东影视制作资本化之路》报道说,公司资本化之路已然开启,最晚拟于2017年9月申报上市相关材料。

2017年9月11日国海证券《传媒行业:影视院线出版等资本化提速》的报告称,电影院线方面金逸股份与横店影视登陆资本市场,显示院线资本化提速。

2018年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光线传媒的一纸公告,曝光了老牌影视公司新丽传媒资本化路径的一次新选择,新丽传媒被腾讯资本化。

下面两篇文献里讲的资本化,也是指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

从金融学理论的演变来看,开始是提出物质资本,后来又提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理论;然后使上述资本有机关联在一起,使之产生重复,创造重复,带来增值,推动社会发展。也就是说资本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实现价值,而资本实现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化过程。(9)

在资本化进程中要注意,资本不能变成“资本游戏”,成为在少数人手中财富的转移。电影产业的资本化进程,就是借力资本和资本市场的这种强劲动力,把自己做优做强。(10)

3. “电影产业资本化”概念的界定

电影企业融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融资(PE)、上市股权融资,以上三种也有交叉混合。单说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也还有股票、债券和基金。而股权融资又分股权交易融资和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在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中,有的融资是多种形式交叉,但最后还是通过IPO融资并在A股市场上市,例如华谊兄弟和中国电影。所以本书从“资本化”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是指上市股权融资,即通过IPO在A股市场上市;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进行并购、再融资等表现。(11)

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A股市场,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本书特指沪深A股市场,因为沪深股市还有B股市场;沪深A股市场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目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交易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机构间报价系统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

4. “电影产业”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利特曼在《大电影产业》一书中最早提出“电影产业”一词,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12)本书侧重于狭义上使用。

不过具体到电影企业的划分,目前极不统一。从“东方财富”网站的行业划分看,统称“文化传媒”,截至2018年10月底,“文化传媒”行业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共有247家。其中包括电影、电视剧、广播电视、广告营销、游戏、互联网、平面媒体、体育等类别。

按照财通证券的划分,在A股上市的纯粹的电影公司或者主要以电影公司为主的有10家:万达电影、中国电影、华谊兄弟、横店影视、文投控股、金逸影视、光线传媒、幸福蓝海、北京文化、上海电影;以电视剧为主的公司有13家:华策影视、鹿港文化、华录百纳、慈文传媒、欢瑞世纪、中南文化、长城影视、唐德影视、当代名城、当代东方、祥源文化、骅威文化、中广天择。两者相加为23家。

在上述以电影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独立或者为主或者参与拍电视剧,例如华谊兄弟;而以电视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独立或者为主或者参与拍电影,例如唐德影视。以上23家在众多文献中及A股市场中,也通常被称为影视公司。

另外,在A股上市的还有广播电视行业有东方明珠等12家;广告营销有蓝色光标等31家;游戏有完美世界等26家;互联网有乐视网等14家;平面媒体有中文传媒等23家;体育有贵人鸟等13家。(13)这些公司中特别是互联网公司,也参与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也经常被文献和媒体称为影视公司,例如乐视网等。

在目前融易汇沪深股市行情与交易的软件显示,有关影视产业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别都被归为“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截至2018年10月底查询,结果为151家。而中国证监会官网2018年底统计的“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则是25家。

还有2015年4月28日在上交所上市的江苏有线600959,在融易汇中行业属于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可是在2016年6月出版的《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把它与万达电影和唐德影视一起,列入2015年三家电影上市公司之一。

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按照宽泛的和目前约定俗成的分类,所谓“电影产业”主要限定为2009—2018年13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电影公司,也就是纯粹的电影公司或者主要以电影公司为主的公司。

表0-1 2009—2018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13家电影公司

5. “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概念的界定

市场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见表0-2),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本书主要是在第二层意思上使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之间的买卖,自负盈亏,追求经济利益等。产业化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的产品丰富了,商品之间的买卖越来越多,形成各种各样的产业。证券化也有两层含义,本书主要是从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相对应、从“直接投融资”的角度使用的。证券化是把公司的资产划分为股份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的交易活动。

表格0-2 “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概念的界定

李波的硕士论文就认为,“产业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较大规模电影企业追求的资本运作模式。上市融资不论在融资规模、使用方式以及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资产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集约度,进而推动整体电影行业的结构优化,促进电影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切实提高电影质量和产业效益。”(14)这个分析是十分正确的。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 资本化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电影产业自1978—2018年的4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化产业在2000年得到中共中央正式文件的肯定,2001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电影产业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2003年中国开始实施电影产业化改革时,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才10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经增长到559.11亿元,十四年上涨50多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7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在2017全年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的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稳居世界第一。(15)

2018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则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银幕数全球第一,2018年底银幕数突破6万块,较2017年多增长579块,比第二位的北美多2万块;票房收入全球第二,年度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610亿元、约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与北美的差距越来越小;影片产量全球第三,2018年共生产各类影片1082部,仅次于美国、印度。(16)

表格0-3 中国电影票房(1990—2018年)(17)

数据来源:国家电影局、艺恩咨询等。

表格0-4 2012—2018年中国电影影院建设数据情况

资料来源:秦勇.与电影强国的一步之遥看产业发展新机遇.人民日报,2019-04-26.

图0-1 2010—2018年观影人次(单位:亿人)

资料来源:秦勇.与电影强国的一步之遥看产业发展新机遇.人民日报,2019-04-26.

中国电影行业在40年的发展进程中,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民营企业悄然发展,在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资本结构的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实现了行业的市场化;电影企业的集团化、电影院线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行业的产业化;电影产业投融资规模的扩大,电影企业通过A股上市融资、在二级市场并购等进程,实现了行业的证券化。电影票房的增长、观影人数的增长、电影类型的多元化等,都充分显示了资本化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18)

2. 处理好资本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推动产业和资本实现共赢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走过40年进程成绩很大,不过与美国相比,中国电影公司无论是市值、资产方面还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方面还有不小的距离。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票房占全球票房的25%,占北美票房的85%。上千亿美元市值、上百亿美元资产、几十亿美元的利润,是美国大电影公司的标配。(19)

2018年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是迪士尼发行的《复仇者联盟3》,该片全球票房20.49亿美元,等于121.09元人民币,为中国2018年总票房609.8亿元的五分之一。迪士尼影业已经从2015—2018年连续4年全球总票房超过50亿美元,2018年全球总票房突破70亿美元,因此迪士尼也成为全球影史上两次(2016年、2018年)单家电影公司年度总票房突破70亿美元的公司。在2018年全球总票房榜的前36位中,迪士尼独占16席。

相比之下,我们要实现电影产业由大转强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发奋图强,迎头赶上。其中目前正在运行的证券化阶段,使得产业和资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何借力资本特别是A股市场的力量,把中国的电影产业做优做强,是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在2009—2018年经历的证券化阶段,电影产业在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过程中,借力不够与资本乱象同时存在,把这个历史进程梳理出来,揭示其特点和规律,处理好资本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推动产业和资本实现共赢,是保持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正确方向的一个很具挑战也很有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构建科学完善健康的理论体系。

本书从资本化进程的视角入手,梳理并分析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上升的内在逻辑,以勾画和把握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清晰的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

电影拍出来是让人看的,是要卖出去并且要赚钱要盈利的。影片有了票房就有了影响,随之电影企业规模扩大,影响力也继续扩大,这就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提供了支持。出品好影片和实现高票房,是制片、发行、放映的单位三者的从业人员的内心需求和职业操守,这与农民多产粮食、工人多出产品、知识分子多出科研成果一样,是电影业改革开放的原动力。电影业发展要解放生产力,就需要在生产、流通等全产业链打破垄断,释放活力,就要在市场上去推销产品、去寻找资金,去赚钱盈利,就需要走市场化的道路。(20)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需要解决小作坊式的一家一户松散的结构,需要到外面去融资,与业外资金、海外资金结合,进而做大规模形成集群,形成集团化,走产业化道路。

随着公司再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就需要走证券化道路,到资本市场去融资、去磨炼,尤其是需要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

上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递进的内在逻辑过程。认真梳理资本化进程三个阶段,有助于构建科学完善健康的理论体系。

二是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资本化的运行机制。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40年的关键点是如何把握和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个问题贯穿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整个过程,尤其是在证券化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电影产业独特的意识形态性和资本特有的逐利、增值本性,决定了在资本化进程中既要资本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需要借力A股市场获得发展,同时又要限制资本任性,特别是不被资本所左右,这是产业与资本双方都需要辩证认知的逻辑根源。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是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

从资本化进程的视角入手,梳理并分析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大阶段的内在上升的逻辑,探究资本是在什么层面和领域发生作用,又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在影响的过程中,正面的推动和负面的拖拽又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在产业和资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对于理解和落实“防风险、守底线”的政策,正确处理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认真研究产业与资本的博弈,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资本化的运行机制。

