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港口发展历史的考察及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的动因

1.1 港口发展历史的考察

1.1.1 世界海上运输及港口发展史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沿岸之后,势力抵达红海与波斯湾,便以亚历山大港为基地,积极开拓对东方的海上贸易。而在中国,汉朝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开辟了对印度的海上交通航线,到公元1世纪,汉朝商人更是频频抵达南印度。几乎与此同时,南亚的文明古国印度也加强在东南亚的商业扩张。从公元1世纪开始,印度商人向东方航行,来到东南亚和中国。中国、罗马和印度三大势力在印度洋的汇合,使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空前繁忙起来。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造船业的发展、罗盘仪的改造和应用、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海上贸易的发展,海上运输发展迅猛,地中海沿海城市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港口也建造起来。1368—1484年,威尼斯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近代海运的发祥地。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5艘船、265名船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范围从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扩展到大西洋、美洲、印度、中国和南亚群岛。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殖民扩张,1484—1588年巴塞罗那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造船中心、工商业中心。

19世纪,海上运输有了很大发展。1807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艘蒸汽船,给古老的海运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大多沿通航水道设立工厂,使得当时水运的发展对工业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69年和1914年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相继完工。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英国政府采用“重商主义”的政策,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立东印度公司,商业贸易飞速发展,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17—18世纪伦敦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口;1894年,美国经济超过英国、德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纽约港成为世界最大港。

20世纪,人类加速了科技前进的步伐,其中对海上运输起到重要作用的有:从无线通信到人造卫星通信,发展到全球海难安全系统;船舶设计制造也在大型化、高速化方面有很大进步,几十万吨的油船、散货船,每小时几十海里航速的快速客船,正在世界各地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逐步向一体化过渡,国际间的货物交流不断增加,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海运运量大、成本低,国际贸易量的2/3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长足发展使鹿特丹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1970年,美国奥克兰港以34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一;1980年纽约新泽西港以195万TEU位列世界第一;1990年新加坡港以552万TEU位列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香港港以1810万TEU位列世界第一;跻身2010年中国上海港以2907万TEU位列世界第一,宁波—舟山、广州港、天津港也已跻身世界前十大港口行列。不难发现,港口吞吐量的变化与历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世界第一大港口变化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第一大港口变化

续表

1986年全球20强的港口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北美4个、西欧4个和东亚8个。在东亚地区,大港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仅上海进全球20强的榜单,且位于第18名。30多年过去了,2018年北美仅1个港口、西欧只有3个港口进入20强,中国大陆8个港口跃进了全球20强。

1.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港口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事业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1.2.1 20世纪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海上运输特别是远洋运输处于空白,没有一条远洋运输船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沿海港口共有75个泊位,全国(除我国台湾)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总长度1.19万米,除个别装卸成品油外,大多数码头装卸件杂货。港口淤浅、码头失修,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当时,中国还没有水运工程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设施差,主要依靠人抬肩扛进行装卸作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水运是一种最经济的运输,必须积极地提高其在整个运输中的比重。”借鉴苏联的码头工程技术规范,中国第一次编制了水运工程技术标准,形成了基本框架。新中国筑港事业开始的标志是1952年天津新港的修复和开港;1956年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港口湛江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建成投产泊位107个、码头7689米,建设了非专业化的矿石、煤炭散货码头和第一个多用途码头。

20世纪60年代,中国沿海港口新建了多用途、原油、化工品和客运码头,内河通航试行标准、海港总体设计规范等5项标准陆续发布。1961年4月28日,新中国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远洋船“光华轮”,吹响了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开始了它的处女航。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被命名为“光华轮”,寓意为“光大中华”。“光华轮”首航的前一天,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到1961年底,公司拥有4艘远洋船,一年可运输货物11万吨。

1.1.2.2 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中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70年代,一批机械化、半机械化大型专业码头相继建成,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建造湛江港5万吨级油码头以及其他沿海和沿长江港口的油码头。码头结构形式除高桩梁板承台、管柱式等形式外,还出现了沉箱钢梁、扶壁式等形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港口建设单位对工程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分析,实施了河港总体及高桩码头的设计规范。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1978年9月,中国第一艘国际班轮“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出发前往澳大利亚,开启了中国货轮的远洋航程,开辟了中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1.2.3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六五”(1981—1985年)计划中将港口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港口进入第二次建设高潮。港口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六五”期间共建成5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经过五年建设,中国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由1980年的11个增加到1985年的15个,1985年完成吞吐量3.17亿吨。

“七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建设40年发展最快的五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其中深水泊位96个,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个,集装箱码头3个以及矿石、化肥等具有当今世界水平的大型装卸泊位。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已发展到20多个。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9个。从1979年到1990年的11年间,是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这期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集装箱专业码头公司上海港国际集装箱运输公司,第一个集装箱专业码头天津港三港池21段集装箱泊位。

1.1.2.4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注重泊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特别是中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后,通过了中国十年发展纲要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了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第三次建港高潮。建设重点是处于中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大运输系统的码头。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现代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一批大型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港口专业化泊位比重超过50%。在国际集装箱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贸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也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4月5日上午,从广州开往上海的集装箱班轮起航,开启了纵贯中国沿海南北航线的集装箱班轮运输。

至1997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拥有中级以上泊位1446个,其中深水泊位553个,吞吐能力9.58亿吨,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货物吞吐量由1980年的3.17亿吨增长到1997年的9.68亿吨。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20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的适当发展的分层次布局框架。与此同时,与港航相配套的各种设施、集疏运系统、修造船工业、航务工程、通信导航、船舶检验、救助打捞系统基本齐备,还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水运科研设计机构、水运院校和出版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营运、管理、建设和科研体系。

1.1.2.5 21世纪以来

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现代化的港口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国际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国各大港口都在积极开展港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建设港口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港口等级,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深水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掀起了又一轮港口建设高潮。

中国港口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进出口也大幅增长,而需求增长必然迎来港口行业快速发展。1979年至1989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从1万标准箱发展到100万标准箱用了10年;1989年至1998年,从100万标准箱到1000万标准箱用了9年;1998年至2004年,从1000万标准箱到5000万标准箱用了6年;2004年至2007年,从5000万标准箱到1亿标准箱用了3年,2007年11月28日,中国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亿标准箱;2007年至2014年,从1亿标准箱到2亿标准箱只用了7年。

1949年,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仅有1000万吨,而2018年的货物吞吐量就达到了143.51亿吨。在70年的时间里,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不仅增长了1434倍,其中还有7大港口跻身全球前十大货物吞吐量港口之列。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港口已经呈现出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趋势。其中,中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已高达2444个,汽车滚装、散粮、邮轮各类专业化码头也在加快建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90%以上的外贸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商船遍布全世界1200多个港口,中国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有七席,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