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千年一刎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其下游,流经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有一个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中等县城,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是南京、马鞍山和芜湖三座城市。这个县城有个非常好听也非常有哲理的名字,这个名字所揭示的深刻内涵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至今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名字叫“和”。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城之南有历水而得名。历阳在周朝时隶属扬州,春秋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555年,也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齐将历阳改为和州,和县之名由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我不知道当年的统治者为什么将历阳改成和州?但必须承认,这个“和”字改得太好了。“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的意思。《国语·郑语》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阴阳和万物乃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其实,古人造字,并没有那么多精神层面上的思考,更多的是从物质层面和生存角度,用符号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拿“和”字来说,它由禾、口两字组成,从字面上理解,意思非常直白,即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得吃则“和”,没得吃必“斗”。再比如“利”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刀,用刀割稻子,意味着要想获得利益,就必须去劳动,不要想不劳而获。另外,刀还是工具,它不仅能够创造利润,也能伤人,所以千万不要唯利是图。再比如“混”字,它由水、日、比三字组成,意思是日子比着日子过,一天要比一天有油水,一天过得要比一天好。平常我们经常说“最近混得怎么样”“今后就跟你混了”,实际上是说,想让别人跟你混,就要让别人得到好处、得到油水,让别人过得滋润,否则永远别想当老大。说文解字其实挺有意思的,陈独秀也曾经沉迷其中,他编写的《小学识字教本》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尽管和县名字取得好,历史也很悠久,但我敢肯定地说,现在很多人都对和县比较陌生,更遑论了解和县的人文历史。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和县所辖的一个几乎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地方有一定的关联。这个小地方,成名的历史比和县定名的时间还长七百五十多年;在这个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几千年来还让人津津乐道、感慨万千。可以说,这个小地方的光芒,把和县完完全全“覆盖”了。
在和县东北,与江苏省相邻处,有一个小镇子,镇名叫乌江——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千年古镇,西楚乌江。”乌江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是安徽省面向长江三角洲的东大门。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逃至垓下(今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被围,“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亭。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后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在乌江亭“引刀成一快”,这一刀却留给后世一段震烁千古的慷慨悲壮之歌。839年(编者按:另有作于841年之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途经和州,想起一千多年前项羽自刎而死的悲壮场面,为项羽未能渡江而再图霸业深表惋惜,他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128年,有一位女词人随丈夫途经乌江,面对这块浸透了悲情色彩的土地,回想起这两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和目睹的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窝囊行径,她随口吟出了一首英雄豪迈、掷地有声的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位女词人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有“词神”“酒神”“赌神”之称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
发生在项羽身上的故事,经过历史学家的记载、文学家的渲染,以及许许多多人的口耳相传,已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我看来,在乌江亭,作为英雄的项羽,除了死亡,别无选择。因为当年跟他“混”的一帮人,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不仅无“利”可图,反而把身家性命赔了个精光。试问一下,如果项羽渡过长江,接下来还有人愿意跟他“混”吗?我觉得可能性很小。项羽毕竟是一位血性汉子,他知道,只要自己不死,这场楚汉战争就没有结束,刘邦一定会“宜将剩勇追穷寇”,那就意味着,项羽跑到哪儿,战火就会蔓延到哪儿,哪里就会生灵涂炭,最终仍难逃失败的命运。果真是这样的结局,项羽还能成为后人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非常荣幸的是,本人的这一观点与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几乎不谋而合。在他写的那首七言绝句《乌江亭》中,王安石也对江东子弟还肯不肯追随项羽,产生了极大的疑问。王安石认为,垓下之战失败后,项羽已不大可能卷土重来,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王安石说: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不一定吧?如果项羽渡过长江,重整旗鼓,反败为胜了呢?杜牧也说“卷土重来未可知”呀。不会的。早在公元前522年,楚国的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的追杀,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混过昭关(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含山与和县相邻,历史上两县曾合并过,称和含县),渡过长江,投靠了吴国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后来,伍子胥依靠吴国,打败了楚昭王,既报了家仇,又成全了吴王阖闾的称霸之梦。伍子胥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做到了“卷土重来”。伍子胥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绝非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因为“英雄”从来不是一种外在赐予,而是人们心里的普遍价值认同,跟功名利禄、输赢成败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项羽的死去,连续多年的楚汉战争结束了,继而迎来了大汉王朝,老百姓终于盼来了久违的和平。从这个角度去揣测,北齐将乌江亭所在地历阳改为和州,是否就在暗示:项羽死了,刘邦无忧,汉朝建立,天下咸和,历阳是和平之地?
历阳改名和州真的能带来和谐吗?和州真的能让人感到和睦、祥和吗?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