2. 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推动电影产业借力资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正确方向,努力创作出内容与资本相结合的佳作;要发挥资本市场多种功能助力影企做优做强,电影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要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要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要打造电影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通过并购重组是做优做强的有效选择,注意发挥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上市影企积极拥抱互联网要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要把握互联网资本在全产业链主流化的大趋势,要积极主动融合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梳理、分析好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助于推动电影产业借力资本和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有助于推动产业与资本形成良性循环与互动。

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中,处理好产业与资本这关系是个核心问题。要摆正产业与资本这两者的位置,坚持产业为主资本为辅,是产业借力资本发展而不是相反。同时电影公司尤其是在A股上市的电影公司,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金融手段,创造价值实现盈利,使资本的投资获得良好的回报,由此吸引资本的长期关注与参与。要出台规范资本运行制度组建经纪人行业协会,以规范资本化进程的良性发展;要遵从电影产业规律和资本市场规律办事,用联合出品等方式分散和控制金融风险,实现资本化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梳理、分析好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有助于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形成双方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共荣共赢。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反过来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有助于把握资本化进程中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过程,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对策。

本书题为“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主要着眼点是从“资本化进程”即中国电影产业1978—2018年40年来的发展并由此划分为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历史阶段。就目前已知的文献看,还没有同体著述。

本书的文献评述,主要从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40年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历史阶段入手,梳理并且分析了在每个进程的历史阶段中,理论和学术研究都关注了什么,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其不足之处又有哪些,三个历史阶段的研究主线的一致性与各个阶段的特点又在哪里。

本书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40年历程研究;电影单位转企改制与投融资研究;电影企业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研究;正确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研究。

(一)研究现状

1. 相关著作对于电影产业与资本关系的分析

一是美国学者在著作中的相关分析。

美国是电影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历史悠久且成绩巨大,有关阐释电影产业发展的著作,尤其是其中产业与商业、经济、资本关系的论述,给笔者以很多启发。其中,以下三部著作印象尤其深刻。

《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美]罗伯特·斯克拉著,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该书从艺术形式、技术革命、商业运作和文化前导等角度,对电影进行了详细的审视与考察,是关于美国电影文化历史的集成之作,是了解美国电影文化乃至世界电影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娱乐产业经济学:财务分析指南(第8版最新版)》([美]沃格尔著,支庭荣、陈致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该书认为,电影带来的乐趣与丰厚的利润,无疑是吸引投资者目光的两大重要因素。当年美国大片《星球大战》拍摄共耗资1100万美元,而上映后前四年的收益便高达1.5亿美元,数十年后的续集再一次帮投资人赚得了丰厚的利润。除了电影神奇和神秘的元素以外,电影制作本身仍旧是一种商业行为,同其他产业一样,电影业也会受到基本经济法则的影响。美国的大型制片厂与发行公司的成功率往往高于其他独立制片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自身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该书以较大篇幅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很有学术价值。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美]约翰·贝尔顿著,米静、马梦妮、王琼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

该书打破线性叙述传统,多主题、多角度审视好莱坞制作模式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定位具体时期,回顾类型片如何呈现美国大众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矛盾;紧贴历史语境,剖析社会转型、技术革新、政治文化问题对电影题材、风格的重塑。该书以独特学术视角,紧扣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展现了美国电影如何编织美国梦,这对我们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很有启示意义。

二是国内学者在著作中的相关分析。

国内的相关著作,在探讨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时,即对电影与商业、资本的结合做出过分析和探讨,笔者拜读以后受益匪浅,以下五部著作印象尤其深刻。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于丽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9月)。

该书“序”的题目即为“电影产业经营的特点”,而在第一部分又开门见山地指出,“电影诞生来自艺术和商业的结合”,“电影类型片是电影商业性的最好体现”。

《中国电影产业史》(沈芸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

该书是对1905—2005年百年电影产业线索的一次梳理。其第一章电影萌芽期(1896—1922年)即分析了电影的商业活动,第二章私营电影公司的兴起和竞争(1922—1930年)即分析了资本环境与行业准备和明星影片公司的应运而生。第三章(1930—1937年)则分析了电影产业的规模化进程。

《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俞剑红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5月)。

该书针对中国电影产业以及产业主体的现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结合企业职能管理、管理模块,在企业运营模式的范围内,通过对早期中国电影企业的历史研究、国内外当代电影产业和企业的比较研究,从产业环境、产业主体、个体微观企业对电影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选择、发展态势以及未来趋势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旨在对适合中国电影企业的运营模式做出有实践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电影投资分析:通过投资“第七大艺术”获得30%年回报的正确姿势》(关韶峰、赵民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6月)。

该书认为,国内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关注,是目前投资市场的一大热点。相对股票、基金、期货、房地产等传统投资项目,电影投资具有风险可控、成长性好、回报率高等独特优势。结合目前电影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电影市场投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包括电影投资的动机、电影投资的非经济回报、电影投资人在整个资本运作中的位置、电影投资项目渠道、评选并投资的制片人、了解电影投资人的经济秘密、管理你的投资组合并提供增值服务等内容。

2. 相关期刊关于电影产业与资本关系的分析

在这些文献中对笔者影响与启迪最大的有八篇。

一是唐榕《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的研究。

该文的贡献是,把1978—2008年改革开放这30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8年12月至1979年底的“转制时期”;二是1980—1993年的“修补式的改良时期”;三是1993—1999年的“体制全面改革时期”;四是1999—2008年的“全面开放时期”。这为笔者把这30年划分为1978—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2000—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两大阶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和十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资料。遗憾的是该文时间截至2009年只写了前30年。另外,唐榕还有《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一文,写了1949—2009年60年的历史和特点,也十分难得。(21)

二是每年编著出版一本《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研究。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文联艺术中心从2005—2018年每年编著出版一本《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评述上年度的中国电影产业的产业进展和市场进展情况,其中包括电影政策、该年度的投融资、公司在A股上市、二级市场并购、电影产品分析、电影院线与影院经营分析、电影市场与票房分析、电影营销态势分析等内容进行评述;有时还对每个年度的标志性事件进行专章介绍和评述。这是目前已知每年最全面的著作,很有参考价值。遗憾的是该系列没有2004年以前的著述,且只是按照每年顺序写,阶段性的概括和提炼似有不够。

三是陈永倬关于证券化经历过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文章关于中国影视行业资本化从2009—2017年经历过了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目前仅见的一篇文献,给笔者很大启发。该文认为,第一是2009—2012年的启蒙期,此时以IPO为主;第二是2013—2015年的高潮期,此时以并购为主;第三是2015—2017年的低迷期。笔者在2017年初确定中国文化产业40年划分时,也把2009—2018年作为证券化阶段,原因是2009年出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两大事件。后来2018年2月调整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划分时,仍然坚持这一点。不过笔者认为2015年以来是“提升期”,即资本去伪存真,流向发生变化,进入“内容为王”的新时期。不能说热火朝天就是高潮就一定是好事,否则就是低迷,很多时候低迷应视为沉淀,沉淀的过程就是净化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没有资本特别是A股市场上市影企与资本催促以后产生的浮躁,或许产业能够更加冷静和清醒,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是王冉分析“资本寒冬”、流向发生变化的研究。

文章强调,2018年以来电影产业内容至上的时代来临,所谓“资本寒冬”,更加确切地说是资本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笔者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就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资本流向更加关注内容,而这正是证券化过程经过2016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的去伪存真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本书一直认为2016—2018的三年是证券化阶段“提升期”的原因。

五是李燕的硕士论文用“资本为王”定义中国电影产业时代的研究。

该文虽然完稿于2007年6月,但是文章已经用“资本为王”四个字来定义中国电影产业时代。以其为切入口,“资本为王”体现在四个方面:多种资本参与电影投资,影片资本结构复合化;影片投入越来越大,大制作明显增多;投入与收入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度;资本占据话语权,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通过分析国有和民营影企的资本运作态势,文章认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为王与资金短缺的悖论;资本与内容的博弈;利润率低与资源浪费并存。解决途径是:健全投融资体系,为资金的进入和使用搭建平台;细分市场,使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更为合理;完善产业链条,整合多种资金回收渠道;电影企业应积极提高资本运作能力。(22)这是很有见地的。

六是陶冶把40年电影融资模式分为四种模式的研究。

该文认为,这四种模式是:国营制片体制的“无忧”融资模式;市场化初期的摸索到“拼盘”融资;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目前证券化时代的创业融资模型。该文深刻指出:“更重要的是在创业融资模型的框架下,对于创作者而言可能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所谓的投资方都已经换了个遍,之前的投资方已然结束了自己A轮,完美地兑现自己的退出机制了。按照这个逻辑推进下去,一个又一个电影项目就像传销组织手中的面膜一样,被不断倒手给下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只想着自己能够融到B轮以便自己可以实现退出机制的投资方,会认真负责地关心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吗?幸好这只是我们基于模型的展望。”(23)该文最有价值的是提醒我们,电影界要对资本以及资本背后越来越复杂的融资模型保持通透的认知,要警惕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侵蚀电影产业本身的发展。这个分析和判断,已经是触及产业与资本博弈辩证关系的深处了,而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个提醒是十分重要的。

