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国机器人产业经历了短暂的摇篮期,迅速跨过实用期,正迈入普及期。
本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首先我们将机器人界定如下:机器人是指基于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机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产品、设备、仪器和成套系统的统称。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细分领域。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国家开始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2017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现今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国家标准,替代原《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新标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机器人制造首次作为独立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之中。
2017年上半年,国务院、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引领行业有序发展。2017年和2018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几个方向对重点专项进行了部署。在各类政策引导、资本作用以及转型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用10年的时间基本走完了日本2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国家一系列的政策相继出台,为未来机器人产业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土壤。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保障,以及需要一系列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等基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正在形成合力,逐步推动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其成熟的金融体系、商业模式以及优秀的大学为机器人产业所需的资金和人才提供助力;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闻名,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创业氛围,目前深圳工业机器人已形成了包括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服务等环节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广东省内的佛山、东莞、珠海、惠州等城市,拥有不少传统产业集群的优势,包括家电、家具、陶瓷、五金、3C产品、芯片、通信设备,等等,这些都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成为机器人产业落地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
《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显示,深圳市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深圳市机器人企业的个数从2017年的594家增加到2018年的649家,机器人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103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11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为13.82%,总产值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本书讲述了来自深圳的6家机器人企业的故事,其中,泰达机器人、鸿栢科技、中科德睿、洲际通航4家企业属于工业机器人类别,勇艺达和锐曼智能机器人属于服务机器人类别。
为什么要先介绍工业机器人,再介绍服务机器人呢?是因为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替换的第一波劳动力,大多来自危险的、肮脏的、乏味枯燥且丝毫不涉及人际互动的行业,比如焊接、喷涂、装配、检测等行业。但机器人正在向服务业中需要个人化技能的职业进军了,包括法律咨询员、商场导购员等。而随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需要情感感知、空间推理能力和语境理解的这类工作,也开始向机器人逐渐敞开大门。
我们走进这些机器人企业,一方面可以看到机器人能够帮助或者代替人类做单调乏味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到机器人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充满期待。机器人的出现,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诸多好处,职业伤害将日益减少,车祸或者犯罪率降低,手术更安全,还有其他无穷的可能性。
笔者赞成亚力克·罗斯在《未来产业》一书中所说的观点:“面对科技,最大的赢家将不是加倍复制过去,而是能成功引导人们转向成长产业的社会和企业。”