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秋天,我独自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旅行,正赶上英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尼克·勃兰特在“摄影博物馆”(Fotografiska)中举办名为“On This Earth,A Shadow Falls”的展览。他用非同一般的镜头语言展示了非洲大地上的野生动物,画面表现出生命的伟大和悲凉,直击参观者内心。“我们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其实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悲伤、欢乐、孤独,它们并非我们的异类,而应该与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命尊严。”这些年,当我走进动物秘境、成长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后,我才开始真正理解尼克这番话的含义。
拍摄野生动物纯属偶然,此前我在世界各地游走10多年,陶醉在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历史之旅中。2012年,我乘坐极地邮轮第一次前往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和南极半岛。茫茫天地间,我见识了地球原本的模样,埋藏在心底的某些东西被唤醒了,那是来自大自然的呼唤。从此,我将目光投向那些荒无人烟的远方,从遥远的极地开始探索起“动物星球”的奥秘。
拍摄野生动物非常辛苦,对于毫无野外经验的我来说,时时都面临着挑战,甚至人身危险。我不是研究人员,也不是非政府组织(NGO)的环保工作者,一切动力皆来自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接下来的几年中,我的旅行版图逐渐扩大到全球生态热点地区:先后6次赴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4次进入秘鲁境内的亚马孙雨林,3次到访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从日本北海道的知床半岛、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纳米比亚的荒漠、津巴布韦的原始丛林、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到智利的百内国家公园,我都留下了值得铭记终身的旅行记忆与珍贵的影像。
随着对野生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我的观念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我曾经像大多数人一样,前往水族馆、动物园观看鲸豚表演,欣赏猩猩、老虎、棕熊杂耍,与人工喂养的狮子合影,当时没有感觉任何不妥,直到走进这些动物的家园,用镜头记录它们的日常生活时,我被这些野生环境下自由自在的生灵深深地打动了。尽管生存不易,它们却顽强面对,迸发出生命的光辉。大自然才是真正了解它们、进行科普教育的最好地方。
我决定整理一下这些年的所见所闻,于是便有了《秘境寻踪》这本书。本书按照生境划分为大陆、岛屿和海洋3个部分。“非凡大陆追兽”介绍了我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遇见的位居食物链顶端的猛兽们;“独特岛屿猎奇”带领大家了解那些由于地理上的绝缘而造就的奇特珍稀物种;“辽阔海洋观鲸”则汇集了我在全球各地观察鲸这种代表性海洋物种的经历,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记录了这些动物的生存状况。
可能会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拍中国的野生动物?首先,我认为动物是无国界的,那些迁徙的鸟儿可曾办过护照和签证?提及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特有物种时,或许你对它们的了解正是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或者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的纪录片,你是否又在乎拍摄者的国籍呢?其次,因为语言优势和丰富的国外旅行经验,我有更多在国外采访和拍摄的机会。当然,中国的生态资源和野生动物同样非常吸引我,我已经将其列入了未来几年的拍摄计划。
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或许从未和睦过。人类一直视自然界为可无限开采的资源库,直至上个世纪才开始对濒临灭绝的物种展开保护工作。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一直试图远离恶劣的自然条件,远离动物的干扰,如今却恍然醒悟:人类同动物、环境和谐共处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家园的重要性。
如果说2012年出版的文化旅行书《婷,在荷兰》标志着我从外企职业经理人到环球旅行者、自由撰稿人和独立摄影师的转型,那么3年后出版的《零度南极》一书则将我从以前的人文领域推向了自然领域,而这本书意味着我在生态旅行、写作和拍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一种艰苦,但是对于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实现了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在行走中了解野生动物的奥秘,学习如何与自然共生。旅行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野生动物则给我上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2010年,作者在南非私人保护区观赏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