七是张三夕分析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四种表现的研究。

该文从资本阻碍电影文化创新、资本削弱电影艺术、资本遮蔽权力支配、资本桎梏人的自由等方面,分析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的四种表现,同时还对出现“异化”的根源做了进一步分析。(24)这是对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分析全面、见解深刻的一篇文献。

八是张步丞的博士论文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投融资机制的研究。

该文完稿于2016年,从题目看该文讲“产业化”,与笔者讲的“资本化”不一样;不过该文讲“投融资机制”实际也是“资本化”的过程,在资本化高级阶段的“证券化”,就属于“投融资”的高级运行状态。这给笔者很大启发。

3. 目前已知的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梳理目前已知的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没有从1978—2018年写完整40年的电影发展历史的。

检索有关著作,排在前面的主要有: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都是2006年出版的;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于丽、刘杨、王煊《电影产业经济学》,中国电影出版2011年;俞剑红、翁炀《电影市场营销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俞剑红《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检索有关论文,排在前面的主要有:王军君《电影与资本的一场对话》,《电影新作》2008年第5期;井延凤《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的逐步确立——谈200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电影文学》2010年第3期;左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转型与市场化研究》,《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第9期等,从时间上看,以上都是2011年以前发表的。

二是论述30年历史的资料中也没有写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史的。

现在的文献有从政策史入手梳理的,也有从投融资入手梳理的。就是写政策史的,也没有突出转企改制、投融资等资本化的内容。因为多数文献只写到2008年即前30年历史,所以自2009年开始的证券化历史没有涉及。目前仅见的有陶冶《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融资模式流变》发表于2018年6月,这是最接近资本化内容的文献。

三是更没有写1978—2018年这40年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史的。

而这是规模更大,标准更高的投融资。有文献只梳理了2009年开始的电影产业证券化历史(陈永倬:2017年),但是没有谈前30年。截至2018年底,笔者查阅知网有关电影史的文献,排在前10名的名单里,仍然没有一篇是关于电影资本化40年历史的。(25)仅有一篇文献涉及电影产业的“商业驱动力”,算是阐述了资本的力量。在中国知网的“远见搜索”查“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依次出现的仅有这么几篇:

表格0-5 中国知网有关“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文献

续表

最新的关于探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研究进展有两个有影响的活动。第一个是《当代电影》2018年第6期开始开辟专栏,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合拍和引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中国电影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下面简要审视第6、7、8、9期关注的主要内容和文献。

第6期主题: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制片领域的发展变化。文章有以下四篇:

表格0-6 第6期主题文章

第7期主题: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创作,文章有以下两篇:

表格0-7 第7期主题文章

第8期主题: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业,文章有以下四篇:

表格0-8 第8期主题文章

第9期主题: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外合拍片”,文章有以下两篇:

表格0-9 第9期主题文章

上面4期共13篇文章,只有第6期陶冶《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融资模式流变》一文涉及融资模式流变即资本化的内容。还有第7期张琦《改革四十年中国电影产品(生产)之变迁》一文把中国特色电影产品的生产划分为四个期:1978—1992年:孕育萌芽期;1993—2001年:积极探索期;2002—2011年:多元生长期;2012年至今:融合新生期。但是文章没有涉及投融资等资本化内容。

第二个是2018年9月14日,“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高峰会在武汉举行,座谈会上喇培康《40年中国电影巨变》、于冬《中国电影的创新探索之路》、李宁《电影制作的新潮流和新趋势》、徐天福《影视梦工厂聚合新力量》四个发言,只有喇培康提到“资本”这个词:中国电影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四点:重视电影产业,降低准入门槛,发放各类资本,简化审批程序。

其他纪念中国电影40年历程的活动还有,2018年4月15日,北大的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新时代新景观新征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主题论坛。(26)还有2018年6月19日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共包括传承、步伐、开拓、绽放、荣耀、奋进、新起点七个板块。

(二)文献述评

1.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40年历程研究

一是政策在推动资本化进程中作用的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突出特点是政策推动发挥了主导作用。在1978—2018年40年进程中,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历史阶段的分期,都是政策导致并推动的。本书选取的政策,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国有电影厂转企改制,国有和民营影企在投融资、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和上市以后利用金融手段运作;对电影内容审查始终从严以保证电影文化的先进性、对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门槛的放松;对于电影管理体制的调整,以保证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本书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有关政策梳理和解读,也主要是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现有文献论述和研究,对政策在推动资本化进程中作用的研究和分析还是比较充分的。目前有张园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发表于2017年6月,内容至少截至2016年,是涉及40年比较完整的文献。该文在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政策中,用专门一节“中国电影投融资制度”,分析了产业、行业准入、主要税收等三项优惠政策;在第四章的政策建议中,该文也有一节专门论述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27)遗憾的是多数文献只是前置到2008年,当然就没有涉及2009—2018年电影企业在A股上市的内容。

刘阳认为,电影政策是直接规范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28)《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也认为,我国自2012年以来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成绩背后是政策等四大因素发挥作用。(29)

张磊、胡正荣认为,通过对1986—2014年电影电视“影视和流”以后29项中国电影主要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有三个主要政策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有独资到投资多元化,从事业单位到集团化企业。(30)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尤其是政策变迁,推动了资本化进程,表明商业驱动力在中国电影政策变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性作用。

欧阳坚认为,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性、生产和运营较为复杂、功能和作用较为丰富、阶段性明显等四大特殊性。这对理解电影产业的特殊性也有帮助。(31)

王育济以研究文化如何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探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为核心,着重分析文化及文化市场的特性、文化产品特性、顾客特点、塑造文化品牌的方法,以及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如何选择和改进商业模式等内容。(32)这对理解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很有帮助。

在政策推动方面,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件大事对于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话题,有两篇文献分别进行了论述:一是杨武、周致力认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电影产业的发展,而电影产业创新模式的发展,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3)二是李波认为,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营,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放开、政策支持下的蓬勃发展、市场调节下的逐步整合这样三个阶段。(34)

刘勇、张志强认为,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的现状,明显体现在政府在产业优惠政策和电影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因此大大拓宽了制片业的投融资渠道,促进了国产影片的产量和质量。投融资方式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模式:华谊兄弟抢占创业板制高点;光线传媒以贷款融资谋求上市;橙天娱乐借壳上市促融资;中影集团国家队的领头羊。(35)这已经涉及2009年开始的证券化的内容,十分难得。

二是资本化40年历程的分期研究。

张园认为,40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历程:1979—1992年的历史转型时期,由电影事业转为电影产业;1993—2008年的市场开放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实现持续发展;2009至今,中国电影产业逐步与国际接轨。(36)该文主要从政策入手划分历史阶段,而政策涵盖行业环境、行业准入、行业规范、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该文有关投融资的内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显然落脚点不是资本化,更不是资本化进程。

在回顾1978—2008年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历程的文献中,唐榕是分析最全面最到位的。(37)俞剑红、张琦的文章认为,这30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78—1992年在原有体制内进行探索;1993—1999年在困境中寻求突破;2000—2008年在产业化中焕发生机。(38)

胡智锋一书的贡献有两个:一是认为2001—2011的10年,是在2001年底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带来的分账大片的间接刺激和加入世贸组织的直接推动下,中国电影迈开了产业化步伐;二是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时,中国电影日益成为文化市场的重心。(39)笔者认为,中国电影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时的表现尚可,与2000年开始的产业化之路密不可分,这也是导致后来2009年出现了两件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9月国务院颁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作为第一批中的第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

李波认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随着2001年底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国外影片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面对挑战,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逐步明朗。陆续出台的政策,制定了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的规则,细化了金融支持电影资本运营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机制,标志着一个较完善的资本运营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40)

2. 电影单位转企改制与投融资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转企改制、原来国有电影单位走向行业发展的市场化;在投融资方面推动资本结构上敞开大门,实现资本多元化、走向行业发展的产业化;在A股上市方面主要是推动电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市获得融资实现扩大规模的目标;同时上市后在二级市场通过并购、再融资等金融手段进一步实现做优做强的目标,走向行业发展的证券化。

不过从时间上看,现有的文献很多截至2008年,还没有经历2009年创业板开启的电影企业资本化进程。而完成于2017年的文献,已经历了2009年华谊兄弟作为电影企业的代表在创业板上市,经历了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家队”在A股上市。此时讲电影产业的投融资而不涉及A股市场,实为一大缺失。例如有发表于2015年(孔育文)的文章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投融资将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内涵。可文章却没有涉及这个时代的主要内涵就是进入证券化阶段、进入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时代。

一是电影单位转企改制与投融资研究。

张友臣指出,文化产业投资与其他产业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的复杂多样性,二是投资的高收益性,三是投资的高风险性。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常用的外部融资方式有以下六种:资产融资、政府支持、风险基金、直接上市融资、租赁融资、民营资本与外商投资。该著作虽然是讲文化产业,但对电影产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书中论述了在直接上市融资中,股票上市可以在国内,也可以选择境外,可以在主板上市,也可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41)这显然敏锐观察到并且涵盖了2009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建设,涵盖了电影企业在A股上市的基本情况。另有三篇文章都论述了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的特点和方式。例如徐远翔认为四个特点;(42)冰河认为八个方面;(43)孔育文认为四个方面,(44)都各有侧重。

