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杨国昕.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发展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
[2] 高吉喜,等.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3] 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 郭强.竭泽而渔不可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 胡洁,卢毅,李英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辨析[J].管理观察,2014(7):124-125.
[7] [英]大卫·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联合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9] 《中国能源》编辑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峰会[J].中国能源,2012(7):1.
[10] 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1-17.
[11] 赖梦君.结合国外经验浅谈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9):74-78.
[12] 唐啸.绿色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评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4(1):125-132.
[13] 丁刚,陈奇玲.绿色经济的涵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1-4.
[14] 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3):72-77.
[15] 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64-1570.
[16] 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1(1):11-34.
[17] 何新安.粤东北山区绿色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南方农村,2014(3):36-39.
[18] 纪山山,徐天祥.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5):33-36、74.
[19] 崔如波.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探索,2010,(6):87-91.
[20] 蔡绍洪,魏媛,刘显明.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管理世界,2017(6):174-175.
[21] 景芳.青海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27(220):65-68.
[22] 戴鹏.青海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5(3):170-177.
(1) 杨云彦.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91.
(2) 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7.
(3) 牛文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准则[J]//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8.
(4)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17-219.
(5) 王晓鹏,曾永年,曹广超,丁生喜.基于多元统计和AHP青藏高原牧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6):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