华谊兄弟研究院的文章,则从介绍好莱坞电影融资入手,认为其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上市融资、商业贷款、风险投资、众筹融资、其他。(45)虞海侠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特征和盈利模式,认为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多种形式的电影产业政府支持机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商业投融资渠道。(46)

《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认为,2009年电影产业投融资呈现三个特点:电影产业成为文化领域的投资热点,投融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电影企业开始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传媒界相关产业投资电影热情高涨,为电影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7)这个分析是透彻的。

周笑基于文化资本理论,系统分析了华语商业电影跨境传播两大表征形成的原因及华语商业电影文化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机制,也算独树一帜。(48)王军君在论坛综述提到,2007年被众多业界人士称为中国电影资本市场的元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和业内外资本开始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是在中国电影与资本市场的联姻之中,双方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49)

二是互联网资本对电影产业冲击研究。

从2013年开始,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入电影产业,从制作、发行、放映方面极大影响甚至重塑了电影产业的格局,使投融资形式、结构、影响发生重要变化,是这个时期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比较新且有代表性的文献是2018年4月刘阳在文章《网络票务平台:中国电影迎来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需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里的研究。

互联网的进入开辟了电影产业新格局,这是业内共识,不过对“新格局”的观察点则不同。靳斌认为,新格局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电影”。理解“电影投资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现状”,要从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多样化、投资环节多样化、投资减少盲目性四个方面入手。(50)

《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则概括了五大特点:院线加速资产证券化,巨头争霸局面开启;BAT渗透加深,全产业链布局见成效;政策趋严,明星IP变现趋多元化;在线电影票市场格局稳定向上下游拓展;网络大电影爆发增长,投资增加盈利下降。(51)侯光明则从电影融资入手,认为互联网金融为电影融资注入新活力,主要表现在降低门槛和成本;大数据更加公平透明,优化筹资效率;互联网基因升级了电影工业体系;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分散风险;有效补充传统融资方式等。(52)

侯光明、张琦指出,“2015年延续了电影行业大规模资本化运作的热潮,多家二三线公司仍以较好的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跨媒、跨界并购持续升温,互联网金融带来融资方式的进一步创新。”(53)岳嘉认为,“2015—2016年票房大起大落、资本快进快出;资金从明星资本化和票房高企的幻境中觉醒,热钱退场,资本市场整体回归到看上市的电影公司业绩如何的价值投资状态。”(54)

王旺旺指出,“目前互联网渠道购票率已经达到76%,按平均每张票3元服务费计算,服务费贡献了一季度9.32亿元的票房。若拿掉这一项,2018年一季度票房较去年同期下滑6.6%。票补也造成了市场某种程度上的畸形,显然不能持续。”(55)

刘阳指出,“那些网络票务平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缺乏反垄断制约和监管的前提下,传统的电影片方在竞争中,一开始已经处于不利地位。”(56)可见这两篇文献更侧重的是问题分析。

3. 电影企业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研究

一是通过A股上市实现融资和资源配置。

通过上市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可以融到数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巨资,上市后还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

现有文献也已经把电影产业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把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以来的巨大财富效应,把电影企业上市的好处研究得比较透彻。公司上市成为社会公众公司,承担的和享受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承担是说必须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享受是说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上市公司”这四个字,如同信誉平台一样能起担保作用,找银行贷款也不是难事。(57)

通过对美国十余家电影公司的案例研究,Einav,L.,Ravid,A.与Joshi,A. and Hanssens,D分别指出:证券市场对电视上映,映前广告营销与工作室制片效率会起到积极影响。(58)

弥达斯的研究把这些统计为活生生的数字,非常引人注目。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的招股书显示,冯小刚持288万股,张纪中持216万股,黄晓明持180万股,罗海琼持54万股;另外,李冰冰、任泉、张涵予、胡可、康洪雷分别持36万股,李琳、何琢言、陈思成分别持18万股。华谊兄弟上市,成就这些明星千万至亿元不等的身家。另外,2011年光线传媒上市与2015年唐德影视上市,都造就了一大批富翁。(59)

龚彦方、田迪迪的研究则将其化为学术语言,指出电影产业证券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利好是,企业可以通过IPO公开发行直接上市和通过借壳等实现间接上市进行上市融资,使自己的资金实力得到大大增强。(60)

上市是2009年以来我国电影企业经营的关键词,华谊兄弟已上市,中影、上影等国企也加快转企改制步伐启动上市进程。《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对上市的积极作用概括为:“可以募集到较多发展资金,并打造出便利的融资平台,企业可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上市的严格准入,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将会使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上市是推动我国电影企业发展上台阶最有效的手段。”(61)

2016年8月中影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有电影第一股;10天后上影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又一只国家队成员。两大电影国企相继在A股上市,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年度大事,也是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的里程碑。《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对于中影上影这样的国企,上市后在获得资本支持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这种压力反而有可能激发出公司内在的潜力。”(62)

下面两篇文献,虽然不是直接写电影产业上市,同样具有企业所具备的共性的问题,其分析很有启发。

李然忠分析到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关键,认为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是新兴产业,由于是新兴产业,因此更需要依托适应其要求的资本市场才能成长壮大。我国多层次市场的不断建设和推进,正好适应了我国文化传媒企业的需求,大量新兴的文化传媒企业得以登陆资本市场,并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了变革转型。(63)查阅已知文献,这是关于文化传媒产业借力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健康发展比较早而且十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

深圳、香港证券市场的演进与制度变迁、两市微观结构、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关系,也为我们领悟和把握电影企业A股上市有启发。李承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等相关问题。尤其是后来已经在A股上市的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64)

二是在A股二级市场的并购与再融资。

电影企业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标志着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入最高阶段即证券化阶段。证券化使得上市企业运行更加规范化,其约束力更强;当然A股通过IPO融资并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有获得更大融资平台和手段。这些在现有文献中研究得比较充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并购的意义,二是并购出现的乱象及监管部门对其的整肃。

关于并购意义的文献主要有四篇:

蔡军强认为,2013年以来影视行业并购风起云涌,可以看到多元化战略、垂直整合、横向整合、借壳上市、业务转型等不同并购模式。每一个电影人要具备“资本的超前意识”,这对电影企业最为重要。(65)

影视项目、影视企业在资本融合进程中的痛点与特点是什么?高东华认为,要进行综合分析,对其认真梳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影视企业资本化进程拖延、搁置甚至失败情形的出现。(66)

劳志明认为,从资本角度对影视产业运营进行解读,影视资本对接应该重视并购。“从资本对接的实操来看有以下要点:一是必须有资本和金融操盘团队;二是要解决企业发展与规范性问题;三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包括企业经营目标从现金流节余最大化到报表最大化和从追求现金结余到追求报表两个维度;四是解决企业成长性问题。”(67)

《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在资本市场“马太效应”的推动下,一些制片领域的大公司正大肆并购扩张,延伸完善产业链,搭建生态型平台,越来越大。(68)

关于并购乱象及监管整肃的有两篇:岳嘉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监管风暴,以影视公司为代表的娱乐业成为这轮监管风暴的焦点。(69)徐岚认为,在2015年迅速增长至440亿元票房的背后,涉及影视领域的并购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资本市场忽略了大部分未盈利作品并持续注入资本,影视公司高估值,成为这几年不可忽视的问题。(70)

4. 正确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

电影公司借力资本和A股市场获得发展,已经人所共知。尤其是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到2016年中国电影、上海两大国有影企上市,再到2017年横店影视、广东金逸影视上市,电影行业和投资领域已经将在A股上市的好处展现得非常清楚。现在的问题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电影企业上市困难,上市后的并购也面临诸多限制;而电影企业上市以后的表现差强人意,一方面与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整个文化企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联度较强;另一方面是电影行业自身在与资本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6月爆发的“阴阳合同”事件,实质也是行业与资本关系的一种表现,它将电影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这样一种近乎“丑闻”的方式大白于天下。有关研究由此入手,就如何限制资本、引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在正确道路上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产业与资本双重悖论的研究。

有两篇文献都是从产业与资本博弈的角度,论述1978—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发展变化,很有参考价值。一是戴锦华认为,“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中国电影,一直充满着两个双重悖论:文化商品和艺术媒介,全球市场与国家艺术。(71)二是高艾华认为,30年有三个悖论:政治宣传与大众娱乐即主旋律与娱乐欣赏的冲突;艺术与商品即资本进入电影产业谋求利润最大化而电影毕竟是艺术是文化;全球市场与国家艺术即电影的世界性表达与国别身份间的张力。(72)事实上直到今天,上述悖论仍然缠绕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虞海侠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则含有解决悖论的意图。文章认为,“电影企业与政府、银行、私募股权基金以及电影植入广告主之间,应该提高博弈均衡水平的路径选择,并利用资源位理论对不同的商业投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优惠税收政策的制度边界要小于直接资助政策,因此进一步细化电影审查制度可以缩小制度边界。”(73)

二是电影产业发展与资本绑架。

下面的文献主要从资本化风险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

徐远翔认为,影视产业资本化面临三大金融风险:很多影视公司并入上市公司以后面临业绩对赌的风险。(74)

熊晓鸽指出,2016年以来在日益严格的监管政策的影响下,有不少资本已经退出。市场短期冷下来,但从长远看是好事。电影作为文艺作品,要沉下心来讲故事,更需要培养出一些会讲故事的人,只有这样才会长久健康发展。(75)

陆乙尔指出,在资本负面影响方面,电影产业表现得比较充分。2016年年初电影圈内提出了600亿的票房预期,但是实际仅完成457亿。(76)

姜中介指出,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不理想,原因是电影质量下滑和票补大幅减少,个中原因还可以从资本进入寻找。(77)

陈永倬认为,证券化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么多跨界并购的公司要消化过去三年并购所带来的负担和商誉,显然是一个去伪存真的消化和提升的艰难过程。未来证券化的机会,来自现在这些主业是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收购,业内公司并购所给予的估值和过去两年我们习惯的这些行业估值,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忘却过去的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的对赌模式、上市模式、并购模式、套利模式。建议要回归基本面,强调现金流,创新为王。(78)陈永倬长期在证券公司任职,后来又在上市影企担任高管,其见识显然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来自实际操作经验。

李安指出,中国电影要警惕资本化过程中的两个陷阱:一是抢钱的陷阱,二是抢明星的陷阱。(79)李安先生是国际著名导演,尤其是他以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亲身经历为例,深刻揭示了这两大“陷阱”的表现和危害性,更具说服力。尤其是后来几年发生的资本乱象,更充分证明这个提醒是十分及时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思路

1. 从资本化视角观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产业40年发展历程的成功,是一个“合力”推动的结果,其中有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技术的进步与推动、互联网资本的进入与推动等,而资本化的推动是一个强有力的引擎。

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走资本化之路。而1978—1999年的市场化、2000—2008年的产业化、2009—2018年的证券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鲜明勾画了资本化进程的阶段性与连贯性。

阶段性是说,三个时期的发展程度不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只有选择在不同的阶段去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的目标;超越阶段的冒进或者丧失机遇的迟疑,都是不正确的。

连贯性是说,三个历史阶段贯穿着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资本化进程是电影产业借力资本的力量,尤其是要充分借力A股市场在融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实现增值方面的多种功能,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

从本书梳理和分析的有关政策角度看,筛选的40年市场化进程共30个重要文件(市场化阶段5个、产业化阶段9个、证券化阶段16个),都集中体现了阶段性与连贯性的鲜明标记。

就整个40多年资本化进程来说,如何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既借力资本实现发展,又不能被资本所绑架;既放宽各路资本进入的门槛、使电影公司的资本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推动优秀电影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又要坚持对电影的内容保持严格审查,以保证电影文化的先进性;既要积极推动电影公司上市和上市以后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的优势做优做强,又要防止和遏制资本的肆意妄为把资本化引向歧途,偏废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目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走资本化之路就一定能够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如果方向不正确,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处理不好,资本也会毁掉产业的发展。

2. 抓住关键政策和关键事件把握资本化进程的脉络

在第一章电影产业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1999年),其标志性政策有两个:

一是1979国务院198号文件和文化部1980年1588号文件,先后调动发行、放映和制片单位的积极性,这标志着电影行业机制性改良的起步。

二是广电部1993年3号文件,从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垄断发行开始,由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这标志着电影行业体制改革的真正起步。紧接着1994年广电部348号文件和1995年广电部1号文件,相继打破了中影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打破了16家电影制片厂的垄断。

这个阶段的关键事件有三个:

一是1993年香港影片《狮王争霸》在内地上映引起轰动,业界把其发行过程形容为一场中国电影发行史上的“战争”,因为它采用发行收入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实行两轮分成结算。这让发行界感受到市场的巨大能量。

二是1994年11月,美国大片《亡命天涯》在国内公映,好莱坞电影首部以分账大片的形式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开放的原点。从1995年开始每年进口十部海外大片,这相当于占领了全国市场的50%份额。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是个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走工业化的道路、与世界电影市场接轨,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是1995年1号文件打破原来16家电影厂的制片垄断,调动各界投资拍片积极性。(80)

在第二章电影产业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2008年),其标志性政策有两个:

一是广电总局和文化部2000年6月6日《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电影集团化改革。

二是广电总局和文化部2001年12月1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开始实施电影院线制改革。

这个阶段的关键事件有两个:

一是体现在集团化方面,上影集团、中影集团、长影集团三大集团公司相继组建成立;之后集团化改革进一步向着以资产为纽带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实施新的战略转移。

二是体现在院线改革方面,2002年6月1日,全国第一批组建的30条电影院线正式启动运营,其中有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到7月1日,30条院线中的613家影院实现了全国联网,计算机售票。

在第三章电影产业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2018年),其标志性政策有六个:

一是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

二是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2016年7月15日深交所分布《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1号——上市公司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业务》(2016年修订),对于“明星证券化”过头行为给予严格监管。

四是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这不仅是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一法,也是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法。标志着电影产业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2018年3月电影局由原来的新闻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总局分离出来,划归中宣部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六是2018年6月27日中央宣传等五部局联合印发《通知》,大力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进依法纳税,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

这个阶段的关键事件有三个:

一是2009年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作为第一家纯正的民营电影公司上市融资,标志着电影产业证券化时代的到来;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实现A股上市,表明电影产业的证券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二是2016年3月查处电影《叶问3》虚假票房案,是对金融资本过分行为的严重警告;2016年底证监会问询并且叫停龙薇公司“高杠杆”并购,直至2018年4月判定相关人员五年内禁入证券市场,是对漠视监管规则、使用超级“杠杆”的有力遏制;2015年底和2016年底叫停“明星资本化”三大案例,是对资本乱象的明确警示;2018年10月对“阴阳合同”涉案人员追缴偷税漏税罚款,是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严厉惩治。

三是2017年8月电影《战狼2》的票房、观影人数双新高、2018年2月春节档、上半年电影票房创新高,全年票房突破600亿元大关,说明电影产业在资本化进程中是可以处理好内容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实现“双效统一”的。

(二)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宏观上使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落实到本书则主要是从有关经典理论方法和几种具体方法进行的。

1. 经典理论方法

本书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资本化”研究,期间很多理论著作及研究方法给笔者深刻启示,对于把中国电影产业40年进程确定为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对于如何理解中国电影产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如何理解资本逐利和追求增值的本质、如何把握和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都有很大启发。

一是马克思《资本论》里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

这个分析启示我们如何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中由市场化到产业化再到证券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资本的本质。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商品,认为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在于其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而增值部分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随着商品过渡到货币,世界出现了两极:货币和商品。剩余价值生产是价值的增值,对于资本家而言,重要的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当货币发展到资本阶段,资本具有自行增值的魔力,引起人们对它的顶礼膜拜与资本的拜物教。(81)

二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实现方式的思想。

这个思想包含了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含义,对于我们把握和处理好电影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以此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有很大启发。(82)

三是托马斯-库恩关于“必要的张力”的研究。

这个研究对于我们把握电影产业与资本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有很大启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一书主要讲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创新,论述了科学史家所面临的一系列“张力”,同时也阐述了科学史的历史,介绍了科学的思想史和社会史,内部史和外部史等,另外还探讨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关系,试图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83)

四是西方现代金融学关于资本“溢价”的研究。

这个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电影产业要借力A股市场才能做优做强有很大启发。在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中,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两个比较容易理解,而证券化则需要借助金融学有关理论来解释。就是为什么包括电影企业在内的诸多公司,都蜂拥而至希望实现在A股市场的上市梦。直观的印象就是通过IPO一夜即可从股市融得数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巨额资金。而股权溢价之谜一般又称“股票溢价之迷”或者“股价溢价之迷”的理论,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一现象。该理论最早由梅赫拉与普雷斯科特于1985年提出。(84)因此我们也就容易理解2009年10月华谊兄弟上市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为什么接下来的几年掀起一股电影企业上市潮、大量资本蜂拥而至电影产业;为什么过了几年潮起潮落资本又冷静了,包括A股市场也经历了大起大落,原来这与整个金融环境(货币政策的宽与紧等)、经济环境(由求量到求质)、社会环境(消费升级)等有密切关系。

五是布尔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

法国文化理论学家布尔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的研究,跨越了资本的经济范畴,把原来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利益的观念扩大到符号、文化以及各种非物质性的活动领域。就是说,资本除了能够直接转换成为金钱、利润等经济形式以外,资本还能够以文化的形式存在并且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三联书店2007年版)、《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等一系列著作,分别提出并阐述了资本的三种类型、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有些虽然不是直接阐述电影产业,但是其对于文化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与把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六是庞巴维克与林南关于资本定义与资本作为“资源”的研究。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提出了资本的十多种定义,例如“财货的存货”“获利手段的集合体”“耐用的财货”等,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用作获利手段,而不是准备用作直接消费或者使用(《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提出,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一种投资资源,是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行动中被投资和动员的一种资源。一方面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资本又是市场的因子(《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这对我们理解与把握中国电影产业借力资本发展的必要性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的关系很有帮助。

2. 几种具体方法

一是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

定量的方法是浏览掌握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在沪深A股上市的电影公司,公开性和透明性比较高,在《中国证券报》等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上,每年都有季报、半年报、年报。在这些报告里面,公司的主要指标,例如资产总计、整体营业收入、净利润;这些指标与去年的同期比;该行业与其他行业业绩的比较;股东人数特别是大股东的变更、资本的进入和退出等等,都有准确、详细的数字。

还有电影产量和国内GDP同比增速,每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历年以及当年国内新增影院数、荧幕数及荧幕增长率,历年全国影院票房TOP10、历年全国院线TOP10票房,历年票房市场增速,历年我国的观影人次增速,中国电影市场中长期发展趋势等等,都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站查询到大量公开、透明的数据。而在“融易汇”的股票网站上,上市影企的即时行情、股票价格与走势,公司简介、股东变化、业绩分析、财务分析等大量数据也非常公开、透明。本书正是通过从上述权威媒体上获取资料,以此奠定研究的基础。

定性的方法是梳理、发现和寻找电影产业的特性与规律,梳理、发现和寻找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契合点,梳理、发现和寻找产业借助A股市场实现做大做强健康发展的契合点。特别是通过IPO公开发行股票,迅速融得巨额资金,使企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从华谊兄弟到中影、上影,再到横店影视、金逸影视,都是这样。而上市以后还可以通过购并、再融资等金融手段,把公司做优做强。

本书实际上也是使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一、第二、第三章都需要定量的资料,而概括出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则是定性的理论分析。而第五、第六章则分别从资本化的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也是侧重定性的理论分析。第七章对于新时代资本化进程的展望更是侧重定性的理论分析。

二是史料与理论结合的方法。

本书在研究中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但是只有把资料提升为理论,或者用理论去梳理、解读资料,才能得出有意义的成果。例如电影单位转企改制,还有原来就是企业的电影单位,首先要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专业的中介机构的辅导,达到IPO的条件;然后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主板或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在所有电影企业上市公司当中,对于其资本化进程的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用金融学的理论解析其普遍性的规律,指出它们共同点,发现经历了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这样一个由相对简单到更加复杂的资本化过程。

而理论性则是上述提到四种理论即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关于“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实现方式的思想;关于“必要的张力”的研究;西方现代金融学关于资本“溢价”的研究等。这些都对本书确定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40年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对如何在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三是中外对比结合的方法。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出现,电影产业的资本化进程,已经有百年多的历史;后来借力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已有很成熟的经验。纵观迪士尼发展路径,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外延并购、布局完善整个动漫及周边娱乐产业,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改革与发展,迪士尼股价从1989年开始不断飙升,显现出迪士尼内容形象与产业平台的内在价值。直到2017年12月初,迪士尼将600亿美元收购福克斯影业、欲做陆地上最强大的娱乐帝国的消息,还被文娱界和资本市场列为新闻头条。

而对比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奥飞娱乐,就初具迪士尼发展路径的雏形。公司开始由玩具发家,到内生外延协同推进动漫原创品牌的塑造,后来由原来的奥飞动漫更名为奥飞娱乐,公司业务也发展到电视媒体网络的搭建与下游婴童产业的扩展,以及最新投资的新媒体领域,其发展路径与迪士尼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以避免走弯路、交学费,同时要处理和解决好中国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四是采取多学科综合的方法。

本书题为《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是利用文化产业学、电影产业学、金融学、历史学多学科进行综合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国电影产业”是电影产业学的内容;“资本化”是金融学的内容;“进程”则是历史学的内容。而电影作为艺术类的典型代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艺术性,而资本化尤其是发展到证券化阶段,其A股市场则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进行交易的最高平台。可见电影产业的资本化是一个极富挑战同时也很有意义的课题,对此必须利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五、框架、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框架

在经过缘起、意义、概念界定,主要思路和采取的方法以后,本书以“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为题,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构成本书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新时代对资本化进程的展望,以此形成了本书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1. 第一章即1978—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

这又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1978—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市场化阶段主要表现是电影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行业内部要转企改制,扩大自主权,自负盈亏,打破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先后捋顺发行、放映和制片的关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初步允许行业外部的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以及境外资本进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充分调动制片、发行、放映行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积极性,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图0-2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结构框架

图0-2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结构框架(续)

2. 第二章即2000—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

这又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4年: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2008年: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产业化阶段主要是国有电影公司向集团化进军,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民营电影公司进入电影产业,并利用与银行和产业基金合作等金融手段发展壮大;电影企业继续同时向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更大范围的开放,电影院线制度的改革使电影产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并推动电影票房实现爆炸式增长,都体现了电影产业化进程的生命力。院线制改革应运而生,也是从做大规模入手的,极大释放了发行和放映市场的活力。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电影行业的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由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向产业化转轨。

3. 第三章即2009—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

这又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2年是证券化的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2015年是证券化的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2018年是证券化的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的来临,后来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电影产业资本化的主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做优做强健康发展。借力A股市场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对于证券化过程中并购、再融资、跨界定增、明星证券化中出现的过火行为进行遏制与惩处,以保证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正确方向。

在上述分析资本化进程三章的框架里,每一章的结构安排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从政策上看管理层推动资本化的导向和侧重点;二是从投融资上看资本化进程的进展和特点;三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看该阶段资本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显示的特点。

4. 第四章即资本化进程的成效解析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体现在对其规律和特点、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意义和路径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成熟、更加自觉;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沿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5. 第五章即资本化进程的问题解析

在资本化进程尤其是证券化阶段时,从电影企业IPO过程出现的违规或者造假,到上市并购、跨界并购、再融资的过火行为;从有的资本把电影作为一种融资或炒作工具,导致票房注水、虚假“保底发行”“电影P2P”“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屡有发生,都充分表明资本的负面影响和巨大破坏力。负面问题的关键词是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出现混乱,主次不分甚至不能本末倒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现割裂。对此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

6. 第六章即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

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多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肯定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把握资本化进程的正确方向,摆正产业与资本的主从关系,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保持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达到影片社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在资本化进程的证券化阶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电影产业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对于资本的负面影响和要严格防范和控制,以保证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正确方向。

7. 第七章即进入新时代以后资本化进程的初步展望

研究中国电影产业40多年资本化进程,目的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国电影产业与资本和A股市场的良好融合,促进产业与资本实现双赢,推动资本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转变。本书将在总结40多年资本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初步对新时代资本化进程做出展望,以求对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创作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的优秀影片,争取产业与资本的双赢,推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二)创新点

本书以《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为题,在充分熟悉和把握此前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以电影产业理论为主,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从中国改革开放1978—2018年40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从与国内其他产业、美国好莱坞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对比中,把握并且提炼出中国电影产业的资本化进程的来龙去脉和自身特点,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本课题提出的问题。

1. 从“资本化进程”观察研究40年历程,填补了一定的学术空白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写电影行业、电影产业的不少,写电影行业、电影产业发展史(行业史、政策史、艺术史)的也不少,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写“资本化”的不多,写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更少,写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40年历史进程的没有。(参阅本书绪论的“文献综述”部分)

在文化产业领域分类中,电影是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传统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工业化、商品化运作。在海外,例如美国,其资本化运作相当成熟,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资本化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资本化进程,现在正处在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证券化阶段。

中国电影产业40多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产业与资本相互对视、接纳、摩擦、碰撞、撕裂、融合、共进的历程。尤其是后来进入2009年10月以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为标志,到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企业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场,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以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证券化形式,展现了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强大生命力。电影企业通过IPO或者借壳上市,可以融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上市以后在股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并购等一系列金融手段,也可以实现自己快速扩张、做优做强的目标。而A股市场的本质特征是优化资源配置,是为新兴产业搭建舞台。产业与资本的风云际会,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书从“资本化进程”观察电影产业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资本化进程”观察研究40年历程填补了学术研究一定的空白。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推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时候,更好地利用资本和A股市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2. 首次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

市场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尽管电影行业有其特殊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电影行业不可能置身于市场经济发展之外,电影行业也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要充分考虑电影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经济属性,充分考虑制片、发行、放映行业的经济利益,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把行业做大做强。

产业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文化产业”得到中共中央正式文件确认之后,作为一种产业要有一定的规模,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在中国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海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中国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的形式和内容上必须要有突破和提升。而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业的集团化和院线改革的推进,就是其显著性的标志。

证券化要解决的问题是,随着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资本容量的扩大化,电影企业要进一步在规模上扩大和质量上提升,产业化经过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现在需要升级,而升级需要海量资本的支持;企业则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必须借力A股市场实现电影产业做优做强的目标。电影产业要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原因是,在A股市场进行的证券投融资,是大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体量、价值和重要性,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通过A股市场,可以实现资源或资本在不同行业间进行更大范围和更大体量的调配。与市场化、产业化相比,证券化使得上市企业公众化、其信息披露、企业管理运行更加规范化,其约束力更大更强;同时A股通过IPO融资并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又获得更大融资平台,获得并购等更多金融手段。

本书首次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资本化进程是一个科学划分,这有利于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同时,本书还明确把2009—2018年的10年证券化进程细分三个小的阶段:2009—2012年的启动期、2013—2015年的高潮期、2016—2018年的提升期。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证券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健康发展的目标。

3. 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观察“资本化进程”是一个本质性把握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需要资本的助力和推动,需要借力A股市场实现做优做强。没有那么多资本蜂拥而来的强大助推力就没有产业大发展,就无法实现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中国电影产业40多年来的发展,离开资本和A股市场的推动是不可想象的。资本蜂拥而至电影产业,说明这里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有利可图,不管是政策支持的红利,还是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这里都是一片值得开垦的肥沃土地,所以资本和产业风云际会一拍即合。

从理论上说,资本逻辑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这种逐利性、增值性、溢价性正是电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但是如果电影+金融的模式突破了行业底线,挑战了电影行业秩序,成为资本化进程中的一股逆流,就必须严格防范与坚决遏制。

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40多年进程中,政策面一方面大力推进资本化进程,推进电影公司上市,降低各路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门槛,充分体现了借力资本和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政策取向,同时一以贯之地坚持对于电影内容的严格审查,以保证电影文化的正确方向。这可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也鲜明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特色。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两手”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难以达到它们彼此间的完全协调。例如以资本的逐利本性,总是本能或者想方设法或者无意间冲破内容的界限而达到自己的增值目的。因此,电影产业资本化要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培育和巩固双方的足够共识,保持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自始至终是个难题,同时也是一道必答题。

4. 研究方法上融合电影产业理论、历史学、金融学于一体

本书研究的是“电影产业”,视角是40年进程,落点是“资本化”,在方法上融合电影产业理论、历史学、金融学于一体。

本书研究的本源与主体是“电影产业”,这主要涉及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全产业链的内容。本书的视角是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40年的历史,并且将其划分为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这主要涉及历史学的内容。本书落点是“资本化”,是与资本尤其是A股市场的融合,这主要涉及金融学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理论。以上三点表明它与有关电影的政策史、技术史、艺术史、表演史等专业史不同。力求将上述三大不同领域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结合起来,是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应该对电影公司“走出去”进行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从1978—2018年40年的资本化进程看,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开始“引进来”到现在“走出去”的一个过程。但后来因为2017年开始出于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政策面收紧了包括外汇管理在内的资本管制,使得一些电影公司停止或者中断对外的并购。2018年以来国外发达国家也对中国进入其本国的资金加强了戒备,并且提出了一些限制的政策,特别是当年5月中美贸易摩擦以后,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大打折扣。中国电影“走出去”,包括并购国外的电影公司以扩大自己的实力与影响力,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体现中国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影响的表现。今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应该继续加强。

2. 应该对“新三板”挂牌电影企业进行研究

在新三板挂牌的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一大看点,由于无法像现在“融易汇”电脑软件一样能够看到实时的A股市场行情,当然也就看不到每只股票F10里面的公司大事、企业概况、财务分析、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历史资料和即时资料,因此从研究与写作方面都很难展开。而2016年以来随着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整个“泛娱乐”行业处在去伪存真的沉淀期,在A股上市的影视企业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新三板挂牌的电影公司经营业绩同样难有起色,而从新三板跃入A股市场的一家也没有。不过探讨与研究为什么这个“跳板”如此脆弱,其“短板”又在何处,在学理与实践中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课题。

3. 应该对电影工作室进行研究

从2009年进入证券化阶段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按照体制划分,实际分为国有公司、民营公司、互联网公司和电影工作室四个部分,电影工作室也可以视为个体经营者,可以归为民营资本。当时很多电影从业者特别是电影明星个人成立电影工作室,一方面是依靠自己的名气可以在行业内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经济利益,一方面在税收方面也可以享受免税、少交税等优惠政策。不过从2018年6月以来因为“阴阳合同”出现的税务风波,说明这里面的制度和管理漏洞很多,一些工作室也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注销。同样因为电影工作室的信息披露无须公开披露,因此很难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与研究。不过电影工作室的兴起与衰落,也是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发展的一个缩影,对其进行学术研究同样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要有独创性,要在潜心汲取前人研究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新颖独特、言之成理的观点,贡献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要框架合理、逻辑严谨、论证科学;语言表达通顺准确、符合学术规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 作者罗杰·伊伯特是全美富盛名、可信赖的影评人,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第1位获得普利策奖(1975)的影评家。他的影评长年来被广泛引用并印在许多DVD的封面作为对购买者的指引。书中100张珍贵高清剧照涵盖了所有的主要国家、导演、演员、影片及年代。按照作者推荐看电影,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因看过了那些精彩故事而延长了三倍。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些电影,该书绝对是值得信赖的影片推介目录,如果你已经看过这些电影,该书的文字则会带你重温观影时的感动与震撼,告诉你影片中为人所忽视的细节和内涵。[美]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殷宴,周博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该书2011年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 该书2016年9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4)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导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5) “资本与增值几乎就是同义词,可以说资本就是增值”,资本的逻辑就是无限增值。参见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11).

(6) “资本或资本品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它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见萨缪尔森等.经济学.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32.

(7) 例如在会计学里的“资本化”,是指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简单地说,资本化就是公司将支出归类为资产的方式。

(8) 张三夕,邬玲.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9) 徐蕾,易辉.金融资本化趋势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新疆社科论坛,2008(5).

(10) 资产证券化通常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的行为。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存在的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非证券化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重新组合,据此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出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11) IPO(Initial Pubic Offering,初次公开发行,即公司股票首度在股市公开募集)是融资行为,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一般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必须选择交易所上市交易,从而使得股票可以流通,成为公共公司。IPO的意义主要有:希望大规模融资;希望获得更好的治理结构;希望股票卖个好价钱退出;希望在同行业中保有更强知名度;希望公司上市以后能够在二级市场利用并购等金融手段将公司做大做强。出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12) 现在我们是通常在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上使用。广义的电影产业是指与电影相关的上下游内容与服务产业。如与电影相关的演艺、广告、出版、游戏行业以及诸如电影衍生产品和主题公园等;狭义的指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诸环节。参见[美]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刘宏,肖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 陶冶.院线标的出现板块性改善.东方财富网http://www.eastmoney.com,2018-05-07.

(14) 李波.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15) 刘阳.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559.11亿元观影人次大涨.人民日报,2018-01-02.

(16) 曲欣萍.国家电影局在横店召开调研座谈会.中国电影报,2019-07-13.

(17) 2007年及以后的国产片、合拍片票房数据均来自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统计数据中心,是内地最权威的票房数据。其他数据来自太平洋电影网及艺恩咨询公司。1994年票房不详。

(18) 朱建军.文化产业资本化运作路径全解读.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8-07-27.

(19) 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业、派拉蒙影业、20世纪福克斯影业、索尼/哥伦比亚影业、迪士尼影业和环球影业(Un iversal)。参见任仲伦.40年522部,再艰难的时刻上影也坚持出好作品.中国电影报,2018-07-12.

(20) McKenzie, J(2012). The Economics of Movies: A Literatur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 26, No. 1, pp. 42-70

(21) 唐榕.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流变.中国电影市场,2010(1).该文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电影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电影市场也与这两种体制相适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章通过对60年来各个不同阶段的回顾总结、研究分析,试图对仍在发展、改革与探索中的中国电影业提供一些借鉴与启迪。

(22) 李燕.资本为王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3) 陶冶.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融资模式流变.当代电影,2018(7)。该文指出,如果我们把一个电影项目当作是一个创业项目来看的话,所有这些对于创业项目来说合情合理且合法的风险投资模型,便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镜头、叙事、角色、美术、剪辑、音效、配乐、造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构成了一部优秀电影的基础;然而从基金经理的视角来看,只有易于融资的才可以称为生产要素,比如明星阵容、IP价值以及社会关注度等,几乎都与创作无关,至于前述的那些电影的要素则根本微不足道。

(24) 张三夕,邬玲.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25) 就目前已知的文献,较早直接用“电影产业资本化”字眼的是2012年6月15日中国广播网的一篇报道,标题为《派拉蒙百岁生日聚百位巨星,电影产业资本化有利有弊》。过去像美国好莱坞派拉蒙这样的大电影公司都是自己生产,自己做这个市场,而从1990年代之后已经完全转变了,都是大型的娱乐传媒集团来控制影片公司。评论员李光昱认为,发生这样的转变主要是金融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的。

(26) 黄会林、胡智锋致辞,饶曙光、贾磊磊、黄式宪、陈旭光、陈犀禾等学者、教授发言,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回望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历史轨迹与艺术创作,同时展望和畅谈了新时代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格局。

(27) 张园.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7.

(28) 刘阳.从2004—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刊文看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现状.中国出版,2015(11).该文指出,借助政策分析的视角,不仅可以研究电影产业取得成就的社会动机和历史倾向,还可以剖析隐藏于一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联系和规律,对电影史中颇为棘手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

(29)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30) 张磊,胡正荣.宣传、商业与的三驾马车——中国当代电影政策变迁研究(1986—2013).现代传播,2015(4).

(31)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2) 王育济,韩英.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33) 杨武,周致力.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趋势与创新.电影文学,2011(3).

(34) 李波.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35) 刘勇,张志强.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淮阴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6) 张园.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7.

(37) 唐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15.该文认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旨在建立适宜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实施加快开放的主动策略,以更好地吸引各类资本进入电影业。整个电影行业的经营格局、生存状态、组织方式、供需情况也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在这一变化中,中国的电影业已逐步由转型期的混乱无序开始走向规范有序,由萧条沉寂开始走向回暖复苏,由有限开放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38) 俞剑红,张琦.从北影到中影看中国电影制片30年.电影艺术,2008(4).

(39) 胡智锋.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40) 李波.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41) 张友臣.文化产业管理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78-180.

(42) 徐远翔.影视产业资本化面临3大金融风险.投资界https://news.pedaily.cn/,2016(3).

(43) 冰河.浅谈中国电影产业与投融资发展态势.和讯投资http://www.hexun.com/,2016-12-17.

(44) 孔育文.浅谈中国影视投融资.科学与财富,2015(1).

(45) 华谊兄弟研究院.融资,一场银幕之外的大戏.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2017-03-22.电影版权的证券化在好莱坞是非常正常的做法,这个方法能在中国推广。但在推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小环节。比如这种方法如果监管不力也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资金或说个人虚假的交易。在比较成熟的监管体系下是可以推广。

(46) 虞海侠.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05-01.

(47)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48) 周笑.华语商业电影跨境传播中文化资本与产业资本协同机制研究.东岳论丛,2011(6).

(49) 王军君.电影与资本的一场对话——“新热点·发现中国电影资本市场”主题论坛综述.电影新作,2008(5).

(50) 靳斌.重构与融合:电影产业新格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39-71.

(51)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7-31.

(52) 侯光明.互联网+与中国电影投融资的创新发展.中国国情国力,2015(7).

(53) 侯光明,张琦.中国电影产业与投融资发展态势分析.电影新作,2016(2).

(54) 岳嘉.2016中国影业盘点:影业证券化退烧.北京时间https://www.btime.com/,2017-01-03.

(55) 王旺旺.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陷停滞.新华社,2017-04-05.

(56) 刘阳.网络票务平台:中国电影迎来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需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电影界http://www.dianyingjie.com/,2018-04-20.

(57)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搜狐网http://www.sohu.com/,2017-04-05.

(58) Einav, L. and Ravid, A. (2009)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changes in movies’opening date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33(4) : 311-319. Joshi, A. and Hanssens, D. (2009) Movie advertising and 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studios: a case of‘great expectations’, Marketing Science 28(2) : 239-250.

(59) 弥达斯.中国电影上市来了半个娱乐圈却没造就半个亿万富翁.和讯财经http://www.hexun.com,2016-08-10.根据该文统计,2011年光线传媒招股说明书显示,柳岩、谢楠、大左、常索妮等多位主持人都持有公司股票,柳岩和谢楠各持有50000股,常索妮和左大建(大左)各持有30000股。如果按照估算发行价52.5元计算,上述四位主持人持有的股票对应的市值分别达到263万元、263万元、158万元和158万元。还有,2015年唐德影视上市的时候,前十位自然人股东有范冰冰、赵薇、张丰毅、霍建起,其中,范冰冰持有约129万股,赵薇持有117万股,张丰毅持有57万股,导演霍建起持有44.99万股,按照唐德影视上市后行业平均市盈率,股价约64元,分别达到8256万元、7488万元、3648万元、2879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赵薇是在2011年4月唐德影视增资扩股时进入,每股成本只有2.3元,不到4年时间投资收益超过26倍。

(60) 龚彦方,田迪迪.中国传媒公司上市融资利弊分析.中国报业,2015-07-22.该文指出,直接上市(IPO)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基本流程必须经历综合评估、规范重组、正式启动三个阶段。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或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俗称“主板”市场;或在深交易所的“中小板”或者“创业板”挂牌交易。

(61)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62)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7年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77-101.

(63) 李然忠.资本市场的深化拓展与文化传媒企业的变革转型.山东社会科学,2015(12).该文指出,文化传媒类公司在上市运作方式上时是IPO与并购重组两者并重。从2011年以后在沪深两市新上市的文化传媒企业的上市方式上看,以IPO方式上市的企业有26家,以并购或重组方式实现上市的企业有18家,其中IPO集中在2012年和2015年。对文化传媒企业来说,往往是首选IPO方式上市,其次则选择重组或借壳上市的方式。

(64) 李承友.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0.

(65) 蔡军强.影视行业并购概况及方案设计.新华娱乐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6-04-18.

(66) 高东华.高效拥抱资本电影企业的全球资本化.新华娱乐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6-04-18.

(67) 劳志明.中国电影发展将长期平缓并购成资本化主要路径.证券时报,2017-04-24.该文指出,通过投资、融资、并购的方式对接资本市场对于行业的推动非常有益。目前并购有三个落脚点:从行业的周期波动涌现出的价值发现机会;聚焦于新模式、新环境下的爆发机会和成长机会;产业整合,包括内容、运营、营销和后续的产业链延伸。影视行业的资本对接有IPO、登陆新三板、私募融资等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产业链条的整合和资源的聚集,同时要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68) 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2017年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21-150.

(69) 岳嘉.2016中国影业盘点:影业证券化退烧.北京时间https://www.btime.com/,2017-01-03.

(70) 徐岚.虚假票房背后是明星资本化影视估值泡沫化.信息时报,2016-04-22.

(71) 戴锦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7.该文指出,电影始终必须与资本共舞,但甚或包括好莱坞在内,始终不可能成为资本的独舞。尽管与生俱来地机油渍斑驳、铜臭味没顶,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是文化、是有别于乃至抗衡于主流单一逻辑的媒介,是开启未来希望的空间的钥匙之一。

(72) 高艾华.从逻辑悖论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电影三十年.电影文学,2009(8).

(73) 虞海侠.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19.

(74) 徐远翔.影视产业资本化面临3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6-04-01.该文认为三大风险为:编剧、导演或者艺人和公司的资本绑定;很多导演、编剧、明星热衷于在一些项目里以股东的身份参股,其劳动以股份的方式来折算;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业务转型,就急不可耐地往文化产业里面植入一些资产。

(75) 熊晓鸽.资本追逐文化产业明显降温是好事未来留给懂行的投资人.每日经济新闻,2017-06-20.

(76) 陆乙尔.加速5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急刹车.新闻晨报,2016-12-28.

(77) 姜中介.盘点2016年电影市场:高估值的泡沫破裂.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6-12-27.

(78) 陈永倬.中国影视行业资本化三个阶段.暴娱智库https://www.huodongjia.com,2017-06-26.

(79) 李安.中国电影警惕俩陷阱.腾讯娱乐http://www.ce.cn/,2016-06-13.

(80) 新华社.电影产业改革:见证大潮的走向.2018-10-11.该文指出,这16家电影制片厂分别是:北京、长春、上海、八一、珠江、西安、峨眉、潇湘、天山、内蒙古、青年、广西、儿童、福建、云南电影制片厂和深圳影业公司。

(81)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这就是资本的本质。参见陈文通.资本论是划时代的传世经典——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01-30.参见李云峰.《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4.

(82) 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研究,在晚年提出了“历史合力论”的观点。“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83)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托马斯·库恩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为了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不少人选取走某种形式的中问道路。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尽可能在对立的两极力图保持某种张力或走中间道路的。参见李醒民.必要的张力:在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社会科学战线.2009(3).

(84) 相关研究通过对美国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相关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股票的收益率为7.9%,而相对应的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仅为1%,其中溢价为6.9%,股票收益率远超国库券的收益率。他们进一步又对其他发达国家1947—19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溢价。在Rubinstein(1976)、Lucas(1978)等人所研究的标准消费资产定价模型中显示,股票收益率高,而无风险利率低,意味着股票的期望超额收益率高即股票溢价高。但是消费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率与消费的协方差较低。所以股票溢价只能由非常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Mehra和Prescott(1985)将此问题称为“股票溢价之谜”。不过Kandel和Stambaugh(1991)等一些作者对股票溢价之谜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参见程昆,刘仁和.股权溢价之谜研究述评.商场现代化,2006-04-20.参见程力耘.中国股市“周内效应”的时变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